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年市农委拟推荐市科技奖项目简介序号 01第一完成人唐洪军第一完成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名称 西南地方种质糯玉米自交系创制与应用主 要完成人唐洪军、蔡治荣、杨华、易红华、柯 剑鸿、陈荣丽、叶志强、张丕辉、 唐维超、周胜、蔡成雄、付忠军、蒋志成、李淑君、周彦民项目成果简介主要创新点(1)以西南地方品种为基础材料,聚合品质、 产量、熟期等优良性状,创制出 10 个具有高配合力、 优质、高 产、高抗等突出 优点的糯玉米自交系,丰富了糯玉米育种种质 。广泛搜集西南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 159 份,鉴定筛选出优异资源 45份,采取一环系、单倍体诱导选系,与普通玉米或糯玉米杂交、回交改良等方法,创建出
2、白、紫、黑、黄等不同粒色,早、中、晚不同熟期的糯玉米材料 12600 份,创制出优良自交系 10 个。其中,提出自交混合交世代交替授粉关键技术,解决了一 环系选育中自交衰退引起的生活力弱、容易死苗、保苗留种难等行业公认难题, 创制出一环系 3 个,保留了地方品种独特品质和生态适应性。提出并利用马齿型普通玉米改良优质糯玉米地方种质的关键技术,创制出优 良自交系 4 个,兼具了普通玉米的丰产性和糯玉米地方种质的优质性。这 些自交系的选育成功, 为 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糯玉米新品种奠定了重要的种质基础。(2)利用地方种质自交系,培育出品质优、 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的糯玉米新品种 8 个,其
3、中国家审定 3 个,引领了我国糯玉米优质高产育种方向。(3)创制出糯玉米 DH 自交系 G065,建立了糯玉米单倍体快速育种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 路线。 创新提出以糯玉米地方优异资源和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作为被诱导群体的关键技术,解决了糯玉米单倍体育种中诱导率低的难题;提出以穗行早代鉴定替代单株个体选择 的关键技术,攻克了品质性状基因分离、杂 合干扰、不利 选择的难题 ,进而缩短了育种进程,快速创制出优良糯玉米自交系 G065,并 组配育成渝糯 20 通过审定。序号 02第一完成人谢永红第一完成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名称 西南地区典型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主 要完成人谢永红,程玥晴
4、,高明,王昌全,李英奎,高雪松,刘定辉, 孙志洪、郭家文,陈霞,王虹,吴东平, 罗友进,江滔,郭 鸿雁。项目成果简介关键技术创新创新点 1:选育了种养废弃物资源养分高效利用作物品种与功能转化菌剂, 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提供生物基础。创新点 2:建立了西南地区种养耦合定量模型,支撑种养耦合养分智能管理与高效利用。创新点 3:研发了国际领先的药渣滤液功能组分含量提升定向培养与抗生素替代技术,解决 药渣系统化处理,引 领现 代设施农业与畜禽无抗健康养殖。创新点 4:建立了全自动生物质燃料超微加工与负压沸腾燃烧工艺与设备, 实现农业源生物 质燃料的工业化应用。获得知识产权本项目获鉴定(登记)成果
5、7 项;获得授权专利 24 项,软件著作权 1 项;发布技术标准 6 个,开发新产品 6 个;发表研究论文 84 篇,Sci EI 收录 16 篇;审定新品种 5 个,鉴定菌剂 6 个。序号 03第一完成人李中林第一完成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名称 早生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名优绿茶加工工艺和装备研发与应用主 要完成人李中林 钟应 富 贺鼎 袁林颖 周正科 侯渝嘉 徐泽 吴全 陈明成 邓敏 李伟 刘翔 刘素强 胡翔 陈如寨项目成果简介主要技术内容1、围绕春茶早生高产,培育系列早生茶树新品种,构建品种搭配方案,延长 春茶采摘期2、围绕春茶产量质量,建立以蓄梢留养促控为核心的高产新模式以春茶优质高产为目标,
6、建立留蓄枝梢、提升芽叶数量,蓄留叶片、积累光合营养、提高芽叶质 量等为核心内容的蓄梢留养促控技术;配套集成茶林间作、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等技术。促进春茶早采 7 天以上,产量提高 40-50%,名优茶产量达 50%,效益占 80%,减少使用农药 50-60%、化肥 20-30%。3、围绕高效加工和品质提升,创新工艺技术、研发 自动化加工关键装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3 项、实用新型 5 项;获国审茶树良种 2 个、省级良种 1 个;制定标准 4 项、 农业部主推技术 1 项;发表论文 26 篇。推广应用技术在重庆、四川、贵州推广应用后,三年累 计新品种种植面 积39.49 万亩,推广栽培新技 术
7、 171.69 万亩次, 总经济 效益 236.06 亿元,新增纯收益 13.937 亿元。培育全国茶叶优秀区域公共品牌 1 个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1 个。序号 04第一完成人佘小明第一完成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名称 名优茶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推广主 要完成人佘小明、唐兴隆、任桂英、赵春雁、 赵平、柴毅、李英、崔晋波、余雪源、孙志强、周晓晖、刘汶树、 张生项目成果简介本成果的创新点是研究发明了全自动的名优茶生产技术和设备。把需要很多人手动操作的茶叶生产过程转变为全自动生产线,发明了全自动连续离心脱水机、全自动理条机组和自动化茶叶理条系统等技术和设备。本成果的知识产权归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所有
