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94910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一 細閱下面一節文字,然後解答所附問題。 (1) 本文作者認為藝術和文化有什麼關係?試說明理由。(2) 本文作者如何評儒、道、墨三家對藝術之看法?(3) 本文與韋政通所論的儒家藝術思想有沒有相通之處?其中又有沒有差異?就生活之情調及興趣之方向說,似乎文學與藝術最能明顯表現一文化的特色。因此近世談文化問題的人,最喜歡強調文學與藝術。但嚴格說來,文學與藝術只是最便於觀察的面相,未必即為文化精神特性所在。以中國文化而論,顯然文學與藝術皆受哲學思想之影響。換言之,哲學思想決定了人生態度及價值觀念;而這種態度及觀念,滲入人的情意活動時,方表現於文學與藝術的作品。如此,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內

2、容,本質上受哲學思想決定。關於藝術在人生中之意義或功能,也在各家學說中有不同的概念。首先,儒學承周文傳統,對藝術的看法,可從儒者對樂的理論中看出來,儒者以禮與樂並舉,認為二者相輔而行,互相輔助,在漢儒所編輯的禮記中,有樂記一篇,可代表傳統儒者對樂的基本觀念。樂記中論樂之功能及目的,常常都是與禮並舉的。 禮代表各種權利義務之劃分,所以禮的功能表現在特異性一面;樂則是情意之流露,所以功能表現在共同性一面。故樂記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進一步說,則禮代表節度,目的在立秩序;樂代表發舒,目的在求諧和。所以, 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 ;人的文化生活,一方面要有秩序,一方面要在秩序內有諧和感;所以禮

3、樂相輔,不可偏廢。如果太偏重樂 ,則情緒逸出範圍,如果太偏重禮 ,則情緒發生衝突。故又說:樂勝則流,禮勝則離 。這樣, 樂的基本功能,似乎在補禮之不足,或者說救禮之失;它顯然是附屬於文化秩序之下,而獲得意義的。這樣, 樂自必然受道德意識的限制;換言之, 樂一定有好壞之分,而且其好壞不由於內在標準而成立,而是由其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而成立。孔子本人重視音樂,也喜以禮樂並舉,不過論語中未提出評論藝術的明確標準。但零寒星資料也足以表明孔子持德性觀點來看藝術。至於孟子按大德性理論,走立重德哲學的系統,自然要把藝術活動收歸德性心的籠罩下。所以,我們雖知道禮記內容大半走漢儒思想,但在這一點上,他們所說的應可看

4、作對孔孟的藝術觀的發揮,不會與孔孟衝突。傳統哲學中,最富藝術精神的是道家。先秦道家中的老莊,雖然對於音樂或其他藝術未作正面析論,但莊子的生命情趣,從內七篇看來,純粹走藝術的。尤其逍遙遊一篇中所描述的境界,完全是觀賞的自由境界。因此,日後中國知自識分子受道家思想影響的,都對藝術價值作一種正面肯定。如魏晉放誕之風,是漢以後的道家變形之一。其人物不但大半欣賞藝術活動,而且根本以藝術欣賞眼光來看人生。他們可說是最徹底的藝術家。在他們的觀點下, 自得與各任其性方是價值 。這種價值顯然是生今的自由情趣,也就是藝術內在價值的根源。所以儒道墨三家,對藝術各有不同的看法。儒家以為藝術活動應附於道德教化之下,其功

5、能是造成情緒的和諧,以幫助道德價值實現,墨家則根本不了解藝術,只將藝術活動看成享樂。道家卻否認其他價值,只肯定一個藝術價值;但這種價值直接落在生活上,並不一定表現為藝術品的創作(即以生命本身表現藝術價值) 。這樣,各大家思想都不特別鼓勵具體的藝術工作。這是對中國藝術發展極有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節錄自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答 提示: 1. 近世談文化問題的人,最喜歡強調文學與藝術。但嚴格說來,文學與藝術只是最便於觀察的面相,未必即為文化精神特性所在。文學與藝術皆受哲學思想之影響。換言之,哲學思想決定了人生態度及價值觀念,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內容,本質上受哲學思想決定。所以作者指出藝術不能代表文化精神

