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对党的工作的指导意义.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2350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对党的工作的指导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对党的工作的指导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对党的工作的指导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对党的工作的指导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对党的工作的指导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对党的工作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

2、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

3、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 、上层建筑 与 经济基础 相协调。 必须坚持 统筹

4、兼顾 。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 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

5、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要

6、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不是历史上的以人为中心主义,以人为中心主义是 博弈 的自我,自私又会成为博弈失败的幻觉,这不是物理学家的结构,而是政治家的发现。人是一切事物成败的开端,人的聚集有创造新世界和改变旧世界的义务,

7、人是万物的创造者。人的博弈行为是个人的第一生产力,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是主题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文明的创造者,因此把以人为本列为问题之首。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和行为开发新的技术,并应用这些智力的成果,重新组织人们的活动。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的坚定信念,把依

8、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 改革 和发展的一种 方法论 。

9、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 发展观 。 第二, 全面 发展观。 第三, 协调 发展观。 第四,可 持续

10、发展观。 中国发展面临 6 大严峻挑战 21 世纪 ,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 6 大基本挑战: 人口 三大 高峰 (即人口 总量 高峰、就业 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 压力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 “倒 U 型曲线 ”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 所有这些 挑战 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 “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

11、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 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 “可持续发展 ”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 “人与自然 ”的

12、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 “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 “自然、经济、社会 ”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 ”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

13、,去规定实 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 “满意解 ”。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发展度 ”, 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协调度 ”, 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 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

14、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持续度 ”, 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 “时间维 ”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特征 一 、科学发展观唤醒 创新 基因的特征 二、科学发展观 “一观二论 ”结构的特征 “一观 ”是 “科学发展观 ”“二论 ”是 “正理均赢论 ”“第三空地论 ” 用科学发展观的正

15、理均赢论建立的学说,感受到人在第三空地里有无限创新的价值潜能,并从中获取赢的能量。 博弈圣经 上说: “经过细致解读分析才深深地理解这是自然科学上的辩证和创新。相对性的国正论是连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中间的第三空地象征着一个可创新的美丽世界,是深刻现实的艺术中心,那里表现出最深刻的精神现实,就是创造博弈结构的无限可能。一切创 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 ”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类最文明的进步,它是一个安全、繁荣、平等、均赢的和谐的观念。 “一观二论 ”建立的和谐社会,它让人们的行为与自然同步,持续地不受自然和他人的影响,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战略目标。 三、科学发

16、展观在飞秒瞬间判断派别的特征 四、科学发展观成长过程的特征 发展的科学度量 包括三个有机统一 的本质反映与宏观识别: 其一,发展的动力表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发展能力 ”、 “发展潜力 ”、 “发展速度 ”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 “发展 ”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自然进化 ”、 “文明程度 ”和 “生活质量 ”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 “发

17、展 ”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 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共同富裕 ”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 “发展 ”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 7 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 “健康状态 ”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 “零增长 ”,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 段内,以 “财富 ”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

18、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 “以人为本 ”的基本生存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 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

19、,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 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 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 人口自然增长率 的 “零增长 ”。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 “同等地 ”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UNDP)在其年度报告 人类发展报告 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 “体能、技能、智能 ”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

20、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 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 展瓶颈的突破: 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 “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

21、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 “循环经济 ”、 “生态补偿制度 ”、 “工业生态园 ”、 “全过程无害化控制 ”、 “绿色化学体系 ”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被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

22、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

2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 “我们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 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 1.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24、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2.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大力破除不利于改革创新的思想障碍,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觉改革不符合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真正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一个时代辉煌的历史,首先是有一个文化命题。 3.

25、必须坚持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 科学发展观在实 践领域的应用 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 “发展是硬道理 “简单地理解为 “增长是硬道理 ”,有的依旧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视为 “以速度为中心 ”,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 “政绩工程 ”、 “形象工程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 “统筹 ”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 “统筹城乡 ”和 “城乡一体化 ”的

26、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 “国际一流 ”、 “超一流 ”,歪曲和 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 “标签 ”、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 “五个统筹 ”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 法律 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要着力

27、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三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的问题 。最后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 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

28、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 “求真务实 “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 。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29、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 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

30、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 “发展是硬道理 ”和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 要务 ”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

31、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 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

32、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 “什么是发展 ”、 “靠谁发展 ”和 “为谁发展 ”、 “怎样发展 ”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 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

33、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 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

34、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 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2.23 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1999 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 1 万亿大关, 2003 年突破了 2 万亿大关, 2005 年突破 3 万亿大关。 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 “三步走 ”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 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

35、 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 15%,钢材占 30%,水泥占 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 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 解决 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 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

36、境问题,相对于 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 20 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 机遇 、应对挑战, 巩固 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

37、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要在 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 30 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38、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 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就是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在 2000 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 40000 亿美元,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 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

39、小城乡差距、区域 差距 ,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在 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而且,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将是一项 长期 的艰巨任务,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40、、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 速率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 局面,还是一个要经历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且随着到 203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的高峰,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

41、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这些事实表明,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 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42、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 亚洲开发银行曾经指出,如果中国利用能源的效率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 GNP 能在 1992 年翻一番而不用增加能量投入,由此可大大减缓中国生态环境的压力。一些发达国家,诸如荷兰、瑞典、日本、美国等,在经济社会保持发展的同时达到工业用水实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也为我国提供了样板。 经济发展不是以拼资源、拼能源、恶化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而是要处处考虑可持续发展,应用信息化和高技术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环境,提倡循环经济,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

43、用,利用反映资源、环境真实价值的价格杠杆,引导人们消费行为的理性化;此外还要不断完善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严格执法监督。 科学发展观与新闻外宣工作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 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也给新闻外宣工作亮出了 “新 ”的标尺。要充分认识到以科学发展指导新闻外宣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新闻外宣的各个领域,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新闻外宣工作的首位,不断推动新闻外宣事业的新发展。要坚持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 ”的总要求,树立 “凝心聚力,服务发展 ”的理念,找准选题,把握时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奋进的社会氛围。要围

44、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重大决策和发展目标,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报道基调,贯穿到报道工作从题材选 择到角度把握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报道中的一条主线,始终不渝地加以正面宣传。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外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找准党心与民意的 “共鸣点 ”、 “兴奋点 ”,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确定报道选题,紧扣群众思想脉搏,吸引群众共鸣,从而唱响党的颂歌,人民的颂歌,新时代的颂歌。只有这样,新闻外宣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时代主旋律和民生大视野的高度融合。 重

45、托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 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创新。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鲜明风格和政治优势。 耗资百万,实景拍摄的十集电视理论文献片重托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目前唯一一部用视觉语言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经典影视教材。该片翔实、客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负人民的重托,不辱历史使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

46、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历程。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全片总共十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从理论的高度着眼,采用翔实的历史资料(例子、图片、 领导专访以及影像资料),全景再现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伟大画卷。全片分为人民重托、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夯实三农、九天揽月、精神家园、和谐世界、执政兴国、党旗在前

47、、共建共享 10集,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 ”的豪迈和伟大。 国学与科学发展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3、我国

48、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 到二二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

49、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 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文言与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比较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