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气象学 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章 地球大气 一、概念 气象学 :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称为气象学。 气象要素: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物理量。 二、范围 气象学范围广泛。如普通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气象仪器学,应用气象学等。 应用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建筑气象学、医疗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军事气象学等。 农业气象学 研究对农业生产有意义的气象条件的一门学科。 三、任务 1、研究农业气象条件形成和变化的规律。 2、研究农作物在各个发育时期对农业气 象条件的要求,确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 3、根据农作物的农业气象指标鉴定当地气候条件对他们生长发育和
2、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充分利用有利气候条件,克服不利气候条件的途径。 四、研究对象 大气:围绕着地球周围的深厚的空气层。 1.大气成分 干洁空气 :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的整个混合体。 水汽 :集中在 2-3km 以下的底层空气层。 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 2.大气分层 分层依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空气的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不同性质。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五层。 ( 1) 对流层 : 平均 高度 11km。 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平均 0.65 /100m。 几乎全部的水汽。大气质量的 3/4 集中在这一层,且温、湿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 对流旺盛,天气变化最剧烈。 ( 2) 平流层 :
3、 从对流层顶到 55km 左右之间。 底部温度随高度升高几乎不变,至大约 30km 以上,温度随高度上升的很快。 几乎没有水汽,灰尘。空气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飞行。 ( 3) 中间层 : 高度自 55km 85km 左右。 底部温度高,随高度升高,温度迅速下降。 由于下暖上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 4) 热 成 层 : 85km 800km。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增高。 空气处于电离状态,具有很强的导电性能。 ( 5) 散逸 层 : 800km 以上。 温度高,空气密度很小,地心引力很小。 第二 章 辐射 太阳辐射 一、辐射的概念 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这种能量的传递方式称为
4、辐射。放射或输送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二、 辐射能的量度单位 辐射通量 :辐射能在传递过程中,于单位时间内,通过或到达某一表面积上的总辐射能量,称之为辐射能通量。 J/S 辐射强度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 射能通量,称之为辐射强度。 W/m2 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通过或到达的光通量。 天文学上,四季划分是: 春分夏至为春季 夏至秋分为夏季 秋分冬至为秋季 冬至次年春分为冬季 气候学上四季的划分:以五日侯平均温度为划分依据, 1022 为春秋季。 三 、太阳高度角( h) 任意时 刻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sinh sin sin cos cos cos :观测地点的纬度 :观测时太阳赤
5、纬(阳光直射地点的纬度) :时角 时角:一日中太阳某瞬时位置距离正午时太阳位置的角距离。 当地正午真太阳时 12 点时 =0, 上午为负,下午为正。 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 : 当不变时, h随 的增大而减小。 公式讨论: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正午时刻 0 sinh sin sin cos cos cos( ) sin 90( ) h 90 利用上式计算得 h90时取补角。 四 、日照时间和光照时间 日照时间: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为日照时间。它 分为可照时间和实照时间。 可照时间:某一纬度某一季节一天中从日出到日 落的时间间隔为可照时间。 实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照射的时间为实照时 间。它是利用
