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教育管理人学论纲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管理的主旨;人是教育管理理论之“根” ,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必须扎根于“人”的土壤之中。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已有对办学宗旨、学校制度、学生管理、开学仪式以及教育视导等多方面明确、具体的规定,但直到十九世纪末,教育管理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产生。人学是管理学的思想理论基础,没有对人性特点、人的本质、人的异化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就难以建构起科学的管理学体系。所以,教育管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更应关注人性的本质及其规律,不断反思现实教育管理实践,高掣人性旗帜,把人作为“人”来培养,激发人的主体意识。2.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
2、教育管理中的渗透探究目前高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够深度认识到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无法将“个体为本位”的教育实践理念与“社会为本位”的教育实践理念有机结合,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并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实际发展需求,统一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本特点。怎样针对现状进行转变,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3.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人术性原则的体现传统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以教师为核心,教师通常采用指责、惩罚等方式对学生的错误或者“不听话”现象进行管理和约束,长此以往,学生不敢和教师真诚地沟通,甚至还有部
3、分学生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天性尚未被遏制,会存在“调皮捣蛋分子” ,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搞破坏” ,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甚至还有部分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批评、说教的方式,一旦语言过激,将会给“调皮捣蛋分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4.论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的缺位与现实对策在我国教育管理的实践和行为中,经常出现“人”被消解和消失的现象。学校运用安装在教室里的摄像头拍摄学生的亲密行为在全体学生而前公开播放,甚至以此为据做出开除决定。近年来此类
4、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学生的隐私被公然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在管理的借口下,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也随着隐私的暴露而丧失殆尽。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被侵犯隐私,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真理和正义。然而在教育管理中,以教育和管理的名义侵犯隐私,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经常不得不陷入无知或无奈的处境。偷看日记、书信,偷听电话,偷翻抽屉、书包,以及考试分数张榜公布等,类似的管理手段与行为在教育管理中司空见惯。更严重的是,教育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侵犯、践踏了人的尊严,而被管理者也对自己尊严的丧失变得麻木,一切都在教育和管理的旗帜下堂而皇之。 究竞什么才是教育管理的本位?学生本位、人本位?还是学校本位、管理本位?在某些
5、教育管理者的观念中,教育管理价值观问题的实质被误解,颠倒、混淆了不同价值观的主次地位。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当相互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往往把制度、规章和纪律的维护看得比什么都严重,甚至超越、凌驾于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之上。然而,教育管理的价值一旦脱离了教育的价值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以管理的价值代替甚至牺牲教育的价值,那就是价值观的错位。而在教育的价值中,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生作为一个人其尊严受到尊重,才是最为重要的价值。5.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在发展学生主体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观念落后,制约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
6、展;以考试为重要手段的教学评价成为学生主体性的压制力量;对教学改革的管理和师生关系的引导不力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在教学管理中,学生主体话语权旁落而淡出教学管理之外。就目前来看,我国运行了几十年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以管理者为本位、以教学控制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依旧制约着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这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最终导致教学工作缺乏活力和内驱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西班牙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加塞特在向马德里大学学生联合会演说时表示,很想把整个“大学的使命”移交给学生,他认为“大学以学生为中
7、心的概念必须得到贯彻,以达到能够影响其物质组织的程度。像过去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把大学看作教授接待学生的房子的观点是荒谬的;事实上应该是恰恰相反:让学生来管理大学这幢房子,使全体学生成为机构的躯干和骨架,而教员或教授们则作为辅助或补充。通过礼仪指导官实行的纪律维护行为引起了令人难堪的争吵,使学生们成了一群反抗者。不要责怪学生,该责备的应是设计、规划不善的机构。所以,以此目的合理组织起来的学生自身应该引导大学的内部管理,决定习惯和行为的礼仪,实行惩戒措施,肩负起维护风纪的责任” 。在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上,口本学者尾关周二认为, “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能够形成教师和学生,以及同学之间相互信赖
8、为基础的交往空间。为此,首先教师自身必须从管理主义的意识中解放出来,并把每一个学生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加以尊重” 。他认为,“首先必须改变的是教育行政机关领导者的这种管理主义意识” 。巴西的保罗弗莱雷指出,只有在平等的对话交往中,教师的学生动及学生的教师等隶属性称谓将不复存在,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等新的术语随之出现。 “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这时,教育才真正成为相互干预的活动。林炜指出,当前我国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仍认为管理就是领导,就是决策,致使教学管理行政化,不能调动师生参与教
9、学管理的积极性;教学管理上“从一而终” ,强调整齐划一,缺乏弹性,注重过程管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重视。传统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单项要求型,使用计划模式的教学计划,采用群体管理、单一模式培养,学生被动使用学校教学资源。这种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往往强调计划的统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共性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然,民族文化传统和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对教学管理的影响也旱导致我国大学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之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键在于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自由人文氛围,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学
