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39111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3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 国 建 筑 史 复 习 资 料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一)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二)基本分类: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 ;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 ;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 ;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三)主流:木构架建筑木构架承重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二、木架建筑的优势:(一)取材方便:(二)适应性强:(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四)施工速度快:(五)便于修缮、搬迁三、木架建筑的不足:(一)原料短

2、缺: (二)易遭火灾:(三)简支梁体系:四、建筑与环境: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建筑也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产生了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一)善择基址:各类建筑都通过“卜宅” 、 “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后作出选择;(二)因地制宜: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适宜地布置建筑与村落。1、我国山地多错落有致的村落佳作,水乡多面水临流的民居妙品,而佛道名山则有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笔。2、唐柳宗元提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 ,即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天然” 。因其地则为关键。(三)整

3、治环境:即对建筑环境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调整。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即建筑对环境的反作用。(四)心理补偿:1、文学: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 、 “十二景”等等,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2、风水:(1)风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它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命卦、星象等内容,对建筑进行选址、布局。(2)它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知识。如:基址应选具背山面水向阳、气势环抱、卉物丰茂的优势地点等。 (洛阳、淮阴;衡阳、华阴)(3)大量的迷信内容:避凶趋吉、化

4、祸为福等。使之最终成为一种芜杂的江湖术。 五、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城市乡村各类住宅;2、政权建筑:宫殿、衙署、驿站、军营;3、礼制建筑:祭祀建筑、天坛、地坛、社稷坛、先农坛、太庙、孔庙;4、宗教建筑:寺庙、道观、教堂;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商铺、会馆、酒楼、作坊;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国子监、天象台、藏书阁、戏台;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区;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六、工官制度(一) 、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

5、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二) 、国家最高工官: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或少府;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 ,营造司。(三) 、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 、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 、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

6、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 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 ,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CH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 原始社会建筑一、概述:、穴居与巢居:、穴居与巢居: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 天然岩洞天然岩洞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

7、韩非子 五蠹:“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真正建筑的诞生:、真正建筑的诞生: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进入了氏族社会,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房屋遗址也大量出现。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

8、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各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具有普遍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二、主要遗址介绍:(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二)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按照氏族血缘关系,以氏族为单位,组织聚居形成一个“聚” ,集合着若干近亲氏族组成的一个部落。黄河流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遗迹分布于北方的广大区域,

9、而西安半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因最早分别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及山东历城龙山镇发现此二种文化,故以之命名。至今考古界仍采用此法命名新发现的史前文体遗存。仰韶文化一般代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龙山文化一般代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三)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主要代表有: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 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

10、存最完整的、最适宜作聚落形态考古的大型遗址,对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价值。三、其它知识点: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省建平县,庙内设有成组的女神像。2、到龙山文化时期,在聚落外围构筑土城墙的现象已较普遍,把壕沟和筑城墙结合起来,形成双重防御结构。1-2 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公元前 2070前 1600 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1959 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南面有门的遗址,反

11、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二、商:(公元前 1600 年 前 1046 年) (一)(一) 、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1983 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面积达 200 万平方米,城内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基址,可能是汤都西亳。它的发现,为追溯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和资料。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三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

12、殿长达 90 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二)(二) 安阳洹北遗址安阳洹北遗址 :1999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安阳发现第四座商朝都城-洹北商城。洹北商城宫殿基址群由 25 个单体夯土基址组成。其中编为 1 号的基址,东西长 170 多米,南北宽 90 米,总面积约 1.6 万平方米,基址、柱洞、台阶、门道保存完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三、西周:(公元前 1046前 771 年)合院鼻祖合院鼻祖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

13、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四、春秋:(公元前 770 年 前 476 年) 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说, “匠人营国,方九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 。认为国都应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城,四面各有 3 个城门,门内有九条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在大城之内,中央部位的南面是朝廷,北方是市场,在朝廷的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坛。考古发现表明,这对中国历代帝王都城建设产生了

14、重要的影响。宫殿建筑面北朝南,成为我国中原王朝历代都城规划建设上的一大特色。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上)(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 475 年公元 589 年)一、战国:(公元前 475前 221 年)(一)齐都临淄城(山东淄博临淄区):(一)齐都临淄城(山东淄博临淄区):那时手工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当时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据记载,当时临淄居民达到七万户,街道上车轴相击,人肩相摩,热闹非凡(史记 苏秦传 ) 。(二)秦都咸阳宫殿:(二)秦都咸阳宫殿:在咸阳市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是战国时秦咸阳宫殿

15、之一。 遗址中还发现了具有陶漏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开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筑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三)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三)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 兆域图兆域图 :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图上所标方位与现代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比例尺约为 1 比 500。此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才施工的。二、秦:(公元前 221 年 前 206 年)商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

16、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 中原风格中原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 江淮风格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 。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开始是屋顶局部用瓦,后来便全覆以瓦。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下)(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 475 年589 年)一、汉:(公元前 206 年 公元 220 年)整个汉代(前 206公元 220 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

