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RI与CT比较,MRI,MRI:磁共振成像,英文:Magnetic Resonaunce Image。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原理:就是利用人体中富含的大量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在强磁场内受到脉冲的激发后,产生的磁共振现象,经过把在磁共振过程中所散发的电磁波,以及与这些电磁波有关的质子密度、弛豫时间、流动效应等参数,接收转换的空间编码技术,再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最后形成图像,做出准确的诊断。,CT,CT的中文意思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英文是Computed Tomography。1972年柯马克和豪恩斯费尔德发明第一台CT扫描CT成像的基本原理:利用高度准直的X
2、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环绕,并以一定层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最后变为数字化图像。,CT与MRI性能与指标的定性比较,CT主要性能和指标:X射线管的热容量与散热率;探测器的数量;扫描时间、周期时间、重建时间;CT扫描方式;计算机硬磁盘容量、距阵、高对比度分辨力、低对比度分辨力、时间分辨率等。MRI主要性能和指标: 1主磁体的性能指标:磁场强度、磁场均匀度、磁场稳定度、有效孔径、磁场的逸散度等。 2梯度磁场的性能指标:有效容积、梯度场的线形、梯度场的强度、梯度场的变化率和梯度的上升时间、梯度场的工作周期。 3射频线圈的主要性能指标:信躁比、灵敏度、均匀度、品质因数、填充因数、有效范围。,磁共振成
3、像的优势,CT只有一个成像参数,MRI至少有4个“组织参数”,即T1,2, N(H)和流速 f(V);同时还与脉冲序列及参数有关。,良好的组织对比度,如TR、TE 、TI、激励角(即翻转角)等。 MRI可充分利用上述参数,使软组织对比度明显高于CT. 如能很好地区分脑的灰,白质和神经核团。,良好的组织对比度,不用造影剂显示心脏房、室和大血管。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可使脊髓、关节软骨、肌肉、韧带、椎间盘、半月板直接成像显示。,良好的组织对比度,提高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诊断,由于正常和病变组织的T1, T2驰豫时间不同,明显提高了病变的发现和定性。并根据其信号改变的特点而判定组织生物学成分。,如全身各
4、器官和部位的亚急性和慢性血肿期正铁血红蛋白于T1WI、 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而含铁血黄素则均表现为低信号。,提高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诊断,不用注射造影剂,就能区分肺动脉和纵隔、肺门淋巴腺,区分纵隔肿块和动脉瘤,利用流空效应诊断心脏,大血管病变。,提高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诊断,可行非创伤性血管成像(MRA),利用“流空增强”效应和流动引起的相位改变,不用造影剂可作血管造影。,CT检查时于骨的边缘如岩骨、枕骨髁等处可出现条纹状伪影,严重影响后颅凹的检查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无骨性伪影,MRI没有骨性伪影,MRI的图像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明显优于CT,无骨性伪影,CT主要为横轴位断层。MR扫描在病人体
5、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切层方位变换,可行横断、矢、冠或斜位断层。,任意方位的断层,在显示病变范围、立体观察病变上很有帮助。尽管CT现在可以做矢、冠状重建,图像质量不如MRI,任意方位的断层,CT使用X射线成像,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损伤;MRI使用的射频波长数米,能量较人体有机物 C-H结合能量低得多(前者10eV, 后者为 1eV),-7,无损伤的安全检查,到目前为止还没观察到有什么副作用,既没有发现对组织细胞有诱变,致死效应,也没有发现对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有影响。,无损伤的安全检查,定性分析是影像学科的难题之一。MRI图像能反映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特质,以及其多参数成像的特点,使其相对CT具有
6、更强的定性能力。,更强的定性能力,缺点与不足,由于MRI射频脉冲为米,而CT线波长为, 这种差别使前者空间分辨率不如后者。,o,空间分辨率不如CT,一般而言MRI成像时间均较CT时间长。尽管MRI有快速成像技术,但信噪比等方面还有不尽人意之处。,成像速度相对慢,病人的呼吸、自主或不自主运动、血管的搏动均能引起伪影,导致检查的失败或图像质量的下降。,运动伪影,钙化灶在发现病变和定性诊断上都有很大作用,CT能很好地显示钙化灶的部位、范围和形态。,对钙化不敏感,钙化灶在MRI图像上一般表现为低信号,与其它表现为低信号的组织或器官不能区分,如韧带、纤维组织等。,对钙化不敏感,对装有心脏起博器、体内有金
