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科护理学总复习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儿科护理学概述 (二) 儿科护理学的范畴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改变;儿童健康需求的增加 儿科护理学的范畴有三方面改变 由单纯对疾病的护理转变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 由单纯的患儿护理扩展为对所有小儿提供有关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保障和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全面服务 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机构承担任务逐渐发展为全社会都参与并承担儿童保健和护理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 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 (一)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胎儿娩出为胎儿期 妊娠早期:从受精卵 形成满 12 周 妊娠中期:自 13 周 28 周 妊娠晚期:满 29
2、周胎儿出生 (二)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生后 28 天之前称新生儿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 (三)婴儿期:从出生 1 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此期是小儿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四)幼儿期: 1 周岁以后满 3 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 3 周岁后至 6 7 周岁为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 6 7 周岁至青春发育前期为学龄期 (七)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 10 20 岁, 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 2 年左右。此期生长发育速度再次加快 第三节 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一、儿科护士的角色: 1、护理活动的计划者和执行者 2、健康教育者 3、健康咨询者 4、健康协
3、调者 5、患儿及其家庭的代言人 6、护理研究者 二、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 1)热爱护理事业,热爱儿童,有爱心、同情心,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献身儿童健康事业的精神 ( 2)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慎独修养,以真诚、友好、热情、和蔼的心态为小儿提供优质服务 ( 3)全心全意为小儿服务,能为小儿及家庭保守秘密和隐私 2、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 ( 1)具有较全面的基础护理理论和专业护理知识、精湛的护理实践技能,操作准确,动作规范 ( 2)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并运用于护理实践 ( 3)具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准确、有
4、效、及时地解决问题 ( 4)具有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3、健康的身体素质 ( 1)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护士完成其工作职能的基本保证 ( 2)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心胸宽广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现 ( 3)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与儿童、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仁团结协作、互尊友爱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逐步形成、长大,属于量的变化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和成熟,为质的变化 一、生长发育的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二)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性 (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
5、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估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的方法:体重、身高、头围、胸围、上臂围 (一) 体重 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和 意义: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是儿科临床给药量、输液量、热量的计算依据 正常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 3kg 体重推算公式 1 6 月:体重( kg)出生体重( kg)月龄 0.7( kg) 7 12 月:体重( kg) 6( kg)月龄 0.25( kg) 2 12 岁:体重( kg)年龄 2 8( kg) (二) 身长(高) 定义: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
6、的垂直距离 正常新生儿平均出生身高为 50cm 1 岁 75cm 2 岁 85cm 推算公式 2 12 岁 身高( cm)年龄 7 77( cm) (三) 头围 定义: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意义: 2 岁以内与脑的发育关系紧密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为 34cm 1 岁 : 46cm 2 岁 : 48cm 5 岁 : 50cm 15 岁: 54 58cm 头围小:小头畸形、脑发育不全 头围大:脑积水、佝偻病 (一) 骨骼的发育 1、颅骨的发育判断指标 ( 1)头围的大小 ( 2)骨缝 ( 3)前后囟闭合的迟早 ( 1)骨缝: 骨连接处的间隙 前囟和后囟是婴儿期主要的颅骨间隙 出生