6、,因藝術受哲學思想的影響。2. 儒道墨三家,對藝術各有不同的看法。儒家以為藝術活動應附於道德教化之下,其功能是達成情緒的和諧,以幫助實現道德價值。墨家則根本不了解藝術,只將藝術活動看成享樂。道家卻否認其他價值,只肯定一個藝術價值;但這種價值直接落在生活上,並不一定表現為藝術品的創作(即以生命本身表現藝術價值) 。這樣,各大家思想都不特別鼓勵具體的藝術工作。這是對中國藝術發展極有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3. 相同點:韋政通和勞思光都認為儒家從德性觀點去看藝術。相異點:韋政通以藝術可代表中國文化;而勞思光認儒家以樂來補充禮的不足,所以樂受道德意識的限制,可見藝術是附屬於文化秩序,而不可代表文化。韋政通

7、只從文化現象去討論藝術和道德之相關,而勞思光則從哲學角度指出中國之藝術受哲學思想影響。(宜引文作證。 )二 試評論下面的文字。又該段文字所論,與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藝術一文中,哪些論點相近或可作比較?何以見得?寫實的風格,唐宋以前古壇本有優良傳統,歷代名畫名作輩出。但自文人畫興起,寫意的風氣便日益抬頭。宋蘇東坡以為畫是文人寫胸中逸氣 ,他說過:寫畫求形似,見與兒童鄰 。元朝的代表畫家倪瓚說:僕之所謂主者,不過落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又說: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疏,枝之斜與立哉?或塗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僕亦不能強辨為竹。其沒奈覽者何!譏笑寫畫求形似,見與兒童

8、鄰的蘇東坡,有時也自相矛盾得很可以。據說,一次東坡適值一班朋友正在看當代名畫家李龍眠的一幅畫,畫面是一群人在圍賭著骰子,圖中一人正俯盆疾呼,骰子五粒已定局,另一粒還在旋轉不已,其他的博者神情都很緊張。當時看主的人都讚妙,獨有蘇東坡指出畫中表現得不真實的地方來。東坡說,正在疾呼的人應該是在叫六,但四海語音除福建話以外,說六都走閉嘴的,所以疾呼的人如果說的不是閩語,實不該張嘴。李龍眠聽到這番議也笑服。蘇東坡的確挑剔得對,但跟他前面的議論就不相稱。還有他的另外一番議論,也可記在這裏。他說:余嘗論作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皿、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

9、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名而取利者,必託於無常形者也 這位文人墨戲前輩的這番議論,簡直就是對於那些主張落筆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畫 墨戲的當頭棒喝。郭今泉中國藝術叢談答 提示:交人畫重視寫意,不尚形似,以免流於媚世 ;但並非完全草草不求形似 ,而流於期世 。蘇東坡即是一個例子。 三 試評論下面一段文字的觀點。又本文所述,與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藝術一文中所述,在觀點方面是否相同?試加以說明。中國藝術、書法以外便推畫。中國繪畫發達甚早,但據古書記載,秦漢時代的繪畫大體還以壁畫其刻石為主,那些都應用在官殿廟宇墳墓,依然走在貴族和宗教的兩個圈子內。繪畫大興,亦要到魏晉以後,那時用紙和

10、絹作畫之風開始盛行。南北朝時代,畫風與畫法一樣,同有南北之別。大抵無論書畫,南方走代表新興的平民社會與日常人生的風度,北方則代表傳統的貴族與宗教的氣味。而繪畫尤以在南方者為盛,北方視之遠遜。一到唐代雖亦有南北合流之象,但如書法一般,唐人風氣也還以南方作風為正宗。一樣走平民意味與日常風格漸佔上風,而貴族與宗教的色彩則日見淡簿。因此仙釋人物畫漸轉而為山水花鳥,壁畫與石刻漸轉而為紙幅尺素,在平民社會日常起居的堂屋與書房中懸掛起來。這是一個很顯明的轉變。我們只要一看書法繪畫兩項,在南北朝到隋唐一段如此般的轉變,便可看出中國人的藝術如何從貴族與宗教方面逐步過渡到平民社會與日常人生方面來的一個大趨勢。答

