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作业 1(供大家参考)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答:(1) 引起中毒工业“三废”中排出的废水含有铅、镉等重金属毒物,灌田后可以通过稻米造成慢性镉中毒(疼痛病)和铅中毒;含砷、汞农药污染土壤引起慢性砷中毒和汞中毒;“三废”和农药污染土壤后,再经雨水冲刷而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人们通过饮水、食物以及家畜通过饲料都可引起中毒。(2) 诱发癌症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镉、苯氧除草剂和氯酚农药等对人有致癌作用。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通过对人体的外照射和内照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操作,除诱发癌症外,还会导致头昏、乏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等病症。(3)
2、 传播疾病被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垃圾和污水污染的土壤,可成为有关疾病的传播媒介,如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病等。还有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杆菌等能在土壤中长期生存,成为人们感染这些疾病的重要来源。(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睡眠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思考和谈话等不协调的声音,均属噪声。我国规定每天工作 8 小时岗位的噪声强度:新建企业不得超过 85 分贝,现有企业适当放宽至 90 分贝。生活生产中主要噪声源有: 工业噪声:来自工厂各种机械和高速设备的撞击声和马达轰鸣声,如织布机、风动工具、冶炼设备、球磨机、锻压、电锯以及建筑工地的搅拌机、打桩机等产生的噪声。 交通噪声:主要来
3、自各种车辆、火车、飞机、轮船等在发动和运行中产生的噪声。 生活噪声:主要来源是集贸市场的嘈杂声,娱乐、体育场所和宣传工具的高音噪声,家庭的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和缝纫机等发出的噪声。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还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对消化系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5)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制约作用是巨大的,作
4、为社会人口中正经历着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的高中学生这一群体来说,也毫不例外地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有 80 多万所中小学校和 1 000 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 2 亿多人,约占我国人口的 1/5 以上。他们不仅在社会人口比例中数量大,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人类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所在。因此,研究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因素,特别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为其在走上社会以前打下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答: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
5、的2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同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变过程。世界上现有民族数以千计,不同类型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不一样,但它们统统都是一种历史现象。民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一切民族到了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都无一例外的通过同化而实现最终融合,最后凝聚成为一体。在这点上,民族同化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首先,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
6、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但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资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同一体。再者,就是双方实现的途径有所不同。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 ,实际上是民族同化。民族同化现象是存在于民族发展整个过程的现象,只是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历史上发生过民族同化现象。仅以中国为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民族同化局面。首先是春秋
7、战国时期,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许多个诸侯割据的小国最终统一为泱泱大国。秦王朝实行的改革,使书同文、车同轨以及法律、货币、度量衡统一,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同化的高潮时期。国家的空前统一,不仅促进了偏僻地区各民族向中原地区的迁徙,也促进了中原民族向偏僻地区的流动。公元前 200 多年,秦始皇曾派兵 50 万人南下征战越人,结果这些中原人一去不返,被同化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当中。当然,类似这样大批的汉人同化于少数民族的例子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少数民族同化于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同化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交错杂居,在汉族的较高文明影响下,纷纷被汉族同化。作为付出这
8、一代价所换取的是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民族同化,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为彻底,效果也较明显。孝文帝主动采取了迁都城、着汉装、习汉语、沿袭汉制,甚至令改胡姓为汉姓,令胡人死后就地掩埋,不得迁葬故里等,是鲜卑人逐渐汉化,3同时也使汉族文化补充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同化于汉族。到了宋辽金元时期,北方的汉人大批南迁,契丹、女真、蒙古各族相继入主中原,结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同化大浪潮。尽管这一时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占据统治地位,但面对强大的汉族文明,最终难以避免被同化的命运。马克斯曾说:“野
9、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几次民族同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在这些民族同化的过程中,夹杂某些强制性的、民族压迫、民族征服的痕迹,但它促进了各民族的接近和交往,毕竟是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对消除地方割据、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统一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然涉及到了强制性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下民族同化的类型了。根据其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可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的手段,是否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通话的过程。一、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
