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正道, 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佛陀认为人生虽然以苦为本,但是可以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八正道)来获得自由(涅槃) 。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即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一、宗教学的性质、现实意义和历史脉络1、宗教学性质 宗教学是研究宗教现象的一种社会科学。/ 研究宗教学的权威学者:吕大吉宗教学纲要 宗教学通论 宗教学通论新编2、学习宗教学的现实意义(1)是认识人类文明本来面目的必要途(2)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本手段(3)有利于培养人的理论创新能力(4)使人的现实
2、生活艺术化(5)有利于提高认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能力(6)有利于提高正确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能力3、宗教学发展的历史脉络(1)宗教学的西方历史脉络: 19 世纪下半叶,西方宗教学创立。一般以麦克斯缪勒 1873 年发表的宗教学导论为标志,因为在这本书里率先使用了“宗教学”一词。从此以后,西方宗教学者就提出了各种宗教起源论和宗教演化体系,诸如麦克斯缪勒的“自然神话论”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万物有灵论” ,斯密塞的“祖灵论” ,马雷特金、弗雷泽等人的“前万物有灵论” ,英国人类学家史密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等人的“图腾论”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宗教学者放弃了宗教的
3、起源和发展问题的研究,开始进行特殊的宗教、具体的宗教问题和宗教现象的实证性研究,从而造成了宗教学的分科化,形成以下几个分支学科: 宗教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现象学。(2)宗教学的东方历史脉络: 宗教学的东方学派,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二讲 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宗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宗教 所谓的宗教,就是关于灵魂不灭的理论。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是宗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六道:天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及人间。佛教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称之为“六道轮回”问题。 “我们有一天必定会死,但在死后,生命却并不终结。在这个肉体灭亡后,我们的意识会先进入一个叫作中
4、阴的阶段,然后便再次轮回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种生命形式延续生存,然后又再经历死亡、中阴、投生的循环。这便是生命的轮回。但我们并不一定再生为人,而是可能再投生于六种生命形式中之任何一种,这六种生命形式称为六道 。生命便是从无始的过去以来,不断一次又一次的投生、死去、再投生、死去周而复始,不可出离”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三、灵魂观念的涵义、起源及其演变 灵魂是人的精神动力,它不但不受人的肉体支配,反而能支配肉体的超自然存在。灵魂观念是人对自我的崇拜,是人对自己灵魂的信仰,或者确切一点说,是人对死去的亲人的永久怀念。3、灵魂观念的演变(1)物活论(2
5、)原始神灵:神圣化的主宰之物(精灵)与人(英雄) (3)国家神灵:君权神授(4)主宰世界的神灵: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第三讲 宗教人类学(上):西方学派的心理学的视角 宗教人类学在西方学派里,是研究宗教起源的理论,直接为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统治服务,把同时代的殖民地人民蔑视为野蛮人,而把自己美化为文明人,把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美化为传播文明,诬蔑殖民地文化是落后的原始文化。但在东方学派里,宗教人类学则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学问,称之为民族学,又称之为文化人类学。一、宗教人类学 ,是对“原生态社会里的宗教文化现象”研究的一门学问。二、西方学派的心理学研究视角1、德国自然神话学派:太阳追逐黎明;