7、时分离, 3 4 个月闭合 ( 2)前囟 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测量:对边中点连线长度 变化规律:出生时 1.5 2cm 0 6 月 增大 6 月 变小 1 1.5 岁 闭合 前囟异常情况 早闭或过小:小头畸形 迟闭、过大:佝偻病、脑积水、先天性甲低 饱满:颅内压增高 凹陷:脱水或极度消瘦 ( 3)后囟: 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间隙 出生后 2 个月内闭合 2、 脊柱的发育 ( 1)生后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 于四肢, 1 岁,四肢增长快于脊柱 ( 2) 3 个脊柱自然弯曲 新生儿 平卧 轻微后凸 3 月 抬头 颈椎前凸 第 1 个生理弯曲 6 月 坐 胸椎后凸 2 1 岁 走 腰椎前凸
8、 3 6 7 岁 韧带固定脊柱弯曲 (二) 牙齿的发育 乳牙 20 个 恒牙 32 个 新生儿 未萌出 4 10 月 萌出 2 岁内 乳牙数月 龄 4 6 2 岁半以前 出齐 6 岁 第一磨牙 7 岁后 逐个脱落 取而代之 12 岁 第二磨牙 18 岁 第三磨牙 20 30 岁 出齐 第三节 计划免疫 一、常用疫苗 我国卫生部规定,小儿在 1 岁内必须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糖丸、乙肝疫苗、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活疫苗 7 种疫苗的接种 除复种疫苗外,可根据流行地区和季节,进行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疫苗、风疹疫苗、流感疫苗、腮腺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等接种 计划免疫程序表
9、疾病预防 疫苗 性质 初种年龄与次数 结核病 卡介苗 减毒活结核菌 生后 2 3 天 脊髓灰质炎 三型混合糖丸 减毒活疫苗 2 月 3 月 4 月 麻疹 减毒活疫苗 8 月 百日咳 百日咳菌液 白喉 三种混合制剂 类毒素 3 月 4 月 5 月 破伤风 类毒素 乙型肝炎 乙肝减毒活疫苗 出生 1 月 6 月 疫苗接种方法及剂量 疫苗种类 接种方法及部位 每次剂量 卡介苗 左上臂三角肌下端外缘皮内注射 0.1ml 乙肝 右上臂三角肌内注射 5ug 脊灰 口服 1 丸 百白破 皮下注射、上臂外侧 0.2 0.5ml 麻疹 皮下注射、上臂外侧 0.2ml 二、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一)接种前的准备
10、1、环境准备:接种场所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接种及急救用品摆放有序 2、心理准备: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消除紧 张、恐惧心理,争取家长和儿童的合作。接种最好在饭后进行,以免晕针 (二)接种时护理 1、严格查对: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年龄及疫苗接种名称,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接种 2、生物制品的准备:检查制品标签,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 3、严格无菌操作: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剩余药液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在空气中放置不能超过 2 小时;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活菌苗应烧毁 4、局部消毒 常规用 0.5碘伏及 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注射 接种活疫苗、菌苗时,只用 75乙醇消毒,因活疫苗、
11、活菌苗易被碘酊杀死,影响接种效果 5、严格掌握禁忌证 接种前认真询问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必要时先做体检 (三) 接种后护理: 1、告知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 2、接种后及时记录,再次接种者需及时预约,以保证接种及时、全程足量,避免重种、漏种,未接种者应注明原因, 及时补种。 三、接种反应及处理 (一)一般反应 1、局部反应 接种后 24 小时左右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有时伴有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 红肿直径 2.5cm 为弱反应, 2.6 5cm 为中等反应, 5cm 为强反应 局部反应持续 2 3 天不等 接种活菌(疫)苗后局部反应出现晚、持续时间 长 2、 全身反应 接种后 24 小时
12、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持续 1 2 天,大多中低度发热,接种活疫苗需经过一定潜伏期( 5 7 天)才有体温上升 体温 37.5左右为弱反应, 37.5 38.5为中等反应, 38.6为强反应 伴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不适等反应 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 5 7 天出现散在皮疹 处理:对症处理,适当休息,多饮水 (二) 异常反应: 1、过敏性休克 注射后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发生。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不及时抢救,有生 命危险 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 1: 1000 肾上腺素 0.5 lml,
13、必要时重复注射 氧气吸人,病情稍稳定后,尽快转至医院抢救 2、 晕针: 由于各种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所致的一过性脑缺氧 原因:空腹、疲劳、室内闷热、紧张或恐惧 症状: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重者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知觉丧失 处理: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 数分钟后不恢复正常者,可针刺人中、合谷穴,或皮下注射 1: 1000 肾上腺 素,每次 0.5 1ml 过敏性皮疹及全身感染 3、过敏性皮疹 以荨麻疹最多见 一般于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 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4、全身感染 免疫系统有严重