17、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一)概述(一)概述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 木架结构虽无遗物,但根据当时的 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来看,后世常见的抬 梁式梁式和穿斗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二)汉阙(二)汉阙 :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 ;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

18、小阙的,称“子母阙” 。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现存的汉阙都为墓阙。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城东汉碑村,是我国现存 30 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冯焕阙位于四川渠县赵家坪,建于东汉,是四川现存诸阙中时代最早者。(三)(三) 汉明堂辟雍:汉明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19、。(四)汉建筑技艺(四)汉建筑技艺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1、屋顶:、屋顶: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 4 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2、承重结构:、承重结构: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 3、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至迟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

20、,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4、著名的汉代四象、著名的汉代四象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二、三国、晋、南北朝:(220 年 589 年)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由于晋室南迁,中原人口大量涌入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加之江南战争较少,说明东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则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经济遭到严破坏,人口大减,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取得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使社会经济有了恢复。 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此时专制王权衰退, 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

21、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 520 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此一座,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间(印度风格),形式十分优美。它的艺术处理虽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

22、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隋至宋 581 年1279 年)一、隋:(581 年 618 年)隋代完成了南北统一,使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复兴;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它建立了科举制,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开创了任人唯贤的先例并将其制度化。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隋代开挖的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迄北平,跨长江黄河,长约 2500 公里,自隋以来,路线虽有修改,但已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条隋代开挖的大运河。隋代时,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隋炀帝的骄

23、奢淫逸,穷兵黩武,隋朝很快就覆灭了。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有城市。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一)(一) 赵州安济桥:赵州安济桥:赵州桥位于赵县城南 5 里的洨河上,是公元 605-616 年间由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 700 多年。千百年来, 安济桥虽饱经风霜,但至今仍十分坚固,比较完整地保持着原来的结构,在我国桥梁建筑史和桥梁建筑学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唐:(618 年 907 年)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

24、,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 83 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 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 ,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 3 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

25、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 ,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

26、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 ) 。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1-4 封建社

27、会中期建筑(下)(隋至宋 581 年1279 年)三、宋:(960 年 1279 年)经过了五代短暂的纷争,宋朝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城市经济发达,手工业分工细化,科技生产工具更进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 宋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 。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 由于两宋

28、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高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必然要求突破这种封建统治的桎梏。到了宋期,都城汴梁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了。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有了新发展。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六、园林兴盛。代表建筑:代表建筑: 一、晋祠:一、晋祠: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 。大殿副阶周匝,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为唐

29、、宋建筑中所独有。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石雕塔门和神龛之上。在中国古代建筑已知木构实物中,此属先驱。二、摩尼殿:二、摩尼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 年) ,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大型佛殿,亦为现存木建筑中四面施抱厦最古之例。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殿基近方形,平面呈十字形,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 年) ,至今已历 940 多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辽代木塔。此塔在中国的无数宝塔中,无论建筑技术、内部装饰和造像技艺,都是出类拔萃的。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1052 年) ,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均是辽代的原物。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

30、,龙头有形,尾向内卷,犹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这正是唐代鸱尾向明清龙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实例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271 年1911 年)一、元:(1271 年 1368 年)一、城市建设:1272 年,元朝定都北京。至此,北京终于从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中脱颖而出,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在一片荒野上营建的大都城,由汉人刘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系统,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繁荣的市街景观。 城墙四周有 11 个城门。元代城墙仍以土筑成。 元代起,从尼泊尔等地

31、传入西藏的覆钵式瓶形喇嘛塔又流行于中原。现存单体塔的代表作品为北京妙应寺白塔。二、明:(1368 年 1644 年)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元之前,虽有砖塔、砖墓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等。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 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北京故宫皇史楼等。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更丰富应用面更加广泛: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如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高达 80米,是一座 9 层的楼阁式砖塔,外表面全部用琉璃砖镶面,使用了多种釉色。三、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

32、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减化。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尤其江南一带为盛,南京、杭州、苏州及太湖周围许多城镇都有不少私家园林。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明代的家具也闻名世界。另外,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明代代表建筑:明代代表建筑:一、西安钟楼:二、飞云楼:CH2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2-1 概述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3、 3、居民区。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初期:相当于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 21 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 5 世纪左右,形成了“城市”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 夏都夏都 -斟鄩;商代城市: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斟鄩;商代城市: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的高

34、潮,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史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而已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有的是大城(廓)包小城(宫城) ,如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及苏州吴王故城;有的是东西二城并列,如易县燕下都故城。代表城市有: 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燕下都故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春秋淹城、曲阜鲁故都、燕下都故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一、春秋淹城遗址:一、春秋淹城遗址:淹城坐落在江苏武进市城区,距常州市区 4

35、 公里,系春秋早期城池遗址,距今已有2800 余年。春秋淹城遗址东西长 850 米,南北宽 750 米,占地约 0.65 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建筑,其三城三河的形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1988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形制似一神秘莫测的水城迷宫。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 (“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 ) 。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