1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中國繪畫在秦漢時代還停留在為貴族服務和為宗教服務兩個圈子之內,與一般人的生活並無多大的關係。直至魏晉以後,自由作畫之風才開始出現,而以南方為盛,以平民社會與日常人生為主題的畫風逐漸流行。到了唐代,承接南朝的畫風,平民意味與日常風格逐漸發達,而貴族與宗教的色彩則日漸消失,構成中國畫發展的新方向。作者的觀點集中在中國畫日漸平民化和生活化兩項,但這兩項都屬於中國畫本身的轉變,而沒有涉及中國畫受外來文化影響而改變發展的因素。按韋政通的分析,中國繪畫的發達,佛教的傳入是一大推動力。本來中國繪畫的主要作用是宣揚政教,動機是實用的,到了南北朝,佛像、壁畫的傳入,帶來新畫風和新技巧,為中國畫

12、開拓了審美藝術的新天地,純粹出於藝術動機而作畫的畫家因而出現,於是中國畫開展出新的局面。從這一點看來,本文作者與韋政通對中國繪晝發展的分析,所採路向並不相同,一個集中論述繪畫本身的質變,另一個論述外來文化衝擊下的影響,因而對畫風大變的看法便不相同了。四 試指出下面一段文字的觀點。依本文所言,其中有哪些觀點與韋政通在中國文化概論藝術中所述有相同或相異之處?試加以說明。中國文化以人文為中心,人文指的是人與人相處的一切現實和理想。中國文化能夠融通為一,都是因為以人文為中心所致,因而可以說中國文化是以人生來作本位的。但西方文化有點不同,西方人認為人生只是宇宙中極小的一部份,所以應該先去探究自然,得到相

13、當的瞭解後,才回頭來探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如宗教、科學等都走如此。而中國人則看重人 ,所以先由人來入手,然後才擴展到外面,古代的希臘人將一切分為真、善、美三方面,以科學求真,道德求善,藝求美。但中國人則認為只要是美的,就一定會同時存在真和善,凡是真的和善的,就一定會兼有美,也就走說,在這天地間沒有獨立的美,美是不可能摒開真和善的。因此,西方的美學可與科學和宗教各自探討自己的領域,而中國則將真善美融匯為一,這裏也表明了中國人看事物,不很注重分別觀,而是注重融匯觀。答 本段文字利用中西文化的對此來闡述兩個觀點,一是中國文化以人文為中心,二是中國人認為真善美是融為一體,不能分割的。文章作者認為,中國

14、文化著重人,一切以人生作為本位,先探討人與人相處的一切現實和理想,才去探討人以外的其他方面。這一點與西方文化先探究自然,然後才回頭來研究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所取的路向是剛剛相反的。其次,中國人用融匯觀,認為天地間的美同時也是真和善的,換句話說,天地間沒有獨立的美。西方人則用分別觀,認為只有藝術可以求美,真則屬於科學的範疇,善則屬於道德的範疇,是界限分明,不可相混的。本文作者論述到中國人對藝術的看法,是跟韋政通的觀點相近的,不過韋政通並不採用中西文化的對此手法來說明論點,而是從中國文化重道德精神的方向來論述。他認為中國文化裏面,重德精神是主宰性的,其他文化的範疇無不受到影響,就如藝術,也是並不以美

15、為最高的境界,而是以體現善的精神為最高標的。他指出,孔子、孟子以美和善可以相通的觀念影響了中國歷代的藝術觀,所以歷代畫家都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而一幅畫的畫品是高是低,可以反映出畫家的修養是深是淺,美的畫也就是善的畫。比較本文作者與韋政通所述,本文指出中國人以真善美為一體,而韋政通認為美與善是相通的,這是二人觀點相近的地方力。但韋政通並末提及真,是因為中國畫不尚形似,這又是二人有所分別的地方了。五 中國藝術中繪畫、音樂、建築、雕刻等,能不能夠互相融攝貫通,試就所知加以說明。答 西洋藝術家,多是各人專精一門,成為專門的音樂家、畫家、雕刻家、建築家等。各種不同的藝術,多表現出不同的精神。但是中國的藝