6、鬼神的初意是指呼吸,而幽灵则是人的影子。代表人物是马克斯缪勒。2、赫伯特斯宾塞:“祖先崇拜是每一种宗教的根源” 。3、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万物有灵论,1871 年出版原始文化 。4、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巫术要早于宗教5、约翰H金等学者:前万物有灵论第四讲 宗教人类学(中):西方学派的社会学视角一、爱米尔涂尔干的生平业绩爱米尔涂尔干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二、涂尔干的四大社会学巨著1、 社会分工论 (1893 年) 主要阐述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为一种社会事实,该事实独立存在于个人之外,并具有独特特征,即称“集体意识” 。而在现代社会则是一种“有
7、机式的社会团结” 。无论是古代社会的“集体意识” ,还是现代社会的“道德个人主义” ,道德都是对整个社会体系认同的一种义务,与宗教密不可分。2、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1895):提出一个重要概念:社会事实(或称社会现象) 。3、 自杀论 (1895):将自杀的社会现象分成三种类型:利己型的自杀、利他型的自杀和失范型的自杀。 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一个社会构成的最基本的二元素:神圣社会与世俗社会。三、 “社会的概念正是宗教的灵魂”(1)有关图腾制度的基本知识图腾制度的含义 含义,就是灵魂决定肉体,而灵魂的元本是图腾。 腾制度的仪式: 图腾膜拜的仪式有三种:一是消极的膜拜仪式,二是积
8、极的膜拜仪式,三是禳解仪式。第五讲 宗教人类学(下):东方学派的民族学视角一、李安宅与藏学研究 1、李安宅在民国时期的学术贡献汪洪亮在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一文里,把李安宅的学术贡献归纳为以下四点:从其关注时代来看,是由古及今;从其学术视野来看,是自西徂东;从其研究区域来看,是从北到南;从其学术旨趣来看,是由虚入实。二、法尊法师与汉藏文化交流法尊法师(19021980)是著名的藏学家和翻译家,在现代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续了北宋以来的汉传佛教翻译史,二是架起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2、法尊法师在现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历史地位(1)汉传佛教发展史的视角:法尊
9、法师是“当代玄奘”如果从比较宗教学的视角来看汉传佛教的特色,汉僧的思维方式,是唯经的思维方式,这与印度梵僧唯师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2)文化人类学视角:法尊法师把“汉藏文化一肩挑”第六讲 宗教历史学: 理论与方法宗教历史学是研究国家起源的理论和方法。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的概念。所以宗教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是政治学的理论+历史学的方法。换句话说,宗教历史学是研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和希伯来国家的君权神授的理论和方法。一、近现代学者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及其特性的论述宗教历史学是研究国家起源的理论和方法。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的概念。所以宗教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是政治学的理论+历史学的方法。换句话说,宗教历史学
10、是研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和希伯来国家的君权神授的理论和方法。一、近现代学者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及其特性的论述2、国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权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与本质的学说集中地反映在这样一个思维链条上: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阶级矛盾与斗争国家。3、国家的特性: 主权性。公共性。组织性。政治性。历史性。1、国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权力2、国家的特性: 主权性。公共性。组织性。政治性。历史性。第七讲 古埃及国家宗教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一、古埃及国家宗教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实质是一种公共权力。在古埃及这种公共权力是如何形成的呢?1、古埃及国家宗教的起源(1)英雄神创造了世界 (2
11、)自然神创造了国家此外,埃及的神灵信仰,尚有动物神及自然神。在古埃及的历史中不断出现的神,常常以动物形象出现,除了动物神以外,埃及人对大自然现象也十分敬畏。在他们所崇拜的多种多类的事物之中,地位最高、最有资格的是太阳。太阳神之子,就是国王法老。在古埃及国家宗教里,有时又把法老说成是荷鲁斯最尊贵神的化身。第八讲 古代巴比伦宗教二、古巴比伦宗教发展的历史脉络1、苏美尔人的宗教苏美尔人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神和神学,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神也发生变化。苏美尔人的宗教可以算作是单一主神教的信仰。苏美尔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记录的信仰,它是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宗教和占星学的源泉。苏美尔宗教的主神是天神安努
