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区域经济专业.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编制人:文嫮2010 年 12 月编制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李小建主编, 经济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2.JAMES OWHEELER,PETER OMULLER,GRANTIAN THRALL,TIMOTHY JFIK, ECONOMIC GEOGRAPHY ,New York;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c1998。参考书:1.杨万钟主编, 经济地理导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2.Eric Sheppard and Tre
2、vor JBarnes,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湖南大学经贸学院 区域经济学专业、人口经济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二)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进展、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区位理论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
3、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体系和内容以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安排。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地理学发展及学科体系、企业区位和空间组织 、区域内(一个地区或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全球化四部分,具体又包括绪论、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多部门企业区位、跨国公司区位、区域的结构与组织、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以及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四)教学时数2总计 32 学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专题讨论为辅。其中,学习中文
4、教材 20 学时,英文文献阅读、专题讨论 12 学时。(五)教学方式该课程属于多媒体教学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理论基础知识,以课堂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使学生分析经济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理论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经济地理学插图较多、内容庞杂的特点,中文部分的课堂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二、本文第一章 绪论教学要点:(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3)经济地理学具有的分支学科:通论经
5、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4)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5)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1.1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20 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地图的定义:1.2 20 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主流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 (1) 研究区域尺度变化 (2) 研究企业组织变化 (3)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
6、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2.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2 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由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公司地理学这三方面的分支学科所组成。3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3.1 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3.2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3.3 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3.4 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4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1 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4.2 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4.3 跨世纪经济
7、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考核要求:(1)识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以及经济活动的产业分类。(2)熟悉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了解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教学要点:(1)区位的概念。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分。(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区位条件是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3)土地、原材料、能源因子、资本因子、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4)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其中,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秩序和管理、市场意识等。(5)区域环境(包括产业环境、政府行为、环境因素和可进入性)
8、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其中产业环境主要探讨产业集聚。(6)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1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1 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的先后,可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1.2 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工业区位的主要区位条件包括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2)区位因子可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包括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成本因子又包括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2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
9、的一般影响42.1 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一般以两种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和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2.2 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2.3 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2.4 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2.5 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特色、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移动。3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3.1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合理性。(2)市场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3.2 市场战
10、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战略一般表现现为两方面: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p38)3.3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p39)3.4 其他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其他市场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秩序与管理、市场意识4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4.1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 “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4.2 政府行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政府是消费者(2)政府进行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3)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法规(4)政府实施经济政策4.3 环境因素对经济活
11、动区位的影响4.4 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5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5.1 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要素:交通线、交通流、地域5.2 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1)交通网连结度(2)通达度5.3 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考核要求:(1)掌握区位的概念,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理解市场、区域环境和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5(3)能够从经济活动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第
12、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教学要点:(1)杜能农业区位论:包括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和意义、农业区位论的理论与现实。(2)韦伯工业区位论:包括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工业区位论概要、工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和意义、工业区位论的理论与现实。教学时数:3 学时教学内容:1 杜能农业区位论1.1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和目的(1)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2)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1.2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1)理论前提(2)形成机制(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1.3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1.4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
13、义:(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1.5 理论与现实1 韦伯工业区位论1.1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和目的(1)背景:产业革命后,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2)目的: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1.2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2)运费指向论(3)劳动费指向论(4)集聚指向论1.3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1.5 理论与现实考核要求:(1)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与结论、以及该理论与现实的差异;(2)掌握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与结论、以及该理论与现实的差异;(3)了解农业、工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和意义。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教学要点
