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9585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一、病害 1、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 3R问题 :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2、 植物保护的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3、 致病性 :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寄生性 - 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4、 植物病害 :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三角 :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 病害四角 : 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 5、 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

2、状态。 类型 定义 分类 1. 变色 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 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 坏死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 腐烂 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 萎蔫 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有生 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

3、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 畸形 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6、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病征类型 定义 1.霉状物 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 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 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2 4.粒状物 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 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是细菌病害

4、特有的病征。 7、 真菌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物类群。它所引起的植 物病害最多 。 菌丝成丛或交织成团的丝状体称为菌丝体。 真菌的吸器:真菌的吸器是菌丝的变态,它是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 机构。吸器形状各异,如白锈菌的吸器为小球状,霜霉菌为丝状,白粉菌为掌状,锈菌为指状。 菌核:是由菌丝体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松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其功能是抵抗不良环境,环境适宜时也可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形成新的繁殖体。 子座: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其功能是产孢机构,也可帮助渡过不良环境。 菌索:由菌丝体纠结

5、形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也称根状菌索,其功能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8、 真菌的无性孢子 主要有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是植物病害的再侵染源。 9、真菌有性孢子的种类: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休眠孢子 10、真菌生长的有性生殖一般经历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过程。 11、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亚门 细胞壁组成 无性孢子 有性孢子 主要病害 鞭毛菌 纤维素 游动孢子 卵孢子 花果腐霉,马铃薯晚疫病,十字花科霜霉病 接合菌 几丁质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软腐病,甘薯软腐病 子囊菌 几丁质 分生孢子 子囊孢子 桃缩叶病,麦

6、赤霉病,白粉病,苹果、梨黑星病 担子菌 几 丁质 多数缺 担孢子 黑粉菌散黑穗病,梨锈病 半知菌 几丁质 分生孢子 多数缺 纹枯病,稻瘟病 12、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间的区别: 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具传染性 不具传染性 田间有明显的 发病中心 、分布有一定规律 发病无规律、发生过程迅速( 发病对象具有普遍性 ) 有明显的病变过程 有些能恢复 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 病原生物因素侵染引起 13、 锈菌 锈菌生活史中可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最多为 5 种:性、锈、夏、冬、担孢子 3 14、半知菌中的丝孢菌 ( 1)粉孢属 引起白粉病 ( 2)梨孢属 灰梨孢可引发稻瘟病 ( 3)轮枝孢属

7、大丽花轮枝孢可引发棉花和茄子患黄萎病 ( 4)平脐蠕孢属 玉蜀黍平脐蠕孢可引起玉米小斑病,稻平脐蠕孢可引起水稻胡麻斑病 ( 5)突脐蠕孢属 大斑突脐蠕孢可引起玉米患大斑病 ( 6)黑星孢属 梨黑星孢可引发梨黑星病 15、 半知菌中的球壳孢菌 大多是植物病原菌,所致病害部分可见小黑点病斑 16、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菌原体。 大多数革兰氏染色反应 G- 分类 菌体 呼吸 氧化酶反 应 症状、病害 土壤杆菌属 杆状 好气 阴性 瘤肿和发根等畸形,根瘤 病 欧式杆菌属 杆状 兼性好气 阴性 腐烂、萎蔫、坏死,十字花蔬菜软腐病 假单胞杆菌属 杆状 好气 多为阳性 维管束萎蔫、枯萎,桑叶叶脉

8、发黑 菌落隆起、灰白色,有荧光反应 黄单胞杆菌属 杆状 严格好气 阴性 叶斑、叶枯、萎蔫,水稻白叶枯病 菌落隆起、密黄色 木质菌属 短杆状 好气 阴性 葡萄皮尔氏病,桃伪果病 17、 重要的植物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TMV)、马铃薯 Y 病毒( PVY)、黄瓜花叶病毒( CMV) 18、 病毒传播方式: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病毒的传播是完全被动的。 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 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 介体传播:昆虫、螨、线虫、真菌、菟丝子( 口针型病毒、循回型病毒、增殖型病毒 ) 19、 稀释限点 指病汁液保持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度。 体外存活期 指病汁液在室温 ( 2022 ) 下能