12、,安努最重要的伴侣是南部的恩基、北部的恩利尔和金星之神伊什塔尔。太阳神叫乌图,月神叫南那,母亲神叫娜姆,此外还有上百小神。每个神与一个城市相连。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随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于服务神。假如神发怒的话,他们就使用地震或风暴来惩罚人。苏美尔人认为人,只有在神的怜悯下才能生存。2、闪米特人的宗教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以闪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一个字和伊斯兰文中的 Allah(“安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语。三、古巴比伦宗教的基本教义神创世界说神造人说复活说洪水说
13、(神救人类说)5.冥府之神与来世信仰四、结语: 古巴比伦宗教文化,既是西方文化之母,又是阿拉伯文化之源第九讲 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一、 吠陀经:雅利安人在西北印度的宗教文献 吠陀经就是婆罗门教的圣典,共有以下四部:1、 梨俱吠陀 (赞颂明论 )梨俱吠陀全书共 10 卷,收集了 1028 首祭祀自然神灵的赞歌和祈祷文。2、 耶柔吠陀 (祭祀明论 )耶柔吠陀分为黑耶柔吠陀和白耶柔吠陀 ,主要说明在祭祀活动中如何使用梨俱吠陀里的 1028 首诗歌和祈祷文。3、 娑摩吠陀 (歌咏明论 )娑摩吠陀给梨俱吠陀里的 1549 首赞歌配上曲调,在祭祀活动中唱颂。4、 阿闼婆吠陀 禳灾明论 )阿闼婆吠陀共 20
14、卷。是四大吠陀经的第四部。 阿闼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语的部分发展出来,多是神秘巫术。二、 原人歌:标志着婆罗门教的诞生原人歌把原人塑造成长有千头、千眼、千足的神人,众天神举行祭祀,以这位原始巨人作祭品,众天神宰割这个原人时,他的嘴成为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双脚成为首陀罗,从他的心中产生月亮,眼中产生太阳,嘴中产生因陀罗和火,呼吸中产生风,从他的肚脐中产生空,头中产生天,脚中产生地,耳中产生方位,组成世界。婆罗门祭司在编辑四吠陀之后,对有关祭典祭仪的事项详细论述,附以因缘、故事等,并以散文做出解释,这些附入吠陀本典的部分称为梵书 。三吠陀本集和梵书的编集时间在公元前 1
15、000 年前 700 年或前 600 年之间,构成了古典婆罗门教教义和信仰的基本内容,即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1、吠陀天启。2、祭祀万能。3、婆罗门至上。三、奥义书的宗教思想(前 700前 500 年)根本思想是“我是梵” 。四、经书时代的婆罗门教(前 600前 200 年)经书属于吠陀经者,又称为劫波经,由三类组成。一是法经,搜集四大社会等级的权力、义务、生活行为的规定以及社会法规而成。 二是天启经,说明婆罗门祭司所主持的大祭。三事家庭经,说明家庭中由家长所司祭的仪式。上面三种经书的主要内容是阶级制度和祭祀制度:一是婆罗门教的阶级制度。 婆罗门的主要职责有六:学习吠陀、为自己司祭、为他人司祭、
16、教授吠陀、自行施舍,接受布施。刹帝利的职责在于用武器保护人们的财产,并且施行善政。吠舍是平民,从事农商和畜牧等生产,有向王族纳税和供养婆罗门的义务。首陀罗是奴隶,没有任何公民权力,其义务是以劳动来奉养以上三种姓。前三种姓都有信仰宗教和死后升天的权利,能够参加宗教上重生的再生礼,故称“再生族” 。首陀罗则是宗教所不救的贱民,被称为“一生族” 。这种种姓制度一直成为印度至今的社会体制。五、婆罗门教的祭祀制度: 婆罗门教的祭祀分为天启祭和家庭祭祀。第十讲 儒教是古代中国的国家宗教一、儒教的创立和发展公元前 135 年的“田蚡组阁” ,标志着儒学同至高无上的皇权结合在一起,并吸收阴阳家神化封建君权的学
17、说,由先秦子学蜕变为官方准宗教。儒学由官方准宗教再蜕变为宗教,是由西汉末年兴起的谶纬之学完成的。白虎通的出现,标志着儒教的正式形成。二、儒教的基本教义白虎通把天地作为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自然力量,同时也把君、亲、师作为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社会力量,从而创立了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儒教,这完全符合恩格斯对宗教的规定。因此,儒教是中国人对天地这种超人间的自然力量和君、亲、师这种超人间的社会力量敬畏的情绪。儒教的这种敬畏情绪有两种表现方式,即官方的表现方式和民间的表现方式。1、儒教的官方表现形式儒教的官方表现方式主要有郊祭、庙祭、封禅、祭五帝等方式。(1)郊祭,就是在每年的春季和冬季,天子在都城
