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六)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是面向人的,因此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管理者、教师、学生),而教师又是其中的核心因素。曾经有人说,任何一场教育改革,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理解、支持、投入、配合,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此话不无道理。但从另一面讲,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又是互促并进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自然需要教师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和热情地投入,但同时,这场教育变革又会引发教师理念的转变,改变教师的角色与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校的课程改革在基础课、拓展课、探究课、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是教师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结果,但同时,我校的课程改革也促使教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 1教师成长的过程我校教师在参与课改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后来的得心应手;从一开始的抱怨连连,到后来的笑声频频;从一开始的消极、被动地适应,到后来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经历了一个从无奈、到理解、到配合的过程。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等发生了全面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行为等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教师理念的转变通过有效地学习及在实践中的体验,教师的理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观的转变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 以往说起来课程,教师要么是不理解,即使理解了,对课程有一些知识,也认为课程是专家的事,与一线教师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只是操作者,专
3、家说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专家说怎么教,教师就怎么教。教师只是执行者,对于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没有发言权。但是经过我们的培训及他们亲身参与和经历课改,现在不同了,教师对他们自身的角色的认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已经把自己看作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对于“课程的开发者”的角色的认识,教师尤其深刻。我校从 1998 年至今,几2乎每一位教师都曾经开设过拓展课或探究课,虽然他们开发的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他们已经确实成为我校课程开发的主体人员。对于课程的创造者,教师也有了不同的认识,以往他们认为国家或地方课程,只要照本宣讲就是了,不存在什么创造的问题,但现在认识到要对国家或地方课程创造性地进行实施,成为课
4、程的再生者与创造者。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研究者 课程改革不但对教的内容进行了变革,而且对于教的形式与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新的内容要有新的教法,教师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学进行设计和研究。教师不能只作为一个教书匠,而应成为一个学者与教育家,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就凸现出来。一方面,我校在这几年的课程中,教师对多门学科的教学进行改革尝试,创新出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地参与科研,有相当一部分教育科研课题是关于教学的设计和研究的。这都说明教师对以往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和开发者 在课程改革中,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丰富的经历,也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
5、全面发展,绝对不能只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而应积极组织和开发学习资源,这包括教师本人的,来自学生的,学校内部的,社区及社会的,实物的或网络上的。如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对静安区革命遗址进行寻访,通过某一个角度考察上海的发展与变迁,有的教师利用自身的特长开设了桥牌、摄影及书法、篆刻等课程。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只要充分地利用资源优势,我校的课程改革还会再上一个台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通过课程改革的经历及体验,教师对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倡导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不能再只是一言堂,也不
6、能高高在上地充当权威,而应适时、适度、适当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或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探究型课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参与的角色更强。在我校语文讨论式教学、综合社会课合作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指导与参与的角色的体验十分强烈。3教师是学生素质的培养者和促进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也知道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他们对这方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通过我们的课程改革,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不仅只是知识的学习者和拥有者,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智力素质,而且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我们小学低年级开设英语、数学课程调整、语
7、文识字教学改革、初中讨论式教学等等,无一不是从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这也就给了教师一个启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2)学生观的转变教师不仅对他们自身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对学生也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新的课程观所强调,学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及所发挥的作用。首先,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因此学生是课程的决策者之一。如果课程改革无视学生的感受和回应,这样的课程改革将会被学生拒斥甚至抛弃而最终流产。我们的教师在参与课改过程中,不但自己不断受到教育,认识不断更新,而且对学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例如,
8、我们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在开设之初,先要由教师在学校电视中亮相来“招兵买马”,如果这门课程不受学生的欢迎,他就要面临“暂缓开设或取消”的尴尬。其次,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创“最近发展区施教”。“创最近发展区施教”并不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促进其发展,同时,也是教师更好地对教学调控、指导的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如果教师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那么就可能导致由于太简单或太难而出现教学的失控或课堂死气沉沉,我们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备课时或上课中安排环节了解
9、学生的基础,不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学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语文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在4上课前从学生中征集讨论的问题,新德育课教师在上课前调查在现阶段道德教育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等等,都反映了教师对学生角色的新认识。最后,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把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积极的理解、处理和吸收,学生自身有极强的创造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
