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篇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八篇企业通用我出生于 80 年代初,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遍神州大地,我们一家人住在湖南湘乡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离县城有好几十公里路程。相对封闭的生活圈子,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我是母亲一手带大的。父亲是一名铁道兵,1976 年参军,那会他才 19 岁,正直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年龄。听母亲说,那时候外公还是村里的干部,母亲也高中毕业,到当地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不难。可军人的光环一直在她心头闪烁,能嫁给军人便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母亲选择了父亲,也算是弥补了事业上的缺憾。可哪想,父亲当兵一年回不了几次,母亲要照顾我和双面失明的爷爷,还有数不清的家务活等着她做,每
2、天都有操不完的心。我时常记起一个温馨的场景:一盏破旧的油灯下,母亲织着毛衣,暗黄的灯光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我嚼着笔头,小手托着腮帮,双眼注视前方,似乎总怀着一份不安定的心,期待父亲的回归。一个完整的家,在我幼小的心里,悄悄埋上了种子。父亲虽不常回来,但总会给我讲部队的故事。作为连队的司务长,父亲负责战士们的衣食住行,尤其是伙食保障方面,为了让战士们吃饱吃好,父亲利用部队空闲的地块,养猪养鸡种菜什么都做,有时候还去山上逮一些野味,亲自下厨做出一顿美味佳肴,让大家品尝。父亲声情并茂讲述着,常常说得我口水直流。我时常想,父亲现在仍有一副好手艺,怕是当兵那会就已经练就了罢。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丰富的军营
3、生活充满了向往。1984 年,父亲所在单位铁道兵第一师第一团 2000 名官兵告别了军旗,父亲的角色从战士转成了工人。那支曾经骁勇善战、声名远赫的铁道兵队伍,在历经辛苦与磨练后,开始了从军队到企业的转变。1989 年,我随母亲来到了父亲工作单位所在地 湖北襄阳余家湖铁路专用线,一家人从这一刻才真正的团聚了。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父亲工作的地方。我们当时住在汉江一条支流的边上,那里每天都能听到江面上轮船行驶的马达声,父亲没事就带我和母亲去江边玩耍,那种阵阵江风拂面而来的惬意感觉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沿着笔直的铁路一直走下去。几个儿时的小伙伴在放学后结伴而行,时而兴奋地在铁轨上跳着“探戈舞
4、步”,时而又大步流星从一排排枕木上跨过。我们一边数着枕木的个数,一边在铁轨上上演着追逐戏,直到太阳落山才各自回家,我的童年的生活就这样与铁路结缘。两年后,父亲所在单位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一个叫沙河镇的地方,这里在修一项宏伟的铁路工程 京九铁路。当时,父亲工作的地方离镇上有好几十公里路,而且是坑洼不平的土路,上一趟街,光路上都要颠簸好几个小时。那时的我,还不明白在这偏僻之地为何要修铁路。后来,父亲告诉我说:“你看那些去镇上做生意的人,每天起早贪黑的,在这条土路上来回奔波,生活该是多么的不易!我们修铁路,可以改变他们出行难的问题,这是造福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修这条铁路的意义!”我似懂非懂点点头。
5、记得有一年暑假,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叫我的梦想的作文作为暑假作业,我把修建铁路造福人类的梦想写了上去,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想,这个梦想或许也是父亲这一批铁路人一直以来的共同梦想罢。后来,我又随父母辗转安徽、河南等地。一条条铁路就像钢铁长龙,承载着当地民众几代人的梦想,伴随着呼啸而过的列车,驶向幸福的远方。1998 年是一个转折之年,父亲的单位正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企业实际,全方位进行改革。尤其是职工住房、医疗、保险等配套的改革,让广大职工群众欣喜不已。父亲也高兴地用辛苦挣的钱,在襄阳基地大院集资购置了一套 70 平米的住房,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温馨而又固定的家。上大学了,我第一次离开父母构筑的温
6、室,开始了孤独的求学路。那几年,父亲依旧走南闯北,换了好几个工地。母亲则依旧陪伴着父亲,为他打理生活上的琐事。父亲常说,自个家是小家,单位就是大家,这个流动的大家,将为多少个家庭圆一个团圆的梦想啊。大学毕业后,我重拾儿时的梦想,成为了像父亲一样的铁路人。这些年,我走南闯北,充分体验了一番父亲的筑路之旅。从石武客专到佛肇城际、从敦格铁路到蒙华铁路,变的是工地,不变的是铁路情怀。一路走来,我经历过桑拿天、沙尘暴、极端低温、甚至洪水的袭击,正是这些恶劣自然环境和气候,才让我切身体会到筑路人四海为家的艰辛。但这些不足以成为我停止前行的理由,相反,这是一笔财富,它让我始终满怀激情,为梦想而执着追求。20