16、術家,多能兼擅長數方面的藝術,而中國各種藝術的精神,多能互相融攝貫通。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重視線條,書畫相通,最為明顯。譬如唐寅便說過:工畫如楷書,寫意如草聖。 中國的圖畫,又和中國的建築雕刻相通。中國雕刻多倚山岩而雕,中國房屋建築,不重高聳雲霄,使房屋掩映於樹木之間,表現了一種若隱若現,似虛似實的國畫意境。中國建築的重門深院,迥廊曲折,也表現出中國傳統音樂舒緩往復的特點。中國的文學、書畫、音樂、建築又互相貫通,如王維的詩和畫,便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的畫,又經常有題字、題詩:詩要合律,有極重的音樂性,詩、書、畫、音樂,是經常貫通著的。中國的廟宇宮殿和大戶人家的房屋,經常懸掛對聯匾

17、額,可見中國人追求建築、詩文、書畫之間的融會貫通。中國戲曲中所唱的,多為詩詞,戲之精彩地方,全在歌曲上,所以以前的人不說看戲,而說聽戲,可見中國的詩文、戲劇是通於音樂的。現代著名書畫家劉海粟先生說過,京劇雖然有工筆,但以寫意為主,近於國畫。編劇方法講究剪裁,小場造氣氛,重場筆酣墨飽,妙在藏露相生,虛實照映,也像國畫的構圖。至於演員,則是台上的活雕塑。可見戲劇、繪畫,以至雕刻,其間的精神也是相通的。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原來中國的文學家、藝術家,都不認為文學藝術的目的在於表現客觀的美,亦不在於用來表現自己的生命力與精神,而把文學藝術作為人的性情胸襟的自然流露。人的性情胸襟,可以流露於書畫、詩文、

18、雕刻中,亦可流露於音樂、戲劇、建築中,只要它能表現出藝術家的性情胸襟便可。因此,中國各種藝術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貫通融合,互相涵攝。六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藝術與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 ,兩文都談到中國藝術精神,兩人分別持有甚麼觀點?其中是否有相通之處?對二人的說法,你的意見怎樣?答 韋政通論中國藝術精神,指出了三點特徵:一是中國藝術生活化,因為中國自上古時代開始,藝術就和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表現出一種人間性;二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美與善相通的,最美的畫同時也是至善的作品,這是因為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是重道德的,所以畫家注重自己的修養,發而為畫,便表露出自己人格修養的高低,同時影響了美感;三是不尚形

19、似而重傳神,由隋唐以後,中國畫已由寫實變為寫意,重畫的氣韻,所以畫家都憑意臆想而後下筆,不著意於形似,而重傳神。唐君毅認為,中國藝術上的美大都生於調和與節奏對稱,也就是講求中和及和平的精神。中國畫冢都對事物採取一種欣賞、體現及同情的態度,看重表現寬舒廣博的氣度、濃厚和平的性情、飄逸灑落的胸襟和含蓄淡遠的意境,因此中國畫以神品逸品為最高。比較兩篇文章的論點看來,兩位作者對中國藝術的論述角度並不相同,所以雖然同樣稱頌中國藝術的特點,所說的並無相似之處,唯一可說是相通的,是韋政通說中國畫重寫意傳神和唐君毅說中國畫重表現含蓄淡遠的意境這兩點。重寫意傳神就是不尚形似,而含蓄淡遠的意境也就是畫景物飄逸之神

20、,在虛白中表現靈氣的往來,所以也是不求形似的。七 試讀下一段文字:歐洲人在中國文人畫中格外欣賞的是那種無問題的生活情調 ,就也是樂天的生活情調。文人畫中的安靜、調和、輕鬆、任何人都會看到。.文人畫的作者並不是些未經世故的人,他們大都是飽經世故的的任職官員。實際生活往往使他們精神不安,因此他們在藝術中追求平衡。他們對於絕對與永久的熱望,他們的形上苦悶 ,催他們投向大自然的懷抱。在大自然中,他們找到了安靜與內心的平衡,這樣就把自己的印象寫在紙上。因此,中國畫的無問題性與安靜,並不表示未經世故或麻木不敏,而是表示能夠在心靈中與實際生活取得距離。中國文人一向不喜歡把過度的興奮以及戲劇化的情感高潮在藝術

