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表现领域之教法探讨.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1729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学科----表现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音乐学科----表现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音乐学科----表现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音乐学科----表现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音乐学科----表现领域之教法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音乐学科-表现领域之教法探讨“ 表现”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之一,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内容。标准确定了“表现”的性质、地位及作用: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领域内容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语言,形成良好、稳定的乐感,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对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音乐表现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

2、在活动过程中,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表现技能。标准中也对表现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强调“ 自然”、“自主”、“自信”和“有表情”地表现,这也是我们实施该领域教学的行动指南。一、小学表现领域内容标准及简析“表现”亦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音乐审美来说,表现音乐就是表现美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等教学环节来表现、创造音乐美,乃是音乐表现审美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演唱1-2 年级:1、参与

3、各种演唱活动。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反应。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4、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 4-6 首。3-6 年级: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歌唱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4、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5、每学年能够背唱 4-6 首歌曲。歌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唱歌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

4、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标准要求学生能背唱歌曲,并且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背唱数目。要求学生背唱歌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累一定的歌曲曲目。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歌曲教学中重视背唱对歌曲积累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持续开展。(二)演奏1-2 年级:1、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3-6 年级:1、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2、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3、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4、每年能够演奏乐曲 2-3 首。器乐学习是学生参与实践、创造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演奏中学

5、习与感受音乐,体验和理解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分析和评价音乐(三)综合性艺术表演1-2 年级:1、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2、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3、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3-6 年级:1、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2、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3、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综合性艺术表演可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增强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教育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能在综合性艺术表演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美感,从而发展自己丰富的情感和音乐表现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的内容丰富,

6、形式多样,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侧重,1-2年级以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为主,2-3 年级则要求能在情节的表演活动中担当角色。(四)识读乐谱1-2 年级:1、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2、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3、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的乐谱。3-6 年级:1、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3、能够识读简单乐谱。识读乐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中小学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来源于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音乐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音乐基本技能的支持。识读乐谱能使学

7、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工具,也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这与以往的大纲相比降低了识谱教学的要求,这样降低要求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二、关于“演唱”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演唱”亦即是大纲中的“唱歌”。音乐课曾一度被称为“唱歌课”,这是因为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我国的音乐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现在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多样化了,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唱歌仍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中心,可以说唱歌教学支撑着整个音乐教学,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尤其如此。(一)

8、传统唱歌教学模式的回顾及问题分析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以学会歌曲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能的学习,教学过程往往过于理性和枯燥,缺乏音乐性,学生不能充分感受与表现歌曲。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基本为:发声练习导入新课教师范唱节奏练习视唱歌谱学习歌词学唱歌曲情感处理通唱全曲小结全课(思想教育)。传统唱歌教学中这种先练声后唱歌、先局部后整体、先识谱后唱歌、先学会歌曲后进行艺术处理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唱歌教学目标的达成。1、先练声后唱歌的声音训练方式,不利于学生演唱技能的提高。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课前的发声练习,音乐老师们称之为“开嗓子”,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练声曲目

9、主要是一些较为专业的顿音、连音的母音练习,对演唱的气息、口形、姿势、声音的位置,都用专业术语提出要求。这种专业的声音训练,对于声乐专业学习的学生,或学校合唱队的学生可能是必修的功课,但这些专业化、程式化和枯燥的课前发声练习对于提高普通班级学生演唱技能的作用不会很明显,学生很难将发声练习中唱母音的感觉与演唱歌曲联系起来,更难将其运用于歌曲的表现。2、先局部后整体的歌曲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整体感受与把握歌曲。传统的唱歌教学中,常常会在学生没有充分整体感受歌曲,对歌曲的表现情绪和表现特点没有初步了解的情况下,或者采取教师带唱的方式(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进行歌曲学习;或采取先突破“重点与难点”的教

10、学方式进行教学,即将歌曲中较难把握的旋律片断拿出来单独进行节奏练习或视唱,解决歌曲演唱中的难点,随后再整体学唱歌曲。这种先局部后整体的歌曲学习方式,其实不利于学生对歌曲情绪情感和表现特点的整体把握,也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践证明,先整体后局部的教学方法效率比较高,因为对整体的了解会使学习者变得主动,而且局部的难度在整体的把握中会变得容易。3、先识谱后唱歌的歌曲学习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音乐教学中一直将“识谱”教学摆在较为重要的位置,认为“识谱”是歌曲学唱的主要工具。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视谱唱歌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识谱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较好地把握歌曲的音高与节奏,“视谱

