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 大 电 气 校 友 通 讯2011 年第 2 期(总第 5 期) 2011 年 10 月本 期 目 录校 友 聚 会浙江大学电器 56 级同学毕业 50 周年 聚会学 术 交 流程时杰院士兼职教授受聘仪式暨学术报告 会隆重举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许建新校友 报告会浙江大学黄勤求是讲座教授授聘仪式暨学术 报告会学 院 动 态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华东赛区 比赛在浙江大 学圆满落下帷幕校 企 合 作 交 流浙江大学与浙江省电力公司“十二五”战略合 作框 架协 议签 约仪式隆重举行浙江大 学李卫东、李海翔兼职教授授聘仪式暨王 国松奖学(教)金颁奖仪式圆满召开强强联合 造就卓 越工
2、程师浙江大学电 气工程学院专家教授深入台州造船企业调研考察校 友 聚 会浙江大学电器 56 级同学毕业 50 周年聚会浙江大学电器 56 级同学毕业 50 周年聚会,于 2011 年 5 月 11 日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楼举行。来自国内各地的同学和部分家属 33 人参加。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瑞飞和应用电子学系党支部书记杜丽出席,原电器专业老师卞敬明教授、黄是鹏教授、程肇基教授等应邀参加。大家参观了国家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和应用电子学系实验室。中午由电气学院招待在玉泉饭店聚餐,曾给予讲授变压器原理的汪槱生院士应邀与大家同进午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马皓教授也一起进午餐,看望大家。王瑞飞书记详细
3、介绍了电气学院(原电机系)的发展和现状,杜丽书记介绍了应用电子学系(原电器专业)的现状。大家为浙大和电气学院的发展深受鼓舞,深感身为母校浙江大学的学子而高兴和骄傲。各位原电器专业的老师都讲话对这次毕业 50 周年的聚会表示祝贺,回忆了当年师生之友情。同学代表陈季湳发言对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的话感人肺腑,他说:24 岁离开浙大,74 岁又回到浙大,深感母校浙大变化太大了,太高兴了,无以言表。为表示对电气学院的感谢,向电气学院敬献了一面锦旗,写到:“继往开来求是路,领异标新灿烂星”。其间举行了签名留言、送照片活动。每位同学在一本印有浙江大学封面的笔记本上,相互签名,写上深情的祝愿,并送上自己
4、的照片,成为一本具有永久怀念的纪念册。对于这次聚会受到电器 56 级各位同学的关注,远在美国的同学郭秀芳打来电话表示祝贺,身体不适的张雄同学在第 2 天赶来参加聚会,一些不能前来的同学来电对聚会给予祝贺,向各位同学问候。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聚会,前来的同学身体良好,精神饱满。两天的聚会非常成功,感受了浙江大学的变化,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处处洋溢着热情的问候和祝愿。大家表示愿为浙大做出新的贡献。衷心祝愿母校浙江大学尽早创办成先进的世界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电器 56 级同学会 2011 年 5 月 返回页首学 术 交 流程时杰院士兼职教授受聘仪式暨学术报告会隆重举行2011 年 6 月 2 日上午
5、,玉泉校区电机工程楼怡电园里喜气洋洋。“程时杰院士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受聘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土乔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祯祥教授、工研院院长赵荣祥教授、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韦巍教授、党委书记王瑞飞教授以及众多师生参加了受聘仪式。会议由韦巍院长主持。受聘仪式结束后程院士为在场的师生做了一场十分精彩的学术报告。王瑞飞书记简要介绍了程院士的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他说,程时杰院士是国内智能电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电气工程学院非常荣幸地聘请到程院士担任我们的兼职教授,希望程院士能够经常来浙大讲学,希望浙江大学成为程院士的第二个家。张土乔副校长代表学校对程时杰院士的到来表示了
6、热烈的欢迎,对程院士长期以来对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为程院士颁发了兼职教授证书、佩戴浙大校徽。程院士为浙大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为能够受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感到骄傲。程院士还回忆了多年前在加拿大读学位时与浙大的联系,以及韩院士对自己的栽培之恩,深有感触的说自己和浙大一直都有很深的渊源,加盟浙大后,将竭尽所能为浙江大学尽绵薄之力。受聘仪式结束后,程时杰院士为在场师生作了题为对未来电力系统安全评估问题的新思考的学术报告。程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电力系统面临着未来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问题和电能的安全高效利用问题。随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风险来源将更加多元化;而用户选择的多元化,造成可靠
7、性标准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电侧和负荷相应的随机性,使传统的采用 01 建模的可靠性评估体系急需变更,迫切需要能够综合不同随机模型的评估体系。程院士指出云模型提供了一种综合处理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综合体系,他详细介绍了所研究的一种基于云模型的电力系统安全模糊随机综合评估方法。程院士学术思维开阔、报告深入浅出,使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之后,程院士认真耐心地解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为电气学院师生在新能源电网接入、云计算的应用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指引。附:程时杰院士简介:程时杰院士 1967 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1 年获华中工学院硕士学位,1986 年获加拿大卡尔加里(Calgary)大学博