7、10 年,我成家了,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在基地大院添置了一套 100 平米的房子,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有一天,我那乖巧的女儿兴奋地对我说:“爸爸,我很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下面有你修的铁路。”我抚摸着她的头,眼中噙着泪光。或许将来的某一天,等女儿长大了,她会像我和我的父亲一样,让铁路的特殊情怀在她的身上延续。2018 年恰逢改革开放 40 周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国家多项改革惠及民生。生逢这个时代,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沐浴着改革开放这股春风,我们一家 6 口人过得其乐融融。父亲如今已光荣退休,而我则沿着他的脚步,继续前行。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八篇企业通用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
8、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 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 40 周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我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80 年代初,我出生在广东地区的一个小乡镇,母亲是镇医院的一名护士,一家人住在医院分配的一间小单间里,厨房、厕所都是公用的。那时候的宿舍,是四方形的泥砖围屋,共两层,四角都是楼梯,中间是用来采光的天井,大伙就住在这一间间被隔起来的小单间里面。记忆里的童年,没有电动玩具,没有游乐园。最经常玩的,是父亲从广州买回来的小踏脚车。拉着小车上斜坡,然后坐着小踏脚车从宿舍旁边的小斜坡冲下来,乐此不疲,简单而快乐。那时候,母亲的工资
9、是每月 34 元,父亲的工资稍高,也不过 38元。我身上穿的衣服,是母亲用分配的棉布亲手缝纫的,样式简单,古板朴素,无法跟现在市面花样、款式繁多的衣服相比。即便是如此简朴的衣服,一般人家也只有过年才添置新衣裳,不是大家不爱漂亮,而是那时候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谈漂亮得体就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了。那时候,电视还没普及,父亲利用在广州工作的便利,节衣缩食省下了钱购置了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成为当时院子里的唯一。晚上,一到时点,大伙就挤在我家看电视,非常热闹。那台曾经陪伴我们多年的电视机,就像一本历史书,记载着时代的变迁,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这何尝不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从广州回
10、趟乡下老家,走国道和乡村的羊肠小道,得花上整整 10 小时坐客车,往往回去一趟,得累个半死。大伙家里没有电话,日常联系全靠去邮局寄信或者发电报,非常不方便。现在,40 年过去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大飞跃,而老百姓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我家作为例子,家里在商场和网上购置的衣裳放满了三个大衣柜,各种风格,各种款式的衣服都有,满足了我们日常各种场合的需要。买衣服不再是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的稀有事,一般而言,只要看中了新款式,价格又在承受范围内,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在数年前购置的新房里,明窗净几,家里的电视悄然换成了 60寸的大彩电,空调、滚筒洗衣机、燃气热水器、三门大冰箱
11、、微波炉等等,应有尽有,这些家电基本满足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伙离不开的联系工具,只需上网吼两声,只需片刻,对方就能马上收到信息,这是在过去无法想象的天方夜谭。几年前家里还添置了一台小轿车,上下班,周边游再也不是棘手的问题。自己开车回乡下探亲戚,走高速只需要 2 小时左右的时间,因为快速方便,乡下成了我们的后花园,一有了念头,就可以直接回去探亲、避暑、游玩。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家只是普通老百姓家的缩影,但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和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衣食住行的巨变,无一不是党领导下国家的真实写照。40 年沧海桑田,40 年龙腾飞跃,我为我是中国建设者而自豪
12、,改革开放的下一个 40 年,我期待着祖国的愈发繁荣,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八篇企业通用小时候,“要想富,先修路”这几个字,像楔子一样,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每每听到黄土高坡这首歌,心里总有种莫名的自豪感,因为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黄土地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同样,在黄土地上开出的路,也有着它不寻常的故事。爷爷时候的路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用在我爷爷生活的那个年代一点也不夸张。听爷爷说,那会儿,整个村子没有一条像样路,都是些羊肠小道,村与村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目所能及的都是一片土黄色,路也被周围的“土建筑”所淹没了。一到冬天,村里