21、中表達出來。這裏不妨把中國文人畫與西方現代畫作一比較。許多參觀中國畫展的歐洲人自動作了這樣的比較。他們認為現代畫與中國文人畫有些相似,因為都喜歡把形態簡化和典型化,把主要與具特色的東西加以強調,而放棄無關宏旨的枝節。當然,這祇是某種態度的相似,譬如中國畫絕不會像現代畫那樣把人物形態簡化得太過度。另一方面,中國文人畫的基本情調是樂天的,對生命的態度是積極的,使欣賞者有寧靜感覺。西洋的現代畫卻毫無幽默感,晦暗而死一般的嚴肅。現代畫喜歡殘酷的諷刺與譏嘲,很少有友善的幽默。(項退結中國民族性研究 )作者認為:中國文人畫有些甚麼特點他對中國文人畫的意見,與韋政通的論點,有甚麼相似的地方答 項退結認為,中

22、國文人畫,具有下列四大特點:1. 具有無問題的生活情調 ,就也是樂天的生活情調。畫中表達了作者心目中的安靜、調和、輕鬆等的世界;2. 作者大都是飽經世故的的任職官員,他們投向大自然的懷抱,在藝術中追求平衡;以消除實際生活上的精神不安,在心靈中與實際生活中取得距離。3, 中國文人畫喜歡把形態簡化和典型化,把主要與具特色的東西加以強調,而放棄無關宏旨的枝節。4, 由於文人畫的基本情調是樂天的,對生命的態度是積極的,能夠使欣賞者有寧靜感覺。 韋政通的觀點:韋政通在本文指出:中國的文人畫先是受到魏晉南北朝山水文學的啟迪,和崇尚自然的佛老學說所影響,使得士大夫的眼界,可以擴放於山水之間。再加上畫家所藉重

23、了文學的意境,和文學的靈感而產生。能用形象的藝術,發詩文的涵蘊,構思入微,神趣天成。而禪宗在精神世界裏所悟到的智慧、境界,如簡、靜、淡、雅的教風,為文人畫提供了極可貴豐富的養素。 兩篇文字觀點的比較:韋政通的論點,和項退結所說的近似,他們都認為作者可以藉著繪畫,擴放於山水之間,投向大自然的懷抱,以消除精神上的不安,文人畫中所表現的安靜、調和、輕鬆等的世界,正是禪宗在精神世界裏所悟到的智慧、境界,如簡、靜、淡、雅的教風;這個境界,能夠使欣賞者有寧靜的感覺。這個境界,是由藉著文學的意境,和文學的靈感而產生。能用形象的藝術,發詩文的涵蘊,構思入微,神趣天成。這種天成的神趣,就是把形態簡化和典型化,把

24、主要與具特色的東西加以強調,而得出來的。 可知對文人畫的看法,兩人的意見是相近的。八 細讀下列一段文字:中國建築也像西洋建築一樣,祇能夠代表中國過去時代精神,而不足適應今日的生活內容和方式。不過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種種表現於建築方面,似乎不可不察。倫理思想的表現:孔子的哲學以身、家、國、天下為一體,以修身為最基本。就是說先要學做人。所以你一進了中國老式的住宅內,就先看見廊柱掛著海闊天空氣象,鳶飛魚躍襟懷的對聯。差不多家家戶戶如此。你想人人如果都有這樣的氣度,廣而大之,人自然會和平幸福。室內的裝飾中,壁面或柱上,更是琳瑯滿目懸著格言式的對聯和山水畫。小孩子的讀書房間更少不了掛些字畫,使他們從小欣賞

25、山水花鳥,並從古人格言中學習做人。 天人相應的哲學表現:現代建築思潮認為:建築為空間的空間,而非空間的立體。 實際上中國人對於房屋和花園的見解早已如此。你也許看到我們古老的大宅內,對著花園的圍牆竟有扇形、葫蘆形、壺形.等窟窿,其實他的要義即在於能從此窟窿中,引人入勝,看得見優美的景物。你也許看到凡是像樣些的中國老建築,處處可見疏散式的小庭院,以聯絡小面積的建築,完成它的偉大。因此中國建築的形式極有變化,無非是想假借室外的風景,來補充室內自然成分的缺乏。中國人竟有這樣的辦法,來接近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可見天人思想之深。 人性哲學思想的表現:人性哲學也就是本乎人類天性的思想。人類至高的天性(

