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云平台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2014 年 1 月基于云计算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I目 录第 一 章 概述 .51. 背景 .52. 意义与必要性 .53. 基本原则 .64. 发展思路 .75. 发展目标 .86. 主要任务 .87. 保障措施 .97.1.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97.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07.3. 推进产业向全省各工业园区集聚 .107.4. 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107.5. 实施示范牵动 .107.6. 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117.7. 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117.8. 培养聚集职业人才 .11第 二 章 需求分析 .121. 建设需求 .122. 产品融合
2、.122.1. 产品数字化 .122.2. 产品智能化 .122.3. 产品网络化 .13基于云计算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II3. 业务融合 .133.1. 信息化建设规划 .133.2. 设计数字化 .133.3. 生产自动化 .133.4. 内部资源管理信息化 .143.5.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14第 三 章 总体设计 .141. 设计思路 .142. 建设目标 .153. 体系架构 .163.1. 云平台逻辑架构 .164. 应用建设 .204.1. 公共应用 .204.2. 专有业务管理应用 .20第 四 章 云计算平台技术方案 .211. 基础资源建设 .211.1. 机房建设 .
3、211.2. 网络建设 .231.3. 主机系统建设 .331.4. 数据存储中心系统 .412. 服务支撑平台建设 .542.1. 主机设备建设规划 .542.2. 服务平台支撑中心支撑服务器建设规划 .592.3. 服务平台支撑中心系统功能概述 .60基于云计算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III3. 信息安全保障建设 .653.1. 信息安全保障服务平台 SOC 安装步骤 .653.2. 虚拟主机防护部署方案 .664. 运维监控保障建设 .684.1. 运维监控服务建设 .684.2. 运维监控保障系统平台安装步骤 .69第 五 章 基于云平台的两化融合建设 .731. 数字化设计技术 .73
4、1.1. 计算机仿真(虚拟样机)设计 .731.2. 计算机辅助设计 .772. 产品智能化研发体系 .773. 智慧工厂综合管理系统 .773.1. 智慧工厂综合管理 .783.2. 机械设备数字化改造 .793.3. 数据采集 .803.4. 数据存储 .803.5. 实时监测 .803.6. 设备动态监测 .803.7. 报表 .803.8. 其它子系统 .804. 业务管理系统建设 .804.1. 企业信息门户 .804.2. 电子采购平台 .814.3. 统一用户和单点登录系统 .85基于云计算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IV4.4. 办公自动化系统 .894.5.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EA
5、M.914.6. 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1024.7.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 PDM.1064.8. 制造执行系统 MES.1284.9. 企业应用整合系统 EAI.132基于云计算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5第 一 章 概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环境为我省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快促进两化融合,有利于提升工业产业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化融合”提升生产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主要难点在于软硬件平台搭建、系
6、统模型建立和仿真、高端研发人员的培养等,云计算平台基于虚拟化技术,集成标准化的基础资源管理、服务支撑、信息安全保障、运维监控保障功能,为“两化融合”提供仿真技术(软件)、云存储、云部署、业务软件云服务,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两化融合” 工作量和实施成本,有效利用计算仿真等工业计算手段降低设计制作成本、提高信息化实施成功率和生产效率。“两化融合”用户可以基于软件即服务模式获得低廉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及服务(CAD/ CAM/ CAPP/ CAE/ PDM、业务管理系统、二次开发)。基于上述服务,企业用户可进行快速有效的仿真模拟,降低设计与制造成本、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从而大幅缩短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周期、
7、提高产品性能、提升企业信息化能力、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效率,推动企业“两化融合”能力。1. 背景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化融合实验区为载体,以工业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为抓手,把两化融合作为“保增长、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全省工业体系、流程和模式的再造,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优、效益调高、规模调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体
8、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为重点,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2. 意义与必要性信息化和工业化 “两化融合”对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云计算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61、信息化将带动思想观念创新开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接受信息化技术,这就需要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念,这本身就是一个观念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新的软件不断出现,带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员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过程。信息化技术进入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
9、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员工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工作,带动员工思想观念全面创新。2、信息化建设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化的建设,重新设计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替代了一部份职能,使得企业的某些岗位、部门的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各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归并,这些都意味着传统管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3、信息化建设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通过信息化建设,所有的技术人员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缩短了产品研发的周期。同时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了相应的测试工装,来满足生产测试的需求,极大的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的合格率。4、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流程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功
10、能就是优化企业管理流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员工、部门、企业,甚至于客户、供应商等紧密结合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物流管理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实现统一有效的协同工作平台,从而优化公司的管理流程和水平。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公司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信息系统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由于之前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是独立设置,各个系统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库类型不统一等状况,使得部门之间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各部门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及时的共享信息与数据。因此有必要加强系统之间的集成度,将各个子系统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协