11、唱歌”也成了传统唱歌教学中较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学生视谱能力普遍较弱,视唱歌谱挤占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机械、枯燥的音乐学习中,学生难感受到音乐的美,更没有足够的时间表现演唱歌曲,最终导致对歌曲学习失去兴趣。4、先学会歌曲后进行艺术处理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表现歌曲。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放到学会歌曲以后,认为惟有学会了歌曲的演唱,才能进一步让学生表现好歌曲,可往往学生学会歌曲后已没有了再进一步表现好歌曲的激情,反而不利于学生表现歌曲。加之一般教师在“歌曲艺术处理”环节,没有对歌曲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如何把握歌曲情感,如何运用演唱技巧,如何表现音乐形象等等,仅对演唱的情

12、绪提出整体性要求,难以展现歌曲的艺术特性,也难以提高学生演唱表现能力。(二)小学唱歌教学的策略首先需要调整对唱歌教学的认识。“歌曲”只是我们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材料,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会演唱一首歌曲,或通过歌曲学习积累识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能在歌曲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这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学习特点,在聆听与模仿中学会歌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表现歌曲”上,并设计多种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表现歌曲,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1、“欣赏领先”的教学策略“ 欣赏领先”,即在学生学唱歌曲前先欣赏歌曲。学生接触

13、音乐最乐于的方式也是“听赏”,在听赏中能感受歌曲的美,体验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意境,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歌曲的学习和表现做好铺垫。中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周大风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欣赏为主体。虽然也可以有唱歌、奏乐器、讲乐理内容相穿插,但均须等到学生欣赏后动情时,主动要求表现美的时候才予以进行。在学唱歌曲之前,对作品进行必要的欣赏,对作品表现内容、节奏、旋律风格等等,做事先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对作品充分的欣赏,也会为歌曲的学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欣赏歌曲时可以是教师的演唱或欣赏录制的音响。教师的现场演唱具有直观性,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

14、老师的演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学习,学生学习歌唱时也多是模仿教师的演唱。教师演唱时应有饱满的热情,立足于以情感人,演唱的声音尽量接近少儿歌曲的演唱要求或符合所演唱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正确表达歌曲情感,有适当的表演,并与学生有交流。欣赏录制的音响时,可以欣赏不同歌曲演唱版本或歌曲的其他表现形式,在“比较 ”欣赏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能力,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可设计一些提问,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情感、创作特点和表现风格,体验歌曲所蕴涵的美。如在学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时,先不出示歌谱,引导学生安静地听,“参加音乐会的都有谁?”他们在音乐会中都有什么样

15、的表现?再听“指挥家是怎么样的神态?”一次次地听,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又如,河北民歌对花的学习,针对歌曲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欣赏对花,了解河北民歌的音乐特点,如,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分析歌曲旋律与地方语调的关系,关注歌曲中衬词的特点,等等,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民歌,还熟悉了一类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积累了相关的欣赏经验。2、“在听中熟悉歌曲旋律”的教学策略经常可能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听起来节奏和音准方面都较难把握的通俗歌曲,没有老师教但学生能唱得很好,其原因是小学生的听唱与模仿能力较强。在歌曲学唱中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这种音乐学习能力,创设反复聆听歌曲的机会,让学生在“听”中熟悉歌

16、曲的旋律,在感受与体验中轻松愉快地学会歌曲。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秘书长吴斌多次强调:“音乐的特点在于多听,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还进一步道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兴趣就在于多听!音乐只有多听,才能熟悉;只有熟悉,才能产生感情!要充分发挥音乐的弥漫性作用。研究表明,通过视唱方式学会的歌曲不如多听学会的歌曲记忆时间长!”听歌曲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可以在欣赏中、在活动中、在参与表现中聆听,要充分利用学生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听熟歌曲旋律。巧妙设计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聆听歌曲,熟悉旋律,如,边听音乐边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边听音乐边用打击乐器和固定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边听音乐边用律动参与表现歌曲,等等。