9、保存其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20、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将侵染过程划分为 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 1) 接触期:指病原物侵入前已与寄生植物存在相互关系并直接影响病原物侵入的时期。 影响因子 :植物表面的理化状况、微生物组成影响最大,植物表面和周围的微生物能干扰和影响病原 物的生存和定殖。因此,在侵入前期病原物必须适应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才能实现侵入。 防治 :阻止病原物侵入发展的最有利时期,在生物防治中,应用具有拮抗和竞争作用的微生物可以控制病原物的侵染。 ( 2) 侵入期:是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侵入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侵入途径

10、: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的侵入。真菌孢子芽管附着胞侵入丝细胞内。 4 5 种病原物侵入途径 : 寄生性强的真菌:以直接侵入或自然孔口侵入为主; 寄生性弱的真菌 :以伤口或衰亡组织侵入; 细菌: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主要); 菌原体、病毒:伤口侵入; 寄生性种子植物:直接产生吸根侵入。 影响因子 : 湿度 是病原物侵入的必要条件, 高湿度 使叶面形成水膜,通常有利于病原物的侵入;温度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的速度。湿度和温度对病原真菌侵入具有综合作用;光照:对气孔侵入有影响,光照影响气孔开闭。 ( 3) 潜育期:是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并建立寄主关系到寄

11、主表现症状前的一段时期。局部侵染、系统侵染。 影响因子 :病害种类和环境条件。潜伏隐症现象: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长期处于潜育状态,不表现或 暂不表现症状,温度影响较大,适温使潜育期缩短。 ( 4) 发病期:经过潜育期后,寄主植物开始出现症状而发病。 影响因素 :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湿度,对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扩展影响很大,其中以湿度对病斑扩大和孢子形成的影响最显著。 21、病害循环:也称侵染循环,指病害从寄主植物的上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2、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指病原物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场所渡过不利其生存和生长的冬天及夏天的过程。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有寄生、腐生

12、和休眠 3 种方式。 23、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 1)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器官 2)田间病株 3)病株残体 4)土壤 5)粪肥 6)昆虫或其他介体 24、病原物的传播 1)气流传播 是一些重要病原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 2)雨水传播 细菌和产生分子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器的病原真菌,存在于土中的一些病原物 水稻白叶枯病菌是经雨水传播的,暴风雨不仅引起叶片擦伤,有利细菌传染和侵入,而且病田水中的细菌 ,又可经田水排灌向无病田传播。因此,灌溉水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3) 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 病毒和菌原体病害为主,一些病原细菌 4) 人为因素传播 带有病原物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25、 病原物的初侵

13、染与再侵染 1)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中最初引起的侵染,称初次侵染或初侵染 2) 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和健康的植物,称为再次侵染或再侵染 5 26、 单循环病害 (也积年流行病害)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称单循环病害。 单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 只有一次侵染过程,多 为系统性病害,一般潜育期长 ,例如,小麦黑穗病、水稻干尖线虫病等。 对此类病害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 选用抗病品种、田间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 27、 多循环病害(也称单年流行病害): 一个生长季节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称多循环病害。 多循环

14、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中有 多次侵染过程,多为局部性病害,潜育期一般较短。 此类病害中,有许多重要的流行病,如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和玉米大、小斑病等。 对此类病害的防治往往难度较大,一般要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改善栽培措施、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 来降低病害的 发展速度。 28、 影响植物病害流行的因子 1) 感病寄主植物 2)强致病性病原物大量存在 3)适宜的环境条件 4)认为因素 29、病害循环涉及到四个环节: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病原物的传播; 侵染过程; 初侵染和再侵染 . 30、 柯赫氏法则 ,称柯赫氏假设,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柯赫氏法则具体内

15、容: (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物; ( 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 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 (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31、真菌侵染植物后可以引起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等五大症状,其中以坏死和腐烂居多。病症的表现多种多样:粉状物、霉状物、霜状物、锈状物和点状物等。 32、细菌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褪色或变色的较少;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往往有如下特点: 1)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 2)是在潮湿条件下,病

16、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 脓; 3)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人工接种的方法,制造伤口,通过伤口侵入。 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侵染和传播特点判断 2)喷菌现象 : 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成为喷菌现象。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与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3、许多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病害,一般在寄主的叶、茎、果上形成明显的病斑,并在发病部位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等病症 。常在植物表面形成粉状的白色6 或灰白色霉层,后期霉层中夹有小黑点即闭囊壳。 3

