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 1 后天而奉天时 2 君子以自强不息 3 天下之达道也 4 万物育焉 5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6 精微之极致也 7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求之必得之 9 白首方悔读书迟 10 不能则学 二、 BCDAD BCCDB 三、 1 (书 P3) (百度)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 历史 、 地理 、 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 生活方式 、 文学艺术 、 行为规范 、 思维方式 、 价值观念 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 普遍 认可 的 一种 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 历史 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 和 精神财富
2、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2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皿,即 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3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4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5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四、 1、(书 P6-P7) 中国文化是指 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体。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
3、的伟大贡献。 2、(书 P5)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 (书 P4)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4 (书 P7) 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当前国情; 有助 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 1 P2 文化 一开始专注于精神领域, 文明 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含义,接近于广义文化。 2 P4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
4、 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 化层 3 P3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比如葡萄酿成酒、牛角做成号角都说明 自然的人化 即是文化。 六、 1、 ( 1 、否。文化的内涵、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 2 、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2、略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 2 国之四
5、维,四维不张 3 仲尼厄而作春秋 4 不易自然也 ;因物之相然也 5嗜欲不得枉正术 6坤称母 7 不如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8 不好读书 9 如日出之阳 10 要之有 用 二:单选题 CAABD ABDAA 三:名词解释题: 1 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2 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 3 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 4 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四:简答题 1 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 ( 1 不断变化 ( 2)大致为三级制 ( 3)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设置特殊的政区或机构 2 民族:( 1)出月氏外,其他各民族几乎没有离开中国 (
6、 2)绝大多数民族在中国形成 ( 3)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人口: ( 1)人口数量最多 ( 2)人口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 3)人口迁徙频繁且规模大 3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 ( 1)季风气候明显 ( 2)大陆性气候强 ( 3)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5 ( 1)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 2)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 3)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五、论述题 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
7、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 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2.(24页第四段 -25页 ) 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3.( 21页第三段 -22页四段) 4.( 22页第五段 -24页第二段) 六、材料分析题 1. (24页第四段 -25页结合材料 ) 2.( 1) ( 2)( 21页第三段 -22页四段 24页第二段结合材料) 第二章 一: 和为贵 2.有耻且格 3.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4.必先苦其心志 5.而死于安乐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失道者寡助 8.然后能自强也 9.其不善者而改之 10鲜克有终 二: 15: ACDBC 610: B
8、CADD 三: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安定自守的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农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封闭性、狭隘性、保守性、自给自足 2:商品经济 , 自然经济 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 出售 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 经济形式 ,包括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 。 3: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 国家制度 、礼俗制度、 文化教育 等的文化集合。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 儒家文化 ,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 ,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
9、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4: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 生产方式 下,由国家确认的 土地所有权 归属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实行土地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 ,即 全民所有制 和劳动群众 集体所有制 。 四: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因此留给人们落后和应改造的印象。农耕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核心是平和的、自足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农耕文化所产生的是 天
10、人相应 、 物我一体 , 顺 、 和 、 安分 、 守己 等观念,都表现出 和平的 文化特征。 中国的农耕文明虽同时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但起初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是当时政治、经济、人文中心,随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重心逐渐转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 3.中国的农耕经济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自然经济差异甚多,西欧中世纪的自然经济主要特征如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依附农奴等,但中国的农耕经济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a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集体耕作制。 b.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 产形态的演进。 c.东周以后,
11、土地日益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悄然出现。 D.至公元 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表现:一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五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使落后地区拖住了先进地区的后腿,钳制了先进地区及新因素的发展。 5 论述题 1 经济和文化是一对矛盾体,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当人们的最
12、低物质需求如食宿得到满足时,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或消费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如果一个人衣食难饱,那么文化对于他来说绝对是件奢侈品。一个国家只有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它的文化才能得到较好发展。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为文化的发展拓宽了道路,经济的繁荣促使文化向着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发展,使文化不仅在深度上有所突破,而且在广度上有了更大的拓展,文化易出现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 。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革新的内在动力,在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
13、的发展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可靠保证,使经济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2、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二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是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3 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 影响: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
14、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6 材料分析题 1 ( 1)农耕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 2)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 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 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2、 司马迁主张 农、工、商 诸业并举。农、工、商各有各的用处,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四业的分工合作 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若四业不配合或分配不公则会出现: 农不出则乏其食
