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 论 第一节 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 教育学 ( P4) 名词解释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 规律的社会学科。 在我国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 称 ,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教育学 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 教育问题的 提出 标志着教育学的 萌芽 ,教育问题的 发展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 内在动力 ,教育问题的 转换 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 变革 。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奴隶社会 -17 世纪) :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 形成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这一阶段被称为
2、“前教育学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认识成果为: 毕达哥拉斯的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中国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等,教育专著有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韩愈的师说。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 教育学的创立 ( 17 世纪 -19世纪末):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知 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泛智教育”
3、“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从自然规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论证自己的教育原则等。 康德 ,哥尼斯堡大学 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机械的东西。“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 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康德还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康德哲学教席继承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强调教育学要有自身的概念。明确提出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是心理学和哲学
4、。最终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洛克 ,英国,教育漫话“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建构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卢梭 ,法国,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提出“自然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有两层意思: 一 是儿童的教育要远离城市要偏远的乡村进行,二是教育不要从过去的惯例习俗出发,因为那些都是压抑扼杀人性的,而是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 卢梭还提出近代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婴儿时期的教育 (0-2 岁 ),儿童 2-12 岁,少年 12-15 岁,青年 15-20 岁。 裴斯特洛齐 瑞 士,林哈德和葛笃德。把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
5、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简答: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哪些? ( P9) 答: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第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 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第二,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 第三,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第五,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简答: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 P13-14) 答: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 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
6、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 ( 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教育学的发展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至现在 ): 1、 实验教育学 ( P15) 名词解释 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 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 20 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 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2、 文化教育学 ( P16) 名词解释 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斯普朗
7、格等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 过程是一种 社会 历史文化过 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 来研究,也不能仅仅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 统计 方法 来 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3、实用主义教育学 ( P1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杜威、克伯屈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儿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独立性,尊重学生差异性。忽视系统知识及教师作用。 4、 制度教育学 ( P17) 名词解释 是 20 世纪 60 年代产 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
8、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 认为教育制度 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 就 是通过 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 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因而 缺乏 科学的 说服力。 5、 批判教育学 ( P19) 名词解释 是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兴起的 新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 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 目的就是要揭示自然事实背后的 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各种 因素敏感起来,即 通过 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 和社会的 不公平现象。 简答: 6、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的
9、基本观点是什 么? ( P19) 答: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紧密结合的。 第五,揭示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辩证关系。 第六,使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简答: 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状况) 有哪些? ( P21-25) 答: 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如下: 1、研究的问题领域急 剧扩大。 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学科内
10、部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学科体系,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三节 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 简答: 谈谈你对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 ( P25-27) 答: 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在于: 1、能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能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能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 4、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能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
11、为引导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出来,从潜质变为现实,古希腊 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 来隐喻教育。 我国的教育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基本概 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 语言学标志 。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 教育 ( P36) 名词解释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
12、下发生的 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耦合性、动力性、社会背景) 学校教育 ( P38)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 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等基本因素构成 。 教育影响 ( P39)名词解释 即教育过 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教
13、育的生物起源说 : 勒图尔诺、沛西 .能 。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指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 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生物起源说是 第一个正式提出 的有关 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的把教育问题作为 学术问题 提出来的。 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从而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的差别。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 孟禄 。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模仿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社会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 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是 在
14、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恩格斯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批判了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认为两者的共同错误是舍弃了人类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规定 目的性 。 简答: 简要评述 教育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 P44) 答: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 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教育的发展
