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8-2025 )2018 年 10 月I目 录一、空气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1(一)空气质量时空特征 .1(二)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2(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3二、空气质量形势预测与达标压力.4(一)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41.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不断推进 .42.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 .53.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5(二)大气污染防治形势 .61.机遇 .62.挑战 .6(三)空气质量达标压力 .7三、规划总则.8(一)指导思想 .8(二)规划原则 .8(三)规划范围 .9(四)分阶段达标时限 .9(五)分阶段规划目标 .9四、空气质量限期达标战
2、略.10(一)总体战略 .10(二)分阶段战略 .10五、近期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措施.11(一)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111.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明确区域 污染类型 .112.综合专项规划成果,优化产业结 构与布局 .113.严格项目环境准入,推进产业结 构调整 .12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整治 “散乱污”企业 .13II(二)能源结构调整措施 .131.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 .132.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143.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发展 .144.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145.加强交通和建筑节能 .15六、近期大气污染治理措施.16(一)继续深化污染源治理,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 .16
3、1.强化火电厂污染控制 .162.强化工业锅炉污染控制 .173.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控制 .174.强化扬尘源污染控制 .205.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 .226.强化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控制 .237.其他面源污染控制 .24(二)加强污染源监测能力,巩固污染源治理成果 .251.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立 镇街考核机制 .252.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 .253. 加非道路移动源排污监控能力建设 .26(三)强化污染时段减排,提高空气质量达标率 .26(四)加强核心区域管理,保障重点区域空气质量 .26(四)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立镇街考核机制 .27(五)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完善移动执法系
4、统 .27(六)建立空气质量预警体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28(七)打造环保科技支撑平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28(八)加强周边城市互动交流,推进区域联防联控 .28(九)创建环境管理政策措施,促进企业主动治污 .29七、重点工程.29八、近期规划实施保障措施.29III(一)加强组织领导 .29(二)加大资金投入 .30(三)完善法规制度 .30(四)强化科技支撑 .30(五)加强宣传引导 .31(六)加强区域合作保障机制 .31九、附件.32(一)附图 .32(二)附表(重点工程项目表) .38附表 1 工业源污染治理工程项目表 .38附表 2 移动源污染整治项目表 .39附表 3 面源污
5、染控制项目表 .40附表 4 清洁能源改造项目表 .40附表 5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表 .411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8-2025 年)东莞市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目前仍处于产业转型及能源结构调整期,重 污染企业仍比较多,煤炭消耗量大,机 动车保有量快速攀升,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 显。近年 虽然采取了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但是目前大气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主要污染物中臭氧、 细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尤其是臭氧超标问题凸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
6、”规划、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和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十三五 ”规划等文件要求,为切实改善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促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及污染防控工作开展,特制订本规划。一、空气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一)空气质量时空特征近年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二氧化硫(SO 2)和一氧化碳(CO )已经实现稳定达标;二氧化氮(NO 2)2015、2016 年连续两年实现达标,但 2017 年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可吸入颗粒物(PM 10)初步实现年均浓度达标,但依然存在日均浓度超标现象;细颗粒物(PM 2.5)尚未达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2017 年出现反弹;臭氧(O
7、 3)全年日最大 8 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 90 百分位数 浓度尚未达标, 优良率较低。我市以 PM2.5 和臭氧为代表的复合大气污染 问题显著。表 1 2009-2017 年东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年浓度值(微克/立方米,CO 为毫克/立方米)年度 SO2 NO2 PM10 PM2.5 O3-8h CO2009 29 41 662010 29 48 632年度 SO2 NO2 PM10 PM2.5 O3-8h CO2011 28 44 712012 22 40 61 382013 23 45 65 48 172 1.42014 19 42 60 45 188 1.42015 14 34 51 36
8、 172 1.22016 11 34 49 35 166 1.32017 12 41 51 37 170 1.2在空间分布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颗粒物的高值区域位于西北组团(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东南 组团(对接深圳的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中心组团(高品质综 合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处于东莞市中游。在时间分布上,在秋冬季节受不利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影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臭氧在温度较高、光照强烈的夏秋二季浓度较高。 PM2.5浓度日变化特征受人类活动和大气结 构影响,在早晚交通出行高峰及凌晨时段呈现非显著性多峰现象;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
9、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形态,在 14 时左右达到峰 值。(二)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根据我市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研究结果,2014 年我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 9.9 万吨,氮氧化物排放 总量为 10.7 万吨,一氧化碳为 53.3 万吨, PM10为 12.4万吨,PM 2.5为 3.5 万吨, 挥发性有机物 VOCs 为 20.1 万吨,氨气为 0.7 万吨。其中,二氧化硫最大的排放贡献源为火电厂,其次 为工业锅炉, 2014 年分担率分别为 60%和 34%。氮氧化物主要有三大排放贡献源,道路移动源(机动车)、3工业锅炉和火电厂。工业锅炉和火电厂是最主要的化石燃料消耗部门,燃煤、燃油及生物质锅炉产
