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 答 :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有两类 :( 1)相对性增多,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 ,低色素性 :红细胞染色过浅 ,中央苍白区扩
2、大 ,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 .高色素性 :红细胞着色深 ,中央淡染区消失 ,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 .嗜多色性 :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 ,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 ,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 ,正常人外周血中占 .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 ,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见于慢性贫血 . 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 .嗜碱性点彩 :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 ,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 .染色质小体 :是核的残余物 ,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 卡 -波环 :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 8”字形 ,曾认为是核膜
3、的残余物 . 有核红细胞 :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 ,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 红细胞外 ,成人如 出现有何红细胞 ,均属病理现象 .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 :1.急性感染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 .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 :1.感染 :特别是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亦可减少。 2.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贫血以及骨髓转移癌等。 3.物理 ,化学因素损伤 .4.单核 -吞噬细
4、胞系统功能亢进 :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 :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 病理性增多临床意义。 答 : 中性粒细胞增多 :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损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 内 , 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 , 而白细胞数 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 , 特别是内出血时 , 白细胞可高达 2010/L。 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
5、致的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蛇毒。 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而恶性肿瘤。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 :1.过敏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皮肤病 4 血液病 5 某些恶性肿瘤 6 某些传染病 7 嗜碱性粒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临床意义? 答 :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 10%以上。 2.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皮肤病 :如湿疹中度增高。 4 血液病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5 某些恶性肿瘤 :某些
6、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 某些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 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 其他:风湿性疾病、过敏性间质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 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 :1,过敏性疾病 2.血液病 3.恶性肿瘤 4.其他如糖尿病 , 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 异 型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些情况 ? 答:异型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不超过 2%。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 1感染性疾病 。 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病毒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型
7、淋巴细胞 , 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 可高达 10%以上。基本恢复后异型淋巴细胞仍可在外周血汇中持续数周、数月才逐渐消失。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或原虫感染(如疟疾)等疾病。 2 药物过敏 。 3 输血 、 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 , 可能与细胞肥大病毒又称涎腺病毒感染有关 。 4 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 、 粒细胞缺乏症 、 放射治疗等也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 异型淋巴细胞分型及增多的临床意义 ? 答 :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三型:( 1) 型(泡沫型):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为不规则形。核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
8、核染质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无核仁。胞质丰富,呈深蓝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质呈泡沫状 ,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通常以此型为最多见。( 2) 型(不规则形):胞体较 型较大,细胞外形常不规则,似单核 细胞,故也称为单核细胞型。胞质丰富,呈淡蓝色或淡蓝灰色,可由少量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 。核型与 型相似,但核染质较 型细致,亦呈网状,核仁不明显。( 3) 型(幼稚型) :胞体大, 直径 1518 m。 呈圆形或椭圆形 。 胞质量多 , 蓝色或深蓝色 , 一般无颗粒 , 有时有少许小空泡 。 核圆形或椭圆形 , 核染质呈纤细网状 , 可见 12 个核仁 。 除上述 3 型外,有时也可见到少数呈浆细