15、: 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 联系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 : 1,古代学校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2500 年前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 1000 多年前的商代。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教育目的是培养奴隶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对象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内 容以军事和道德教育为主,体罚盛行,教师被赋予很大的权力,有很高 权威)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 :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
16、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 性。(如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二馆六学”)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圣经等)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专著有我国的学记、颜氏家训、韩愈的师说 ,国外的本笃规程等)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 :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大工业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他们想方设 法更新技术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最早颁布义
17、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时间是 1754 年。 20 世纪中叶之前有明显的双轨制。 双轨制 ( P56) 名词解释 是指在资本主义 学校教育制度 中存在的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 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 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 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了。 简答: 资本主义社会教 育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 P56-57) 答: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即既要培
18、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第四,师生关系出现了民主化。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第 三节 现代教育的特征 简答: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 P62-65) 答: 现代教育的特征如下: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既指教育的大众性,又指教育的公平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即现
19、代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紧密结合,发生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 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而且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20、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第二章 学校 第一节 学校概说 学校 ( P66) 名词解释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 活动的重要 场所 ,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 组织形式 。 学校的基本功能 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学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学制
21、 ( P67) 名词解释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即指由 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 网,即现代学校制度,简称学制。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一条是 自上而下的发展线路,即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线路,即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 中小学教育结构的变化 :小学: 1,小学已无初高级之分。 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到 6至 5 岁。 3,小学年限缩短甚至到三年。 4,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小升初的入学考试。初中: 1,初中学制延长。 2,把初中看成普通教育中间阶段而不是中学的初级阶段。 3,初中小学连接,取消入学
22、考试。 4,加强初中结束的结业考试,据此进行分流。 现代学制有 三种类型 :单轨学制(美国)、双轨 学制(欧洲)、分支学制 学制变革与学校大众化 :综合中学化成为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成为主旋律,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及和社会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 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正式实施。一年之后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 1922 年颁布“壬戌学制”。
23、壬戌学制 ( P71) 名词解释 是 1922 年 北洋政府 颁布的 一个学制 , 它是在 总结民国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体制基础上制定的,因 而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在我国通行了数十年; 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后 ,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学制发展的新阶段, 具有以下特点: 1,继承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 2,突出职业教育。 3,补充业余教育。 4,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类学校的联系和完整性。 我国中小学现行学制 分四个等级: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 教育。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
24、下,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按省、县、乡分级管理的体制。本着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原则。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与企业作对比) : 1, 设置目的不同。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企业是为追求最大化的剩余价值。 2, 手段不同。经费来源不同。学校是财政拨款。 3, 与政府关系不同。学校是国家宏观指导,企业是市场调控。 4, 产出不同。 简答: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第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第三,学校向 社会提供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一种产品。 第二节 学校文化 学
25、校文化 ( P76) 名词解释 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 的 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 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 精神 等 。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二是年轻一带的文化,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学校文 化最重要表达的是: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及对集体的看法等 学校文化从形式来看,分为 精神文化 (包括学生文
26、化和教师文化)、 物质文化 、 制度文化 。 教师文化 :即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专业人员、教育者、成年人。 学校物质文化 P: 79 名词解释 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 学校建筑逐步迈向精致、整体性的规划。整体化、教育化、生活化、人性化、开放化、弹性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建筑规划的重要发展趋势 。 学校制度文化 P81 名词解释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包括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语汇语境逻辑
27、、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 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 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 我国宋代朱熹所创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如下:五教之目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 节 学校管理 社会 组织的一般特征: 实体性、目的性、系统性、程序性 。 组织理论分为: 古典组织理论 (科学管理和官僚科层制)、 行为分析理论 (以人为中心,认为人际关系的协调对组织的工作有决定性影响)、 系统权变理论 (从整体着眼,重视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作用) 学校组织的独特性: 垄断性 (学校之间不存在竞争); 非
28、自愿性 (对学生而言有某种强制性); 公益性 。 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有如下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学校沟通有两种形式:正式沟通(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和非正式沟通。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 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学校绩效的评定:目标模式、投入 -产出模式、需求满足模式、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按性质分类绩效评估可以分为定性评估( 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定量评估(具体工作的完成情况);按形式分类可分为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按主体分类可以分为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下级评估;按时间
29、分类可分为日常评估、定期评估、不定期评估;按标准分类可分为绝对标准评估、相对标准评估。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 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简答: 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 P94-96) 答: 我国对中小学的管理与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简答、论述: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P98-99)
30、 答: 一个孩子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要受到他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 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其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 ()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个人进行教育的专门的机构。 ()学校中有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了解学生心理、懂得教育规律的专业教师。 因此,学校教育相比于其它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能起主导作用。 简答: 学校教育 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 P99) 答: 1、 学校工作的 指导思想 对学生发展有直接影响。 2、学校的 教育水平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发展。 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 联系程度 如 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简答: 学校如何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 P104-105) 答: 学校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 3、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以下形式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1、互访。 2、家长会。 3、家长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