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老年人临床用药,WHO标准:不分性别、职业、宗教,年龄在65 岁(亚太地区60岁)及以上定为老年;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7%或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0%,称为人口老化。 联合国已将每年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节。 2000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26亿,占全国人口的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687万,占7%,进入老年型社会。 在老龄化过程中,7580岁以上人口增长最快。,社会人口老年化加剧,胃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 胃肠道运动改变; 胃肠道和肝血流量减少; 胃肠道粘膜的老化; 胃肠道内液体量减少。,第三节 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特点,一、老年人药动学特点,导
2、致药物吸收下降,易出现胃肠道ADRs。,(一)药物的吸收,机体组成成分的改变(见表1)细胞内液减少: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变小,但血药浓度、药理效应增高甚至产生毒性。如吗啡、扑热息痛、地高辛、西咪替丁等。脂肪组织增加: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如安定、利多卡因等。血浆清蛋白含量减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游离血药浓度升高,Vd增加。如华法令、地西泮、吗啡、普萘洛尔、氯丙嗪等。(见表2),(二)药物的分布,表1 身体组分与功能的变化,表2 不同年龄人体内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三)药物的代谢,肝脏重量功能性肝细胞数肝血流蛋白合成功能,经肝代谢的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表3 老化对肝内
3、药物代谢的影响,(四)药物的排泄,肾脏重量肾小球细胞数肾小管上皮细胞数肾血流,肾脏药物排泄能力,老年人肾脏排泄减少的常见药物,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心血管药物:ACEI、地高辛、普鲁卡因胺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氨苯喋啶等其它:金钢烷胺、磺脲类、西咪替丁、锂剂、乙胺丁醇、苯巴比妥、别嘌醇等,表4 老化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二、老年人药效学特点,(一)神经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敏感性升高(二)心血管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药物反应性(三) 内分泌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对糖皮质激素、降血糖药物的反应,老化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效应的影响,中枢抑制药的反应敏感
4、;巴比妥类、抗胆碱药等耐受性低;中枢镇痛药敏感性增高,易发生呼吸抑制中枢降压药敏感,可引起嗜睡、眩晕,突然停药易有停药反应;利舍平、氯丙嗪易致精神抑郁和自杀倾向氨基糖苷类、利尿药易致听力损伤。,心脏传导减慢或阻滞,窦房结退行性病变,对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敏感,对阿托品增加心率作用不敏感。受体数目和亲和力下降,对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反应性均降低;对受体阻断药的敏感性增高;RAAS活性降低,对ACEI类不敏感;血压调节能力障碍,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及高血压出血。低钾、低蛋白血症及心肌损害,地高辛正性肌力作用减弱,且易出现中毒。 血管退行性病变和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减退,对抗凝血药敏感。,对心血管系统药物
5、反应性,增龄使机体各种激素的分泌量及其相应受体的数量均发生改变,导致老年人对药物反应性的变化。如:雌激素和雄激素。吗啡对老年人的镇痛作用在夜间明显减弱。糖皮质激素对靶器官敏感性,ADRs 对胰岛素和葡萄糖耐受力,中枢神经敏感性,应用胰岛素,特别是长效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时,易致低血糖。,内分泌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第四节 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内环境稳定机制减退,对药物的敏感性而耐受性,ADR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增加。未严格遵从医嘱:依从性,使ADRs。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危险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疾病较重和服药较多。易有药物-疾病和药物-药物之间互相作用。,一、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常见
6、原因,药物-疾病相互作用,药物所致的疾病恶化在老年人中特别重要,它增加疾病的患病率,并且往往难于将隐匿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本身的作用区别开来。临床情况的恶化常考虑为疾病相关的而不是医源性的,导致诊断更加困难。,可以选择更安全的替代药而得以避免。,表5 重要的药物-疾病互相作用,药物-药物互相作用,可走动的老年病人40%处在药物-药物互相作用的危险处境,其中27%有潜在性严重危险。奎尼丁-地高辛互相作用: 奎尼丁、胺碘酮和维拉帕米能降低地高辛从肾脏廓清。老年人心脏病、低血钾症和COPD的高发病率,也增加洋地黄中毒的危险性。,表6 重要的药物-药物间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举例,表7 重要的药物-药物药
7、效学相互作用举例,二、老年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肝肾毒性直立性低血压尿滞留:抗胆碱药、强效利尿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过量: VitA、 Vit E、硒过量。,(一)根据病症选药(二)根据药物的特点选药 药物必须安全有效 近期与远期疗效相结合(三)避免不适合老年人应用的药物(四)合理应用维生素及保健品 辨证施补 剂量、疗程适当 注意维生素与其他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第五节 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一、选药原则,(一)选择合适的剂量(二)选择合适的剂型(三)选择最佳用药时间(四)加强血药浓度和药物作用的监测(五)合理地联合用药 少而精用药 合理地配伍用药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六)控制嗜好与饮食(七)提高用药依从性,二、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