8、。本成果发明的设备实验成功后,在市内外进行了推广应用。市内主要应用推广于重庆市荣昌区荣发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荣发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使用本成果发明的名优茶关生产设备后,每天节约 4 人,每年可节约工资近 10 万元,每年新增产值 2000 万元以上。市外主要应用推广于宁夏贺兰县百瑞源枸杞产业发展公司。银川泰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使用本成果发明的名优茶关生产设备后,每天节约 4 人,每年可节约工资近 10 万元,每年新增产值 3000 万元以上。两个企业 3 年累计新增产值超过 1 亿元。序号 05第一完成人陈正明第一完成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名 称 生物质成型加工工艺研究与设备开发主 要完成人陈正明、
9、郑吉澍、龙翰威、李平、韦秀丽 、蔡 鸣、唐宁 、宋文兰、高立洪、杨玉鹏项目成果简介创新点(1)研究了生物质成型与加工的工艺和关键技术,提出了西南地区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针对 地区农村生物质资源丰富、资源分散、利用率低、运输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 问题,研究形成适宜重庆及西南丘陵地区农村生物质成型与加工的工艺和关键技术,为重庆及西南丘陵地区农村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创新性理论依据。(2)研发了适宜西南丘陵地区生物质成型设备,达到国内同期领先水平。针对生物质成型设备 存在的缺陷,以及本地土地分散、秸 秆多样性特点,研发适合小规 模生产、可移 动、高产低耗、物料适应性强的生物质成型设备,
10、燃料平模 辊压颗粒成型机生产效率 600-1000Kg/h,能耗30kw h/t,燃料成型机热值大于 3500 大卡,综合能耗比国内同类产品降低 20%以上。(3)提出了新农村中集中供能问题的新思路,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城镇化生物质资源的运输和加工问题。序号 06第一完成人潘光辉第一完成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名称 优质耐裂耐贮运番茄新品种红运 721 选育与应用主 要完成人潘光辉,汝学娟,尹贤贵,钟建国,刘晓波,张赟,罗佳,包忠宪, 张詠明,蒋长春项目成果简介主要科技创新点1、品种创新。 “红运 721”是目前西南地区首先通过国家鉴定的杂一代鲜食红果番茄品种,集优质 、耐裂、耐贮、果 实整齐度
11、好、商品果率高、抗病、丰产等优点于一体,克服了生产上一些硬果型耐 贮运品种不耐雨水冲刷、不耐裂果、口味淡等突出问题,实现了优质 与耐贮运的统一,育种成果处于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2、育种材料创新。聚合优质(高糖分,高 Vc,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风味浓郁)、耐裂果、耐贮运、多抗(病毒病,枯萎病,灰叶斑病)、丰产稳产等多种优良基因于一体, 创制出优质、耐裂、耐贮 、多抗、产育种材料,进而育成突破性新品种。3、育种技术创新。应用遗传学最新研究结果,基于重庆较强的选择压,实践生 态育种理论,采取重庆鉴定与异地多生态鉴 定相结合的方法,创新耐裂耐贮运育种材料, 选育优良品种。序号 07第一完成人周蕊第一
12、完成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名称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产品开发与应用主 要完成人周蕊、欧毅、王茜、虞豹、吕斌、姚强、詹火木项目成果简介该成果针对重庆相关特色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和信息技术需求,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开发了多种农作物专家生产管理系统,创制了农业科技动漫科普片等信息服务产品,并进行了信息服务系统集成,创建了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为产业基地生产管理技术提档升级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明显。通过在我国西南地区不同产区和作物上示范应用,取得直接经济收益 135 万元, 2013-2016 年累计 推广面积 1111.25万亩,新增产值 24
13、2230 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序号 08第一完成人张云贵第一完成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名称 果园肥、水、药恒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及应用主 要完成人张云贵、周心智、杨海健、洪林、颜家均、杨蕾项目成果简介本成果提供了一种自动恒压肥、药、水一体化系统,整合了 计算机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 术,实现了果园浇水、施肥、施药 和树干涂白功能。其特征在于:可以使用 220 伏电源对电机进行供电达到使用 3 相电机进行动力驱动的目的,同时对于电机控制采用传感器加以传递信号和控制电机的关闭及开启,具有自动供给的特点;通过连接高压气泵解决了管道中农药残留的问题,确保了用药安全,防止管路堵塞
14、;通过气泵装置, 实现 了树干涂白的机械化、快速化;该结构简单 同时具有自动化操作的优点,并且成本低,有效节约能源,方便山地、平地果园使用。该技术已向全国多省份进行了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 6000 亩以上。通过本系统的研发及 应用,充分解放了生 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果实品质。既缓解了农场主面临的来自农 村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压力,又提高了果园水、肥、药的施用效率,遏制了肥药的过度施用,避免了肥药施用不及 时带来的经济损失,改善了果品的内外品质和安全性,增强了消费 者的消费信息。同 时,本系 统的研发应用也将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倡导的“减人工、减化肥、减农药”的“三减”政策、解决 环境问