9、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哪些情况? 答 :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可增多,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 1)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 简述类白细胞病 反应 的分类 。 答: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的多少 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和白细胞不增多性两型,以前者为多见;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则可分为: 1 中性粒细胞型 2 嗜酸性粒细胞型 3 淋巴细胞型 4 单核细胞型 。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
10、些 ? 答 :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血小板分布异常。 病理性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 1.各种炎症性疾病 : 风湿热 ,结核病时 , 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 , 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 : 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 , 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 3.恶性肿瘤 : 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 ,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 , 肿瘤组织坏死 ,继发性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 , 血沉均可增快 。 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 答 : 答 :骨髓中血细胞发育规律为 : 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
11、胞发育成熟,胞体由大变小 ; 2)细胞质: 量:由少量逐渐增多; 颜色:由深蓝变浅染; 颗粒:从无颗粒到有颗粒,颗粒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 3)细胞核: 大小:由大变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 染色质:由细致疏松 逐渐 变为粗糙,致密; 核仁:由有到无; 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 4)细胞核 /细胞质比值 :由大变小 。 病理情况下尿中常见的管型及其临床意义? 答 :( 1)红细胞管型,尿中见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血红蛋白管型也可见于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后应时及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术后产生排异反应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它胶析性能疾病、肾
12、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时红细胞管型也可能是唯一的表现。( 2)白细胞管型管型内含有白细胞,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聚集而成,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并存。此种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可结合临床患者有无感染症状给予诊断,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有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亦可见到。 病理性尿液颜色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答 : 血尿,红色,因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红色或暗红色,离心沉淀后镜检时不见红细胞,但隐血试验阳性。 胆红素尿,深黄或褐色尿,呈豆
13、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抹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脓尿和菌尿:黄白色或云雾状,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或膀胱炎等。 乳糜尿和脂肪尿:乳白色,由于寄生虫或结核、肿瘤、创伤、手术等原因引起淋巴回流受阻,而脂肪尿可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 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什么是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产生的机制? 答 :尿蛋白定性实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 15.mg/24h 尿时 , 称蛋白尿 。 1. 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2.原尿中的蛋白主要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 ,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 ,近端小管对蛋白质的
14、重吸收障碍而出现蛋白尿。 3.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异常增多 .经过肾小球虑过 ,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出现在尿中。 4.肾髓袢升支及远曲肾小管起始部分分泌的 T-H 糖蛋白增加。 尿液有形成 分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 :1.红细胞 :典型形状为浅黄色双凹盘状。 2.白细胞 :外形完整 ,无明显的退行性改变 ,浆内颗粒清晰可见 ,胞核清楚。 3.上皮细胞 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自肾至尿道的整个泌尿系统。 4.管型是蛋白质 ,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 ,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状蛋白聚体。 5.结晶 :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怀疑患有肾结石的可能。 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答 :1.血糖升高性糖