8、士学位,1988 年博士后出站后回华中理工大学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程时杰院士长期致力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在电力系统适应控制、智能控制、次同步振荡、基于储能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等方面具有深厚造诣。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个层面牵头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咨询报告,是我国智能电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之一。返回页首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许建新校友报告会2011 年 5 月 20 日下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论坛系列活动之许建新教授学术报告会在玉泉校区电机工程楼 201 隆重举行。电气学院杰出校友,许建新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
9、精彩的学术报告。系统科学系和自控制系的博士、硕士生及部分教师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系统科学系党支部书记博士生导师汪雄海教授主持。 许建新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迭代学习控制(ILC)和重复控制(RC)两种新型学习控制方法,该方法能从先验知识的学习中以智能的方式处理实际过程中的重复因素,来达到显著增强控制系统性能的目的。ILC 和 RC 方法已经开始对电气工程及相关产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许教授在演讲中解释了 ILC 和 RC 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演示了部分实时例子。报告后,许建新教授为同学们解答了关于报告中的一些疑问,其幽默风趣的讲演和认真细致的解答为所有同学展示了一个优秀的浙大人所应有的品质和智慧。
10、报告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附:许建新教授简介:许建新教授于 198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获本科学位,1989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电气工程学系,获工学博士。1991 年至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系,现任教授。1989 至 1990 年在日立公司研究所研修,1990 年至 1991 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3 年为美国耶鲁大学访问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学习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机电系统和与机器人的控制问题。现为 IEEE 高级会员。迄今发表了近 150 篇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和 250 多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出版了两本学术专著,编写了三本专业学术著作。迄今指导了 24位博
11、士,20 位硕士,以及 15 位助研/博士后。完成了 16 个研究项目,6 个正在进行,包括无人飞行器,水下机器人,硬盘驱动,机器故障诊断与预测等。返回 页首浙江大学黄勤求是讲座教授授聘仪式暨学术报告会2011 年 7 月 8 日下午,浙江大学黄勤求是讲座教授授聘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图书馆二楼演讲厅隆重举行。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邹晓东出席授聘仪式并为黄勤教授颁发求是讲座教授聘书、佩戴校徽。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瑞飞主持会议。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韦巍首先了介绍黄勤教授的基本情况,对黄勤教授加盟浙大、加盟电气工程学院表示衷心的欢迎和感谢。随后,工学部副主任徐德鸿教授宣读浙江大学聘任黄
12、勤教授为求是讲座教授的决定,邹晓东副书记向黄勤教授颁发求是讲座教授聘书、佩戴校徽。黄勤教授在致辞中说到,感谢浙江大学对我的信任和帮助,我将竭尽全力推动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各位事业的发展。祝愿浙江大学和电气工程学院早日迈进世界一流行列。授聘仪式结束后,黄勤教授向在场师生做了题为“能源互联网(Energy Internet): 机会和挑战”的学术报告。附:黄勤教授简介:黄勤教授于 1983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本科学位,1986 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2 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系 Progress Energy 杰出教授、先进变换能源中心主任
13、,兼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未来可再生能源传输和管理系统中心(FREEDM Systems ERC)主任(2008 年至今)。IEEE Fellow。2003 年获得美国“技术诺贝尔奖” R&D100。黄勤教授创立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并成功的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美国未来可再生能源传输和管理系统中心。他的研究成果有:15000V 的SiC MOSFET 和 JBS 二极管;基于 6500V 硅 IGBT 的七电平 20 kVA 的配电系统用固体变压器;世界上第一个光控 4500V/4000A 的发射极关断晶闸管;基于五电平的 10 MVA 静态无功补偿器控制系统;第一台 4.5 MVA ETO STATC
14、OM 装置;等。返回页首学 院 动 态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华东赛区比赛在浙江大学圆满落下帷幕2011 年 7 月 2021 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区比赛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的共 58 所高校的 278 支队伍携带自己制作的智能车齐聚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在这里展开激烈角逐,又一次书写了速度与技术的传奇。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提倡和支持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的项目和财政部、教育部资助的竞赛项目。竞赛是在统一汽车模型平台上,使用飞思卡尔半