17、4、担子菌中的黑粉菌和锈菌都是活体营养生物,在病部形成黑色或锈色粉状物的病症。 二、 昆虫 1、 昆虫的基本特征: 1) 体躯由一系列体节所组成,明显分成头、胸和腹 3 个体段。 2) 头部着生有口器、 1 对触角、 1 对复眼和 0-3 个单眼。 3) 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3 节,各节上着生有胸足 1 对,中、后胸一般各有 1对翅。 4) 腹部一般由 9-11 个体节所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 1 对尾须。 2、昆虫触角类型:刚毛状,线状或丝状 ,锯齿状,双栉状或羽状,膝状或肘状,具芒状,环毛状, 鳃片状,球杆状或称棍棒状,锤状,念珠状或称串珠状。 1)具芒状 : 为蝇类特有

18、2)环毛状 : 如雄性蚊类和摇蚊等 3)鳃片状 : 如金龟子 4)球杆状或称棍棒状 : 如蝶类 5)念珠状或称串珠状 :如白蚁等 6)锤状 :例如瓢甲等 7)线状或丝状 :如蝗虫、蟋蟀及某些雌性蛾类等 8)刚毛状:如蜻蜓、蝉等 9)膝状或肘状 :如象甲、蜜蜂等 10)锯齿状 :如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 3、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头 头式 分为上口式【蝗虫、蛾蝶类】、前口式【步甲、虎甲、天牛幼虫】、 后口式【蝉、蝽、蚜】 触角 主要功能是嗅觉、触觉、有时也有听觉;功能基本构造为 柄节、梗节和鞭节 3 部分。 眼 分为单眼和复眼。单眼着生位置 额区上部 (蝽象、蜂类) 、头部两侧( 叶蜂、蛾类) 。

19、 口器 分为咀嚼式口器【蝗虫】和吸收式口器(又分为刺吸式【蚱蝉】、虹 吸式【鳞翅目】、舐吸式【双翅目蝇】、锉吸式【蓟马】 胸 胸节 分为 前胸、中胸和后胸 足 胸足一般由六节组成,分别是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前跗节、跗节 行走足、跳跃足、开掘足、捕捉足、游泳足、携粉足、抱握足、攀援足 翅 一般为三角形,具有 3 条边和 3 个角, 3 边是前缘、后缘和外缘; 3角是基角、顶角、臀角。 7 腹 内脏器官、 外生殖器 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外生殖器包括背产卵瓣、内产卵瓣、腹产卵瓣。 体壁 外骨骼 功能:保持昆虫固定的体型、内陷供肌肉着生、保护内脏器官免受机械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分蒸发和外来生物的

20、有害入侵等 感觉器官 使昆虫与外界环境保持联系; 体壁由内向外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 4、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主要器官 功能 消化系统 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3部分 排泄系统 马氏管 从血液中吸收各种新陈代谢排出的含氮废物,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血淋巴中的细长管道,其基部开口与中、后肠交界处,与肠道相通,端部游离。 呼吸系统 气管和气门 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循环系统 背血管 属开放式循环系统,即血液不是封闭在血管内,而是充满在整个体腔中,内部器官浸浴在血液中。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周缘神经系统 感受外界的

21、各种刺激,协调支配个器官做出适当的反应,进行取食、交配、趋性、迁移等各种生命活动。 生殖系统 外生殖器、内生殖器 激素 内腺体分泌 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脑神经产生促前胸腺激素( PTTH)、咽侧体产生保幼激素( JH)、前胸腺产生蜕皮激素( MH)、滞育激素( DH) 生殖方式 定义 代表昆虫 两性生殖 通过两性交配后,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由每个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 孤雌生殖 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为偶发性、经常性和周期性 偶发性(膜、鳞、缨、同)家蚕、毒蛾 经常性(膜、鳞、缨、同、鞘) 周期性 蚜虫、瘿蜂 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停留在

22、母体内精 蚜虫 8 5、昆虫的生殖方式 6、昆虫的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 4个阶段 双、鳞、鞘、脉、膜翅目 不完全变态 一生只经过卵、幼虫、成虫 3 个阶段 ,没有蛹期 半翅目 增节变态 腹部节数随着蜕皮次数增加而增加 (同、缨、直翅目为渐变态) 表变态 变化不明显,仅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 原变态 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 昆虫的个体发育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卵期 幼虫期 蛹期 成虫期 原足型,寄生蜂 离蛹,金龟甲、蜂类 “性二型现象”是指雌雄两性除生殖器官不同之外的形态差异 多足型,叶蜂、蛾 被蛹,蝶、蛾 寡足型,金龟甲、瓢虫、草蛉 围蛹,蝇 无足型,蝇、天牛、虻、象甲

