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发展战略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179529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 年)(送审稿)2013 年 11 月1目 录前 言 .2第一部分 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3一、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定位 .3(一)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 .3(二)办学定位 .3二、学院发展战略重点 .3(一)质量立校战略 .3(二)人才强校战略 .3(三)特色兴校战略 .4(四)开放活校战略 .4三、2011-2020 年建设目标和主要指标 .4(一)建设目标 .4(二)主要指标 .4第二部分 2011-2020 年主要建设任务与保障措施 .7一、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7(一)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7(二)学科专业建设的战

2、略目标、基本原则与主要任务 .7(三)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0二、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3(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13(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14(三)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15(四)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 .15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17(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7(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18(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 .22四、办学条件建设工程 .24(一)校园建设 .24(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5(三)校园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保障措施 .27五 、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28(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

3、8(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28(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 .302前 言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是 2004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新机制运作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办学以来,根据独立学院的特性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围绕市场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建设,学院的整体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2020 年的十年,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时期。根据教育部“26 号令”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

4、010-2020 年) 、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和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将学院建成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经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和论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本规划,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3第一部分 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与建设目标一、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定位确定学院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位置,面向社会需求找准自己生存发展空间,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根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

5、于学院的办学条件与现状,根据独立学院的特性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院从全面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 2011-2020 年期间的办学指导思想及办学定位。(一)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托母体保质量,面向市场创品牌,服务东莞求支持、改革创新育英才”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发挥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合作优势,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兴校战略和开放活校战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办学条件建设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学院战略发展目标

6、。(二)办学定位立足东莞、服务广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艺、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将学院建成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二、学院发展战略重点2011-2020 年,学院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即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兴校战略和开放活校战略,着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一)质量立校战略结合学院实际和珠三角、东莞地区产业发展布局,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等所涉及的

7、众多学科中,重点建设学院优势学科和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学科,在人、财、物和政策等方面优先扶持;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引领带动作用,整体推进优势专业和其它学科协调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学科群,全面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品牌发展战略意识,扎实推进学院内涵发展,有效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4(二)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配置合理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是确保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三个主要环节,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培养方式、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牢固树立人才是学院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以良好的政策环

8、境吸引人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人才,以蓬勃的事业平台成就人才,以真情实意关心人才,在全院范围内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国内一流的独立学院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三)特色兴校战略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吸取岭南文化“包容、务实、开放、创新”之精髓,将企业文化中的强调质量、善于经营、勇于竞争、注重效率等观念有机融合于大学文化之中,形成学院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针对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特色,创建学院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形成与产业链对接的、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制定培养目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9、;创建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而且还带有学院特有精神气质。通过培育彩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学院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四)开放活校战略开放是现代大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实行开放办学战略,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开阔视野,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我所用;面向国内外高校开放、特别是加强与粤港澳台地区高校的合作办学,从中发现差距,寻找机遇,积极集成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促进学院发展;向社会开放,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社会,抓住珠三角一体化的机遇,加强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服务社会的进程中引领社会发展,同时吸收和借鉴一

10、切优质的社会资源、优秀人才促进学院发展,使学院在竞争的环境下更好的锻炼成长。三、2011-2020 年建设目标和主要指标(一)建设目标2011-2020 年建立起五大体系:1.结构优化、重点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2.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体系;3.培养模式先进、教学设施精良,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4.设施完备、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办学公共服务体系;55.塑造学院精神,提高学院品位,形成具有城市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二)主要指标1在校生规模20112015 年,保持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增长,2015 年在校生达到 20000 人规模,2

11、0162020 年招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2012 年取消专科招生,实行全面本科教育。2师资队伍根据在校学生规模,配备和建设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富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为实现创建国内一流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增加教师队伍数量。根据办学规模增长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将生师比控制在适度范围。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提高到 30%,其中教授占 10%、副教授占 20%;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提高到 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达到 10%以上。各本科专业教师配备,达到“一正二

12、副五科班”的基本要求;中年教师的比例提高到 50%左右,逐步形成“橄榄型”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低于 10%。3.学科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到 2020 年形成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艺、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每个专业至少有 4 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力争实现省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省级精品课程 1-2 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1-2 项,建成省级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 1-2个。建设 1 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 2 个省级“应用型人才

13、培养示范专业” ,打造 2 个校级特色品牌专业。2020 年本科专业数量控制在 35 个左右,重点抓好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及新专业建设;建成一批综合实力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适时启动硕士点建设。4人才培养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与培养目标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开发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主,德育为先,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更加深入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14、,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文明素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双证书教育,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国际办学合作,拓展留学生、交换生及境外实习等工作,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就业的灵活性和层次。5校园建设2011 年 9 月完成教学管理中心、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基础课大楼、电子信息楼、工业技术楼、学生宿舍、饮食中心、学生活动中心、部分教工住宅、综合馆的建设。至 2015 年完成总建筑面积约 44.2 万平方米。2016-2020 年主要完成包括学术交流中心、实训楼、教工住宅建设,校园总建筑面积达 66 万平方米。6.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011-