17、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踩山、海娃的歌等节奏明快的歌曲,可让学生边听音边做声势动作,既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又能在“听”中熟悉了歌曲旋律,突破了歌曲学唱的难点。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吴扬老师指导学生演唱葡萄架下时,创设机会让学生反复聆听:导入课题时,教师随乐舞蹈,学生完整感受歌曲旋律;老师随音乐拍击具有新疆歌曲特点的节奏大切分,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同时熟悉了歌曲旋律;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拍击“大切分”节奏,参与表现歌曲;学生学习两个简单和典型的新疆舞动作后,边听音乐边舞蹈参与表现。在反复整体聆听中,熟悉了歌曲旋律,体验了歌曲情绪。“ 欣赏歌曲”也是实践“听中熟悉旋律”的很好的方式

18、。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反复聆听歌曲、整体感受歌曲的同时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如,你认为哪一句最有特点?再次聆听,跟唱歌曲中的特色乐句;听教师演唱,想想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跟琴模唱歌曲旋律;再次聆听,默唱歌词;用听辨法解决难点乐句。引导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掌握歌曲旋律。3、“唱好与唱会同时进行”的教学策略唱歌教学中,一般是学会歌曲以后再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而此教学策略则强调“唱好”与“唱会”同时进行。“唱好”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好的声音演唱”和“ 准确的情感表达”。而“好的声音演唱”和“准确的情感表达”是需要贯穿于唱歌教学整个过程的,不只是将歌曲唱会后才做的要求。吴斌曾在讲座中多次强调:“

19、不要等技术成熟之后再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应有感情的参与。”这也更能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也是让唱歌课更具音乐性的一种较好方式。“ 唱好与唱会同时进行”的教学策略,有时甚至可以是在“唱好中唱会”,即在唱好歌曲某一部分的同时记住歌曲旋律,唱会歌曲。如,歌曲在葡萄架下最后一句 “边疆儿童多快活”是歌曲中的难点,旋律中出现了学生较难把握的前半拍休止节奏,老师可以采用示范、带唱、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演唱时掌握“声断气不断”的演唱技巧,较准确地表达此乐句的情感,学生在反复体会、模唱、表现中唱好该乐句,自然也就唱会和记住了这一句旋律。又如,在学习歌曲我爱妈妈的眼睛时,可从歌曲

20、情感最充沛的“高潮”部分切入学习,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感情最饱满之处,即歌曲的高潮部分,再重点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表现歌曲高潮,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音要求明亮、饱满;情绪要求激昂;力度要求稍强。学生通过反复体验、感受与表现,能表现好歌曲高潮部分,自然学会了歌曲高潮部分的演唱。4、“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歌曲”的教学策略演唱是表现歌曲的主要方式,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仅有演唱还不能充分激发其表现的欲望,也不足以表达其情感。在唱歌教学中,尽量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表现歌曲。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提出了艺术教育的“参与性原则”,强调“学生参与艺术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

21、教师进行艺术教学时,应该为学生创设和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参与通道,并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这些通道。使学生不仅有听觉参与,有视觉参与,还有动觉参与、言语参与、心灵参与等。”奥尔夫体系就特别重视身体动作参与表现音乐,认定最重要的乐器是身体,认为空房子里有一位有能力调动学生动觉参与的教师,比满屋子的乐器加一位能力较差的教师要好得多。唱歌教学中,可让学生以声势动作、律动动作、舞蹈表演动作参与表现歌曲。乐器的另外一个主要功能是为歌曲伴奏,在唱歌教学中,可用乐器伴奏的形式参与表现歌曲。小学低年级的打击乐器伴奏,小学中高年级还可以加入班级演唱的竖笛、口风琴参与表现歌曲。如果没有正规的乐器,可

22、发动学生自制打击乐器,为演唱伴奏,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标准中对于“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就有“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的要求。强调学生乐于表现自己,能积极参与演唱活动。唱歌教学中,要多提供给学生参与表演的机会,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演唱和审美水平。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表现歌曲时又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常规性、适当性。全体性是指尽量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音乐表现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常规性是指所设计的活动是在常态下大多数学生都能表现的活动,不需要预先排练的表演,不追求完美的表现。适当性是指参与表现的活动要适量,用声

