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实施与研究阶段小结.doc

上传人:笑*** 文档编号:1120273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实施与研究阶段小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实施与研究阶段小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实施与研究阶段小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实施与研究阶段小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实施与研究阶段小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为什么综合实活动课做到常态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实施与研究阶段小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和其它各学科进行整合,把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一、 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学科相整合是课程改革结构调整所要求的。原来课程结构注重分科课程的设置,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性。时代要求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单一化,要注重各学

2、科之间的联系,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一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化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和其它学科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在不同学龄段,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所占比重不同,随教育层次变化而变化。在低年级课程结构中,综合课程所占比重较高,随着年级的增高,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在比重逐渐提高。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的优先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强调各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协调应用。从课程组织上,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

3、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从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实现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实现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放开学生思维的广度。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学科相整合,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包括的内容所决定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试行) 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需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旨在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

4、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活动展开中由学生从自己的头脑中生发出来,不仅使学生很早就对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产生思考,并有所探索,而且由于课题同自身的贴近程度较高学生可以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勉地会对其它的领域产生兴趣,产生出新的问题和新的价值观。通过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在知

5、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必将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去。各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可加深,在许多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以和相关学科教学打通进行,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相关分科课程所取得的知识。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旨在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

6、教学的整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这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将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社会的合格基础教育毕业生,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与读、写、算等能力同等

7、重要,将作为基础教育应培养的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必将和各学科领域教学和学习有效地进行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各学科所学知识,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各科知识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有效应用。学生从教室走进社会,溶入大自然,服务于社区活动,以教科书为蓝本,以所学知识为辅垫,通过自主探索与活动体验来求得发展。以获得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了所学

8、知识,增长了社会经验,增进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其它相关学科领域选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进行重组、综合与拓展。让活动实施的过程成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实现社区服务和社会践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4、劳动和技术教育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实现知识与劳动技术的结合,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强调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实现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它综合运用了所学其它学

9、科的全部知识,同时也融洽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其课程的具体内容成为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作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本次课程改革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以上四个指定学科外,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 ,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它基乎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活动的各方面,同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紧密联系。实现综合实践课与各学科有机地整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

10、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途径、方法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实施与研究阶段小结张水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等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课程特点。它和学科课程是新课程有机体中的两翼。如何使两翼达到完美的和谐,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开展小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努力去探求有效促进两者整合的操作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新

11、课程实施水平。一、学科课任老师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范围、实施程度、实施效度,主要取决于这一课程的指导教师。形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相符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配置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在第一阶段的探索中,我们曾尝试过该课程由几位老师集中进行指导,把这一课程的实施全都由这几位老师来负责,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一般选择的是劳技老师、信息技术教师、科学老师。这种指导模式使得这些任课老师工作不堪重负,而课程内容却相对单薄,主题活动设计很难涵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固有的功能,课程实施质量也很难提高,对相关教师的考核管理也很难到位。基于这种指导

12、模式的弊端,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探索中,我们大胆地采取了课程指导模式的变革,这就是由个别或少数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改变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提出学校教师人人都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任务,要求把学科课任老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两种角色统一起来,实现指导力量的整合。这一指导力量配置模式的操作要点归纳如下:强化培训- 提出任务要求 -明确各自优势-各自设计活动主题- 活动方案评选 -安排活动序列 -实施有效指导对教师进行培训,理解和掌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实施质量的保证。课题组在学校支持下,由教导处牵头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学校在进行相关培训后,对每个老师都提出了课

13、程实施的指导任务,要求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并使全体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潜力,树立信心,懂得教师自身就是最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向每个老师征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主题设计方案,各任课老师也确实能够根据自身特长、学科优势选择并设计了各种活动主题。如语文学科老师设计的名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及“家乡风景独好“ 、“我当校园小导游“、“ 广告的学问“ 等;数学学科的老师设计的主题有“ 家乡的大学城 “、“神奇的编码“ 、“有趣的对称图形“、 “今天我当家 “、“ 走进银行“ 等;体艺老师设计的“小小时装秀“、“ 荷家族

14、大会“、 “自制服装“、“ 认识举重运动“ 等;科学老师设计的 “气象与生活“、 “水域的污染与保护“、“ 走进水果世界“ 等,以及其他领域的主题活动。全体老师积极参与之后,对老师们设计的各个方案,学校教导处组织力量进行评审,把那些最有课程价值的,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挑选出来,并对这些方案提出修改要求。然后,在方案设计者进行修改的基础上,按照年段特点统筹安排,形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年度活动序列。活动序列表在学期初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教导处根据每位指导老师上交的活动方案,根据活动内容的时序性、周期性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安排。各课任老师按照学校的活动序列课程计划,实施相应的综合实

15、践活动课程指导。为提高实施水平和实施质量,校长、教导处协同各子课题组长负责检查,了解活动实施情况并作评估。每位教师在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整合研究的得与失,不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到信息技术、科学几个老师身上。由于教师本身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学科的局限性,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多方面的科学指导,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这也有悖于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涉及不同学科内容,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协作管理。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重新建构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科室主任担任教

16、研组长,组员由各班班主任以及信息技术、科学、体艺老师等组成,目前是我校规模最大的一个教研组。这种全员式的教研组组合,便于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开展协作指导,发挥合作指导的共振效应,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很好的方式。二、学科课程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性最强,开放性最明显,不确定性最多,地域性最浓的一门特殊的活动课程。其本身的内容构成体现了高度的综合化,追求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在这一课程形态下的综合运用。事实上,即使是学科课程也离不开知识运用与建构的整体性,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整体的效应,需要教与学的整体投入,获得整体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是为了扭转传统教