15、,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统治者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而司马迁却一反传统观念,提出 农工商虞并重 的思想,因为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导致这一进步思想未能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要想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必须多业并重、多业并举。 材料翻译: 1.管子 -山权数桓公问管仲说: 请问利用教育的理财方法。 管仲回答说: 百姓中凡有精通农事的,为他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养牲畜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精通园艺树木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种瓜果蔬菜使其产量提高
16、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于治 病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通晓天时的;即能预言灾情,预言某种作物歉收或丰收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懂得养蚕不生病的,也都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要认真听取这些专家的讲授并把记录保存在官府,要使兵役之事对他们无所干扰。这是国家理财之策的一件大事。这样做可保证国家财用上下消费都很充足,各级积蓄都很充裕。然后就给物资流通划定四方限界,在境内灵活掌握号令的缓急,吞吐物资,用理财之策来控制经济。为做好这些还需要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 桓公说: 何谓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 管仲说; 懂诗的可用来记 述社会事物,懂时的可用来记述年景丰歉,懂春秋
17、的可用来记述国事的成败,懂出行的可指导行路的顺逆,懂易的可用来掌握吉凶与成败,懂卜的则可预测凶吉与利害。百姓中凡有上述技艺者,都赐给一匹马所能耕种的土地,一斤金所能买到的衣服。这是有助于国君摆脱蒙昧愚妄的一种措施。这五家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懂 时 的官,使他在事前更早的时候说明情况,君主就不致错过时机,错行理财之策,而带来财源兴盛的结果;懂 春秋 的官,可以远占得失,以为后来的教训;懂 诗 的官,记述人们的行动而免于差错;懂 出行 的官,详述道路的情况而免生误解; 懂 易 的官,可以掌握祸福凶吉,不至于发生错乱。管理这些人应是君主的权柄。 2.史记 -货殖列传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
18、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 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
19、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 农民 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 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 第三章 一、填空: 水则覆舟 得百姓
20、之誉者荣 不求而得 人有其治 笃行之 多闻者知 如日出之阳 可以医愚 白首方悔读书迟 晨昏忧乐每相亲 二、单选: CADCA,BDBCA 三、名词解释:宗法制度 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封邦建国制 即 封土建国 ,简称 封建 。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宗庙祭祀制 简称庙制。是指人们在阳间为已故祖先建立灵魂依归之所设立的次
21、序和祭祀制度 家国同构 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 共同性。均以血亲 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 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四、简答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 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完备系统; 2、以专制主义为核心严密; 2、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 令,要向
22、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3、家天下的延续 封国制度不断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国同构 4、经济基础稳固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 五、论述题: 1、第一,从外部的自然环境来说,中国大陆相对较为封闭,很到外来势力的冲击。第二,从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来说,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私有制不发展,作为补充的工商业不发达,这使得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延续。第三,从内在调节机制上说,君主的能力与拥有的无限权力不对称,构成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内 在基本矛盾,而专制制度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运动 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这种
23、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的作用下,对君主的严格培养、神权对君权的制约及实行的言谏制度、官僚制度等,都对君权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制约与调节,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某种自我调节机制,减弱了其狭隘性、封闭性与非理性因素,降低、减缓了政治动荡的频率与政治衰败的速度。 2、儒家化之法律的确立,对中国的传统社会可谓影响深远。以礼人法使得礼的伦理纲常具有了法律上的效力和强制力,同时,法律也反过来维护着 礼教的存在和威。二者相互结合,共同维护和强化着传统宗法礼制的社会制度。 儒法合流及儒家化法律的地位的确立,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它导致了传统上把治国大计转化为道德问题的做法 3
24、、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 : 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注重 道德修养 .成为礼仪之邦 ,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 .存理灭欲 “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 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 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 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 .对权威和权力迷信 .缺乏个人自信心 . 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 .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突出地表现为
25、内圣外王的心态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 6 材料分析题 一、 1、中国古代孝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家庭中家长权利至高无上 。古代中国曾经是家长权最发达的国家,把家长权作为发挥家的政治功能的工具 2、家长权是维护和巩固国家统治的有力工具,因而古代中国 家 的政治功能也因家长权的政治色彩得以呈现。第一,家长权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巩固国家的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第二,家长权有利于辅助封建基层特权,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第三,家族组织充当封建政权的帮凶,直接镇压农民的反抗。 二、 1、宗法制 2. 当时影响: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 国 和 家 密切结
26、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对现在社会的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 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墨池飞出北溟鱼 2、落花飞雪何茫茫 3、时时只见龙蛇走 4、左盘右蹙如惊电 5、我师此义不师古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7、笔下难成和韵诗 8、孤灯夜守去廖寂 9、水隔山遥望眼枯 10、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单
27、选题 15 BAADA 610 CAAAA 三、名词解释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的书写符号系统,意义和声音是语言的两个属性。 2、指一个语言在表达其内容时,其记录的形式和符号,是以语音来表注的文学系统,这会与其口语达成一定的吻合。 3、又称形意文字,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 4、金文是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 P113 5、在方言歧义的情况下用于官场、外交、礼仪等场合的交际语言。 P122 四、简答题 1、 P 115-116 汉字的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汉字的形 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
28、语素文字;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汉字和其他的古老文字一样,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他古老文字不同的是,那些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惟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的这一重要发展方向。 2、不同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可 能相同,这种接受程度除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听名族语言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系。由于汉语中,语速、音节、汉字基本上是一致的,是的说汉语的人
29、在习惯上认识汉语在每个音节和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因而在吸收外来词汇成分时,不习惯只把汉字的音节和汉字当做没有意义的语言符号来使用,也就是完全音译的形式,而总是喜欢用意译词和仿意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词。 3、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 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楷书 4、 P118-120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主要是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汉语汉字所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一回事。 5、 P113 小篆的书写完全线条化,象形化减弱。从构造来看,已经形成了相当严密的文字体系:一方面,异体字大量减少,构件的写法趋于一致,同一个构件在不同的字中、在一个字中的不同位置写法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形声字大量增加。这些都增加了字和字之间的联系,使汉字在总体上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 四、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