15、题和三农问题作出贡献。专利 1:自动恒压肥、药、水一体化系统,授权专利号:ZL201620491248.7,证书编号:6104222;专利 2:肥水药一体化防漏隔套,授权号 ZL201621474176.1。序号 09第一完成人齐仁立第一完成单位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名称 共轭亚油酸调控猪肌纤维发育和脂肪沉积的作用机制研究主 要完成人齐仁立,黄金秀,王琪,王敬,肖融项目成果简介科学发现点(1) CLA 可显著改善猪肉品质。 饲粮添加 1.0%1.5% CLA 使胴体瘦肉率提高 5.22%9.60% ,背膘厚降低 7.55%13.35%,肌内脂肪含量提高 20.71%41.55%,肌肉和脂肪中 CLA
16、 含量增加 5 倍以上,显著降低肉色黄度,显著增强肉抗氧化性。(2) CLA 促进猪的肌肉生长和肌纤维转化,调控肌细胞的增殖和转分化。CLA 显著增加猪的肌肉纤维密度,提高肌肉中慢肌纤维含量,降低快肌纤维含量,明显改变纤维类型基因的表达。 c9t11-CLA 可促进肌细胞的生脂,t10c12-CLA 显著抑制肌细胞增殖、分化和生脂。c9t11-CLA 促进肌前体细胞的生脂转分化,t10c12-CLA 作用相反。 (3) CLA 通过 影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来调控猪的脂肪沉积。t10c12-CLA 显著抑制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9t11-CLA 和 t10c12-CLA 均可诱导脂肪细胞
17、凋亡,t10c12-CLA 激活凋亡负调控因子 NF-B,使其诱导 作用较 c9t11-CLA 弱。 miR-23a 通过靶向促凋亡因子APAF1 抑制 CLA 诱导的脂肪细胞凋亡。 miR-224 通 过靶向 TANK 基因促进 NF-B活化,抑制脂肪细胞凋亡。序号 10第一完成人葛良鹏第一完成单位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名称 医用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 要完成人葛良鹏、孙静、游小燕、刘雪芹、黄勇、刘作华、 杨松全、刘禄斌、丁玉春、吴梦、钟浩、王松、林保忠、罗林、肖普英项目成果简介动物不仅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重要的医用资源。本项目围绕动物资源的医学生物学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生物科学、材
18、料科学和医学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动物无菌净化和动 物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和平台,开发了系列化医用动物模型和 动物源性生物医药制品,实现了动物资源的医学生物学高值化利用,对促 进畜牧产业产业供给侧改革意 义重大。1、建立了无菌猪培育的技术体系。设计制作了无菌猪饲养隔离器、无菌猪转运隔离器和无菌猪子宫剥离器, 实现了无菌猪培育核心设备 的国产化, 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制定了无菌猪培育的技术体系和质量标准,建立了 1200m2 的无菌猪培育和研究用净化猪舍,在国内首次成功培育获得无菌猪, 处 于国内领先水平。2、建立了动物(小鼠和猪)基因 编辑的技术体系。建立了小鼠基因打靶、 转基因和基
19、因精准编辑技术体系,母鼠移植 怀孕率达 95%以上,窝产小鼠 11.3 只,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猪基因 编辑技术体系,包括: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性别鉴定,CRISPR/ Cas9 基因 编辑,超大片段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等,受体母猪移植后产仔率达 56.2%,单胎最高产仔数达到 8 头,其中超大基因(500kb)转基因猪培育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3、开发了系列化医用动物模型和医用 动物专用饲料, 进行推广 应用。项目构建各类医用动物模型 20 个,开 发了医用动物专用饲料产品 9 个, 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华西附二医院等多家研究单位提供了多
20、种医用动物模型构建和实验相关的技术服务, 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4、开发了系列化动物源性生物医 药制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项目研究了动物不同组织来源的脱细胞基质的特性,开 发了形状记忆性能的 细胞外基质生物材料,光敏性细胞外基质生物材料,抗菌抗炎盆底 补片生物材料,建立 I 型胶原蛋白的规模化提取技术,获得胶原蛋白海 绵产品注册证书 1 个,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胶原蛋白海绵1 个,处于国内先进 水平。项目获授权专利 7 项(其中发 明专利 3 项,PCT 专利 1 项);制定企业标准 6 个,行业标准 1 个;上市胶原蛋白海绵产品 1 个;发表论文 22 篇( 其 中 SCI 收录 15篇), 图书 2 本。近三年累计推广用户超 90 个,新增销售额 0.54 亿元。提升了我国医用动物发展的科技水平,对实现动 物资源的医学生物学高 值化利用,促 进畜牧产业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