15、尿 :血糖超过肾糖阈为主要原因 .2.血糖正常性糖尿 3.暂时性糖尿 4.假性糖尿 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件? 答 : 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 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蛋白变性聚集。 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当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肾管型随尿排出。 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 :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 (1)阳性反应,可见于 : 消化道溃疡,阳性率 40-70%,呈间歇阳性十; 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
16、达 95%,呈持续阳性,因 此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 其他,如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2)假阳性反应,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病理情况下粪便颜色与性状有哪些改变?(举四例) 答:鲜血便、柏油样便、白陶土样便、脓性及脓血便、米泔样便 、粘液便、稀糊状或水样便、细条样便、乳凝块。 梗阻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患者的粪便有何变化 。 答 : 梗阻性黄疸:粪便为白陶土色,粪胆原定性试验阴性 ; 溶血性黄疸:粪便深黄色,粪胆原定性试验阳性 。 常见脑、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答 : 蛋白质 细
17、胞计数 压力 外观 定性 定量 葡萄糖 氯化物 及分类 细胞 正常人 0.69 透明 () 0.2 0.4g/L 2.5 4.5mmol/L 120 130mmol/L ( 0 8) 无 1.76 多为淋巴细胞 化脓性 显著 混浊, 显著增加 明显减少 稍低 显著增加,数千, 可发现 脑膜炎 增高 可有 以上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致病菌 凝块 结核性 增高 微混,呈 增加 减少 明显减少 增加,数十或数百, 抗酸染色 脑膜炎 毛玻璃样, 已淋巴细胞为主 可找到抗 静止后有 酸杆菌 薄膜形成 病毒性 稍增高 清晰或 轻度增加 正常或稍高 正常 增加,数十或数百, 无 脑膜炎 微浊 以淋巴细胞为主
18、流行性乙 稍增高 多清晰或 增加 正常或稍高 正常 增加,数十或数百, 无 型脑炎 微混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其后则以淋巴细胞为主 脑肿瘤 增高 无色或黄色 轻度增加 正常 正常 正常或稍增加,以淋巴 无 细胞为主 脑室及蛛网 稍增高 血性 轻度增加 多增高 正常 增加,以红细胞为主 无 膜下腔出血 试述血尿素氮升高的临床意义。 答 :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2.肾前性少尿 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 .4 血 BUN 作为肾衰竭透析充分性指标 . 常见的远端肾功能试验有哪些? 答 :1.昼夜尿比密试验 2.3h 尿比密试验 3.尿渗量测定 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有哪些? 答 :( 1)
19、菊粉(一种植物糖)。能完全通过肾小球,可用 于肾小球的滤过率的测定,但需静脉输入,应用较少。( 2)肌酐清除率( ccr)。可用以估计肾小球的滤过率,其数值和血浆肌酐呈反比关系,肌酐清除率参考值:男 90 150 毫升 /分;女 70 120 毫升 /分。 由于尿中肌酐有 10%来自肾小管排泄,上述计算可能高估肾小球的滤过率,高估的程度随肾功恶化的程度而增加。( 3)尿素( Urea)(或尿素氮)。氨基酸经脱氨作用生成氨,氨对人体有毒性,肝细胞具有使氨生成尿素的作用 ;尿素的生成是肝脏的解毒功能之一,尿素是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尿素随血液从肾小球滤过由尿液排出体外 。血液尿素含量的测定
20、常做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筛选试验,但敏感性低,当滤过功能低于 40%时才升高。( 4)肌酐( CR)。肌酐是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在体内是一种废物,经肾小球滤过由肾脏排出,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是评价肾小球滤过率的良好指标,和滤过率成反比;但不敏感,当其滤过功能损伤约 50%时才明显升高。( 5)尿蛋白的测定。尿蛋白的漏出是肾小球损伤的首发症状,早于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数日到数年。正常尿液总蛋白不超过 150 毫克 /24 小时,白蛋白不超过 40 毫克 /24 小时。 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将肾功能损害程度分为几期 。 答 :分为四期:第一期,肾衰竭代偿期, Ccr51-80ml/min;第二期,肾衰竭失
21、代偿期,Ccr50-20ml/min; 第三期 , 肾衰竭期 , Ccr19-10ml/min; 第四期 , 尿毒期和终末期肾衰竭Ccr 10ml/min。 根据血肌酐将慢性肾衰竭分为几期 。 答: 第一期, 肾衰竭代偿期, Ccr 178ml/min;第二期,肾衰竭失代偿期 Ccr178ml/min;第三期,肾衰竭期 Ccr 明显升高, Ccr445ml/min。 根据血尿素氮将 慢性肾衰竭分为几期。 答 : 第一期 ,肾衰竭代偿期, GFR 下降至 50ml/min, 血 BUN 9mmol/L; 第二期 ,肾衰竭失代偿期血 血 BUN9mmol/L;第三期 ,肾衰竭期血 BUN20mmo
22、l/L。 简述急性慢性肝炎是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变化特征 。 答 : 急性肝炎时,转氨酶显著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总蛋白没有明显的变化 ; 慢性肝炎时,转氨酶轻度升高,大多数慢性肝炎的 AST 升高大于 ALT 的升高,血清 胆红素代谢基本正常,血清总蛋白显著升高 。 怎样合理选择肝功能实验指标。 答: 1 健康体格检查时 , 可选择 ALT、 AST、 -GT、 A/G 比值及 肝炎病毒标志物。必要时可增加 ALP、 SYP、及血清蛋白电泳。 2 怀疑为无黄疸性肝炎时,对急性患者可查 ALT、 胆汁酸 、尿内尿胆原及肝炎病毒标志物 , 对慢性患者家加查 AST、 ALP、血清蛋白总量、 A/
23、G 比值及血清蛋白电泳。 3 对黄疸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查 STB、 CB、 尿内尿胆原及胆红素 、ALP、 胆汁酸。 4 怀疑为原发性肝癌时,除一般的肝功能 ( ALT, AST, STB, CB)外,应加查 AFP、 -GT 及其同工酶 、 ALP 及其同工酶。 5 怀疑为肝脏纤维化或肝硬化时, ALT、 AST、STB、 A/G、 蛋白电泳 、 ICGR 为筛检检察,此外应查 MAO、 PH、及 PIHP 等 。 6 疗效判断及病情随访,急性肝炎可查 ALT、 AST、 STB、 CB、 尿内尿胆原及胆红素。慢性肝病可观察 ALT、AST、 STB、 CB、 PT、 A/G 比值
24、、 血清总蛋白 、 蛋白电泳 等 ,必要时查 MAO、 PH、 PHIP。原发性肝癌应随访 AFP、 CGT、 ALP 及其同工酶等。 三种黄疸的鉴别 : 血清胆红素 尿内胆色素 粪便 CB UCB CB/STB 尿胆红素 尿胆原 颜色 粪胆元 梗阻性黄疸 明显增加 轻度增加 0.5 强阳性 减少或缺少 变浅或灰白色 或消失 溶血性黄疸 轻度增加 明显增加 0.2 阴性 明显增加 加深 增加 肝细胞性黄疸 中度增加 中度增加 0.20.5 阳性 正常或轻度增加 变浅或正常 或正常 正常人 06.8 1.710.2 0.20.4 阴性 0.844.2 口服糖耐量实验的适应证有哪些 ? 答 :1.