10、对学生的信任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探究型课程中,在研究性学习中,在讨论式教学中,在新德育课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并由此促进学生的成长。再例如,在小学和初中牛津英语教学中,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在听说练习、在识字的方法上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收到了比预期还要好的效果。(3)教材观的转变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是课程重要的组成要素,其中教师、学生都是人的要素,而教材是物的要素,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中,教师不仅对人的要素的认识有了转变,而且对
11、物的要素教材也有了新的认识。教材是教学的案例和范本,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也不能一成不变按固定的教学模式去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教材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教材没有的,教师就不讲,教材让怎么教,教师就怎么教。现在不同了,各学科教师都认识到,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再创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取舍和增删,或者调整、整合。如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就对原有教材进行了调整和增补;新德育课则舍弃了原有的教材,代之以专题资料包的形式;语文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需求,在现有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辅之以拓展阅读;综合社会课教师则把原有的政治、历史、地理进行整合。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教材观,教师们
12、才能适应并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并为课改的成功做出了5贡献。(4)教学观的转变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我校的教师在课改实施推进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关注教师到关注学生,由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核心地位,一堂课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对教师的教的关注超过了对学生学的关注。但现在,教师们在上课时,时时、处处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出: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搞懂的,教师就不讲;如果讲一句学
13、生能理解的,教师就不必多讲。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如在小学与初中牛津英语教学中,教师就是把教学视作学生听说练习及英语交际的过程。语文教学由过去的重讲解、分析到现在学生自己质疑和解决问题。其次,教学是学生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人格发展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把知识放在第一位,认为把课本的内容教完,即把知识传授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们的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还有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所以,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人格发展,这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体现。如英语注重听说,
14、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把单词和课文背下来;语文低年级注重学生的识字水平的提高,初中则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制定并完成相应的情感目标,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再次,教学不是一个单向输出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被比喻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和一桶水,这种比喻都是只注意到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作用,把教学过程视作教师输出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师的作用,忽视了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课改,教师愈来愈感受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6不如师”。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教师;还有的时候,教师还需要请教学生;而更多的时候,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平等讨论、真
15、挚交流、相互激发、共同进步的过程。如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提的解法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料;新德育课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方案对教师也有所启迪;“做中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解决方法有时又何尝不是给教师上课呢?所以,我们的教师已经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教学中教师既是平等中的首席,又要虚心接受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把教学看成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2.教师行为的转变由观念内化到行为,才能对一个人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对于课程改革也是一样,如果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过程中,只是停留在观念转变的层次,教学行为没有发生彻底的转变,那么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只会减弱或抵消课程改革的
16、作用,使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化解于无形。为此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促使教师行为的转变,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行为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一言堂到合作讨论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的最为明显的行为变化,这种变化是教师对教学的感悟,也是在实践中的提升。下面是一位教师的体会。小组讨论,使我的教学更精彩!静教院附校 王爽新 IT 课程是上海市教委近年引进的一门新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学会学习能力之一为合作学习能力。我的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经过近半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进步很大。讨论时能够凑在一起进行,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时也是有理有据。可以说,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逐渐在提
17、高。但在最近一节课中却出现了反复。7整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想出各种评价一张概念图的想法,然后用一张概念图的形式把各种想法汇总起来,接着让他们对最初的想法(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判断出哪些是重复的予以合并,哪些是没有必要的予以删减,并说出理由,最后就如何评价一张概念图达成共识。这一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指标评价他们的作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对概念图的理解,同时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意识与习惯。课堂上的一个情境:我让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然而,全班只有个别同学在老师点名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大部分同学觉得整节课枯燥乏味,有的在茫然地敲着键