14、原发性缺陷或继发性免疫防御机能遭受破坏(如放射病)者 接种活菌(疫)苗后可扩散为全身感染 第五章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 第六节 温箱使用法 P59 目的:提供合适的环境,维持正常体温。有利于危重患儿的病情观察 适应症: 出生体重 38或 6 个月的婴儿,单纯乳类喂养已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当每日摄入量达 1000ml 或每次达 200ml 以上时,应添加辅食,以保障婴儿的健康 添加辅食的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有一种到多种的原则 2、选择添加时机:在小儿身体健康时添加,患病时暂停添加辅食 3、注意观察:每次添加新食品后,应密切观察小儿是否能接受,大便有无异常
15、等情况 4、添加辅食过程中:注意培养小儿的进食技巧,逐渐由授食过渡到自食 第五节 维生素缺乏病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 D 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主要见于 2 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病因: 1、围生期维生素 D 不足 2、日照不足 3、摄入不足 4、生长过速 5、疾病与药物的影响 临床表现: 多见于 3 月 2 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重症佝偻病患儿有消化功能紊乱、心肺功能障碍,可影响智能发育及免疫功能等 临床分期: 1、初期(早期) 2、激期(活动
16、期) 3、恢复期 4、后遗症 期 1、 初期(早期) 多见于 3 6 个月的小婴儿,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噪、睡眠不安、夜间啼哭 伴有枕秃,由于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擦枕所致 2、 激期(活动期) 初期患儿未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 患儿除上述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智力(神经、精神)发育迟缓 ( 1)骨骼改变: 头部: 3 6 个月患儿见颅骨软化 重者可出现乒乓感,即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后部感觉颅骨内陷 7 8 个月患儿有方颅,即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 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 重者延迟至 2 3 岁闭合 出牙延迟
17、、牙釉质缺乏易患龋齿 胸部 胸廓畸形多见于 1 岁左右小儿 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可触及或看到,称为佝偻病串珠,以两侧第 7 10 肋最明显 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郝氏沟 第 7、 8、 9 肋骨与胸骨相连处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 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以上胸廓病变均会影响呼吸功能 四肢: 6 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 小儿开始行 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 O”型腿)或膝外翻(“ X”型腿)畸形 长
18、久坐位者有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 6、 健康教育 ( 1)向患儿家长介绍佝偻病的病因,指导家长有关佝偻病的护理知识,如多晒太阳,积极调整饮食,不能坐、站时间过久等 ( 2)给孕妇及患儿父母讲述有关疾病的预防 鼓励孕妇接受日光照射,选择富含维生素 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 宣传母乳喂养,尽早开始户外活动 新生儿出生 2 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 D400 800IU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加强户外活动,给予预防量维生素 D 和钙剂, 并及时添加辅食 在预防用药的同时,告知家长避免过量服用,注意观察有无维生素 D 中毒的表现,如食欲减退、倦怠、烦躁、呕吐、腹泻、体重下降等 ( 3) 指导家长有关户
19、外活动、日光浴、服用维生素 D 及按摩肌肉畸形的方法 护理措施 1、户外活动 让小儿直接接受阳光照射,冬季要注意保证每日 1 2 小时户外活动时间 夏季气温太高,应避免太阳直射,可在阴凉处活动,尽量多暴露皮肤 冬季在室内活动时应开窗,让紫外线透过 第七章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新生儿分类 新生儿定义 :新生儿是指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生后满 28 天的活产婴儿 新生 儿娩出后机体内外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小儿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所以新生儿期是儿童发病率(一)根据胎龄分类 1、足月儿:指胎龄满 37 周至未满 42 周( 260 293d)娩出的新生儿 2、早产儿:指胎龄
20、大于 28 周至未满 37 周( 196 259d)娩出的新生儿 胎龄 4mm,平均 7mm 外生殖器 男婴 睾丸未降或未全降, 睾丸已降至阴囊, 女婴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大阴唇遮盖小阴唇 指、趾甲 未达指、趾端 达到或超过 指、趾端 跖 纹 足底纹理少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二)解剖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2、循环系统 3、消化系统 4、泌尿系统 5、免疫系统 6、血液系统 7、神经系统 8、体温调节 9、脐带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呼吸频率 安静 40 45 次 /分 呼吸急促 60 70 次 /分 呼吸暂停:呼吸停止 20 秒,伴心率减慢, 100 次 /分,并出现青紫 心率 100 1