23、音表现歌曲是根本,而其他形式参与表现歌曲只是辅助表现手段。同时,学生参与表现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不能只重参表现而不重参与表现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表现技能的提高。5、“在表现中提高演唱技巧”的声音训练策略歌曲演唱技能是学生参与表现歌曲的基本技能,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条件。学生不掌握基本的演唱技能,就难以自如地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表现活动,也难以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而在音乐教学中如果一味的以声乐专业学生的声音训练方式进行发声训练,在有限的课堂音乐教学时间和成班级制的教学中难以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另外,这种高要求且枯燥、乏味的发声训练,还会使学生对演唱失去兴趣。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声音训练,或将声

24、音训练融于歌曲演唱中,让学生在“表现中”学习发声,提高演唱技巧,是一种较好的声音训练策略。在情境中进行发声练习,即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进行演唱活动,教师利用情境语言对演唱的声音提出适当的要求,采用一种趣味化、游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如,为了达到让学生学习控制气息和声音统一声音训练目标,教师创设一个“蚕宝宝吐丝”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发出蚕宝宝吐丝的“S”声音,随着老师的动作快慢唱:“S-S-SSSS-”。进一步要求,发出的声音要像蚕宝宝吐丝,吐得既细又均匀。形象的比喻代替了专业术语,即增强了学生好奇心、新鲜感及兴趣,又使小朋友们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很自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假

25、如老师用“气息要保持住,面带微笑,嘴打哈欠状,像吹气球一样慢慢呼气”之类的专业术语引导,学生比较难理解,也不会有好的声音训练效果。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也将一此母音的发声练习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进行,如在“小猫钓鱼”中练习“”母音的发声,在“风儿的歌”中练习“u”母音的发声,在“月亮下山”中练习“o”母音的发声,也是利用情境进行声音训练,能收到较好的声音训练效。例:情境发声练习小猫钓鱼,选自湘艺版小学实验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在表现歌曲中对学生的演唱提出要求,及时调整学生演唱的声音,也是一种很好的声音训练方式。声音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能提高学生演唱技能,以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在唱歌教学中,可直接针对歌曲表

26、现的需要对学生的演唱提出具体要求,如,如何运用气息,如何表达情感,采取何种声音演唱等等,将声音训练与歌曲表现相结合,在表现中逐步积累演唱经验,提高表现技能。也可直接采用歌曲的核心音调或高潮乐句来练习演唱,对学生演唱的声音提出细致的要求,训练其演唱技能。如,学唱山谷回声真好听时,可用歌曲中的“回声”部分做发声练习,在师与生的回声表现中既训练了声音,又表现了“回声”的特点,在歌曲演唱中也能更好地用声音表现。6、“循序渐进”的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策略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标准指出“合唱教学能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音

27、乐是听觉的艺术,合唱是培养良好听觉能力的重要手段,合唱时的音高、音色、音准、力度变化及声部间的旋律配合都直接由演唱者自己控制,演唱者在合唱中学会倾听、配合,体验平衡与和谐。由于合唱对于学生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要求较高,加之部分教师对于课堂合唱教学方法研究不深入,课堂合唱教学实施情况不理想。教学中或回避合唱内容教学,或只让学生演唱一个声部,放弃多声部的学习,这不利于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取的。我们应积极思考,探讨课堂合唱教学法的方法,积极推进课堂合唱教学的发展。掌握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是进行合唱的保障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声音统一、音高感好、节奏感强、能识乐谱是进行合唱的基础,也可以称之为

28、合唱的“基本功”。合唱最基本的要求是音色相对统一,音色统一也是合唱协调一致的基本保证之一。演唱时要运用科学的、柔美的声音歌唱,做到有呼吸支持、运用头声歌唱,提倡轻声演唱,避免大声喊唱。合唱是多声部艺术,只有能识读乐谱,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各声部的音高和节奏,也才能有较好的声部间的配合。在常规的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抓这四方面的基础训练,掌握合唱表现的相关基本技能,为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建立和声概念柯尔文手势是 1870 年由英国人约翰柯尔文首创,这套手势适合用于音准练习。柯尔文手势包括 7 种不同姿势,各自代表音阶中固定的某一唱名,并通过在空间所处的不同高低位置,显示音阶中