11、同工作平台,同时也有必要将自动测试工装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建立连接,使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对生产测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监控。3. 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提高工业化水平并举,加强产业间的相互配合,拓展信息化发展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加快形成新基于云计算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7型产业链和现代产业集群。(二)融合创新,提升优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创新“催化器”作用,全面推进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管理决策、供应链和服务等应用,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技术管理创新能力,提升供应链协同和服务能力,提升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政府引导,企
12、业主体。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适应和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四)重点突破,协同推进。集中有限资源,优先突破工业设计,电子设备与关键领域,打造融合引擎,形成支撑和带动作用。把握两化融合的关键点,统筹推进信息化在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根据创业特色,实行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培植特色,协调推进。4. 发展思路(一)集约建设和管理基础资源。研究工业云计算技术,按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的思路,统一规划、集约建设和共享资源,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全局工业化信息化整体推进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提出详
13、实的指导要求。以最大化共享基础资源和按需服务为目标,构建集约建设的基础资源云计算平台体系。(二)继续做好典型项目的总结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区域内已有两化融合项目中,优中选优,加大对典型项目的支持、辅导和帮助力量,深入研究和剖析两化融合典型项目,研究模式创新和转型的条件、深层次原因和关键要素,总结提炼出一批典型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行业整体竞争力。(三)跟踪实施重点项目。跟踪推进已启动的一批重点项目,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建立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长效机制。同时,继续面向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启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节能控制与综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等专项工程。(四)
14、增强社会参与合力。在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引导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积极性,探索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推进“两化”融合。(五)加强相关基础工作。发布“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组织重点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试点评估,在此基础上加强统计体系研究。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两化融合”宣基于云计算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8传活动,积极宣传“两化”融合理念;面向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开展分层面的“两化”融合培训,形成培训体系。5. 发展目标到 2018 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
15、和效益全面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 82。“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 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 50%。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 20 万亿元。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
16、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 5000 万吨标准煤。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6. 主要任务(一)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改造业务流程,大力推进电子自动识别,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及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
17、化手段,推动工业领域的设计网络化、生产自动化、管控一体化和管理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工具,推动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等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推动资源配置、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和管理决策环节的信息化,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二)积极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加大计算机、微电子以及软件等基于云计算的“两化融合”建设方案9信息技术向各个产业渗透,大力引进电子信息元件产业企业及相关产业链配套项目,改善传统工业结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促进形成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主导的高级化工业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资效率。同时,以信息技术带动和推进新兴装备制造
18、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三)着力推动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与全区工业生产相配套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设计研发等生产服务业。深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四)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运用,促进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科研装备,降低创新成本,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与吸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
19、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五)广泛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积极发展面向高能耗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重点推进高能耗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重点针对铸造、线路板、化工等污染企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政策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7. 保障措施7.1.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以新思路和新举措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拓展。主动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逐步建立和完善开放型产业经济。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加强招商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改进招商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吸引外资规模和质量。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产品和核心技术,实施产业招商,重点引进大型制造企业,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配套企业。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型企业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