7、属异物、动脉瘤用银夹结扎的病人,都不能作此项检查。,对检查人群有选择,CT和MRI病例对比,CT和MRI在急性脑出血诊断方面,资料:分析19例经组织学证实的GBA患者的CT和MRI资料,比较常规T1WI、T2WI、3 mm薄层T2WI、MRCP、平扫CT、螺旋CT胆道造影(SCTC),以及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各时相图像显示罗阿窦和胆囊病变的能力。观察结果与病理标本所见对照。结果19例GBA包括局限型11例,节段型5例,弥漫型3例。MRI显示罗阿窦优于CT。胆汁显著浓缩时,SCTC可补充MRCP的不足。 结论:MRI诊断GBA的作用优于CT。,与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资料:方法对60例病人
8、行ct和mri检查,比较其影像学表现。结果ct0期14个部位,i期20个部位,期24个部位,期16个部位,期和v期共有10个部位;mri 0期14个部位,i期19个部位,期25个部位,期15个部位,期和v期共有11个部位。 结论: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确诊率要优于CT,CT与MRI在颅脑损伤方面,资料:对近2年诊断有争议的28例颅脑损伤患者CT和MRI检查结果行回顾性分析.首次CT扫描均在伤后6 h内进行,对CT诊断有争议的颅脑损伤患者行MRI检查.结果: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的诊断,CT与MRI结果相符;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的诊断,CT较敏感;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诊断,MRI明
9、显优于CT. 结论:MRI能明显提高脑叶挫裂伤和脑深部挫裂伤诊断敏感性,减少漏诊和误诊.,CT和MRI在肝微小转移瘤方面,资料:对27例肿瘤肝转移疑似患者行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和MRI动态增强扫描,有直径1cm的病灶者归入研究对象。按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3种检查方法,分别计算3种方法诊断肝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27例患者中23例有肝微小转移瘤,共检出117个转移瘤;7例患者28个瘤灶有手术病理结果,其余病灶根据6个月以上的CT或MRI随访得到证实。,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微小转移瘤的敏
10、感性分别为75.2(88117)、77.8(91117)、94.0(11011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4、82.7、97.3,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比CT及MRI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微小转移瘤敏感性高于CT和MRI平扫,是排除早期肝转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与MRI在鼻咽癌方面,资料: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250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CT及MRI资料。在CT和MRI上分别评价各个解剖部位的受侵犯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92分期。
11、结果:MRI对于鼻咽超腔、茎突前间隙、口咽、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鼻窦、颈椎和颞下窝等侵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对于鼻腔、,茎突后间隙侵犯及颈部淋巴结的检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RI使32.0%的T分期发生改变;11.6%的N分期发生改 变;30.0%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MRI对于诊断鼻咽癌的超腔侵犯、颅底骨质、鼻窦、海绵窦受侵,以及咽后淋巴结转移要明显优于CT;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方面与CT结果一致。MRI主要影响鼻咽癌92分期的T分期;对N分期影响不大,临床分期的改变将有利于指引治疗方案的调整。,CT和MRI在宫颈癌方面,资料: MRI或CT检查的
12、宫颈癌患者42例,其中MRI检查22例,CT检查患者20例,在CT和MRI图像上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位置、影像特征及宫旁和盆壁侵犯情况进行分期,并与临床FIGO分期结果相比较。结果 在治疗前进行盆腔CT检查的20例宫颈癌患者中,CT诊断A期为5例,临床诊断7例,低估2例;B期患者CT诊断6例,临床诊断5例,高估1例;期以上患者CT诊断6例,临床诊断8例,低估2例。20例患者中CT检查发现盆腔淋巴结肿大者15例。,在治疗前进行盆腔MRI检查的22例宫颈癌患者中,MRI诊断期为4例,临床诊断2例,高估2例;期患者MRI诊断14例,临床诊断12例,高估2例;期以上患者MRI诊断6例,临床诊断8例,低估2例。22例患者中MRI检查发现盆腔淋巴结肿大者14例。结论:宫颈癌临床分期现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由于MRI的成像特点,在判断宫颈癌的分期方面较CT存在明显优势。,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