25、无糖尿病症状 ,随机血糖或 FBG 异常 ,以及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者 .2.无糖尿病症状 ,但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 3.有糖尿病症状 ,但 FBG 未达到诊断标准者 .4.妊娠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肝脏疾病时出现糖尿病 5.分娩巨大胎儿 ,或有巨大胎儿史的妇女 .6.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 . 简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 :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 :GHb 增高提示近 23 个月的糖尿病控制不良 .2.筛检糖尿病 3.预测血管并发症 .4.鉴别高血糖 :糖尿病高血糖的 GHb 的水平增高 ,而应激性高血糖的 GHb 则正常 . 简述 cTnT 的临床意义。 答 :1.诊
26、断 AMI:是诊断 AMI 的确定性标志物 .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 3.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 4.其他 .也可作为判断 AMI 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灌注 ,以及评价心肌受损程度的较好指标 反应 心肌缺血损伤的理想化生物化学指标应具备哪些特点 。 答: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理想化生物化学指标应具备以下特点: A 具有高度心脏特异性 b 心肌损伤能迅速增高、并持续时间长 c 检测方法简便快捷 d 其应用价值已有临床证实 。 OGTT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答 :DM (mmol/l) 空腹 静脉血浆 7.0 静脉全血 6.1 毛细血管全血 6.1 服糖 2h 静脉血浆 11.1 静脉全
27、血 10.0 毛细血管全血 11.1 简述血糖代谢物检测,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和应 用。 答: 血糖代谢物检测 的临床意义:血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标。 1、 FBG(空腹血糖)增高: FBG 增高而又未达到斩断糖尿病标准时,称为空腹血糖过高; FBG增高超过 7.0mmol/L时称为高血糖症。 生理性增高 病理性增高:各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应激性因素;药物影响;肝脏与胰腺疾病。 2、 FBG 减低:当 FBG低于 2.8mmol/L 时称为低血糖症。 生理性减低:饥饿。 病理性减低: 胰岛素过多; 对抗胰岛素分泌不足; 肝糖原储存缺乏; 急性乙醇中
28、毒; 非降糖药影响。血脂检测的意义:血清脂质检测除了可作为脂质代谢紊乱及有关疾病的诊断指标外,还可协助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肾病综合症、肝硬化及吸收不良综合症等。 简述血清电解质检测主要项目的参考值。 答:血清阳离子检测:血钾 :3.55.5mmol/L 血钠: 135145mmol/L 血钙:总钙 2.252.58mmol/L 离子钙: 1.101.34mmol/L;血清阴离子检测:血氯: 95105mmol/L 血磷 0.971.61mmol/L。 临床常用的心肌酶有哪些?心肌蛋白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答:常用的心肌酶有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异型、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
29、酶。 常用心肌蛋白有心肌肌钙蛋白 T、心肌肌钙蛋白 、肌红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有那些? 答 :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2.脂类代谢功能检测 3.胆红素代谢检测 4.胆汁酸代谢检测 5.摄取和排泄功能检测 6.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 简述 肝脏疾病常用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 答: 答 :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2.脂类代谢功能检测 3.胆红素代谢检测 4.胆汁酸代谢检测 5.摄取和排泄功能检测 6.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 7.其他检测: 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 型胶原及其分解片段( 7S 片段和 NC1 片段)、血清铜测得。 简述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 (CH50实验 )的
30、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 答 :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 1.CH50 升高常见于各种急性期反应,如急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特别是肝癌等可较正常高 2 3 倍。 2.CH50降低补体消耗增加见于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等;补体大量丧失见于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外伤、手术和失血过多;补体合成不足见于肝硬化、慢活肝、急性肝炎重症患者等。 3.判断补体检测结果时应注意动态观察,最好数种补体成分同时检测,以便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简述 T 细胞分化抗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 :
31、1.CD3+降低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2.CD3+/CD4+降低 :见于恶性肿瘤 3.CD3+/CD8+降低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4.CD4+/CD8+比值增高 :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CD4+/CD8+比值降低 :见于艾滋病 ,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 .5.检 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 CD4+/CD8+比值增高于是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 简述 TORCH 试验包括的项目和临床意义。 答 : 临床意义:本检查常作为妇女怀孕期生殖道感染的常规检查项目。 1弓形虫感染 弓形虫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猫与其他动物是传染源。后天感染轻型者常无症状,但血清中可查到抗