10、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强迫同化是民族同化的主体对被同化民族的不平等的强制,对被同化民族的征服及对其特征的消灭。民族强迫同化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一种产物,是民族压迫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统治民族的剥削阶级为了磨灭、消除被他征服、统治的民族的民族特点,直至使之不在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存在,而采用暴力手段,借用政治特权、强制命令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各方面,对被征服、被统治的民族实行压制,使之被迫逐渐失去原有的民族特征。统治民族中的剥削阶级的这种强迫同化的政策,是一种反动的同化政策。这种同化政策违背民族发展规律,违背被同化民族的意愿。虽然说对于强迫同化不可一概而论。比如
11、说封建王朝为巩固自身统治,以武力为后盾强制同化,甚至采用武力征服的办法,必须给予历史的批判。然而这种强制同化,有时在客观上也会起到进步作用,如南方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谴责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屠杀时,对这一事件本身的进步意义,则应予以肯定。但是,这种强迫同化毕竟是以落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消失为前提的,因此任何民族强迫同化及同化政策都会受到反对和谴责。这方面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例 如 广 为 人 知 的 “大 航 海 时 代 西 班牙 和 葡 萄 牙 对 中 美 南 美 先 住 民 实 施 的 同 化 政 策 ”、 “法 国
12、对 亚 州 、 非 洲 殖 民 地 实 施4的 同 化 政 策 ”、 “大 英 帝 国 对 亚 非 拉 三 大 洲 殖 民 地 实 施 的 同 化 政 策 ”、 “德 国 对 殖 民地 实 施 的 同 化 政 策 ”、 “美 洲 新 大 陆 开 拓 时 代 白 种 人 对 印 第 安 人 实 施 的 同 化 政 策 ”、“大 日 本 帝 国 时 代 日 本 对 殖 民 地 朝 鲜 半 岛 和 我 国 台 湾 实 施 的 皇 民 化 政 策 ”。 这 些表 面 看 上 去 属 于 文 化 上 的 同 化 政 策 必 然 伴 随 政 治 上 的 差 别 , 人 种 主 义 差 别 政 策 随 之横
13、 空 出 世 。 至 于 对 内 实 施 的 同 化 政 策 , 更 是 数 不 胜 数 , 例 如 “法 国 大 革 命 后 对 国内 少 数 民 族 实 施 的 同 化 政 策 ”、 “日 本 对 国 内 阿 依 奴 人 和 琉 球 民 族 实 施 的 大 和 民 族同 化 政 策 ”、 “国 民 党 统 治 时 代 中 华 民 国 对 国 内 少 数 民 族 实 施 的 同 化 政 策 ”。追 根 究 底 , 这 一 切 皆 为 大 民 族 主 义 ( 首 先 表 现 为 语 言 民 族 主 义 ) 和 同 化 主 义 作 祟的 结 果 。 强 迫 同 化 的 结 果 , 最 终 并 未
14、 促 成 人 类 “文 明 ”的 进 步 , 反 而 造 成 人 类 古来 创 造 的 大 量 珍 贵 文 化 遗 产 消 亡 , 这 就 是 少 数 民 族 或 土 著 民 族 文 化 不 断 受 到 抑 压 后的 日 益 消 失 , 尤 以 语 言 消 亡 为 快 。 这 就 是 近 年 来 国 际 社 会 强 烈 批 判 强 迫 同 化 政 策和 将 少 数 民 族 或 土 著 民 族 文 化 保 护 列 为 国 际 社 会 的 重 要 课 题 之 一 以 及 世 界 性 “保卫 语 言 危 机 运 动 ”盛 行 欧 美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二 、 自 然 同 化 , 是 指
15、不 同 民 族 在 长 期 交 往 相 处 中 , 在 生 产 、 生 活 、 文 化 等 各 方面 互 相 影 响 下 , 一 方 民 族 在 完 全 自 然 的 、 自 愿 的 情 况 下 接 受 另 一 方 民 族 的 特 征 , 改变 自 己 民 族 的 特 征 而 变 成 另 一 方 民 族 的 现 象 。 民 族 自 然 同 化 完 全 不 同 于 强 制 同 化 ,它 不 是 借 助 暴 力 和 特 权 等 手 段 实 现 的 , 而 是 不 同 民 族 之 间 自 然 、 自 由 的 发 生 的 , 是一 个 长 期 的 “自 愿 选 择 ”和 自 然 适 应 的 过 程 。
16、民 族 自 然 同 化 是 一 种 向 较 高 经 济 和 文明 发 展 程 度 接 近 的 形 式 。 其 同 化 主 体 一 定 比 同 化 客 体 即 被 同 化 民 族 的 发 展 程 度 高 。在 民 族 自 然 同 化 中 , 经 济 力 量 、 文 化 水 平 起 决 定 性 作 用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民 族 自然 同 化 过 程 , 实 质 上 是 落 后 的 生 产 方 式 向 先 进 的 生 产 方 式 学 习 过 程 的 一 种 特 殊 现 象 。因 而 , 可 以 说 , 它 是 人 类 历 史 向 前 发 展 中 的 一 种 进 步 现 象 。综 上
17、 所 述 , 我 们 可 以 总 结 出 民 族 同 化 所 具 备 的 特 点 来 : 首 先 , 它 是 一 个 缓 慢 的过 程 ; 再 者 , 民 族 同 化 中 人 为 和 自 然 因 素 并 存 ; 其 次 , 它 是 民 族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局 部现 象 。诚 然 , 我 国 现 阶 段 是 个 民 族 平 等 发 展 、 共 同 繁 荣 的 时 期 , 而 不 是 民 族 同 化 、 民族 融 合 的 时 期 。 因 此 在 现 阶 段 , 我 们 研 究 民 族 同 化 问 题 , 并 不 是 为 了 实 施 民 族 同 化过 程 , 而 是 研 究 如 何 促 使
18、各 民 族 和 睦 相 处 , 消 除 同 化 和 被 同 化 的 戒 备 心 理 , 从 而 使民 族 携 手 共 进 , 繁 荣 昌 盛 。5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作业 2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方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执代写论文政能力不断提高,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加强,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社会建设方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
19、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安康、社会和谐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人民以更加昂扬、更加自信的精神面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光辉范例,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形态和实现形式,最根本的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
20、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比如,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的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关于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等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言,社会主义将会具有不同的民族形式或国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21、原则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从而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国际形势下蓬勃发展的光辉范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我们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团结全国人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沿着正确航向乘风破浪、胜利前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十七大要求,
