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各章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是( B ) A.1945 年联合国大会 B.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C.1982 年内罗毕峰会 D.1992 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2.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A ) A.人类 B.人类和其他生物 C.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 D. 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 3.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B)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 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
2、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 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 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4.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B)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5.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 D) A.土壤 B.淡水 C.动植物 D.太阳能 6.在生 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 A)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无生命物质 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3、四部分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大小,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 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 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 7.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B) A.第一环境问题 B.第二环境问题 C.原生环境问题 D.第三环境问题 8.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B ) A.十分之一定律 B.生物放大 C.生态系
4、统的物质循环 D. 生物量金字塔 9.以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 A ) A.火山爆发 B.臭氧层耗竭 C.城市污染 D.公害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有的国家称为“公害”。 10.可以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 范围的环境要素是( A) A 大气 B.太阳 C.宠物 D.人工养殖的花卉 11.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 C ) A.酸雨 B.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C.氟氯烃类化合物 D.汽车尾气 12.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 A) A.环境投资 B. 乡村 C.城市绿地 D.古墓葬 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
5、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 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浏览区等。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人工环境的有( ABCE ) A.城市 B.名胜古迹 C.风景游览区 D.社会风气 E.水库 2.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BCDE ) A.大气 B.海洋 C.矿藏 D.自然保护区 E.人文遗迹 3.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BCDE ) A.阳光 B.土壤 C.空气
6、D.水 E.野生动植物 4.以下属于环境法保护对象的有( AE ) A.池塘里的青蛙 B.马戏团里的大象 C.农民种植的庄稼 D.草原上放牧的牛羊 E.人工栽种的次生林 5.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AC ) A 自然环境的破坏 B.食物公害 C.环境污染 D.自然资源的开采 E. 交通拥挤 6.在环境科学上,人类环境的分类标准主要有( ABDE ) A.环境的形成 B.环境的功能 C.环境的性质 D.环境的要素 E.环境的范围 7.对人类环境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CD ) A.人类环境这一概念是在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B.人类环境是生态学中的一种 C.人类环境是以人类
7、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D.人类环境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 E.现阶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是生态学中的环境 8.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BDE ) A.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E.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单选题 : 1.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A ) A.公害法 B. 污染控制法 C.环境保护法 D.自然保护法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B) A.调整 方法
8、的综合性 B.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 C.法律的技术性 D.保护利益的共同性 3.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阶级性质来看( C ) A.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它只是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统治的工具 C.它体现执政阶级的政策和利益 D.它表现为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和冲突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共同性是因为( D ) A.环境问题是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 B.各行政部门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和管理中要进行充分的合作 C.解决环境问题是公民与行政机关共同的任务 D.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5.目前日本环境法 中关于目的的规定采用了( B ) A.经济优先原则 B.环境优先原则 C.协调
9、原则 D. 回避关于目的的规定 6.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的理解错误的是( D ) A.采用了目的二元论 B.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C.法律规定的目的可以分解为三项任务 D.三项任务各自独立的从某一方面实现法律规定的目的,相互之间没有内在关联。 环境保护法第 1 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这个规定包括三项任务: 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目的) 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根本任务、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
10、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内在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 把发展经济同环境保护、维护人民民主三者联系起来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三项任务,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两种目的(目的二元论)。概括和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环境法关于目的性的规定,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 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 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目的二元论”,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目的任务的规定,也体现了这种正确的思想。 7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体现的是( B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D.法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 8.国际环境法律关系最主要的主体是( A ) A.国家 B.国际组织 C.NGOsD.联合国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 B ) A.物 B. 物和行为 C. 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D.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去他利益 10.以下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B ) A.动物园里的东北虎 B.自然保护区里的丹顶鹤 C.天上的太阳 D.农田里的水稻 11 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理解错误的是( B ) . A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维护
12、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B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即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劳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 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C 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 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不包括( D ) A 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权 B.公民环境权 C.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 D.公民对家养宠物的所有权 13.只能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自然物是( C ) A.土地 B.草原 C.太阳的光照 D.氧气 环境违法行为
13、指向的物,通常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和社会财富。它同民法保护对象的物的主要区别在于: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通常视为财产权的对象因而必须是具有价值的物;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物,除社会财产外主要是指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某些自然物既是环境要素又是民法财产权的客体,如土地、森林、草原、山脉、矿藏、河流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它们既是民法的保护客体,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客体,但角度不同,民法重在保护所有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在保护其环境功能。 这些自然物都是只有国家或集体拥有所有权,而不能成为个人财产权的客体。 还有一些作为环境要素的自然物如空气、风力、光照等,只能作为 环境与资源保护
14、法保护的客体,而不能作为民法财产权的客体。其意义在于它们不能作为财产为人们任意占有或处置,而只能作为人类共享资源的环境要素加以保护。 14.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罗马俱乐部提出了零增长理论 B.发展与环境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目的二元论的认识基础 C.环境优先论和经济优先论都是片面的认识 D.经济优先论在发达国家较为流行 1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C ) A.技术性 B.综合性 C.区域性 D.社会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特征 综合性。保 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法律部门。 技术性。环境与资源保
15、护法是通过调整一定领域的社会关第来协调人同自然的关系。 社会性。解决人同自然的矛盾。 共同性。污染没有国界的限制,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多选题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有( ABCE ) A.综合性 B.技术性 C.社会性 D.阶级性 E.共同性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综合性表现为( ABCD ) A.保护的范围和对象广泛 B.调整的关系十分复杂 C.立法体系中 包括多个法律部门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范 D.采取的法律措施具有综合性 E.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3.以下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二元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BC ) A.它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
