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题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论点、论据 40写作规范性 30论述逻辑性 30论文编号: 摘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来实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关键环节。本文指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科研选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推广机制、推广模式等角度探讨并提出了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关键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对策农业科技成
2、果的转化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它以多种形式渗透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既服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为农业增产增收、生态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从转化的范畴来讲,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转化是把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而广义的转化是指农业科技成果在科技部门内部、科技部门之间、科技领域到生产领域的运动过程。1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11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农业科技成果 6000-7000 项,但转化率只有 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
3、的不到 20%,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 70%-80%。 1(P112-114)其中真正得到推广普及的又不足 1/3,大部分成果被滞留在实验室或档案室里,有些以样品、展品、专利及论文的形式被束之高阁,游离于农业生产之外,难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不足资金不足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0.3%,而发展中国家印尼为 0.7%,发达国家为 2%-3%。中央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只有近 5 亿元,地方财政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也非常少。相对于“十五”期
4、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年平均资金需求规模 434 亿元来讲,每年至少有超过 400 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而多数项目单位自身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申请银行贷款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产业化程度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推动力和市场需求拉动力不足,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及农业科技企业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从事商品生产的积极性较差,难以形成科研、生产、市场的一体化经营,不能将科学技术
5、这一主要资源在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出来,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其自身价值和潜在价值。1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应有的中介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中,科技中介机构缺乏或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日显突出,多数政府指令型的成果转化方式在成果转化前很少组织供需双方见面,一定程度上使供需双方缺乏相互了解,造成转化中途困难重重,另外各地均缺乏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的有偿成果转化方式的中介机构,虽然有的地方根据改革需要成立了技术市场等机构,但也只是象征性地组织一些诸如“技术交易会” 、 “成果对接会”等活动,让供需双方见面,或当场签订一些合同、协议等,对于是否具体实施或实施结果如何没有跟踪服务功能,也就是一定程度地起
6、到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及简单咨询服务功能,不能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人才及技术培训等多方面发挥农业专有技术市场作用。1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协调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现行的农、科、教三大系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各成系统,三者缺乏机制上的有机联系,结合比较松散,协调力不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未能形成技术整体优势,致使转化渠道不畅。一方面,科研单位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自己推广。当前科研单位大多由其创办的经济实体进行统一经营和科技成果转化,而科研单位多数是事企不分,况且科研单位职称的评定、职位的升迁和业绩的评价都与成果挂钩,很少与科技成果转化
7、和成效挂钩,是以成果、论文为指标,影响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推广部门缺乏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来源,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生产技术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科研单位。2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因素分析21 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独特性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成果转化在千差万别的生态条件下其适应性会有一定差别,而适应每个小的气候、小的生态环境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技术与方法,影响了成果的转化率。另外,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长,平均出一个新品种要 7-8 年,虽然利用生物技术可以缩短育种 2-3 年,但从现在的水平来看,加上南方加代繁殖,一年也只能搞两次实验,所以导致农业成果转
8、化亦长。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接受者文化素质低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当前我国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或者外出务工了,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意识不强,采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的农民。他们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这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因素。23 农业科研选题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农业科研立项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脱节,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盲目追求成果数量,在科研立项时只考虑项目能否研究完成并顺利结题,而对于成果完成后能否顺利推广转化等因素考虑的较少。二是为了确保项目能够获得
9、立项,过于贪大,造成项目无法完成, 或者取得的成果难以适应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生产需求。使科技成果无法转化而游离于生产之外。24 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小,制约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地块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民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得到的收入增量有限,达不到规模效益水平,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大规模应用。3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31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的教育和培训 科技培训是提高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科技素质的重要形式。重点要放在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的培训,尤其是大学生“村官”任前培训、任
10、职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训,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分析、运用、应对新技术的能力。各级农业教育机构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必要措施,强化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技,变被动接受科技为自觉采用。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32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明确公益性定位,改革评聘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和工资政策,改善基层推广工作条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力量,
11、大力促进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协作,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一个稳定、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队伍,建立多元化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协调发展新体制。33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所谓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就是要把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与转移应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完整的行业体系。它是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将科技成果的产生、转移、使用及有关技术综合服务等环节综合为一体的经济实体。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处于实
12、验之中,整个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但经过实践,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承包以及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起来一批农业高科技产业,并且效果良好,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我们要摒弃计划经济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努力实现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树立现代农业科研和产业经营意识,真正实现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34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目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多数依靠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政府指导强行推广为主的模式下,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建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技术市场,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发布、成
13、果完成单位与需求应用单位的对接提供服务,按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定价并进行交易,后期跟踪服务和产生纠纷如何解决等,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资金借贷、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同时加快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运作和管理,使园区在不断发展发展壮大的同时,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并有能力成为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扩散的载体,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5 引导农业科研选题源自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单位应从科研选题抓起,确保应用研究选题来源于农业生产。确定研究开发项目要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前提,使研究成果从研究开始就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引导科研人员要深入生产实际,掌握生产需求,在选题时要
14、结合当前与长远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选好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还要结合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体现“课题研究过程就考虑到了课题应用”的意识,使研究成果易于转化。同时,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农业科研选题逐步实现“市场化” 。这样在立项之初,农业科技成果就会适应客观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实现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相统一。参考文献: 1崔建海.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112-1142 李齐霞,李中青,孙万荣.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问题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5(5):75-773 赵庆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8(6):1-4.4 黄西川,霍丹.科技人员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6):87-92.5 郭来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农业通报J,2004,(4):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