13、更是没有了路。每家每户,把从地里收拾来的玉米秸,麦秆堆成垛,用来取暖过冬,把本不宽阔的小路塞得严严实实,以至于,外来人都找不见路在哪里。爷爷说他最怕的还是下雨,只要一下雨,没有经过处理的土路,让雨水一浸泡,又滑、又黏、又脏,整个村子就跟泥疙瘩一样,出一趟门,跟走长征路差不多。特别是庄稼成熟的时候,没有机械,全凭人挑肩扛,条件好的人家,家里养了黄牛,作为劳力。就算是再忠垦的老黄牛,走在这坑坑洼洼的路上,都是“怨声载道”,人就更不用说了。最热闹的还是村里的“赶大集”,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会到此进行买卖,由于路不好走,人们要靠背背篓,挑担子搬送物品,天不亮就得出发,天那个黑呀,真
14、像是墨泼了一般,伸手不见五指。父亲时候的路“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歌在他那个年代可是红遍了大江南北。也是在这首歌谣中,我们村修上了第一条大路,那会父亲 15 岁。为了修那条路,可是倾全村人之力,“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村支书扯着嗓子喊,不论男女老少,都得干。大家都拿着家里仅有的农具,像要出征的战士奔赴沙场一样,雄赳赳气昂昂。说干就干,修路时间被定在了盛夏,那时候地里农活不怎么多,年轻力壮的汉子在前面开路,各个都脱掉上衣、光着脊背,有挖的、有填的,老人则是在一旁打下手,妇女小孩送饭倒水,好不热闹。没有压路机,就用牛拉着碾子,后面的人用自制的石锤修补边角,还不
15、忘在路两旁铲上小水沟,没有任何施工工艺,碾的碾、砸的砸,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硬是在村里挤出一条 4 米多宽的泥土路。纵使当初人们怎样卖力,新修的路还是难抵时间的考验,时间一长,路面上就被碾出了车辙,一下雨照样泥泞不堪。父亲笑着说,等村里什么时候有石子路了,就给家里买一台“凤凰牌”自行车,说完没多久,就听说县里要给咱们村修致富路了。父亲说,那是他第一次见那么大的场面,只见一辆辆手扶拖拉机,满载着铺路用的石子,还可以自动卸料,司机师傅各个都是好手,均匀地将石子洒在路面上,没过多久,村里第一条硬化的路诞生了。父亲也兑现了他的承诺,买了我们村第一辆自行车,他告诉我,“那会我 2 岁多,只要一赶集,
16、他就带着妈妈和我,走在新修的大路上,整个人就像“带电”了一样,一个劲地骑,只听见轮胎和石子经过摩擦,发出滋滋的声音,那叫一个幸福呀”。我眼中的路爷爷、父亲时代的路,在我的记忆里已经很模糊了。我所见到的是一群,头顶安全帽,身穿反光衣的专业筑路人,他们配有着专业的设备,精湛的施工工艺,用灰色和黑色的路把家家户户都连成了片,也给成千上万个像我们一样的农村修上了一条改革开放的“致富路”。现如今,国家启动了“村村通 ,路路通”计划,结合村容村貌,给每个村庄“量身定做”修路、脱贫方案,沥青、混凝土路面,再配上太阳能路灯,还有四通八达的“乡村公交车”,60 岁以上的老人还能免费乘车,又翻新了村里的“希望小学
17、”,还启动了早晚给孩子们发放牛奶的“蛋奶工程”。这些都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的惠民工程,是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的福祉。转眼间,我踏进了中国铁建,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筑路人,如今才顿悟,铁建人心中的“中国梦”就是要把脚下我们要走的路修的更宽,更长,把人们通向幸福之“路”,建的越来越牢固、越久远,让“幸福之花”在祖国的每一处角落盛开。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八篇企业通用美丽的珠江河畔,璀璨的霓虹灯下,林立的写字楼中,二十五局集团旗下的南方铁道大厦宛如一个顽强生长的孩子,迎着浩浩荡荡的改革浪潮,历经市场十七年多的风雨洗礼,即将迎来了他“成年”的重要时刻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 组织。这一年,作为改
18、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本土的中小企业也不断增多,对写字楼的需求急剧增加。也是这一年,南方铁道大厦和广州许多写字楼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勇立在改革开放的潮头。2001 至 2011 年间,南方铁道大厦以有利的地理位置、合理的租赁单价以及周到的服务在写字楼市场上争取了一席之地,为企业创造了较为可观的利润。到 2011 年左右,随着珠江新城及附近多座高档写字楼先后投入使用,南方铁道大厦逐渐退去了昨日的光环,地理优势也不再成为取胜市场的关键优势。加之,经过十年左右的运营,各项硬件设施已显陈旧,尤其是电梯等重要设备经常出现故障要维修养护,影响了客户的日常使用,一些优质的客源因此逐渐流失。南方铁道大厦的经营管理方 实业公司敏感地发现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认识到,要想在竞赛激烈的市场继续生存和发展,大厦的升级迫在眉睫。2013 年 6 月,经实业公司申请,集团公司研究决定,投资对南方铁道大厦进行改造升级,由实业公司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