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一、 名词解释 1、 强直收缩 :连续多次阈上刺激且彼此间隔小于单收缩时程时,则可引起持续收缩,成为强直收缩。 2、 阈电位 :刚能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3、 钠泵 :一般情况下,分解一分子 ATP,可以使三个钠泵出膜外,同时又两个钾泵入膜内,泵的作用是维持神经、肌肉细胞内、外某些离子出现高逆浓度差,如胞内钾高于胞外,胞内钠低于胞外。 4、 去极化 :也叫除极化,在生理学中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过程成为去极化。 5、 凝聚原: 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与糖蛋白抗原,成为凝聚原。 6、 晶体渗透压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 决定,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2、 7、 渗透性溶血: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周围血浆渗透压相等,如果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则水分过多的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步降低盐溶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二、论述题 1、何为兴奋 收缩偶联,简述其过程。 答:兴奋 -收缩偶联:基膜电变化和肌节机械缩短之间所存在的中介性过程。 偶联过程:三步: 1)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深部。 2)横管的电位变化导致终池释放 Ca2+,触发 肌肉收缩。 3)肌肉收缩后 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2、说明 ABO 血型的输血原则 答:因为血液中含有抗原凝集素,输血时,应该
3、尽量使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同。若少量输血时,输血者的血液进入受血者体内,得到充分稀释, O 型血可以代替受血者相同血型,若大量输血时,则不能用 O 进行输血。 输血也可采用成分输血,比如烧伤患者可输入血浆,贫血者可输入红细胞悬液。 2 3、列表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功能。( P183、 186、 188.宋进) 血细胞 项目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形态 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直径约为 8um,最大边缘厚度约为 2um,中心厚约 1um 中性粒细胞:多形核,有不明显颗粒,直径 1014um。嗜酸性粒细胞:双叶核,噬酸性颗粒,直径 10-14um。噬碱性粒细
4、胞,U 或 S 形核,含嗜碱性颗粒,直径 10-12um。淋巴细胞,球形或齿状核,直径 5-17um。单核细胞, U 形 或 肾 形 核 , 直 径14-24um, 100700/mm3,巨噬作用 2-4um 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 2-4um 数量 正常男性血液中红细胞数为450550 万个/mm3,平均为 500万个 /mm3;女性为 380 万 460 万个 /mm3,平均为420 万个 /mm3 中性粒细胞:30007000/mm3。 嗜酸性粒细胞:100400/mm3 噬碱性粒细胞: 2050/mm3 淋巴细胞: 15003000/mm3 单核细胞: 100700/mm3 正常成
5、人血小板数量为 15万 45万 /uL 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防御寄生虫,破坏抗原 -抗体复合体,参与脱 敏反应 噬碱性粒细胞:含有肝素,能释放组胺和抗炎症因子 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 单核细胞 :巨噬作用。 )血小板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 4、列表比较 RP、 AP 的定义、特点、产生机制的不同。 5、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及其特点 . RP AP 定义 细胞膜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点位差。 细胞膜收到刺激发生兴奋,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
6、波动。 特点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膜外为负,膜内为正。 产生的机制 膜结构中 Na-K 泵作用形成的膜内钾离子浓度高,膜外高钠离子状态产生各种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基础,钠离子、钾离子通过电压门控通道的易化扩散是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直接原因。 去极化机理: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道首先被打开,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出现去极化,反极化,达到电位平衡; 复极化机理:钠离子通道很快失活,激活门仍开着,但失活门关闭,钠离子不能内流,使钠离子通道打开的去极化,使钾离子通道较迟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使膜复极化到静息状态。 时期 时间 神经细胞状态 给予刺激后状态 绝对不应期 0.3ms 兴奋性为 0 不兴奋 相对不