22、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来,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上来。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6通过扎扎实实的理论武装工作,使学习的成效切实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转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感情,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
23、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从而自觉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真正体现和落实到各项事业中。要落实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结
24、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环保节能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落实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落实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上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推进文
25、化创新,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落实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落实到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来,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继续解放
26、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7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
27、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若干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事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28、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作业 31、填充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写错别字不给分)1.(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2.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3.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5.民族发展的(利益,权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7.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
29、、小聚居)。8.我国陆地边境线的 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 万)公里。9.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社会要求(发展与进步)的问题。二、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 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 1 分,共 10 分)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 。B.经济发
30、展8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 。B.族类 3.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 )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5.2005 年党中央在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6.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31、) 。A.16 个 B.18 个 C.19 个 D.20 个8.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 )个国家接壤。A.7 B.8 C.10 多 D.20 多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 )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民俗文化10.据 2005 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6 千多万人 B.7 千多万人 C.8 千多万人 D.1 亿多人三、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 2 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 2 分,共 20 分)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 研究民族
32、问题发展的规律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92.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3.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5.下列省、自治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 33以上的是( ) 。A.青海 B.贵州 C.云南 D.宁夏 6.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有(
33、) 。A.广 B.多 C.杂 E.散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8.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数的自治区有( ) 。B.宁夏 C.新疆 E.西藏9.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 C.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D.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0.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 。A.民族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发展性 E.交融性四、辨析题
34、(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每题 5 分,共 30 分)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102.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3.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4.民族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最终将消亡。错,民族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5.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6.在我国现阶段,宗教信仰往往涉及政治问题。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五、论述题(25 分)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三、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2民族团结是边防巩固的前提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