18、郊区设祭坛亲祭上帝(天) 。(2)封禅,是指古代封建帝王在泰山和它下面的小山上祭奠天地的一种宗教活动。(3)祭五帝,是指秦汉以来的封建帝王祭拜上帝或太一主神时,同时祭拜的五位辅助神,这五位辅助神称为五帝。2、儒教的民间表现形式: 有占卜、禁忌、咒符、祭祀等。第十一讲 从古代希伯来宗教到犹太教一、起源和形成 作为犹太教基础的法律是经过摩西确立起来的,摩西是犹太教的实际创始人。据出埃及记20:117,上帝在火中降临西乃山,亲口晓谕摩西和以色列民众, 为他们立下了十条基本诫律和其他诸种法律。这十条基本诫律是:1、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2、不可制造并崇拜偶像;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4、要守安息日;5
19、、要孝敬父母;6、不可谋杀;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做假证;10、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和财物。三、犹太教的经典和教规 1、犹太教的经典犹太教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圣经旧约(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圣经旧约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对妥拉及犹太教经文中的“613 条诫律”逐一做出了详尽解释。第三部是米德拉什。犹太教的经典是希伯来文圣经及口传律法汇编塔木德。希伯来文圣经,由托拉、先知书和圣著三部分构成。而塔木德是仅次于圣经的经籍。四、犹太教的基本教义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 12 世纪归
20、纳的 13 条为核心: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第十二讲 佛教的起源及其流变一、佛教“佛”的字面意思为觉者、智者。“佛”字的
21、内涵,根据佛地论卷一、 大乘义章卷十等文献的解释,共有三个:(1) 自觉;(2) 觉地;(3) 觉行圆满。因此, “佛教”的内涵,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教育家”这个词。从“佛”到“佛教” ,又进了一层。我们可从多种角度来诠释“佛教”这个词。首先,我们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立论, “佛教”指释迦牟尼的教育,用中国人的习惯说法,应称为“佛家” 。第二,我们从俗文化的角度来立论, “佛教”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今天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佛教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抓住佛教的本质,把老太婆的神佛观和无知僧尼的经忏活动当成了佛教。第三,我们从士文化的角度来立论,佛教是一种学术活
22、动。最后,我们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立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业报轮回,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二、佛教的产生、形成和发展1、佛家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辩证法思想佛家产生在古印度农奴制社会,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原名菜悉达多,姓乔答摩。3、佛教的形成及其发展 : 公元 1 世纪,在中亚的准佛教徒队伍里,出现了一大批崇拜佛塔和要求革新的在家居士和出家比丘,他们把犊子部的有神论和法藏部的地狱、天堂理论揉合在一起,提出了佛国、法身的本体论,编撰般若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等经典,注重现世生活,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即通过六度而使他人先成佛,然后自己成佛。标志着佛教在中亚形成。第十三讲 佛教的中国化一、佛教
23、中国化的过程1、佛教的汉化(或汉语系佛教的形成)自汉武帝开辟对西域的交通以来,西域和中亚与内地的政治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中亚、西域佛教徒(胡僧)纷纷来到我国内地布教,以东汉末年的安世高、支娄迦谶和西晋竺法护的布教最为成功。二、中国汉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及其繁荣1、中国汉传佛教的形成中国汉传佛教形成于东晋,这和道安的开拓型工作分不开。道安对佛教的中国化做了两方面极为有意义的工作,这就是吸收(翻译佛典)和消化(用儒道思想重新解释佛教) 。鸠摩罗什在长安共译佛经 35 部 294 卷,系统地介绍了龙树的中观学说,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晋的三大高僧(僧肇、道生、慧远) ,都是道
24、安和罗什为中国佛教培养出来的开风气人才。2、中国汉传佛教的发展佛教中国化的第四步是在南北朝,此时的汉传佛教简单地说,就是经院式的佛教。3、中国汉传佛教的繁荣 佛教中国化的第五步是隋唐佛教学者对佛教的重新解释。这种解释,有的主张全盘印度化,有的主张佛教要中国化。主张全盘印度化的高僧以隋朝的彦悰和唐朝的玄奘为代表。 (1)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以法华经立宗,提倡“定慧双修” 、 “止观并重”的修行方法,以“一念三千” 、 “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为中心内容。(2) 三论宗。创始人法吉藏以中论 、 十二门论 、 百论立宗,主张与龙树创立的大乘空宗基本一致。(3)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以华严经立宗,用“海印