7、应期 3ms 兴奋性上升,仍低于原水平 阈上刺激可兴奋 超常期 12ms 兴奋性高于原水平 阈下刺激可兴奋 低常期 70ms 兴奋性低于原水平 阈上刺激可兴奋 4 2、 一、 名词解释。 1、脊髓休克 :脊髓被横断后,断面以下断暂时地丧失反射活动能力,骨骼肌以及内脏反射活动受到完全抑制或是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P98. 2、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是运动系统的功能 单位 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单位。 P93. 3、去大脑僵直 :如果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则动物立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
8、,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 P101. 二、 论述题。 1、试论下丘脑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答:下丘脑有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之称,对血压、体温、摄食、 水平衡和内分泌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生理功能 部位 病变后的临床表现 调节体温 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 PO/AH)体温 调节的中枢整合中心部位 体温不正常 调节摄食行为 外侧区 饥饿中枢 厌食、体重下降 腹 内侧区 饱中枢 贪食、肥胖 调节水平衡和ADH 的分泌 调节水平衡(口渴)的中枢靠近摄食中枢;视交叉上核,室旁核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合成 ADH( AVP) 中枢性高钠血症;尿崩症或异常性抗利尿激素综合症 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 腹
9、内侧正中隆起及其他部位 通过分泌相应急速调节腺垂体的活动 内分泌功能性障碍 影响情绪反应 下丘脑外侧区 防御反应区 情绪性格变化 影响自主 神经活动 下丘脑前区 “促营养性”(副交感); 下丘脑后区 “促活动性”(交感)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控制生物节律活动 视交叉上核 生物节律 活动紊乱 5 2、试述脑电波的形成原理。 答: 1,、产生脑电节律性活动的条件: ( 1) 同步化; ( 2) 神经元的排列方向一致。 2、脑电活动的皮层神经元机制: 脑电波是由皮层细胞群同步活动时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所形成的。 3、皮层神经元节律性同步活动的起源: 皮层的自发的节律性活动来源于丘脑,然后从丘脑传递到大脑皮
10、层。 3、 一、名词解释 1、近视 :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的折光能力过强时,均将导致来自远方的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的前方,使远方的物象变得模糊,即近视。(乔梦萍 , P141) 2、瞳孔对光反射: 不同视觉条件下,光照射视网膜时产生的神经冲动经视神经到达中枢,部分神经纤维离开视束进入中脑顶盖前区,通过反射活动对入眼光亮起控制作用。例如,在强光照射下,瞳孔缩小,反之亦然,称为瞳孔对光反射。(乔, P139) 3、美尼尔氏综合症 :前庭迷路功能发生障碍时,会出现眩晕,旋转的感觉,并伴有呕吐耳鸣等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还可出现自发性眼震颤,此即眩晕综合征,亦称美尼尔综合症。(乔, P17
11、0) 二、论述题 1、简述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功能特点? (杨梅) 答:感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 锥细胞。均由外段,内段和突触末梢组成。外段呈片层结构,由细胞质膜内折形成。 视锥细胞:分布:中央凹密集,周边部少;功能:感受白昼光和色光,光敏度低。 视杆细胞:分布:周边部多,中央凹处无;功能:感弱光刺激,光敏度高。 6 2、简述色觉学说的基本要点,分析色觉异常的原因。(见课本 148)梁攀 答 :色觉的三原色学说: 视网膜中存在感红、感绿、感蓝的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不同波长的光线入眼时,这三种视锥细胞的兴奋程度不同,在中枢则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色觉。 4、
12、 一、 名词解释(宦忠艳) 1、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11 2、期外收缩 :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心肌组织可以在窦性节律之外,接受来自异位起搏点或人工的刺激,如果这个刺激恰好落在窦性节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性兴奋传来之前,可以使心肌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称期外收缩。 P217 3、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从 0 期去极化达 -60mv 的这段时间,称为有效不应期。 217 二、 论述题 7 1、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淋巴循环有何意义?(涂瑞倩) 答: 在毛细血 管动脉 端血浆有组织液 生成,而在静脉端 发生组织液 回流,
13、从而实现血液 与组织液 的物质交换 。淋巴液 来 自组织液。血浆 滤过生成 的组织液 仅90被重吸收,其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 成淋巴液 。 毛细淋巴管内 的淋巴液 流入集合淋巴管和淋巴结,最后经淋巴导管(胸导管和右淋巴管)进入前腔静脉,加入血液循环。所以淋巴回流系 统是组织液 向血液循环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淋巴循环的 一个重要特点是单向流动而不形成真正的循环。 淋巴流入血液循环系统具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组织间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但比较容易透 过毛细淋巴管壁而形成淋巴的组成部分。每天约有 75 200 克蛋白质由淋巴带回血液,使组织间液中蛋白质浓度保持在较