16、法的直接目的 B.其前提是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C.“二元”是指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D.“目的二元论”有利于促使企业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 E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尚未明确规定“目的二元论” 两种目的(目的二元论) 概括和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环境法关于目的性的规定 ,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 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目的二元论”,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目的任务的规定
17、,也体现了这种正确的思想。 4.以下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DE ) A.它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 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决定因素中除了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E.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社会关系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ABCDE ) A.国家 B.国家机关 C.企业事业单位 D.其他社会组织 E.公民 6.对作为环
18、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理解正确的是( ABD )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是指表现 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B.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自然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C.太阳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人的行为不能影响和控制它 D.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范围会逐步扩大 E.空气、风力、光照等,既可以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也可以作为具有财产权内容的法律关系如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不能作为财产而被主体占有或处分 物: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就是
19、说这些自然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 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7.下列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表述正确的是( ABCDE ) A.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欧洲国家多称其为污染控制法,日本称为公害法 B.公害法和污染控制法,容易被人理解为只限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概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全部内容。 C.我国以前称其为环境保护法 D.名称不同,反应了各国环境立法的侧重点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E.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法律院系教学计划中的官方称谓 8. 下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BDE ) A.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或
20、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B.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最重要的特征。 C.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结合,因此,它既是人与人只见爱你的关系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D.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中介物。 E.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目的是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 生和发展 一单选题 1.外国环境法的发展阶段是( D ) A.公害发生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全球环境问题时期 D. 公害发展和泛
21、滥时期 一、环境法的产生阶段( 18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初)。这个阶段是公害发生期,也是环境法的产生时期。 二、环境法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60 年代)。这一时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公害发展和泛滥的时期。 三、环境法的完备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至现在)。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2.西方国家早期的环境立法主要针对的是( A ) A.环境污染 B.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 C.野生动物遭到大规模猎杀 D.资源浪费 3.外国环境法的完备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C ) A.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扩大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 B.法律“
22、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C.环境保护法在各国出现 D.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 4.世界各国普遍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是在哪一年的联合国会议后开始的( D) A.1945 B.1972 C.1982 D.1992 1992 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种法律制度。 5.1967 年在日本最早颁布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名称为( A ) A.公害对策基本法 B.国家环境政策法 C.自然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
23、一般认为,公害就是指环境污染。在环境法中使用公害一词,首见于日本明治二十九年( 1897年)大阪府令制造场管理规则第 3 条。 现代日本环境法意义上的“公害”概念,首次出现即被定义于 1967 年通过的公害对策 基本法第 2 条中。 公害,是指由于工业或人类其他活动所造成的相当范围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以及恶臭,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生活环境的现象。 6.“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蓄,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出自( B ) A.荀况的王制 B.西周的伐崇令 C.秦朝的田律 D.韩非子内储说上 7.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 C ) A.1954
24、年宪法 B.1972 年宪法 C.1978 年宪法 D.1982 年宪法 1978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宪法基础。 8.我国哪年颁布的宪法第一次把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要素规定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C ) A.1954 B.1975 C.1978 D 1982 9.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对防治工业污染作出规定的法律是(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 B.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C.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规定 D.关于防治煤烟型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 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法 律部门的根本性原因是
25、( A )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特殊性和明确性 B.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方法具有特殊性 C.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发展很快,环境与资源保护体系已经形成 D.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11.我国古代包含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法律规范有( B ) A.盐铁论注 B. 秦朝的田律 C.韩非子内储说上 D.王制 12.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雏形是( A ) A.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B.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C.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环境保护工 作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二多选题 1.外国环境法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BD ) A.宪法中加入环境保护的相关
26、规定完备阶段 B. 加强国家环境管理 C. 全方位的法律保护完备阶段 D.完善的污染防治立法 E.强调预防原则完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 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其他部门法。 除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如噪声防治、固体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农药、有 毒化学品的污染防治等,使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标志是( AB ) A 它有其所调整的明确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 B.环境与资源立法迅速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形成 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手段和方式具有多样性并涉
27、及多种法律部门 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十分广泛 E.国家已经承担起管理和保护环境的职能 3.国外在环境法完备阶段环境立法的主要特点有( ABCDE ) A.很多国家在宪法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 B.综合性的环境保护 基本法在一些国家出现 C.各国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D.“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E.环境法形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为了提高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地位,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有的国家把环境保护视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的指导思
28、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转变,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措施。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 ”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 把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扩大到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 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环境立法的完备化和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使环境法从传统法律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4.目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建立的标志有( ABCDE ) A.宪法中作了关于保护环境的规定 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的颁布 C.众多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的颁布