15、2015 年,初步完成校园景观环境建设,使学院基础设施、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馆和学生生活服务设施等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生活需要;完成高速、可靠、先进、安全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基于一站式服务的信息门户、数据中心和规范的业务应用服务体系、身份认证系统,基本实现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建立起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后勤服务体系,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2020 年,构建起校园基础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数字化校园等方面能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结构合理、设备配套、管理先进的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确保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提供

16、优质的数字化环境与服务平台。7.校园文化建设凝炼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精神,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风尚;推进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以行为规范和作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学院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促进校园风气进一步好转,促进办学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努力实现“让每一处风景都会说话,让每一处场所都能育人”的校园环境建设目标。8.科研与社会服务主动融入东莞地方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与学科优势,整合院

17、内外资源,建立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组织架构合作体系,建立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7第二部分 2011-2020 年主要建设任务与保障措施学院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成长壮大,已度过艰辛的创业初期。在接下来的十年间(2011-2020 年) ,学院将通过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办学条件建设工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在完成规模扩张、校园建设、队伍增长、学科专业覆盖面加宽、职能拓展等外延发展任务的基础上,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凝炼办学特色、

18、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术质量和社会声誉,实现建设国内一流独立院校的发展战略目标。1、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一)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学科梯队建设为依托,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依据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立足东莞,面向广东,辐射全国,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从打造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高度,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合并优化现有的学科资源,按照“调整结构,凸显特色,争创优势,提高质量”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力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9、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二)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与主要任务1.战略目标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到 2020 年,建成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文、法、艺、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数量控制在 35 个左右,建成一批综合实力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在校生达 2 万人,启动硕士点建设。2.基本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8学科专业建设不仅要从理论上论证,更要与东莞、广东乃至全国经

20、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学生当前就业与未来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的在校经历成为他们个人事业发展和生活发展的强大基础和助推力。(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原则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植品牌学科和品牌专业,适时开发新专业,使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相适应,使专业数量与学院规模相适应,使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3)培育特色的原则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既是学院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又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依托母体院校东莞理工学院的教育资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出城市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4)分批实施

21、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学科专业建设要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全面规划、分批实施、突出重点。要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评估,积极创建特色学科和示范性专业,以特色学科和示范专业为核心,促进学科和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学科专业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5)量力而行的原则城市学院所有办学经费自筹,因此,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必须精心设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3.主要任务第一阶段(20112012 年)(1)保持学科稳定,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 1.06 万人,其中,本科生 0.65 万人。(2)在原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2011 年增设金融学与社会工作 2 个本科专业;20

22、12 年新增土木工程、建筑电器与智能化、财务管理三个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达到 24 个。(3)培育 4 个院级特色专业,建成 2 门省级精品课程,2 门院级精品课程,11 门院级重点课程,16 门院级网络课程。(4)完成新校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院外实习基地建设,建成 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大力推进教研和科研工作,培育 1-2 个国家级项目,2-3 个省级项目,5-15 个市级项目。9第二阶段(20132015 年)(1)调整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将原来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经、管、工为重点,经、管、工、文、法、理等学科协调发展”调整为“以管、工为重点,管、工、经

23、、文、法、理、艺等学科协调发展”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本科专业达到 30 个左右,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新增 5-6 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管理类 1-2 个;工学类 2-3 个;经济类 1-2 个;文学类 1-2 个;法学和理学保持稳定,不再新增专业;艺术类调整表演专业,控制其招生人数,使之成为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新增 1 个艺术设计专业。通过结构调整,使普通全日制本科生 2 万人。(3)建设 1-2 个省级重点专业,3-5 个院级重点专业;建成 10-20 门院级重点课程,3-6 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建设 2 个实训中心、3 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4、5 个实验教学中心、150个院外实践教学基地,保证每个本科专业至少有 4 个以上对口的院外实践教学基到;建设 5 个学科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5)建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教学科研成果。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 1-2 项,使省级教学科研成果达到 5 项,获市级教学科研成果 10 项,使市级教学科研成果达到 15 项。第三阶段(2016-2020 年)(1)保持学科相对稳定,办学规模适度控制。新增 5-6 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管理类 1-2 个;工学类 1-2 个;经济类 1-2 个;文学类 1-2 个;法学、理学和艺术保持相对稳定,不再增设新专业,使本科专业数达到 35 个左右。(2)解放

25、思想,转变观念,探索学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道路。根据学院的现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将管理类和工科专业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管理类专业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明确服务方向,对口服务业;工学类专业要明确服务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下工夫,计算机类专业要加强与其他专业的横向联合,以充实自己的专业活力;经济类专业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稳中求进,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创特色;文学类专业要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专业口径,建立长效机制,稳中求进,办出自己的特色;法学类专业要在原有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对接政法行业,在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上下工夫;理学和艺术类专业要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服务面向,不求数量增多,但求质量提高,为对口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建设 1 个国家级重点专业,2-3 个省级重点专业,7-8 个院级重点专业;建成 20-30 门院级重点课程,10-20 院级精品课程,3-4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加强原有实训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同时,再力争建设 2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 1 个国家级实训中心。建设 10 个学科教学团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