25、三昧”来说明“一”中便饱含了“多” , “一”和“多”的关系是“无尽圆融” 。提出了“法界缘起”的主张,依“法”判教为五:小、始、终、圆、顿;由教开宗,详分为十:“我法俱有” ,“法有我无” ,“法无去来” ,“现通假实” ,“俗妄真实” ,“诸法俱名” ,以上为小;“诸法皆空” (始) ;“真俗不空” (终);“相想俱绝” (顿) ;“圆明俱德” (圆) 。华严宗的学说始终是围绕着“别教一乘”和“无尽缘起”两个中心课题而展开变化的。(6)禅宗。禅宗是由北朝楞伽师所传的佛教发展而来的。以楞伽经为门人必修经典。道信是第四代楞伽师,开始让门人以般若经和楞伽经并举。第五代楞伽师正式以金刚经 (罗什译
26、)和楞伽经为门人的必修功课。慧能求学弘忍门下,以金刚经立宗,创立禅宗。慧能的语录叫坛经 ,就是由教(金刚经 )演绎出来的。(5)律宗。创始人道宣以四分律立宗,主张“止诸恶门” , “修诸善门”,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实践精神”生活的最高准则。(6)密宗。创始人是印度的善无果、金刚智和不空在中国内地建立的一个印度宗派,以善无畏、一行译的大日经和不空译的金刚顶经立宗,宣扬印度的密教传统。(7)佛教在汉地的通俗化三阶教和净土宗。三阶教和净土宗是佛教在中国的通俗化,特别是净土宗,满足了无知识、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农民阶级的信仰,是无闲阶层精神需求的集中表现。净土宗的教义,实际上就是儒家大同思想的佛
27、教化,是东方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属于“农文化层”的佛教。净土宗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汉传佛教形成。三、中国汉传佛教的衰落和藏、傣传佛教的兴盛1、儒式佛教 :弥勒菩萨是汉僧修慈心观的榜样,从而导出了汉僧的的素食主义;文殊菩萨是汉僧修一行三昧的典范,山西省五台山是汉僧崇拜文殊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是汉僧修“忍”的师范,如果能修持“普贤十忍” ,就能于一切佛法无碍无尽,四川省的峨眉山是汉僧崇拜普贤菩萨的道场;观世音菩萨是汉僧修大慈大悲观的模范,浙江省的普陀山是汉僧崇拜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地藏王菩萨是汉僧尽孝道的师表,安徽省的九华山是汉僧崇拜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是汉僧获得大智从而达到菩萨的大智一切处的导
28、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称为 西方三圣。第十四讲 基督教发展史和基本教义及其神学理论罗马公教:我国又称其为天主教,其有一教会是耶稣会基督教 正教:又称东正教新教 我国一般把新教称为基督教,统称为耶稣教马丁路德对天主教改革称新教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1、 使徒信经的全文:“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基督耶稣,上帝的独生子;因圣灵感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于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阿
29、们。 ”2、神学理论 (1)上帝论 主要对上帝的存在或书信的论证或阐述,包括本体论的论证、上帝属性、宇宙论论证、目的论的论证、道德论的论证三位一体的论证等。 / 托马斯阿奎那:上帝的“ 五大论证”(2)基督论 上帝如何通过基督的道成肉身神、人基督道成肉身 神性、人性向世人启示耶稣就是救世主基督的世公:拯救人类(3)救赎论:讨论基督如何拯救世人的问题(4)圣灵论(5)人性论:阿奎那将人性分为上帝的形象(堕落)和上帝的样式。 (6)教会论:教会的性质和特征、教会的普世性和统一性(7)圣事论:讨论圣餐、死礼等宗教活动意义(8)恩宠论:如何得到上帝的恩惠 (9)终极论(末世论):耶稣最后的审判第十五讲
30、 伊斯兰教的传播史及其经学理论 一、伊斯兰教概况 伊斯兰原意为“顺从” 、 “和平” ,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大约 50 个。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 。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诸如英、美、俄、法、德等国家。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是上述地区发展最快的宗教
