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187144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校专业建设科学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根据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制定本规划。一、建设基础(一) “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学校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注重专业内涵发展”的专业建设原则和“优先发展市场急需专业,重点培育优势专业,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继续办好

2、教师教育专业,大力发展地方急需的非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思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本科专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新增设置了学前教育、广播电视学、动物科学、音乐表演、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商务英语、机械电子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管理、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统计学、汽车服务工程、物流管理 14 个本科专业。目前,学校本科专业数量达到 48 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 18 个,非教师教育专业 30 个,分布在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 9 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设置比例依次为:2法学 2 个,占 4.17%;教

3、育学 7 个,占 14.58%;文学 5 个,占10.41%;历史学 1 个,占 2.08%;理学 9 个,占 18.75%;工学9 个,占 18.75%;农学 2 个,占 4.17%;管理学 7 个,占 14.58%;艺术学 6 个,占 12.5%。基本形成了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专业并重、数量适宜、门类较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2.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内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截至“十二五”末,学校教师达到 629人,其中专任教师 556 人,兼职教师 73 人;教授 67

4、 人,博士44 人;曾宪梓教师基金高校教师奖获得者 10 人,吉林省教学名师 3 人,吉林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1 人,吉林省主讲教授 1人,吉林省劳动模范 2 人,吉林省优秀教师 2 人,吉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1 人,吉林省师德先进个人 3 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2 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 4 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 4 人,吉林省经济技术创新标兵 1 人;有 18 人次青年教师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得奖项。3.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经过积极建设,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建有国家特色专业点 2 个,省级特色专业点 6 个,省级品牌专业 2个,省级卓越工

5、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3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7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省级高校3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个,省级精品课程 12 门,省级优秀课程45 门,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1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 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个,省级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2 个,高等教育研究基地 1 个。获得 12 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7 项。(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1.学科专业之间壁垒比较森严,交叉融合的程度并不高,综而不合的特点比较明显,服务对象相近或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没有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专业群,专业力量分

6、散,不能形成集群优势,导致基础课程、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和师资难以共享等现象。2.一些应用(直接服务社会)领域的专业教学资源和师资薄弱,学科专业呈现扁平结构,缺乏有梯度的纵深配置,造成一些市场和社会急需的应用专业存在空壳化、空心化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3.专业优势和特色不明显,非教师教育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由于投入大、成本高,受到办学经费的制约,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存在明显短板;教师教育专业有被弱化的趋势,发展后劲不足,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传统优势减弱。4.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情况及契合度、适应度不高,部分专业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困难,专业结构更新

7、缓慢,人才培养不适应或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5.部分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的基础学科专业及国家级、4省级特色专业存在需求疲软、报考率低、在校学生数量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品牌专业的培育。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高教强省”战略,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学校办学定位,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按照“做专做精教师教育,做特做强非教师教育”和“立足地方、面向行业、对接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工作,努力实现专业建设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显著提升,

8、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有合作、国内有影响、省内创一流、办学有特色”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三、基本原则(一)集群发展原则。进一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推动服务对象相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或合作办学,使学科专业建设任务及服务面向更加明确,以便形成优势明显、集中度较高的专业群。(二)行业对接原则。按照地方行业或产业链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发展扶持与吉林省支柱产业、特色资源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优先增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建立起与地方行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从重视理论性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转变。(

9、三)优胜劣汰原则。健全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在保持5学校本科专业数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于发展后劲足、需求量大、报考率高、就业前景好、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专业要重点支持,对于办学条件差、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困难、缺少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要减招或停办,解决专业数目不断增加、专业结构更新缓慢的问题,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提高办学效益。(四)保持优势原则。对于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以及办学历史长、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特别是基础学科专业,要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使其特色得到进一步凝练,优势进一步凸显,为学校培育品牌专业奠定基础。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以