26、也是良知良能) ,是喜歡秩序、和平、穩定。而對稱的平衡為秩序的最高準繩。從藝術方面言,建築結構可分為對稱平衡之美及不對稱平衡之美 。中國固有建築都取對稱布置。但細察古代大規模建築,除主座建築外,其他副建築亦常破除對稱習慣。東西廂房的排列,迴廊的體勢,院落的大小,台榭的布置,以及裝飾物的風格雖以不背均齊對稱為至高原則,但其花園布置的方式,就完全採取自然式,拒絕幾何式。懂得統一中應有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的美學大道理。 簡單樸實和機能主義的表現:中國人也老早講簡單樸實和機能。舉例說,如小孩坐的竹製轎車,可以睡覺,可以起立,可以有玩的東西,可以整個轉動移位.。那是多麼有機能。中國傳統建築結構上自然的外表

27、,常有忠實裸露出來的好習慣。如梁、如椽、如屋脊等結構部分膽敢將部分或全部呈露出來,而另有他一套美術處理方法,無須畏縮遮掩。這種精神,實在可以自豪。因為西洋建築提倡忠實表達及袒露結構的建築不過三十年來事。去中國建築歷史已三四千年哩! (盧毓駿中國建築 )試簡述盧毓駿所論的中國建築的特色。如果將本篇與韋政通所論的作一比較,有沒有相同或相異之處答 盧毓駿論中國建築的四個特點:一是倫理思想的表現:孔子的哲學以修身為最基本。室內的裝飾中,壁面或柱上,更是琳瑯滿目懸著格言式的對聯和山水畫。例如教人要養成廣闊的氣象和襟懷,從古人格言中學習做人的道理。 二是天人相應的哲學表現:中國人對於房屋和花園的見解,已經

28、留意到建築為空間的空間這一道埋。門窗和圍牆等形式,可以引人入勝。以疏散式的小庭院,以聯絡小面積的建築,完成它的偉大等,無非是想假借室外的風景,來補充室內自然成分的缺乏,使人可以接近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可見天人思想之深。 三是人性哲學思想的表現:人類喜歡秩序、和平、穩定。而對稱的平衡為秩序的最高準繩。中國固有建築都取對稱布置,以不背均齊對稱為至高原則,但其花園布置的方式,就完全採取自然式,拒絕幾何式。懂得統一中應有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的美學大道理。 四是簡單樸實和機能主義的表現:中國人老早講簡單樸實和機能。從小孩坐的轎車的設計可以看到。例如中國傳統建築結構上自然的外表,常有忠實裸露出來的好習

29、慣。這種忠實表達的方式,正是簡單樸實的表現。 韋政通論中國建築的兩大特點:至於韋政通所說的中國的建築的特徵具有有情的宇宙觀和重視家族倫理這兩點。一是有情的宇宙觀: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和融相調協,天人不相勝。中國園林之建築,更是極盡模仿自然之能事。採自然式,所以富怡悅的天趣,注意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 二是重視家族倫理:在正中的部位,必有一間較大的堂屋,一切家族中的活動,都在這裏舉行。而廂房的設計,頗與中國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相合。 盧毓駿和韋政通論點的比較論點相似而內容不同:1. 我們很清楚地看到,盧毓駿和韋政通都提到中國的建築,具有家庭倫理和與自然融合這兩點,但是所重的內容並不同。2. 盧毓駿所論

30、的倫理思想的表現是指室內的裝飾,從中可以教人養成廣闊的氣象及襟懷,和學習做人的道理。而費正通所指的則是建築的方式,堂屋和廂房的設計,頗能符合中國的倫理觀念。 3. 盧毓駿所論是天人相應的哲學表現:中國人對於房屋和花園的設計,可以引人入勝,假借室外的風景,來補充室內自然成分的缺乏。而花園布置的方式,則完全採取自然式。韋政通所論是有情的宇宙觀: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和融相調協,天人不相勝。中國園林之建築,更是極盡模仿自然之能事。採自然式,所以富怡悅的天趣,至於注意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這一點則是大家都相同的。 九 為甚麼我們今日多數不能欣賞中國的傳統藝術 答 我們今日多數不能欣賞中國傳統藝術,歸納起來,