31、。在亚非 50 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 30 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 /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穆斯林也大多是逊尼派;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伊拉克等国。 二、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 1、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在中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 ,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六大信仰之说: (1)信安拉。 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
32、的主宰。 古兰经第 112 忠诚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 ”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2)信天使。 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 (3)信经典。 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 (4)信先知。 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 ,只有安拉知道他们的数目,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最尊贵的使者,也
33、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达“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因为他是被安拉派遣到人神两类的使者,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应服从他的使者。 所以伊斯兰教是集闪族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哈尼夫思想、伊斯兰教)之大成的宗教。 (5)信后世。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位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活日来临。 古兰经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节:“大地上所有的一切将终朽坏。只有你的具有庄严和尊贵的主的本然长存。 ”又说:“的确,你们在复生日将被复活” 。复生日到来的时候,一切生命的灵魂都将复返于原始的肉体,奉安拉的命令而复活,并接受安拉最终的判决:行善的人将进入天堂,永享欢乐;作恶的人将被驱入地狱,
34、永食恶果。伊斯兰教所提倡的两世兼顾,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该以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相信后世可以制约人们今生的行为。(6)信前定。以上五大信仰是古兰经明文直接提出的,把前定列入六大信仰是因为圣训中有依据的。穆斯林大众和正统派对前定的主张处于宿命论和自由论中间,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对真主的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不可更改的前定,如:美丑、大小、生死。通过施舍、祈祷等因素可以更改的前定,如:福祸、善恶、寿命。 言行、动静有一定的自由;不自由的行为如:跌到,这种行为是真主完全注定的,人类对这种
35、行为以及后果不负责自由的行为如:蹲下、走动,这种行为不是完全注定的,而是真主给人类输入了双向选择权,人类有意志自由的选择2、五功:伊斯兰教功修制度伊斯兰教学者根据古兰经内容,将五项基本功课概括为:念、礼、斋、课、朝。穆罕默德谓:“伊斯兰建筑于五项基础之上:诚信除安拉外,别无他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履行拜功,完纳天课,朝觐,封莱麦丹月之斋” 。(1)念功:信仰的确认。即念清。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是信仰的表白。当众表白一次,名义上就是一名穆斯林了。 (2)礼功:信仰的支柱。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一次的聚礼拜,一年两次的会礼拜。礼功是督促穆斯林坚守正道,对自己过错加以反
36、省,避免犯罪,给社会减少不安定因素,为人类和平共处提供条件。 (3)斋功:寡欲清心,以近真主。即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的莱麦丹月“回历九月” ,白昼戒饮、食和房事一个月。(4)课功:课以洁物。也称天课,是伊斯兰对占有一定财力的穆斯林规定的一种功修。伊斯兰认为,财富是真主所赐,富裕者有义务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济贫和慈善事业。 (5)朝功:复命归真。是指穆斯林在规定的时间内,前往麦加履行的一系列功课活动的总称。凡身体健康,有足够财力的穆斯林在路途平安的情况下,一生中到圣地麦加朝觐一次是必尽的义务。遵守五功是穆斯林信仰虔诚的基本体现。五功中“念”为本, “礼”为纲,五项天命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构成了系统完整的伊斯兰教功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