29、D.各种环境标准的颁布 E.其他部门法中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必然性在于( ABC ) A.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国家承担起保护和管理的职能 B.法律手段在国家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C.原有的部门法不能适应复杂并具有整体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关系的要求 D.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在立法活动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E.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已经形成 6.下列属于环境基本法的是( ACD ) A.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B.日本的环境基本法 C.英国的污染控 制法 D.加拿大的环境保护法 E.德国的自然保护法 7.发生在西方国家环境发展阶段的著名
30、的公害事件有( BCDE ) A.前苏联切而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B.美国洛衫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 日本水俣病事件 D. 英国伦敦雾事件 E.比利时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 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其他部门法。 除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如噪声防治、固体废物处 置、放射性物质、农药、有毒化学品的污染防治等,使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 8.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基本表述正确的是( ABC ) A.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雏形 B.我国现行有效的环境保护
31、基本法是环境保护法 C.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 D.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建立 E.环境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核心地位 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一单选题 1.各种环境 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 A ) A.宪法 B.民法 C.环境基本法 D.立法法 2.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条例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是( B ) A.土地利用规划法 B.环境污染防治法 C.自然保护法 D.环境管理行政法规 3.通过工业、农业、城镇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来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是( A ) A.土地利用规划法 B.环境污染
32、防治法 C.自然保护法 D.环境标准 4.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 C ) A.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B.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C.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 准 D.食品卫生标准 5.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 C )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C.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行行政法规 D.环境标准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属于( B ) A.法律 B. 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7.我国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立法不包括( B ) A.土地管理法 B.国土整治法 C.城市规划法 D. 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8.属于我
33、国的自然保护立法的是( B ) A.自然保护法 B.森林法 C.野生植物保护法 D.清洁生产促进法 9.下列不属于污染防治法的是( A ) A.自然区保护条例 B. 海洋环境保护法 C.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D.农药管理条例 10.以下关于我国经济法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经济法在某些领域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冲突 B.经济法中包含着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内容 C.经济法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基础 D.经济法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多选题 1.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 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CDE ) A.它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 B.环境与
34、资源保护基本法在该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是该体系的组成部分 E.环境保准也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的地位。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体法。 2.以下污染防治立法中,属于行政法规层次的有( BCE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实施细则 C.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 3.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和单行法的关系是( ABCDE ) A.基本
35、法是单行法的立法依据。 B.一般来说基本法是在单行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单行法是基本法的具体化 D.基本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单行法则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作出规定 E.它们同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4.我国目前对加强自然保护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BCDE ) A.我国目前对重要的环境要素和资源保护的立法很不完备 B.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C.我国资源消耗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D.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E.我 5.我国民法通则中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规定有( ABCDE ) A.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 B.
36、关于公民人身权的规定 C.关于无过失责任的规定 D.关于人身伤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E.关于诉讼实效的规定 6.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包括( ABCDE ) A.民法中的环 境侵权 B.经济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C.刑法中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 D.劳动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E.行政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7.我国已经制定的现行有效的环境质量标准有( ABDE ) A.渔业水质标准 B.农田灌溉水质保准 C.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D.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E.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8.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的分类表述正确的有( ABCE ) A.按照不同
37、标准可以做不同分类 B.可以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分类 C.可以按照其 所调整的环境要素或环境问题分类 D.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法、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 E.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分类比较清楚,可以作出全面的归纳。 按调整的社会关系,分为如下四类: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环境管理行政法等。 第五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一单选题 1.下列立法活动属于狭义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是( A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或废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活动 B.国务院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 C.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规章 D.地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
38、 2.国家环保总局可以制定( C ) A.环境法律 B.环境行政法规 C.环境行政规章 D.环境单行条例 3.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表述错误的是( C ) A.地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一般是参照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的形式来进行 B.国务院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的立法规划 C.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规章的立法规划 D.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立法规划 4.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文献是( D ) A.里约宣言 B.增长的极限 C.封闭的循环 D.我们共同的未来 5.省级人民政府可以颁布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其生态学依据主要是( D )
39、 A.物物相关律 B.负载有额律 C.相生相克律 D.时空有宜律 “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时应当注意调查研究和统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 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美国白蛾、鼠 蛇 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能流物复”律。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发展生态农业以及鼓励建立符
40、合生态规律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规定。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负载定额”律。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 冲击的能力。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一方面使它供养的生物的数量不超过它的生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量不超过它的自净能力以及使冲击周期长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 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时空有宜”律。
41、即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有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环境管理中的区域性原则,即往往实行地方法规优先原则。 6.环境与 资源保护法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依据生态学上的( A )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协调稳定律 D.时空有宜律 7.我国提出“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律工作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是在哪部法律、法规中( B ) A.1998 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B.1994 年中国 21 世纪议程 C.198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D.1986 年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8.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表述错误的是(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