15、导体公司的 8 位、16 位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模块,通过增加道路传感器、设计电机驱动电路、编写相应软件以及装配模型车,制作一个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按照规定路线行进,以完成时间最短者为优胜。与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 4 大专业竞赛不同,该竞赛是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及车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科技创意性比赛。该赛事已成功举办五届,通过比赛,促进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
16、了条件。 第六届竞赛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部五个分赛区和安徽、山东二个省赛区,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和山东大学举办,全国总决赛将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我校今年第一次承办华东赛区的比赛。本届比赛按照赛车进行道路检测的不同方式分为电磁组、光电组和摄像头组三个组别。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系凌志浩教授,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大学计划部马莉经理,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研处副处长唐晓武教授,全国竞赛组委会秘书处曾鸣博士,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研处科研训练办公室主任毛一平老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
17、记毕建权老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马皓教授,华东赛区组委会秘书长高锋老师以及华东赛区专家组各位专家、老师莅临本次大赛开幕式。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韦巍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唐晓武处长、凌志浩教授、曾鸣裁判长分别为开幕式致辞。介绍了大赛的筹备情况、组织形式及举办意义,对大赛华东赛区的开幕表示祝贺,并预祝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唐晓武处长在讲话中代表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向各队参赛选手表示欢迎。同时向专家组、裁判组及飞思卡尔公司等关心支持智能车比赛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诚挚谢意。他强调了智能车比赛的重要性,希望能借此机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理论与
18、实际的相结合。在讲话中,他还结合了浙江大学的科研竞赛经历与取得的成绩,阐述了科研经历在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他预祝各个代表队在本次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凌志浩教授在致辞中则首先对大赛承办方浙江大学为本次比赛的全心付出表示感谢。他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参加并见证第六届智能车比赛的全部历程,同时肯定了智能车竞赛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也希望广大师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公正公平,赛出风格,赛出成绩。随后,裁判长曾鸣宣布裁判进场就位,并代表全国秘书处祝华东赛区赛出水平、赛出公平,同时对辛勤工作的裁判员表示感谢。比赛正式开始。经过紧张激烈的预赛和决赛,在精彩的表演赛结束后,7 月 21
19、日下午 3 时,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华东赛区比赛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体育馆圆满落下帷幕。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凌志浩教授,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常务副院长韦巍教授,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大学计划部马莉经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组委会秘书处、清华大学曾鸣博士,浙江大学电气学院院长助理马皓教授,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华东赛区组委会秘书长高锋副教授出席了闭幕式。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研处副处长唐晓武教授主持闭幕式。各位嘉宾在闭幕式纷纷表达了对承办方工作的感谢,并从各自不同的身份角度出发,对大赛进行了点评。曾鸣博士首先
20、从技术角度进行了总结。他对比赛中各支队伍所表现出来的公平竞赛、追求卓越的精神给予了肯定。作为专家,他见证了六届比赛以来,智能汽车在技术上的点滴创新和进步,鼓励同学们在比赛中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在这个平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传说。曾鸣博士的讲话激起了同学们更大的信心,博得阵阵掌声。马莉经理所带来的好消息让同学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据悉,在成功赞助举办了 5 届智能车之后,飞思卡尔与教育部巳再次签订了5 年合作计划,会继续支持智能车竞赛在大学校园的开展。除此之外,同学们尤为期待的国际比赛也有望开展。今年 6 月,去年的三支冠军队伍赴美交流比赛,获得佳绩。这为我们实现更多技术交流,引入先进技术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来茂德副校长的讲话则是对本次比赛的总结。他着重指出科研竞赛在大学校园开展的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各种国内国际大赛,获得佳绩。在比赛中,同学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优异的成绩,在各项科研项目中多体现出的优秀科学素养也定将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同学自己也将从比赛的过程中获得受益终身的经历和记忆。最后,他鼓励同学们继续发扬实践创新、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全国比赛和将来的工作学习中取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