18、盘(教师此时在“广播教学” ) ,有的在扭曲着电脑的屏幕,有的漠然坐在位子上发呆。总之这节课完全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经过与听课老师一起讨论,觉得这节课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交流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是由老师在控制,没有体现教师是学生的教练、指导者、陪伴者。于是,我做了以下改进:让每个小组先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没想到,只是做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付诸实施的结果却令我为之一震!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个同学讨论得都非常投入。同时我以同伴的身份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之中,发表我的看法,让他们觉得老师与他们是伙伴关系。接着,我组织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一个小组的代表站起来自信地讲:我们小
19、组认为是重复的,因为; 是没有必要进行评价的,因为。另一个小组的代表站起来说:我们认为也是重复的,因为;是不重复的,因为。这时全班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学生的讨论井井有条,观点阐释得有理有据,而我就象是一个旁观者。真没想到,把每个同学举手发言改为先由小组讨论再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如此大的转变!但后来想想,这个小小的转变实际上包含的深层次问题却是教师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指导者和教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象从前一样从开始上课一直喋喋不休讲到下课,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第一种情况。反之,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学生,把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中
20、心,8教师自己“退”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的创造力将会得到极大地激发。在走过的“弯路”中,我思考了很多,收获更多。(2)由灌输知识到有意识地发展学生思维这也是教师行为变化的比较明显的一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不能只是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应具有开放性和深度的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下面是一个教师对课堂反思的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静教院附校 王建元月十日,市级“历史研究性学习”公开教学在我校进行。那天我上的章节是“唐朝的对外交往”。由于是“研究性学习”,所以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方案是:首先让学生采用表格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其次让学生质疑;最后同样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在“质疑”过程中,学生提
21、了许多问题,如唐朝对外交往中语言的沟通、交往内容中的佛教文化、玄奘、晁衡、鉴真等人物在交往中的作为以及唐朝对外交往如此繁盛的条件等等。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又面对来自市、区 30 多位领导、专家、教师,能如此从容地提出这些高质量的问题实属不易,但当时的我,并未就此“放过”学生,而是在充分肯定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来解答。于是,学生们就尽自己所能把知道的讲了出来。可我仍“穷追不舍”,继续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被我“问”得怔了一下,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地思考,因为我从学生的神态上看出了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信息库”中使劲“搜索”着,只一会儿,他们就把自己即时的搜索结果告诉给大家:我是在上下五千年
22、的书中看到的;我是在网上查到的;我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等等。此时,作为教师的我该出场了,到了界定“史料”一词、到了该讲清“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论从史出”这一道理的时候了。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作9为教学,一定要摆脱只告诉学生结论,不告诉学生结论产生的过程。换言之,这里的“逼”学生回答问题实际上是“逼”学生思考、 “逼”学生接受“挑战” ,是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从而了解结论产生的过程。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真谛。(3)由教学的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支持者过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权威的身份出现,他们在课堂中的行为当然也是以自我为
23、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课改,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教师不能再固守讲台,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都是创造者静教院附校 王俊山这是一节试卷评析课,是对上一节课学生所完成的一份几何练习卷进行评讲。我首先对一些易错题进行评讲,并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接着对几何证题过程中的表达进行了强调,指出要做到“言必有据” ,即运用某个定理时必须在前面指明相应的条件。然后,我把课堂引导到对最后一道题的探讨上,题目为:“在ABC 中,作FBC=ECB=A求证:BE=CF. ”据我了解,这道题证出的同学很多,但也有一部分没有思路。我把这道题的题目写到黑板上,并画
24、出了图形,然后说:“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知道我们班相当一部分同学做了出来,而且所使用的方法还多种多样,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解法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好吗?”一下子,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课代表的手举得最高,我看着他那期待的眼神就让他第一个上台讲解。10课代表边画图边讲解,那熟练程度及语言表达我看并不比我差多少。他刚讲完,又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这次一位女同学走上了讲台,只见她不紧不慢,不仅表达清晰,而且还用上我教给他们的“分析法”:“要证最后的结论,我们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来完成,但现在图中没有全等三角形,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构造,也就是需要添加辅助线。 ”她讲了自己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并给出了简
25、要的证明。就这样,一个同学接着一个走上讲台展示了自己的解法,一共有六个同学登台讲解,而他们提供的证法也达到了五种。同时,我也观察到,当一个同学讲解时,其他同学则在认真倾听,那专注劲儿并不比我讲课时差多少。在快要下课的时候,我跟他们说:“真没想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证法,这正是我们创造力的体现,把这些证法整理一下,投出去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呢?”一听这话,好几个学生当场表示要做这份整理工作,一节课就在这样的高潮中结束了。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学生都是诸葛亮,他们都是创造者,他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真没想到他们对这道题能有那么多的证法。具体来说,我感到:第一,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完全能创造
26、出令教师难以置信的东西。目前培养学生创造力仍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点,我的看法是,学生本身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开发,而不要事与愿违,做出压制学生的行为。记得有人曾说过,中国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越来越缺乏创造力,实际这正说明了部分教师不但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第二,新课程指出,课程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确实,当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体现,提供出一系列的证法时,这种教师所希望的一题多解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而这时,死的教材真正变成了活的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第三,教师不必固守着讲台,完全可以让学生作为主讲人,而实际上,有时学生讲的效果并不差。有时我们常常对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表示反感,但细细考虑一下,学生爱表现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也可能是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欲望的反映,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表现一棍子打死,极有可能同时也窒息了 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