32、体;重型者可引起各种症状,如高热、肌肉或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通过胎盘宫内感染者可引起死胎、早产,出生后可表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眼、内脏的先天损害。 2风疹病毒 孕妇感染风疹多在怀孕 l 6 周时,除可致流产、死亡外,所生 婴儿还可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lgM 抗体阳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必要时应终止妊娠。 3巨细胞病毒 lgM 抗体阳性提示病人近期有巨细胞病毒感染,但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4单纯疱疹病毒 主要引起疱疹性口腔炎、湿疹性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新生儿疱疹、疱疹性外阴阴道炎等。生殖器官以外的感染多由单纯疱疹病毒 - 型引起,而生殖器官的感染多由单纯疤疹病毒 - 型引
33、起。本试验不能区分单纯疱疹病毒 - 型或单纯疱疹病毒 - 型。 l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请简述病菌感染型疾病主要的检查手段及哪个为最重要的手段。 答: 病菌感染型疾病的检查 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检测细菌或其抗原 主要包括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培养、抗原检测与分析。 2.检测抗体。 3.检测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包括基因探针技术和 PCR 技术。上述多种检查手段中,细菌培养是最重要的确诊方法。根据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动物接种等可综合鉴定病原菌。目前,一些微量鉴定系统及自动化细菌噢诶杨与鉴定系统已经应用于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大大提高了检查报告的速
34、度与准确性。 请简述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及感染途径 。 答 :感染类型 1.下呼吸道感染 2.尿路感染 3.手术切除感染 4.胃肠道感染 5.血液感染 6.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感染途径 ;1.外源性感染 2.内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标本采集和送检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 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正常菌群和其他杂菌污染。 立即送检,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肛拭或伤口拭, 应 立即送检。 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送检标本应 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 ,正 确选择培养基
35、和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 8 对污染标本作定量培养 , 以判别是感染菌或定植菌 。 9 分离所得病原菌应作药敏试验 , 提倡 “分级报告”和“限时报告”。 简述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菌耐药基因的临床意义 。 答: 1.可比培养法更早检测出病原菌的耐药性,尤其适用于检测生长缓慢病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有利于临床早期合理选药治疗。 2.耐药基因的检出对病原菌的耐药性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当病原菌对某一抗菌药物的耐药表现呈现“敏感”或边缘耐药时,如 mec-A 基因的检出可确证对苯挫西林表现为边缘耐药的 MRSA。 3.在细菌耐药性及其扩散的流行病学监测中,耐药基因的监测比常规方法监测
36、病原菌的耐药谱更准确。 4.耐药基因的监测可作为考核其他耐药性监测的金标准。 什么是 网织红细胞 。 答: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 答 :1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 1)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 ( 2)判断疗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补充铁剂及维生素 B12、叶酸之后,网织红细胞应迅速增多。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红细胞生成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 0 5%。 试述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及前 S1 抗
37、原的临床意义。 答 : 乙型肝炎病毒 ( 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包膜病毒。现用于临床的病毒标志物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 -HBs)、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 HBeAg)、乙型肝炎病毒 e 抗体(抗 -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HBc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 -HBc)、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 S2 和 i 前 S2 抗体、乙型肝炎病毒 DNA。 HBsAg HBeAg 抗 -HBc 抗 -HBc-IgM 抗 -HBe 抗 -HBs 检测结果分析 + + - - - - 急性 HBV感染早期,HBV 复制活跃 +
38、+ + + - - 急性或慢性 HB, HBV复制活跃 + - + + - - 急性或慢性 HB, HBV复制减弱 + - + + + - 急性或慢性 HB, HBV复制减弱 + - - - + - HBV 复制停止 - - + + - - HBsAg/ 抗-HBs 空白期,可能HBV 处于平静携带中 - - - - - - 既往 HBV感染,未产生抗 -HBs - - + + + - 抗 -HBs 出现前阶段,HBV 低度复制 - - - - + + HBV 感染恢复阶段 - - - - - + HBV 感染恢复阶段 + + + + - + 不同亚型(变异型)HBV 再感染 + - - -
39、- - HBV-DNA处于整合水平 - - - - - + 病后或接种 HB 疫苗后获得性免疫 - + - - - - HBsAg 变异的结果 + - - - + + 表面抗原、e 抗原变异 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标准 ? 答 : 1.诊断灵敏度,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诊断灵敏度的 数学式为所以病人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 2.诊断特异性,指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它的数学式为所以非病人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3.诊断准确度,指某实验项目在实际使用中,所有检验结果中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数。 类白血病反应的分类? 答 : 1.中性粒细胞型:此型最常见。可见于各种感