36、貌也更为壮观,唐长安城堪称是这类城市的典范。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 曹魏邺城、隋洛阳、唐长安。曹魏邺城、隋洛阳、唐长安。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北宋都城汴梁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汴梁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水陆交通要冲,五代后周及宋朝建都在此,加以扩建。发达的交通运输和荟萃四方的商业,使京城也不得不取消阻碍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里坊制,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 宋都汴梁、明南京城。宋都汴梁、明南京城。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一)选址: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十分重视,往往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在选址时,历代都重视水源问题,一是

37、保证饮用水,二是保证漕运为京城供应粮食和物资。汉长安开郑渠,隋唐修运渠,元疏通惠河与南北大运河,明通大运河等,都是为了解决饮水与漕运。(二)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 ;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而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

38、。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 。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称为敌台或“马面” 。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三)规划: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的。如明南京城中有较多的水面和山丘,又包罗了南唐时沿用下来的旧城,所以布局更为自由。历史上城市道路的宽度最大达 150 米,但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四)绿化: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西汉长安、晋洛阳、

39、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等历代都城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府)负责种植管理。隋东都洛阳中央御道两旁植樱花、石榴,人行其下,长达 9 里。宋东京在御沟中植荷花,近岸植李梨杏,杂花相间,望之如绣。(五)防火、防洪与排水: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起来。宋汴梁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城内每隔 1 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东京更严。从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以供报时和报警之用。2-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中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其原因是经济重

40、心的东移。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和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理位置适中,便于统治全国,历来被视为建都的理想地区。但是,正由于政治中心长期落在这两个地区,而使它们频遭战争破坏和森林砍伐所带来的严重生态恶化,水土失持,农业衰退,京城不得不依靠江淮地区的供应来维持其政权的运作,这种形势到北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定局。元、明两朝则是最后完成了整个东移的过程。一、一、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新建城市:基本上是平地起城。这种情况主要在早期,如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后期的明中都凤阳则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二)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方

41、法,如西汉初年倚秦咸阳旧城,建造长安新城;以及隋大兴城、元大都等。(三)是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如明初南京和北京,都属这一类型。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为新都服务,投入少而收效快。二、汉长安的建设:二、汉长安的建设: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长安城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所以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其中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带居民稠密。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街市特别热闹。汉长安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

42、郊区设置了 7 座城市陵邑,所谓“七星伴月” ,这些陵邑都是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三、北魏洛阳的建设:三、北魏洛阳的建设: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 。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北魏等朝均都都于此。秦和西汉仍以洛阳为陪都。东汉时定都于此,长安降为陪都,此后洛阳成为全国或北方的政治中心达 300 余年之久。四、南朝建康的建设:四、南朝建康的建设:从东吴孙权迁都于建业起,历东晋、宋、齐、梁、陈,300 余年间,共有六朝建都于此。西晋末年,改为建康。建康位于秦淮河入

43、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 ,东枕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蟠虎踞”之称。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城周围 20 里,有 12 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周围 8 里,官署多位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居民多集中于城以南秦淮河两岸。五、北宋东京的建设:五、北宋东京的建设: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要冲的汴州,唐时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又是汴州治所和宣武军节度使驻地。五代时,后梁、后汉、后晋、后周都建都于此,商业更加繁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在原汴州城四周向外扩大数里,征发开封府和附近数州民工 10 余万人,加筑外城。并将旧城街道拓宽。赵匡胤以兵变估得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后,仍利用后周的

44、汴梁建都。宋神宗间重修外城,加筑瓮城和敌楼。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城而过,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汴河中运输繁忙的景象。传统的里坊制在这里已被彻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到处布满繁华街市的不夜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七、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七、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扩大,建为都城,称为中都。元灭金,利用中都东北郊琼华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

45、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御苑,环绕一片广阔的水面而展开,和传统的宫殿布置方式手法迥异,是元代的一种创新,可能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有关。皇城前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城门共 11 座;元末为了抵御农民军,门外又加瓮城。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南面的正门就是天安门。天安门之南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明称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 。 作为皇城

46、核心部分的宫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从大明门起,经紫禁城直达地安门,这一轴线完全被帝王宫廷建筑所占据。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又于宫城前的左侧(东)建太庙,右侧(西)建社稷(祭土、谷神) ;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 、地坛(北) 、日坛(东) 、月坛(西) 。天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部等衙署。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 7.5 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座门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轴线两侧布置了天坛、先

47、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八、明南京的建设:八、明南京的建设:南京是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政治中心所在地,它以独特的不规划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之处,地形复杂。旧城居民稠密,商业繁荣,交通方便。南京城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态。可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南京城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城的周长 33.68 公里,城墙高达 14-21 米,项宽 4-10 米,全部用条石与大块城砖砌成。城门共 13 座,都设有瓮城,其中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 ,设防之坚,为历代仅见。在这座砖城的外围,还筑有一道土城,即外郭,长约 60 公里,郭门 16 座,从而使南京宫殿围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