6、日照计观察的。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曙暮光时间 可照时间的计算公式推导: sinh sin sin coscos cos 日出、日没时 h 0,此时的 0 sin0 sin sin coscos cos 0 cos 0 tgtg 公式讨论: 赤道上 0 据 cos 0= tgtg =0 0=90 可照时间( 2 0) /15( 2 90) /15 12h 在赤道上任何季节昼长均为 12h。 春,秋分 0 cos 0 0 0 90 可照时间为 12 小时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0 0 cos 090 可照时间 12h 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 0 cos 00 0水 空气 干燥疏松土壤 年较
7、差:一年中( T 最热月)平均( T 最冷月)平均 日变化 日较差:一日中( T 最高)( T 最低) 1.日变化:土表白天直接接受太阳辐射而增热,夜间放射长波辐射而冷却,因而引起温度的昼夜变化。 ( 1)位相: max 值: 13h 左右 min 值:日出点前后 max 值出现时间比太阳辐射强度最高值出现的时间稍落后。 ( 2)影响因子: 纬度: 上升,日较差下降 地形:南坡 平地 北坡 凸地: 通风良好,乱流旺盛 . 凹地:通风不良,乱流较少,白天增温后 ,热量不易散失。夜间,除了地面辐射外,冷空气易在凹地堆积,加剧了地面冷却。 土壤颜色: a 深大, b 浅大 t 深 t 浅 自然覆盖:
8、 t 下降。 天气条件:晴天时,白昼 R 多,土温上升快,夜间 -R 大,土温降温迅速。阴天时,昼间吸热和夜间放热较少。 2、年变化 : ( 1)位相 中高纬度地区 陆地: max7 月, min1 月 大陆性气候(龙井) 海洋: max8 月, min2 月 海洋性气候(青岛) ( 2)影响因子:同于影响日变化的因子。不 同的是 升高 t 加大 3、土壤中温度传播规律 温度波动的周期不随深度而改变。 无论日变幅还是年变幅都随深度的增加而 迅 速减少,到某一深层后出现日变和年变消失层。(恒温层) 位相: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 . 日变化:深度每增加 10cm,位相落后 2.5 3.5h。 年变化:
9、深度每增加 1m,位相落后 20 30 天。 空气温度 一、气温的年日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 1)位相: max 值:通常 14 15h; min 值:日出前后 特点:日变位相落后于土壤。气温日振幅 E r100% 过饱和,有利于凝结现象发生。 4、饱和差( d) :同温 度下的 E-e。 5、露点温度( Td):气压不变,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通过降温,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三、空气湿度的变化 1、绝对湿度的变化 ( 1)日变化 单波型; max 值: 14 15h, min 值:日出前后。 多发生在 T 变化不大的海洋、海岸、寒冷季节的大陆和暖季的潮湿地区。 双波型 max 值: 8
10、9h, 2021h; min 值:日出前; 15 16h 内陆暖季,沙漠地区。 ( 2)年变化: max:78 月份 min :12 月份 2、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 日变化: min:1415h max:日出前 年变化: min:78 月份 max:12 月份 e, E 与温度的关系 蒸发与蒸腾 蒸发:液态或固态水转变为气态水的过程。 蒸发量:某一段时间内(日、月、年)因蒸发而耗掉的水层厚度来表示,这水层厚度叫蒸发量。单位 mm 蒸腾:通过植物体表面蒸发水分的过程为蒸腾。 影响蒸发速度的因子: 温度:随蒸发面温度的升高,速度加快。 气压:气压越高,蒸发速度越弱;反之越强。 风速:
11、风速越大,蒸发越强;反之,蒸发减弱。 ( E-e) :它越大,蒸发越强;反之,蒸发减弱。 蒸发面的形 状:蒸发面曲率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蒸发面的性质:在温度相同时,水面 v冰面 v,纯水面 v溶液表面的 v,淡水 v海洋 v 田间总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二者的总和叫田间总蒸发量。 蒸腾系数:植物形成一个单位重量的干物资所消耗的水量。 蒸腾系数越大,植物需水量越多,水分利用率低。 蒸腾系数越小,植物需水量越少,水分利用率高。 云、雾及大气降水 云、雾、大气降水都是水气凝结、凝华物。 水汽凝结条件: 1、水气过饱和状态,即 eE。自然界中大部分凝结现象是产生在降温过程中的。 2、 凝结核存在,如盐粒、沙粒,岩石微粒等。 一、云、雾 (一)、云 概念:在高空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和凝华而形成的水滴,过冷却水滴,冰晶或它的混合组成的悬浮体。 云的分类: 3 族 11 属 28 种 云分类按云底高度,各族云的外部特征、结构成因。 低云( 2500m 以下):积云( Cu)、层云( St)、积雨云 (Cb)、 雨层云 (Ns)、层积云 (Sc)、碎雨云 (Fn)。中云( 2500 5000):高层云( As) , 高积云( Ac)。高云( 5000m 以上): 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