10、习思考的乐趣,教师则改变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角色,以指导、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为己任。高校教学管理虽然是非教学因素,但对教师的教学起直接的维护和监控作用。教学管理主体可以通过对教学环境各因素进行整合、调控,撷取对主体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创设适宜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环境。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大学教育缺乏深刻的了解,对知识和人才也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太主动关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少主动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将管理简单化为行政管理,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就是要求管理对象(教师、学生)照学校安排行事。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是管
11、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等级式的、指挥与服从的关系。不少教学管理人员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实施以“管、卡、压”为主要特征的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参与性的主体,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它虽然可以制服学生,但绝不可能使学生“口服” 、 “行服” ,更不可能使学生“心服” 、 “信服” 。中国文化一直贯通着一种浓烈的伦理精神,以社会伦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渗透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以儒家的社会伦理本位观为核心,以忠、孝为最高道德标准,强调臣民对君主的无限忠诚,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并由此演化出等级森严的专制制度,严重扼杀了人的独立人格,并由此演
12、化出等级森严的专制制度,严重扼杀了人的独立人格,造成主体精神的缺失。传统社会里,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内在价值必须服从于政治与伦理的需要,为了政治与伦理需要可以抹杀个人的需要。在师生关系方面, “师”具有与天地君亲并重的地位,推崇“一口为师,终身为父”。由于更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而相对淡化个人价值,提倡师道尊严而抑制个性张扬,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表现,他们难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显得被动,评价没有权利,与教师的教学地位不能对等,对于教师多是无条件服从等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庸既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也是一种根本的、极具代表性的思维态度和方式。中庸就是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协调,所
13、以中国人多保守、求稳、顺从、听话。受此影响,许多高校办学四平八稳,教学管理者喜欢以同龄人的行为作为楷模规范和评价学生,使学生面临较大的随俗压力。许多学生固步自封,保守、从众,他们没有个性,也没有创造性。现行高校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制度的弹性、灵活性不足,学生转学、转专业、选课、缩短或延长学制等方面限制较大。90 年代以来,各校纷纷推出了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攻读第二学位、实行主辅修制、实行学分制等措施,这为发展学生主体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多样化人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时一直降不下来,许多学生根本没有精力去选学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分制的实施理应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许多学习条件,但
14、满满的课程和时间上的冲突很难使学生有超前修课的可能,提前修满学分而毕业的更是凤毛麟角,而成绩差的学生想要重修某些课程也十分困难。由于在专业和院系之间依然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学校资源并没有达到共享的目的,学院也很难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丰富多样的课程。目前必修课仍占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所占比例很小且范围狭窄,通用性差,不少高校的选修课竟是原来的必修课,学生能够自由选课的余地还是太小。选课自由度不高和选修课质量良荞不齐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还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效率。6.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我国高校现行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套基于科学管理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制度体系,过分强调
15、对教学活动的集中控制,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照不多,学生缺少学习自由,缺乏自主选择权利。7.创新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在计划体制下运行容易形成控制主义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中控制主义体现在利用规定、规则和规范对学校的教学实践进行调节和约束,对违反约束的行为和现象进行预防、矫正和惩罚,是一种有计划的、规范的、约束式的管理理念。控制主义是一种按照计划、不能超出控制范围的一种理念,其崇尚权威、制度,反对批判和怀疑;注重教学实践规范、统一,忽视突破、个性。在控制主义理念下,重视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集体意识,容易扼杀学生想象力、好奇心、反叛性,压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张
16、扬,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控制主义理念下,教师为规避违反规定,打破约束、控制的负面效应一般会循规蹈矩,不敢这样也同时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8.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通过“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管理制度、以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标准模式化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对学生外在的约束。学生不仅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接受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而且生存于犹如镶嵌于大学的校园里的一个个不同的方格“班级”和“宿舍”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外在约束的基础之上,体现为整齐划一的特点,这使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有悖于
17、现代社会对学生个性的弘扬。9.中美高校学生管理手段差异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有关学生管理的法律内容主要涉及 3 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业管理,二是学生的行为管理,三是学生的言论自由问题。我国各高校校内学生管理规定一般以学生行为守则 、 学生日常管理办法 、 学生奖惩条例 、 学生宿舍管理办法为主,较之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还属于粗线条性质,在细致、严谨、完善上还有欠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结构采取的是“横向职能制” ,即多头并进条状运行,在学校一级运行,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工作。.美国这种“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加上高校自治的传统使得教育行政权力较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行政功能不明显。. 我国教育行政
18、导向明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多运用行政手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先后经历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中央与地方及中心城市办学的三级体制。.高校学生工作接受中央、省学生处的垂直领导和指示指导,行政色彩浓郁。在学校层面,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采取的是“直线一职能制” ,即校内横向联合,两级运行,形成网络。具体地说即根据行政权力划分,形成学校一院系一班级的直线垂直组织结构。美国的学生事务观倾向于把学生当做平等的公民和独立的个体看待,在学生工作中重视学生参与,以强调服务为价值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而我国则是强调为学生工作,为教学服务,目标是“维稳” ,工作方式主要是管制。把学生当做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强调纪律和行为规范,学生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意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