29、各音高低关系和调式音级倾向。柯尔文手势利用视觉手段,用手势在空间表示位置和运动方向,使抽象的音高概念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能帮助他们感觉和辨别音的高低,从而唱准每一个音。对于初涉合唱的低年级学生,教师用手柯尔文的手势同时指示两个声部进行和声音程的练习,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把握音准,建立和声的概念。用歌曲轮唱的形式预备性练习合唱轮唱是合唱教学的重要导入方式,是培养多声部听觉的一种简易、有效的手段。日本浜野政雄在新版音乐教学概论中指出:“轮唱的各声部唱同一旋律,比较容易,对于合唱导入期的儿童,如果熟悉了轮唱的话,往往容易唱合唱了。”欧美和日本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都重视轮唱教学,日本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本,从小

30、学 2 年级到初中 3 年级,每学年都选用两三首轮唱曲。轮唱曲一般选简短易唱的单声部歌曲,由于歌曲短小,很容易背下来,唱会单声部后即可唱多声部,可用于课堂合唱教学中的预备性练习。轮唱的记谱也很简易,因各声部所唱旋律相同,故可将其浓缩在一个单行谱表中,以罗马数字表现不同的声部,按各声部“进入”的时间顺序,标注在乐谱的上方,结束的方法则可以附以文字说明。例:两只老虎轮唱练习谱,选自湘艺版小学实验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轮唱时注意:其一,进行轮唱时要轻声歌唱,尽量做到音色统一。其二,轮唱要“听着唱”,听着其他声部唱,注意两声部的协调与均衡。其三,轮唱可先学会单声部演唱再进行二声部或多声部轮唱,同时,轮唱可

31、以采用唱谱、唱词、母音等多种方式演唱。其四,可互换声部演唱,可采取多种方式结束。其五,轮唱最好用无伴奏形式演唱。用单声部歌曲加入二声部的方式尝试合唱。合唱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多声部音响的美好感受。单声部歌曲是唱歌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单声部旋律的歌曲配上一个二声部,改编成合唱,既能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合唱能力。如,黄自作曲的西风的话、四川民歌太阳等等这些旋律优美舒展的歌曲,都较适合加上一个简单的第二声部演唱。在为单声部歌曲配第二声部时,以“简易”为原则,根据歌曲旋律,或只在部分小节加入第二声部,或一小节配一个音或两个音构成歌曲的第二声部。演唱时以母音的哼唱为主,将所配声部处于辅助

32、助地位,不能喧宾守主。同时,一定要在完全学会歌曲以后,再加入二声部的演唱,这样也更利于学生的演唱表现。例:布谷,选自湘艺版小学实验音乐教材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处理合唱歌曲由于合唱歌曲都是二个声部以上,所以一般合唱歌曲的歌谱看起来较为复杂,给人一种又“长”又“难”的印象,也会影响到学生合唱学习的信心。但如果老师们仔细分析合唱歌曲,在看似又“长”又“难”的合唱曲谱中,其实会有很多地方采用的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创作方式,如果将这些乐句或段落进行比较演唱,就会感觉到只要突破几个难点,就能把握整首歌曲的演唱。学习合唱歌曲时,教师一定要对合唱歌曲的创作进行仔细分析,找到合唱歌曲创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其“化繁为简

33、”开展教学。以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合唱曲一根竹竿容易弯为例说明。一根竹竿容易弯是湘艺版实验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合唱歌曲,该合唱曲是由同名湖南民歌改编而成,改编时作者采用了多种演唱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但相应也加大了歌曲的学习和演唱难度。这首歌曲的“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歌曲篇幅较长。二是歌曲中所采用了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有齐唱、二部合唱和轮唱。如果按常规的教学,先出示歌谱,介绍歌曲,学生的第一印象就会觉得这首歌曲难度较大,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如仔细分析歌曲,复杂的合唱歌谱所采用的创作表现方式较为简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也就是三种合唱表现形式:第一部分是齐

34、唱;第二部分是衬托式的二部合唱,即齐唱部旋律加一个衬托式二声部;第三部分轮唱,齐唱部分旋律的二部轮唱。所以,此首歌曲完全可以在学会齐唱部分旋律后,再逐步深入表现第二、第三部分学习,基本上在一个课时内就能充分表现这首合唱歌曲。另外,标准强调学生每学年背唱 3-4 首优秀歌曲要求学生能背唱歌曲。要求学生背唱歌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累一定的歌曲曲目。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歌曲教学中重视背唱对歌曲积累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持续开展。三、关于课堂器乐演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课堂演奏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演奏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