21、60 次 /分钟,睡眠时平均 120 次 /分钟 血压平均 9.3/6.7kPa( 70/50mmHg) 早产儿消化系统、免疫系统 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哺乳困难 更易溢乳、呛奶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各种消化酶不足,胆酸分泌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在缺氧、缺血、喂养不当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不完善,胎龄小,来自母体的 IgG 含量低 皮肤的屏障功能弱,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且病情重,预后差,容易发生败血症 血液系统早产儿 血小板数量较足月儿低,贫血常见 血细胞计数低,为( 6 8) 109/L 维生素 K储存不足凝血因子缺乏易出血,特别是肺出血和颅内出血 神经 系统足月
22、儿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约重 300 400g,占体重 10 20 脊髓相对较长,脊髓末端约在第 3、 4 腰椎下缘(腰穿在 L4、 5 椎间隙进针),大脑皮质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 出生时具有的原始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正常情况下,生后 3 4 个月自然消失 神经系统早产儿 神经系统功能与胎龄关系胎龄越小,功能越差,各种反射愈差,原始反射难以引出或反射不完全 早产儿脑室管膜下有丰富的胚胎生发层组织,易发生颅内出血 体温调节 室温过高时,婴儿通过皮肤蒸发散热,如水分供给不足时即可发生脱水 热 中性温度又称适中温度,是指能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使机体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
23、蒸发散热也少的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 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更加不完善,产热的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产热 散热体温过低寒冷损伤综合征 (三)新生儿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出生后由于摄入少、水分丢失多、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到第 3 4 天下降出生体重的 6 9,一般不超过 10,10d 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早产儿 体重下降程度重( BW 的 10 20% 恢复速度较足月儿慢 2、生理性黄疸 3、新生儿脱水热 4、上皮珠和脂肪垫 5、假月经 6、乳腺肿大 第三节 正常新生儿和早产儿的护理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 1)新生儿娩出后、开始呼吸前
24、,迅速清除口、鼻、咽腔内粘液,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建立正常呼吸,防止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发生 ( 2)保持婴儿适当的体位,仰卧时避免颈部屈曲 喂奶后取右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吐奶误入呼吸道而窒息。呕吐患儿予头高脚低位 经常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 避免随意将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腔或压迫胸部 3、预防感染 ( 1)环境清洁卫生: 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和完善清洗设施,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或涂抹消毒剂,避免交叉感染 室内采用湿式清扫,以免灰尘飞扬,最好给予空气净化 每月对空气、物品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 ( 2) 工作人员: 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无菌操作,患病或带菌者暂时调离新生儿室 工作时勿用
25、手接触自己的鼻孔、面部及口腔,勿将身体依靠在新生儿睡床或检查台上,勿将检查用具、病历等放在新生儿床上 ( 3)个人卫生: 新生儿衣服应柔软,棉布制作,宽松舒适,易穿易脱 尿布用清洁、吸水性强的软棉布,防皮肤擦伤而感染 注意眼睛、鼻腔、外耳道、口腔的清洁护理 新生儿 初生时皮肤胎脂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不必擦去,皮肤皱褶处胎脂用消毒植物油或温开水轻轻拭去 体温稳定后,每日沐浴,达到清洁皮肤和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检查脐带、皮肤完整性及有无感染 每次大便后及时换尿布,用温水清洗,拭干,涂消毒植物油或护臀霜保护,防止发生尿布皮炎 ( 4) 脐带护理: 新生儿生后无菌结扎脐带,脐带脱落前注意脐部纱布有无渗血
26、,保持敷料干燥避免被尿液污染 脐带脱落后注意脐窝有无渗出物,可涂 95酒精保持干燥 局部有脓性、血性分泌物者用 3%双氧水清洗后碘伏消毒,保持干燥 有肉芽者用 5 10硝酸银烧灼 6、 健康教育 ( 1)提倡母婴同室和母乳喂养 尽早将婴儿放在母亲身边,鼓励早吸吮 通过抚摸婴儿皮肤、喂哺、眼神交流、说话等,增进母子感情,使婴儿得到良好的身心照顾 ( 2)宣传有关育儿保健知识 采取示范或录像的方式,介绍保暖、喂养、换尿布、穿衣、沐浴、预防接种、皮肤护理等知识 介绍新生儿日常观察内容及方法,使家长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为治疗疾病赢得时间 ( 3)新生儿筛查 护理人员应了解对新生儿进行筛查的项目,以便对可疑患儿进行筛查 听力筛查 疾病筛查: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苯丙酮尿症 先天性肾上 腺皮质增生症 (二) 早产儿护理诊断 1、体温过低 与体温调节功能差有关 2、自主呼吸受损 与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吞咽、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5、有出血的危险 与凝血因子不足、血管脆性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