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并登革热护本内科护理学.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0348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乙型脑炎并登革热护本内科护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并登革热护本内科护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并登革热护本内科护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并登革热护本内科护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并登革热护本内科护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流行性乙型脑炎,国际上又叫日本脑炎虫媒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定义,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电镜),属于黄病毒科,结构为RNA型,具嗜神经性;抗原性稳定,人或动物感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都很敏感,5630分钟或1003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及干燥抵抗力强。,一、护理评估,流行病学,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41 深昏 明显 持续 3周 严重后遗症,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 /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在(50500) 106/L之间,早期中性粒

2、细胞为主,以后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查 病程第4日即可出现阳性,2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第一周内死亡患者 脑组织(脑脊液、血);用于回顾性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目前对乙脑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是抢救乙脑病人的关键。 恢复期及后遗症主要是加强护理,注意营养,与功能康复。,治疗要点,一般治疗,病人住院隔离,防蚊。 昏迷护理。 昏迷抽搐防护舌咬伤。 水电解质平衡与能量供给。 抗病毒治疗无,可试用利巴韦林和干扰素。,对症治

3、疗,高热:设法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 物理降温为主:冰枕、冰敷、醇浴或冰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为辅:口服阿司匹林、或肛内给消炎痛等; 亚冬眠: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用氯丙嗪或异丙嗪各0.5-1.0mg/kg/ 次肌注,q4 6h一次,配合物理降温。35天。抑制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与抽搐,1、脑水肿脱水,激素; 2、呼吸道阻塞吸痰、给氧、保持呼吸 道通畅; 3、高热降温; 4、脑实质损害镇静剂,安定,亚冬眠疗法。苯巴比妥预防。,呼吸衰竭,1、脑水肿脱水 2、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兴奋剂 洛贝林、尼可刹米 3、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东莨菪碱、654-2、酚妥拉明 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切

4、开或插管。,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高压氧 功能锻炼 理疗、按摩、针灸、替疗。,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意识障碍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有关。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衰竭有关。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出现惊厥、抽搐有关。,护理诊断,1.一般护理休息与隔离:安置于安静、舒适的病房,避免刺激;住院隔离至体温正常;意识障碍者专人看护。饮食护理 早期:进清淡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 有吞咽困难或昏迷者:鼻饲或静脉输注。 恢复期:高营养高热量饮食。,护理措施,三、护理措施,2.病情监测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有无惊厥发作先兆有无脑疝先兆:如有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有无并

5、发症的出现,三、护理措施,3.对症护理高热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昏迷后遗症,1.宣传预防知识 控制传染源-加强猪的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2.乙脑的知识教育,健康教育,(2014年版诊疗指南),登革热,概况,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病原学,属黄病毒科,共有4个血清学,其毒力及致病性DENV-2,31,4。对热敏感, 5030min,或100 2min均可灭活,超声波、紫外线、0.65%甲醛溶

6、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流行病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普遍易感,感染后可对同型病毒持久免疫(持续14年),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有效保护,可发生二次感染,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导致严重表现。,初次感染患者,1周以后检出IgG抗体,1周内检出高水平的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流行病学 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

7、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发病与布雷图指数(评价一个地区伊蚊密度的指标)有关。 夏秋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1月流行,8、9月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流行病学,在东南亚及海南省,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媒介在广东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中。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发病机制,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

8、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临床分型,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重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典型登革热,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典型登革热,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多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

9、点为主。 同一患者可见多种形态不同的皮疹。持续3-4天。束臂试验呈阳性。 于病程58天约2550% 病例有出血倾向 。,“三红”(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全身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一般不出血,病程短(14天)。,重型登革热,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 。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内死亡。此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衰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补体结

10、合试验1/32为阳性。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可明确诊断。,诊断要点,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前15天的活动情况,有否去过流行区 蚊虫叮咬史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发热,“三痛三红”,皮疹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实验室确诊:血清特异性IgM阳性 恢复期IgG比急性期有4倍增长 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抗原,治 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一)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等,(二)对症治疗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3.镇静止痛: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例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51,护理诊断及措施,体温过高 物理降温皮肤完整性受损 皮疹护理体液不足 补液潜在并发症:出血 观察与预防 或协助止血,预 后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