14、:(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包括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实证研究以及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与问题。6而这种表示是以约定的关系为基础的。(2)廖什的中心地理论:包括廖什的中心地系统及其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差异。(3)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在集市研究、国土规划与整治、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教学时数:3 学时教学内容: 1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1 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
15、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是怎样的规律。1.2 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商品服务范围、中心地等级1.3 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2)交通原则上的中心地系统(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1.4 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1.5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1)意义:现代地理学基础、城市和商业地理学基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2)问题2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2.1 廖什的中心地系统2.2 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差异表现:(1)前提条件不同(2)等级结构不同(3)职能与人口的对应
16、关系不同3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3.1 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1)集市的特征(2)斯坦的集市区位理论3.2 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1)西德的空间整治与中心地理论(2)中心地理论在日本的区域规划中的应用(3)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职能考核要求:(1)掌握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背景、目的及其三原则中心地系统;(2)掌握廖什中心地系统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差异;(3)了解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区位教学要点:(1)企业增长的动因: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7(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3)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一般
17、是由远及近。其中,内部增长带来的空间扩张具有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外部增长规划比较困难,因为被获取的公司原已存在。(4)企业空间扩张规律最为常见的是接触扩散,其次是等级扩散。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是通道扩张:人际关系通道、隶属关系通道、生产或服务关联通道等。(5)不同学者的企业空间演变模式。(6)现今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和空间结构。学习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及演变模式、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1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1.1 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1)企业增长动因(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2 企业的空间扩张(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2)企业空间增长阶段(3
18、)企业空间扩张规律2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2.1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2.2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2.3 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2.4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2.3 四种模式比较及在中国的应用3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3.1 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五种基本形式:(1) 功能部结构(2) 产品部结构(3) 区域部结构(4) 顾客部结构(5) 矩阵结构3.2 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考核要求(1)掌握企业增长动因及其战略方法;(2)熟悉企业空间演变的 4 个主要模式及其差异。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教学要点:(1)公司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一般用产品周期理论、折衷理论解释。企业跨国投资主要受利益驱动,具体
19、说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2)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8(3)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位于少数主要城市;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对公司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布局上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公司生产单位分布比较分散。(4)跨国公司在投资活动中,与投资地政府有关部门、合资者、同类生产企业、生产关联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均发生一定联系。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1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1 跨国直接投资原因(1)产品周期理论 (2)折衷理论1.2 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解释思想:区位论成本学派、区位论市场学派、公
20、司地理1.3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2)集中于边界地区(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2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2.1 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便利的交通、丰富的信息、便于随时接触关键人员(2)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大都市区(3)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及其实例2.2 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1)研究与开发的过程特点(2)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要求(3)研究与开发机构区位(4)公司案例2.3 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1)全球集中生产型(2)市场地生产型(3)专业化生产型(4)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3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3.1 跨国公司与投资
21、地联系的背景1.跨国公司的联系系统2.区域等级关系3.跨国公司和区域的综合联系3.2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包括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3.3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1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2 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9考核要求:(1)掌握公司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条件以及微观区位的选择;(2)掌握跨国公司内部组成,即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单位的区位选择特点及实际区位;(3)熟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之间的综合联系,掌握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要点:(1)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
22、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2)区域产业分类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前提,区域产业结构是不断演进的。(3)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它也在不断发生演变。(4)城市是区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区域内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聚集体。(5)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通过农村工业化,可以极大地促进农村发展。(6)在区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中,技术始终是最活跃和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结构1.1 区域产业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
23、(2)产业功能分类 (3)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1.2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1) 主导产业选择 (2) 关联产业配套 (3) 基础性产业配套 (4)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1.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1.3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2 区域空间结构2.1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2.2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2.3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1.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2.4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1)区位指向(2)集聚与扩散机制(3)空间邻近效应3 城市与区域关系3.1 城市的一般特征1. 城市的概念102
24、. 城市的一般特征3.2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3.2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 组织与带动区域发展2. 构造区域空间结构3. 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4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4.1 农村工业化的特征4.2 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1. 加快农区经济发展2. 推动农区社会进步3. 促进城市化4. 逐渐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5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5.1 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1. 引起产品、产业更替2. 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3. 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4.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5.2 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考核要求:(1)掌握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熟悉产业
25、分类,掌握区域产业结构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理论;(2)掌握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熟悉空间结构演变理论;(3)掌握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对城市的制约,熟悉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4)认识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教学要点:(1)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2)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3)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有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5)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区划有助于实现整体经济的最优化目的。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