40、染、恶性骨髓肿瘤转移、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溶血或出血、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等,其中以急性化脓菌感染为最常见。2.嗜酸性粒细胞型:常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 ,其他如风湿性疾病、晚期癌肿等。 3.淋巴细胞型: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水痘 、风疹等,也可见于粟性粒结核、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性痢疾、斑疹伤寒、风湿病并血管内皮细胞增多症。 MPV 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 答 :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 ,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 ,MPV 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 .减低多见于 :骨髓造血功能不良 ,血小板生成减
41、少 .有半数白血病患者 MPV 减低 ,MPV 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 ,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 :骨髓中血细胞发育规律为 : 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发育成熟,胞体由大变小; 2)细胞质: 量:由少量逐渐增多; 颜色:由深蓝变浅染; 颗粒:从无颗粒到有颗粒,颗粒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 3)细胞核: 大小:由大变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 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 核仁:由有到无; 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值 :由大变小 简述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答:缺铁性贫血典型的血液学特征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国内贫血中
42、最常见的一种。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幼红细胞百分率常 30%,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红系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贫血严重时,中幼红较晚幼细胞 更多。 3.贫血程度较轻时,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着色偏嗜碱性。有时细胞边缘可见不规则突起,核畸形,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炭核。成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同血象。 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 5.巨核细胞系正常。 简述巨幼红细胞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答 : 1.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细胞均出现巨幼变为特征 。 0.红细
43、胞系:增生明显,粒红 比值降低或倒置。正常形态幼红细胞减少或不见,由各阶段巨幼红细胞取代,其比例常大于 10%,可见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红细胞。 3.粒细胞系统: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细胞比例相对降低。中性粒细胞自中幼阶段以后见巨幼变,以巨晚幼粒和巨杆状核细胞多见。 4. 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减少,可见巨核细胞胞体过大,分叶过多与核碎裂。胞质内颗粒减少。 淋巴细胞形态一般无变化,单核细胞也可见巨幼变。 急性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的特点 。 答 : 骨髓象:急性型再障的骨髓损坏广泛,骨髓小粒细小,脂肪滴明显增多,多部位穿刺均显示下列变化。 骨髓增生明显减低 。骨髓小粒呈粗网结构空架状,细胞稀少,造血细
44、胞罕见,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粒 、 红两系细胞极度减少 ,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达 80%以上。 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 多数病例常无巨核细胞可见 。 浆细胞比值增高 。 有时还可有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增高。 APTT、 PT、 TT、 FIB、 AT 检测项目有哪些临床意义? 答: APTT:是内源凝血系统筛选实验, PT:是外源凝血系统筛选试验。 TT:延长 见于地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存在。 FIB:纤维蛋白原增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 AT:抗凝血酶的多少,高见于血友病,白血
45、病。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 AT 缺乏症, DIC。 哪些血脂成分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的作用? 答 : 总胆固醇 、 三酰甘油 、 低密度脂蛋白 、 脂蛋白 ( a)、载脂蛋白 B。 简述淀粉酶监测的临床意义? 答 : 1.淀粉活性酶增高:肾腺炎、胰腺癌和非胰腺疾病 2.淀粉酶活性降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 何为免疫球蛋白?何为 M 蛋白?临床意义? 答 :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 外分泌液和部分细胞的膜上。 M 蛋白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单克隆 B 细胞增殖产 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速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检测到 M 蛋白,提示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见于: 1.多发性骨髓瘤:以 IgG 型最为常见,其次为IgA 型, IgD 和 IgE 罕见,也有 IgM 型报道。 2.巨球蛋白血症:该病血液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gM。 3 重链 病:出现 Ig 重链(伽马, a, u 重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