23、 7、昆虫的生物学习性 休眠 昆虫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 , 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 ,常引起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宜,则生长发育迅速恢复常态的现象【小地老虎】 滞育 某些昆虫在一定的积极而、一定的发育阶段, 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 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舞毒蛾、玉米螟】 ,光周期是主要影响因素 假死性 一些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震动时,身体蜷曲,停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成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后即恢复正常的现象【金龟子、小地老虎】 趋性 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 多型现象 有些昆虫除成虫期有性二型现象外,同一性别 还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具有心发育

24、,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 幼体生殖 昆虫母体处于幼虫时期就能进行生殖 瘿蚊 多胚生殖 一个卵发育成 2 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正常新个体。 寄生蜂,如小蜂科、小茧蜂科 9 不同的生活习性的现象【蚜虫】 食性 指取食的范围。分为植食性(又可分为单食性【三化螟】、寡食性【菜粉蝶】、多食性【玉米螟】)、肉食性(又分为捕食性【螳螂】和寄生性【寄生蜂】)、腐食性【埋葬虫】和杂食性【蟋蟀】。 群集性 同种昆虫的个体大量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 迁移性 某种 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又称迁飞。【东亚飞蝗、瓢虫】 8、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一性征(生殖器官)不同外,有些昆虫

25、雌雄两性在触角、身体大小、体色及其他形态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这种 现象称为 性二型现象 9、在同一种昆虫中,除雌雄异型外,在相同的性别中,还具有 2 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称为 多型现象 10、昆虫的世代:昆虫的卵或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 11、 1 年发生 1 代的昆虫,称为一化性; 1 年发生 2 代或以上者,称为多化性。如二化螟、夜蛾、蚜虫类。 12、 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的人为引入和传播,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强制实施的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 13、 植物病害流行因素 1)感病寄主植物 :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

26、的基本前提。感病 的寄主植物还包括特定生育期或栽培不当造成的敏感状态的寄主植物。如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必须在扬花期的小麦。 2)强致病性的病原物 :病原物群体中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系或毒株若大量存在,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3) 有利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等。有利于流行的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 4)流行主导因素分析 :对于某种病害来说,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 14、 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 在一定的空间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15、 病虫害的调查取

27、样方法 :对角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五点式取样法、分行取样、平行线式取样法、 Z 字形取样法。 16、 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包括:植物检疫法、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 17、 农业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是有还生物综合治理的基础措施 1) 改进耕作制度 (1)调整作物布局 (2)土壤耕作和施肥 2) 使用无害种苗; 3)调整播种方式; 4) 加强田间管理; 5)安全收获。 18、 农业防治的优缺点 : 1) 优点: ( 1)节省人力、物理和财力; ( 2)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10 ( 3)对害虫的发生具有防治作用,符合植保工作方针; ( 4)易于被群众所接受,防治规模

28、大。 2) 缺点: ( 1)有些防治措施与丰产要求有矛盾,或与耕作制度有矛盾; ( 2)一些防治措施有地域性、季节性,防治效果不好 19、生物防治的途径: 1)保护有益生物; 2)引进有益生物,有益生物的人工繁殖与释放; 3)不育原理及应用; 4)生物产物的开发利用 5)天敌的引种驯化; 6)病原微生物的利用; 20、 生物防治优点: 1)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对环境影响极小; 2)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 3)活体生物接触和传播病原,使病原扩散和长期保存; 4)天敌资源丰富,利用途径多,成本相对较低。 21、生物防治局限性

29、: 1)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较慢,在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 2)生物 防治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3)一般不容易批量生产,常受储存、运输的限制 4)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一向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综合治理。 22、物理防治方法: 1)人工或机械捕杀; 2)诱杀法; 3)温控法; 4)阻隔法; 5)辐射法; 6)种子汰除和浸种、漂洗; 7)嫌弃处理。 23、 化学防治的特点 优点: 1)见效快,防治效果 显著; 2)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小; 3)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操作; 4)杀伤范围广,几乎用于各种有害生物的防治; 5)可以大规模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长期保存。 缺点: 1)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致使常规用药量无效。 2)杀伤天敌,破坏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能力,造成有害生物的再猖獗或次要有害生物危害上升。 3)残留污染环境 24、 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 现代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主要是综合治理,或称 综合防治 :即综合考 虑生产者、社会和环境利益,在投入 /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从农田生态系统出发,协调应用农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