35、义,有助于发展学生协调性,提高和巩固学生的识读乐谱能力。掌握一定的演奏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可获得自娱性的审美满足,对于丰富学生未来的音乐与休闲生活是非常有益的。标准明确提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音乐教学课改中,器乐教学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各版本的音乐实验教材中都纳入了器乐学习的内容,或是以板块的形式呈现,或是以参与音乐表现活动的形式呈现。(一)课堂演奏教学的实施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根据对目前器乐进课堂的调查情况来看,“演奏”教学内容在音乐课堂中的实施很不理想,器乐教学内容基本成了教材上的摆设,很难

36、真正有效落实于音乐课堂教学。据初步统计,能按课程要求开课的学校不到10%,特别是农村学校,器乐进课堂的百分比接近为零,即使正常进行了器乐教学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音乐教师对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课堂器乐教学不重视;二是学费“一费制”给乐器购买带来的阻力,课堂器乐学习的学具难以落实到位,无法开展该内容的教学;三是一般学校的班额过大,成班级制学习的课堂乐器的教学开展有困难,教师不愿意进行此内容教学;四是由于课堂乐器教学时间有限,加之练习时间少,学生很难学出成绩,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了学生器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改善此部分内容的教学现状,原因

37、一和原因二属于器乐教学中存在的客观原因,只能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在音乐老师积极推进下逐步得到改善。在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针对演奏教学,拿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演奏教学的质量,以生动有效的器乐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以促进课堂的演奏教学。(二)课堂演奏乐器的选择与教学策略探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演奏”主要指课堂乐器的演奏教学。课堂演奏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演奏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教学中学具打击乐器(如,铃鼓、三角铁等)的演奏和一至两种简易乐器(如,竖笛、口风琴等)的演奏技能。小学课堂乐器演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采取班级授课的

38、形式,并以合奏为主要演奏形式。针对课堂演奏教学的特殊性,课堂演奏乐器从乐器的选择到教学实施都有其特殊性。1、课堂演奏乐器的选择小学一、二年级“演奏”主要是打击乐器的学习,如,碰铃、三角铁、双响筒、砂锤、小军鼓等等。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有课堂打击乐器的配备要求,大部分学校基本备有打击乐器,但在数量上难以做到人手一件。在教学器具不够时,可以发动学生自制乐器代替,如以易拉罐装上砂子代替沙锤;旧钥匙串起来代替串铃;铁勺子用绳子拴起来敲打替代三角铁;用大牛皮纸蒙在口杯上做成手鼓,等等。湘艺版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教材的乐器学习主题单元中,设计了自制

39、打击乐器教学板块,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简单的打击乐器,并使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参与伴奏。用自制打击乐器参与表现音乐不亚于正规打击乐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动手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推进器乐进课堂的方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课堂演奏乐器主要选择简易学习、便于携带的小型键盘乐器或吹奏乐器,现在普遍用于课堂演奏乐器主要是竖笛、口琴和口风琴。在课堂乐器选择上,建议选择使用键盘乐器,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采用电子琴教学,如条件不允许也可用口风琴替代。学会一门键盘乐器的演奏,较竖笛、口琴更利于学生生活中的运用。另外,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

40、的乐器,如葫芦丝、巴乌等,也是值得提倡的。2、小学课堂器乐教学的策略课外各种乐器演奏学习基本上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且有较多的时间练习,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演奏技能。小学课堂器乐学习的特点是一次学习的人数较多,学习的时间少,且学生的器乐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给课堂器乐教学带来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达成课堂器乐教学的基本目标,即能够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和感受能力,是课堂器乐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多领域结合”的策略课堂器乐演奏学习,不单是为了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巧,而是为了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这也是中小

41、学器乐教学基本指导思想。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演奏技巧融于表现音乐作品之中,把器乐教学作为一种探索、表现和鉴赏音乐美的过程。如,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选择适合课堂乐器演奏的教材歌曲进行编配;演奏欣赏曲的主题;使用乐器进行创造活动,等等。因此,器乐教学尽可能地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种结合要在学习乐器的一开头就这样做,在学会演奏两三个音之后就可以与其他领域相互结合,进行音乐表现活动。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也是以此思路编排器乐教学的内容和设计器乐演奏活动的。如,在学生学会“5”和“1”两个音后,就让学生参与歌曲乃哟乃的伴奏;在学会“5、6、3、2”四个音后,参与湖北民歌牧童谣的伴奏。例:牧童谣,选自湘艺版小学实验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