10、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优化专业资源配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设置及分布更加科学、合理,并具有持续升级能力;形成有一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专业群和若干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促进专业实现升级提质,为实现学校建设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奠定良好的专业支撑体系。(二)具体目标1.本科专业数量保持在 45 个左右,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量稳定在 12000 人左右。62.逐步形成以非教师教育专业为重点,兼顾教师教育专业发展,面向行业、服务产业,适应应用型、创新型

11、人才培养需要的本科专业体系。3.面向教育、机械、土木、信息、生物、管理、文化产业,有规划、有步骤地构建教师教育、机械电子技术、土木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商经管理、文化艺术 7 个专业群。4.每个专业建成 5-7 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签署 3-5 个校企(校校/校企/校地/ 校所)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协议。5.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上升至 50%(其中校内教师达到 40%;外聘教师达到 10%) 。6.力争建成 3-5 个省级品牌专业;自主建设 20 门左右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 门左右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150门左右校级学士学位核心示

12、范课程。7.力争建成 5-7 个省级教学团队;获得 3-5 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努力实现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突破。8.力争在其他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范围上有所提高拓宽,在国家级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五、主要任务(一)调整结构 优化布局紧紧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立足办学定位,贴近社会需求,对接产业创新,依托学科优势,兼顾专业发展现状,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做专做7精教师教育,做特做强非教师教育,不断优化本科专业布局。1. 通过新增、改造、整合和撤并等方式,构建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集中、特色鲜明,面向行业、服务产业,适应应用

13、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本科专业体系。严格新专业申报与审批制度,面向社会充分论证,优先增设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有学科支撑、特色突出、发展前景好的应用性专业;对招生、就业情况较好的专业,要充分利用传统学科及相近学科的资源优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提高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对招生、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应紧密结合就业需要和区域产业需求进行深入改造,发掘新的生长点,促进传统学科专业焕发新活力;对于个别报考率低、就业不甚理想且不易进行改造,但办学历史长、条件好、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给予保护性支持;对于办学条件差、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困难、缺少特色和优

14、势的专业要减招或停办。2. 按照“做专做精教师教育,做特做强非教师教育”的思路,保留教师教育专业规模并巩固发扬其优势,扩大非教师教育专业规模,并着力加强其建设和投入,形成以非教师教育专业为重、兼顾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本科专业新格局。巩固教师教育专业传统优势,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进一步突出应用型特色,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把非教师教育专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尤其将建设应用性文、理、工专8业摆在突出位置,做强应用性学科专业。拓展理工类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办学空间,积极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

15、“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技、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紧密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对于应用性人文社会类学科专业,要进一步充实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实践环节,把校内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水平;艺术类专业建设要注重艺术与技术融合,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文理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分类指导,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改造促进其向应用文科、应用理科方向转型。(二)充实内

16、涵 提升品质实施五项专业内涵提升计划,既要打造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又要加强薄弱环节,突破短板制约,全面提升专业内涵品质和综合实力。1.实施专业特色培育计划精心打造、加大投入、优先发展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着力将其培育成特色显著、水平较高、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成为学科专业布局中的亮点,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转变原有相对独立、相对封闭发展的建设方式,加强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密切协作,各学院组建9由校内、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明确人才培养

17、专业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在共建中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实现特色发展。2.实施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深化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按照白城师范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依据“择优扶持、分批建设”的原则,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在线教学资源,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3.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加强优秀

18、教学团队遴选与建设、强化教研室职能与管理、推进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等有效手段,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升。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通过“外引内育”的方式,着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对师资队伍的新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人才培养的中心意识和质量意识。4.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计划10按照“德育为本、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推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行业产学研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贯彻落实国务

19、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必修学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依托“质量工程”项目,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体系建设与改革,加强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与推广,以项目建设带动课程、师资队伍、教材、实践教学等教学基本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5.实施实践教学建设计划按照“教学急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原则,加大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强化协同育人,联合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一批资源共享、合作紧密、高效利用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完善管理机制,健全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设备共享制度,统筹规划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逐步形成协调配套、共享互利、以多学科交叉整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大各级各类实验室开放,促进成果转化。(三)培育优势 打造集群以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充分考虑学校目前学科基础与专业布局,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有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