14、低水平。 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由肠道吸收的脂肪 80 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调节血浆和组织间液的液体平衡。每天生成的淋巴约 2 4 升回到血浆,大致相当于全身的血浆量。 淋巴流动还可以清除因受伤出血而进入组织的红细胞和侵入机体的细菌,对动物机体起着防御作用。 2、讨论心肌自律性形成原理,总结心肌收缩性特征。(谢红娴) 答:心脏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 律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组织中的自律细胞,它们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再传导到其他的心肌细胞。自律组织膜电位在复极化 4 期结束后,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爆发 AP,这种变化周而
15、复始形成心肌自律性。(书P213-215 课件第六章第一节) 心肌收缩性特征: “全或无”式同步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收缩依赖细胞外液钙离子。 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课件第六章第一节) 8 3、简述冠状循环、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卢静) 答: 冠脉循环生理特点 1、 心肌耗氧量最高 2、 氧利用率高 3、 冠状 A 口径,影响冠 状血流量 4、 心舒期冠脉血流量占总冠脉血流量的 80%。 脑循环生理特点: 1、 脑血供应来自颈内 A 和椎 A 2、 脑袋谢率高 3、 脑血流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4、 灰质血流量大于白质 5、 脑血流量相对稳定,变化幅度很小 5、 一、名词解释 1、 潮
16、气量: 平和呼吸时,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几本相等,其进出肺的形式如同海潮的涨落,故称为潮气量,为 400600mL。运动和情绪变化时,潮气量相应增大。( P267 王琼) 2、肺活量: 在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包括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的总和,是 肺在一次活动中的最大通气范围。正常成年男性的肺活量平均约为 3500mL,女性为 2500mL。( P267 王琼) 3、氧离曲线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 O2 分压有关,在一定范围内, O2 分压越高,饱和度也越高。表达 O2 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或氧离曲线。( P273 王琼) 二、论述
17、题 1、 1、呼吸过程三环节(图示) 答 :(来自课件,课本上的另一个图 P259 也可供参考 . 王琼 ) 9 2、 气体在血液中是如何运输的?( P272 王琼) 答 :1) O2 的运输: 2%以物理溶解形式运输, 98%以 化学结合形式运输,化学结合主要以 HbO2 形式, HbO2; Hb+O2 2) CO2 的运输: 5%以物理溶解形式运输, 95%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化学结合形式又有两种, 60%90%以碳酸氢盐 (HCO3-)形式运输, 10%20%以氨基甲酸( HbNHCOOH)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物理溶解的量虽少,但是在气体交换过程中却是化学结合形式所必须借助的中间步骤,以
18、下面简图示之: 游离 O2 化学结合 O2 游离 O2 肺泡 细胞 游离 CO2 化学结合 CO2 游离 CO2 血 液 O2 分压高 的肺部 O2 分压低的组织 10 6、 一、名词解释 1、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食物入胃 5min 左右就开始胃排空。胃排空的动力来自于胃的运动(主要是蠕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课本 319 页 ) 2、 胃泌素 :又称为促胃液素 .是一种重要的 胃肠激素 ,它主要由 G 细胞分泌。G 细胞是典型的开放型细胞,以胃窦部最多,其次是胃底、十二指肠和空肠等处。人胰岛的 D 细胞亦能分泌胃泌素 . 3、 粘液 -碳酸氢盐屏
19、障 :粘液在胃粘膜表面易形成凝胶层 ,具有保护 ,润滑胃粘膜的作用 ,其中 HCO3-盐可以中和部分胃酸 ,具有胃粘液屏障作用 . 二、论述题 1、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 ?为什么 ? 答 :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小肠 . 原因 :1) .小肠吸收面积大 ,长 405 米 ,环状皱襞、绒毛、微绒毛面积达 200平米 ; 2) .小肠内消化酶丰富 ,营养物质已彻底分解 ,利于吸收 ; 3)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是两条营养吸收的基本途径 .(课件 ) 2、 试述蛋白质、脂肪、糖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过程。(箭头式回答) 答: 1) 蛋白质的消化 :蛋白质 月示、胨 多肽 +氨基酸 多肽 二肽 +氨基 酸 二肽 氨基酸 吸收:主要形式是氨基酸,继续性主动运转,与载体结合,运转通过细胞耗能。 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肠氨基肽酶 胰羧肽酶 肠二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