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第三代 旋转旋转式CT,主讲人:胡成杰 组员: 夏伯南 范晨辉 潘凯强 陆晨阳,目 录,01,CT的发展历程,02,第三代CT机的工作方式,03,第三代CT机的成像原理,04,C,ONTENTS,CT的发展历程,1971年英国科学家亨斯菲尔德Hounsfield发明了第一台头颅CT,1972年应用于临床工作。 1974年美国工程师Ledley设计出了第一台全身CT。1974年由Artronix公司首次生产的脑扫描机,属于第3代CT扫描机。1975年夏天通用电气公司(GE)推出了乳房扫描机。1977年春天飞利浦公司研制出第3代CT机的改进型,1989年单层螺旋CT的发
2、明并在临床应用,是CT影像学的一场真正技术革命,是C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90年,我国第一台医用X-CT研制成功。,CT扫描方式发展历程,第一代CT扫描方式:单束平移旋转(T/R)方式扫描装置构成:是由一个X射线管和一个探测器组成。X线束:笔直单射线束扇角:无角度探测器数目:13个扫描时间:240300s,CT扫描方式发展历程,第二代CT扫描方式:窄扇形束扫描平移旋转(T/R)方式扫描装置构成:是由一个X射线管和630个探测器组成。X线束:窄扇形束扇角:3 30探测器数目:630个扫描时间:20210s,CT扫描方式发展历程,第三代CT扫描方式:旋转旋转(R/R)方式扫描装置构成:是由
3、一个X射线管和256720个探测器(或用探测器阵列)排成一个可在扫描架内滑动的紧密圆弧形排列组成。X线束:扇形线束扇角:21 45探测器数目:256720个扫描时间:0.55s,CT扫描方式发展历程,第四代CT 扫描方式:静止旋转(S/R)方式扫描装置构成:是由一个X射线管和6002000个探测器组成。X线束:广角扇形束扇角:48 120探测器数目:4507200个扫描时间:0.55s,CT扫描方式发展历程,第五代CT扫描方式:静止静止(S/S)方式扫描装置构成:是由一个特殊制造的大型X射线管和静止排列的探测器环组成。X线束:倒置锥形扇角:30 45探测器数目:864个以上扫描时间:0.030
4、.1s,第三代CT机的基本结构,1、 扫描装置:由X线管(发射X线),探测器(接收X线)及准直器(位于X线管前方,它调节X线束的宽度)组成。2 、计算机系统:是CT机的神经中枢和心脏。担负操纵整个扫描过程,处理和运算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的重建和显示等重要工作。3、 外围设备:包括显示终端和资料存储设备两大类。,第三代CT机的工作流程,第三代CT机的扫描方式,在宽扇形束扫描过程中,扇形射束宽度内的探测器同时获取扇形射束内的所有数据,这些数据是以X射线管为焦点,随X射线管的旋转得到不同方向的投影值此种宽束扫描一次即能覆盖整个受检体,扫描一次可采集到一个方向上的全部数据,故不需要直线的平移,只需要X射
5、线管和探测器做同步旋转即可,第三代CT机的成像原理,CT扫描形成 - “slice(层厚)X-rays 通过准直器 仅仅穿透物体轴向层面, 叫层厚。把层厚分成很小的体积单位称 “voxels(体素)” 通常体素长和宽都为1mm, 与体积相对应;体素的大小在CT图像上的表现即为 “pixels(像素)”,第三代CT机的扫描方式,测试到衰减后的X线值, 转换成CT值并传送到计算机.,第三代CT机的成像原理,CT影像形成 - A/D/A* 数字矩阵以相应灰阶转换成黑白像.,谢谢,参考文献,1叶宁军.CT系统简介Z.安徽工业大学.2刘阳萍.浅析CT技术进步对医学发展的影响N.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27(9)3电子束CT扫描机M.百科大全4刘波,李朝荣.超声CT成像方法及应用N.中国仪器仪表.2007-25吴石增,宋涛.微波CT的研究和发展R.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2-25(5),组员工作,胡成杰:第三代CT的成像原理,整合与筛选资料,制作PPT并演讲。范晨辉:找上海联影公司的产品宣传片,找到第三代CT的工作方式夏伯南:找第一代,第二代CT的工作方式和特点。陆晨阳:第四代与第五代CT的工作方式和特点。潘凯强:了解CT的发展历史,并查找第三代CT与螺旋CT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