31、大致有下列七點原因:1. 生活環境的影響:由於香港是個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加上生活上的實際需要,今日的香港人,接觸現代西洋文化多於中國統傳文化:音樂、舞蹈,皆以西方為主。觸目所見的,都是西方的彫刻品和建築物。由於生活西化,少有接觸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機會,所以不能欣賞中國傳統藝術。 2. 缺乏中國傳統文化修養:要欣賞中國傳統藝術,必定先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基本認識,例如說,傳統的民間故事、中國傳統的生活習慣、中國傳統思想、中國歷史等,你如果知之越深,欣賞起來便越有味道。但是這些知識,在香港年青一輩中,已經是越來越貧乏了,面對中國的傳統藝術,如何可以引起共鳴,進而有欣賞之情 3. 缺乏中國文學修養:

32、尤其是對於中國的書畫,書畫家與文學家相結合的特色是傳統中國藝術所特有的。其次,唐以後禪宗思想對中國書畫的影響,更是在欣賞書畫時所必有的認識;這種思想,往往與文學結合,同時又表現在書畫作品中。如果缺乏文學修養,對書中之情,畫中之意,自然難以明暸;更何況要求在書畫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時代背境、書品、畫品和人品的關係了。 4. 對欣賞傳統藝術少了基本鑑賞能力:這種鑑賞能力,一定要在某種特定的生活環境中才可以培養出來。例如對音樂、舞蹈,必定在平日先有耳濡目染,才可以逐漸明白了解,才可以談欣賞。否則音樂節奏的高低抑揚,舞蹈動作的舉手投足,究竟表達些甚麼書畫最講究線條和筆墨功夫,彫刻講究線條美和造型,如

33、果對線條、筆墨和造型功夫都缺乏認識,又如何可以進而了解其中意境凡此種種,都是因為缺乏基本鑑賞能力,於是便不能培養出欣賞之情了。 5. 脫離大自然:中國文化,是農業社會的文化,最講究與自然環境的妥協和融洽。今日香港的社會文化,卻是典型的商業社會文化,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奔波勞碌;加上居住環境的擠逼,人與大自然幾乎完全脫節。就算面對著的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的美景,除了覺得與市區的擠逼有所不同之外,也難於了解大自然的無窮生意,難以激起真正的賞心悅目之情。又例如中國的傳統建築,講究與大自然環境的配合,依山傍水,曲廊幽徑,千門萬戶,虛實相涵,坡頂飛簷,上接蒼穹;這種情景,以香

34、港人來說,是不能了解明白的了。沒有欣賞大自然生命的能力,便不能欣賞中國傳統藝術的高妙之處。 6. 生活節奏急促:香港人生活節奏的急促,在全世界可以排在首五名之內。但是中國傳統藝術,卻是以耐聽、耐看、耐想為主。例如傳統音樂,講究字圓腔正,咬字清楚;舞蹈中的面譜和動作的抽象意義,書法的心正筆正,文人畫的墨氣淋漓,建築的以實涵虛,必定要有耐性,才可以了解欣賞。香港沒有可能提供這種優閒的生活環境,除非你努力從事這方面的修養,否則你不能欣賞中國傳統藝術。 7. 西方思想的影響:由於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香港人普遍接受了西方的物質文明,習慣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下的產品,往往使人歎為觀止。例如說,歌唱舞

35、蹈,可以極視聽之娛;矗立在中區的商業名樓,高聳入雲,令人不能仰視。可是這一切,都是中國傳統藝術所不能提供的。厭古舊而重創新,本來就是人之常情。由於中國傳統藝術,都是重古典而少創新,自然不能與西方的歌舞、彫刻、建築等競爭,不免受人忽略。而忽略的結果,自然是少了欣賞之情了。在今日來說,只有書法、繪畫,仍然有不少人去學習,其餘的就少有市場了。 以上幾點,就是多數香港人不能欣賞中國傳統藝術的主要原因。正如作者所說,現代中國人,無論是對自己的傳統,無論是對西方的文化,不能只是因襲,必須要有創造性的表現,才可以適應這個世界。傳統藝術也應該如此,如果能夠與現實生活環境配合,則香港人對欣賞中國傳統藝術的能力和

36、興趣,一定能大大提高。十 細讀下列一段文字: 中國園林首重意境,即所謂詩情畫意。這種詩情畫意,與中國的哲學、美學、文學思想是分不開的;亦即是說,園林的設計者有這種思想感情,才能創造出他理想的園林。中國園林的那種閒適幽雅,並寓之以德的(就是以園林怡情養性,進行品德教育)超世脫俗的情調,也許可說是主導思想吧!因為要表達這種境界,當然要用許多手法,唐代的白居易在廬山之麓建草堂,以山為借景,盡收眼底。這種巧妙的手法,到明末計成(園冶一書的作者)將其總結了出來,可見古人是一直沿用的了。所謂大處著眼、全局觀點、因地制宜,運用得好,氣勢神韻皆出,帝王之都,名園之基,無不首先重視借景。中國造園有其普通的手法,

