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性物理因素的危害及防治 一、生产环境中的物理有害因素的特点: 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有: 1.气象条件如气温、气湿、气压及气流; 2.电磁辐射如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微波和射频辐射; 3.电离辐射; 4.噪声和震动等, 二:物理因素作用的大小或强弱,以单位 时间或单位面积(或体积)所产生的或接受的能量或强度来表示。 三:这些因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在一 定程度上对人体有益,如紫外线的消毒作用,红外线可以取暖,微波的治疗作用等,但当物理因素的强度、剂量或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超出一定范围时,就会对机体产生危害。 四:物理因素侵犯人体的途径主要是皮肤、眼、耳等感觉器官,呼吸道次之
2、。 五:特点: 局部作用多明显,对机体施加作用快,潜伏期短或无,其影响多为功能性,严重时亦可引起永久性损害。除放射性物质外,物理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不会残留。 高温作业与中暑 (一)高温作业及其类型 1.高温作业:指生产环境中存在有高气温或强热辐射,或高气温与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的工作,一般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 2 或以上的作业。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 23W/m3d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高温作业的类型: a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常见于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
3、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特点是高气温,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b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如印染、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热蒸时,气温高达 35 以上,相对湿度 90%以上,另外潮湿的矿井内也能形成湿热环境; c夏季露天作业,常见于夏季从事农业、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二)中暑及其临床表现: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 /或水盐代谢紊乱所致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致病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因素。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对热不适应等都易诱发中暑。 1.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体内蓄热所致,是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 40 以上,开始时大汗,以后出现“无汗”,可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抢救不及时可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2.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钾、钠过量丢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以四肢、腹部肌肉痉挛,伴收缩疼痛,尤以腓肠肌为著,痉挛常呈对称性,间断发作,患者体温正常,神志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