17、学中学科间相互割裂、缺少联系,追求学科内部知识体系完整性而设置的,实施过程无论就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目标,与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课程是难以割裂的,因而课程内容势必是高度综合的。对综合实践活动高度综合与学科课程不可割裂这一特性的认识,我们也是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探索研究后才变得更为深切,为此,我们在第二阶段的后续研究中,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学科课程内容整合作了更多的探索。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科课程的实施,这方面的整合在指导力量的配置上我们已创设了前提条件。学科教师按照自己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主题的设计,设计过程能充分兼顾学科教

18、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学校的活动序列安排中,其中一项考虑因素,就是学科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进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往往是在学科相关教学内容实施前后进行的。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序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学,非常强调灵活性、创造性地应用教材,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主动衔接。因为学科本身具有灵活性,这就为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衔接创造了条件。学科教学内容并非铁板一块,实施过程进行增删及调整在所难免,特别是学科课程同样也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中一些节庆资源、社区文化资源等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科教学必须在时序上作调整,而综

19、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往往要借助于这些资源,它的实施时序有不确定性,因而,两者为了内容的整合其实施时序完全可以达到一致,特别是品德课中的各种教学内容就很强调上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我们共庆六一节“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六一节系列活动,把它放在六一节前进行教学。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学科教材的整合新课程条件下学科课程目标趋向多维,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也具有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课程目标来看,与学科课程也有某种一致性,因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与学科课程的教材也就容易打通。因此通过这种打通后的教学活动,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学科课程中,如品

20、德与生活 、 品德与社会 、 科学 ,其中一些教学内容也需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通过体验来求知,因而这部分的学科教学我们认为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火和我们“ 其中一个子活动是研究“ 火燃烧和熄灭的条件 “,科学学科的教材有“火的燃烧与熄灭“内容,这两者完全可以与打通进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火对人类的益处与不利,通过科学学科火的燃烧与熄灭的知识点动手实践,在实验中掌握火燃烧和熄灭的条件,从而懂得如何变害为利,如何预防和扑灭大火。这种打通实施的教学模式,既能牢固地掌握学科教学的知识点,更能在实践活动的探索中培养能力,掌握技能,习得一种学习方式,培养一种探索精神。三

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实施途径的整合学科课程的实施途径除了课堂教学,还包括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等,这些实施途径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有共通性,为此我们认为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整合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学习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及整体认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整体体验,两者具有相似性,都强调综合。在新课程条件下,整体认知的获得,方式途径的选择决不限于传授式、接受式的,而是可以也应该通过知识的运用实践,来获得体验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同样适用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如果运用主题活动的

22、方式,再加上活动方式的探究性、体验性,那么它就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特征,因此,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做到方式上的统一与融合。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前,开展了“走近万里长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长城的变迁史、长城的建筑特色、长城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长城风光介绍、长城的传说故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而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式,搜集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因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了长城,了解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开展这项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就是运用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方法,通过调查、采访、搜集等多种手段找

23、资料、集图片、访游人等,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了解,更多地指导了长城背后的故事,那种爱国的情怀自然激发,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得到了充分保证。学生那充满激情的朗读,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解读,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活动成果展现的多样性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融合的无限生命力和美好前景。2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外活动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外活动两者在活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课外活动可以理解为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活动课程,如果说两者有区别的话,课外活动是学科教学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学科开展的灵活性,限制因素较少,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

24、种特殊的活动课程,它具有课程的规定性,讲究课程实施的序列化与规范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按照一定的活动主题,调集了各种课程资源,由多个环节的活动构成。多环节的活动可以拆零为一个个的课外活动,因而课外活动又可以看作是某一主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开放性作业的整合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课程,在作业形态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具有不同的功能。开放性作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学科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的呈现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的是强调学生的做、考察、探究、设计及其他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活动,这种呈现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无疑也具有一致性。学科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

25、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整合起来。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语文教材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后,老师布置了这样的开放性作业: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搜寻或请教爸爸妈妈,了解一下还有哪些植物是靠风吹、动物带、自身弹射或其他方式来传播种子的?这个作业从某种角度讲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就是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查、走访、搜索、统计等方法去掌握,并进一步探究,把相同知识点进行归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更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了爱科学的精神。又如科学学科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叶子之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课外进一步探究叶子,搜集各种叶子的图片,叶子制成的各种工艺品,有关叶子的诗文故事,从叶子

26、中你还获得了那些知识等。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学习方式的整合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能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入手,开展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学习等。如五年

27、级“家乡水源的污染及治理“ 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取样,如何用科学课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水样分析,通过找资料、看录像、请教等多种方式了解水被污染的原因,写出了关于水污染原因的小课题报告。并且根据研究报告提出整改措施,怎样着手改变它被污染的现状。学生提出的一些整改的方法,有些是学生独创的,虽然还不成熟,但能从中看到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意识的加强。当然,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发现老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再不是老师直接告诉方法、公式,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比较、去研究,通过自己的或者合作式的探究得到

28、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时空领域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性课程,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实行固定的课时制。为了提高实施效度,我们采用了弹性课时制,即集中和分散使用相结合,主要安排在每周的兴趣课和活动课及其他指导老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内。因为它的弹性制,更有利于与学科整合。我们在安排活动序列时,首先考虑这些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它的季节性、地域性,它所需要运用的知识能力,能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考虑与哪个年级哪个学科能整合,灵活机动地安排。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这条路上,我们还将不断地探索、研究,用我们的智慧为学生创造一个无限发展的新天地,让我们的学生因为新课程而更加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