10、生的氮氧化物排放量非常大,合计排放贡献率达 48%。道路移动源是一氧化碳排放的最大贡献源,高达 60%,也是氮氧化物第二大排放贡献源,高达 44%。PM10 的主要贡 献来自扬尘源,2014 年排放分担率高达 63%。PM2.5 的排放源分担率与 PM10 稍有差异,扬尘源比重下降,工业锅炉和火电厂是最大贡献源,合计超过 50%。挥发 性有机物的最大贡献源是溶 剂使用源,占 总排放量的74%。表 2 2014 年东莞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吨/年)排放源类别 SO2 NOX CO PM10 PM2.5 VOCs NH3火电厂 59527.1 38896.0 71030.9 8282.6 4728
11、.2 5945.2 360.4锅炉 33799.6 12182.2 132234.4 28117.8 13327.2 7033.0 835.9工业过程源 2062.3 2308.6 1444.8 193.8 121.1 147508.7 1024.5道路移动源 762.4 46517.4 321254.5 7961.7 6417.6 32731.9 544.5非道路移动源 2273.1 2847.9 979.7 216.2 100.0 228.7扬尘源 78350.4 9521.5生活源 1079.9 3617.4 3048.6 284.6 157.5 1155.7 421.0农业源 65.7
12、 282.5 3380.1 420.1 392.4 556.8 3596.3天然源 5492合计 99570.0 106652.0 533373.0 123827.0 34765.6 200652.0 6782.7(三)面临的主要问题1.复合大气污染相对严重。我市以臭氧和 PM2.5为代表的复合大气污染问题显著,PM 2.5 超 标幅度位列第一,且在 2020 年面临年均 浓度稳定达标并实现 33微克/ 立方米既定目标的巨大压力。O 3 前体物背景浓度贡献占比较高、生成机理4复杂、极难控制,我市 O3 一直处于区域最高或次高的位置,距离 2020 年年均浓度稳定达标要求也有较大距离。2.区域污
13、染传输影响明显。根据 2014 年 PM2.5 和臭氧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当珠三角区域范围内出现大气污染时,我市 PM2.5浓 度中本地排放和外来输送的贡献各占一半。人为源排放对 我市臭氧浓度的贡献中,我市本地污染物排放的贡献占比为 30%,背景浓度及外来输送贡献占比为 70%。在严格控制我市本地污染源排放以外,需要重视与周边 城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上的联防联动,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 PM2.5 和臭氧浓 度。3. 挥发性有机物短期内难以有效治理。目前,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种类繁多、不成熟,单 位治理费用昂贵,大部分技 术尚处于示范 应用的起步阶段。而且国家对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法规不健全,标准不完善
14、,监测技术不成熟、 费用高、结果可靠性差。上述因素,导致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污染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治理。4. 臭氧成因复杂,短期内 难以根本改善。臭氧是氮氧化物与 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反应的二次污染物,其成因非常复杂,容易在排放源下风向形成浓度高值区,是典型的区域污染物。需要珠三角各城市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排放,仅靠我市自身的努力,难以根本改善夏、秋季高浓度臭氧污染状况。二、空气质量形势预测与达标压力(一)大气污染防治 成效1.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不断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 37
15、 号)和广5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年)的通知 (粤府20146 号)工作要求,全面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强化大气污染源监管,积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一揽子措施。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全市水泥厂。二是严格环保准入。 实施严格的准入管控政策,加强新建燃煤锅炉准入控制,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高污染燃料锅炉。三是推进工业重点污染源治理,狠抓燃煤电厂、锅炉整治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四是强化生活源和面源污染控制,实施餐饮业和扬尘污染整治,深化机 动车污染防治, 严格新车准入,实现油品逐年升级。五是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逐年制定大气污染年度
16、工作方案,完善大气 污染治理台账。2.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十二五”期间,我市以“ 加快 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 莞” 为目标统领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以创 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污染减排,推动水乡地区 “两高一低”企业退出整治、推动大型工业锅炉提标改造。同时 ,大力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全市 污染防控水平不断提升。2015 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比 2010 年分 别削减 36.91%和 37.35%,顺利完成省下达的“ 十二五”污染减排考核任 务和节 能减排示范市目标任务 。3.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随着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不断推进,我市大气环境空气质量
17、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从 28 微克 /立方米下降至 14 微克/立方米,降幅 50%;二氧化氮从 48 微克/立方米下降至 34 微克/立方米,降幅 29.2%;PM10 从 63 微克/立方米下降至 51 微克/立方米,降幅 19.0%;PM2.5 从 2013 年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 48微克/ 立方米下降至 36 微克/立方米,降幅 25%。6(二)大气污染防治形势1.机遇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和转型攻坚,环保工作也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理论 上升为破解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战略理念,环保工作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绿色发展成为重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
18、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方略的空前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正在形成,以 GDP 论英雄的发展模式正在改变,资 源消耗、 环境损害、生态 效益等指标被列为绩效考核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市加快推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提速,为环境保护工作 释放重大制度红利。新 环境保护法全面实施, 赋予环保部门按日计罚、停产整治等强有力的处罚手段及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为环境监管执法提供了有力武器,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环 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突出问题。政府、企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 环境保护的群众基 础日益牢固,在自 觉保护环 境、减少浪 费资源、破坏环境行为的同时,公众开始主 动充当社会监督的角色,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政府环保投入力度加大,我市将迈入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时代。2.挑战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与日俱增。根据宏观预测,在不采取进一步严控措施的情形下,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污染控制水平,到 2020年,我市各污染物排放量将持 续升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PM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