37、如對比、節奏等等,但是我們要探討的是它在中國園林中的特殊表現,也就是同中求不同。我說過園必隔,水必曲 ,這在中國林中最為常見;然而西方園林用樹叢、用流水也可以成隔與曲,但表現的境界卻有所不同。中國園林建築與假山水池卻是突出手法, 建築看頂,假山看腳 ,在仰觀與俯視上皆起很大的效果。中國的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範圍那麼小,小中見大,含蓄不盡。如果把它放大了,意境隨之變更,用木建構的亭臺,放大了又不順眼;蘇州拙政園東部那座巨亭就是失敗的例子。近年來亦知道大園林不分區不成,亦即是用大園包小園的手法,化整為零,分中有合。我在說園中總結出動觀與靜觀的理論,這原是古代哲學思想在造園中的體現。游有動 靜 ,

38、景也有動 靜 ,情也有動 靜 。 為情而造文 ,是文學的好作品,同樣造園其理一也,故云情景交融 ;世界上那一個人是沒有情的而情在造園中的應用,則應該說列於首要地位。在任何繼承和革新的造園事業中,這一點是無法否定的。(陳從周貧女巧梳頭談中國園林 )試評論本文的觀點。又本文所論,與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藝術一文中所論的中國建築的特色,有沒有相通的地方試加評述。答 中國園林的特色: 1 中國園林首重意境:本文旨在說明:中國園林首重意境,即所謂詩情畫意。這種詩情畫意,與中國的哲學、美學、文學思想是分不開的;中國園林的主導思想是那種閒適幽雅,並寓之以德的(就是以園林怡情養性,進行品德教育)超世脫俗的情調。

39、2 要用借景手法,因地制宜:因為要表達這種境界,當然要用許多手法,以山為借景,就是巧妙手法之一。所謂大處著眼、全局觀點、因地制宜,運用得好,氣勢神韻皆出,帝王之都,名園之基,無不首先重視借景。 3 要小中見大,含蓄不盡:中國造園的手法,就是要在同中求不同。園林建築與假山水池是突出手法,建築看頂,假山看腳 ,在仰觀與俯視上皆起很大的效果。中國的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範圍那麼小,必須要做到小中見大,含蓄不盡;亦即是用大園包小園的手法,化整為零,分中有合。 游、景、情,俱有動 靜 ,要做到情景交融:作者提出動觀與靜觀的理論,以為游有動 靜 ,景也有動 靜 ,情也有動 靜 。要做到情景交融 ;情在造園

40、中的應用,應該列於首要地位。 韋政通的論點:1. 論中國藝術精神:韋政通論中國藝術,以為美即象徵善,中國人講道德,特重從心靈去體現。這種從內心體現善的精神,極容易與藝術心境相通。並引孔子說: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所說的藝,就是統於道德精神的藝,在這裏,美和善是互通的。這種藝術精神,在中國建築中也同時表現出來。2, 論中國建築特色:至於論及建築的特色,提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和融相調協,天人不相勝。在這種文化精神的影響下的建築,亦處處以符合自然為原則。如杜牧阿房宮賦中所寫的:廊腰縵迴 、 各抱地勢 ,即所以順乎自然;簷牙高啄 、 釣心鬥角 ,簷牙的種種釣心鬥角的姿式,實蘊涵以虛接實,以實涵虛的精神,其飄逸之美姿,正所以盡自然之妙。而中國園林之建築,更是極盡模仿自然之能事,注意人自然之間的聯繫所以富怡悅的天趣。 兩篇文字論點的比較:這兩篇文字所論的,主要有四處地方在意義上是相通的:本文所說的園林必有詩情畫意的意境,有閒適幽雅,並寓之以德的超世脫俗的情調;這種情調,與中國哲學、美學、文學思想是分不開的。與韋政通論中國藝術,以為美即象徵善;中國人講道德,特重從心靈去體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