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教育突破德育工作难点.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2584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情感教育突破德育工作难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以情感教育突破德育工作难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以情感教育突破德育工作难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以情感教育突破德育工作难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以情感教育突破德育工作难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情感教育突破德育工作难点 吴学明 摘要: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的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难点,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出富有活力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德育 情感教育 策略 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内容有很多,如情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我在这里就以情感教育为内容,探索一下突破德育工作中的难点。 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健全 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的教育。进行情感教育可以突破德育工作中的难点 一、学校德育普遍状况分析 1、德育目标的理

2、想化。 在德育目标的认识上,不从实际出发,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教育者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它。 2、道德灌输和德育情感缺失,实效性不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须知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现行 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人们总是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没有经过主动内化过程的道德教育是肤浅的,在实践中是脆弱的,德育的任务、目标均没有落到实处。

3、3、德育评价体系落后,缺乏激励性。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仍沿用“应试教育”模式,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升学或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的削弱了德 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脱节。第一种表现为知而不行,如许多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很熟,可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第二种表现知而不完全行,主要表现在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不一样;有些则表现为知而己不行却要求他人行,说起他人来头头是道,别人怎样不对,应该怎么做,分析得很透彻,但一到自己就不行,典型的“宽以待己

4、,严以律人”。故针对上述问题,在进行基本道德教育时,一定要认识到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相互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环境影响的消极化。 1)从学校教育环境来看,部分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对学生多样性、差异性的不认同,以及各种人际平等、和谐关系的丧失;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各个学校教学的安排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学校教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 2)从社会环境来看,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趋利意识在一段时期会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正在滋生蔓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它也给学校教育特别是

5、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难题和挑战。 ( 3)从家庭环境来看, 面对下岗待业、离异家庭、家庭重组、贫困家庭及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必然会很大程度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健康成长。 二、情感教育策划 完善情感教育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 学校可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决策层,以政教处为中心的指导层,以班级为单位的执行层,这样一支专兼职从事情感教育的骨干队伍。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情感教育理论,系统缜密地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信念态度和情绪,关注学生个性与社会规范共性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自觉应用情感教育理论,在促进学生情感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整体提升学生道 德情感水平。 完善情感教育效果的评

6、价体系 1、对比学生入学时和毕业时的情感水平,主要是通过专门量表进行系统测试,并建立相关的学生情感成长档案。作出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学生个体与情感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有的放矢。 2、细化情感教育课程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侧重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发展变化状况。 情感教育课程化 1、积极深入调查,激发情感需求。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情感状况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明确和细化的目标导向。从 小处着手,从基础抓起,同时尽可能创设出一定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心理需求。通过对情感教育目标的有

7、效落实,进而产生整体向上的良好格局 2、创设情景氛围,培养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必须分阶段来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的情感状总,结合情感教育分级管理目标,有针对性地拟定情感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能动作用,以优秀的人格精神魅力去感召学生,提高学生的情感道德水平,尤其注重学生在这一认识活动过程中获得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使情感教育的内容得以不断深化和发展。 3、知行情和谐统一,注 重体验、内化。 ( 1)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知之深,爱之切”,老师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培养爱国主义方面,教师如可以举出以下例子: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

8、件,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美国入侵伊拉克等事件。让学生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霸道。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 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2)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如班里的同学不够团结,时常有打闹,班主任可在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

9、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友情。 ( 3)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 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学校可以安排以募捐的形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帮助困难的人群,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4、准确评价反馈,促进情感升华。 通过调查、访读、交流、讨论进一步对学生的情感状况变化做出反馈,确立学生情感状况反馈评价量化模式,其中重中之重在于构建情感教育活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这就首先要对

10、情感教育活动本身的基本过程进行深入的 探索。情感教育活动过程一般可分为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和活动效果等大环节,每一大环节又包括若干小步骤。分别对这些步骤的具体要求相应确定出一定的评价点就可以构成情感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指标。加强对情感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的发展情感理论研究,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充实情感教育的实践内容,扩大情感教育实际适用的范围,提出针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道德情感在其中为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以道德情感作中介,系统进行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实 践,相信可以突破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困境,从

11、而开展更全面的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培养更多的富有社会道德情感的“四有”新人。 情感育人育德是现代学校德育实践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在 2004 年 2 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三贴近”基本原则,提出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质性,以及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要求。同时,国家教育部在贯彻中央文件的实施意见中强调,中、小学班主 任工作是很重要、很崇高的教人做人的工作,要求班主任带着深厚感情做德育工作,“就是带着一种爱、带着一种情,真心实意地把这一代人培养好,以这样一种

12、感情做德育工作,这是根本”。当前中学德育实践也说明,在德育效果上仍存在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较差,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德育中的“三贴近”,尤其是情感育人育德的作用,因此,研究情感教育在德育中的功能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和德育感染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德育工作者情感效应与德育的关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 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情绪和感情上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即所持态度的体验。情感可分为一般情感和高级情感,前者表现为情绪,即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的具体形式,如喜、怒、哀、乐等,后者表现为道德感、理智感、责任感、美感等。思想道德情感是情

13、感的高级形式,是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它是个人运用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衡量、评价别人或自己行动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思想道德情感是人类思想道德主观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的思想道德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不是理性因素的单一作用所致,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 体验。因为思想道德情感是人们的思想道德需要密不可分的,它同思想道德认识互相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了思想道德活动的发端和整个过程的“润滑剂”。人们在思想道德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也依照不同的心理而表现出直观的、想象的、理论的等体验形式,并逐步提升其过程。在思想道德学习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的实践,具有评

14、价、调节、信号等作用。 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情感效应是德育的教育者管理者 (包括班主任在内 )通过自身的情感对受教育者,即青少年学生施加的影响。一般所说思想道德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指教育者 的思想道德情感影响学生的教育。它的实践意义在于不同的情感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青春活动力,激励学生的求学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积极性;而消极情感效应使人情绪低落、消极悲观、不求进取、沉溺玩乐,学习、生活、工作能力降低。尤其是德育工作者以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责任感、美感有意识去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教育过程,对于增强育人育德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

15、者不应是“主从”关系,而应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关系;教育者不应是声色俱厉的神父、法官和 “教师爷”,而应是关心、尊重、理解、爱护、热情帮助学生的知音和朋友。这样,才能在和谐温馨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增强德育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只有“人性化”的德育工作,才能在平等、坦诚、宽厚、热忱、友爱、理解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内化教育者传授的德育内容,从而取得德育的实效。 二、德育中情感效应的功能和作用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的情感会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

16、响。其中,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行为构成的影响是积极的、有益的情感,就会加大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人的认识效果和思维过程,使受教育者愿意接受思想教育,进而发生由浅入深的认同和内化的转化;反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的影响是消极、有害的情感,就会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情感交流的阻塞或障碍,致使双方形成防卫、怀疑、猜忌心理和对立情绪和态度,这时,任凭教育者苦口婆心地教诲,也不能达到认同或内化的效果。因此,教育者在德育中必须重视情感效应,促进教育者的情感,才能形成有利于德育的良好情境。具体地说,情感效应在德育中的功能 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情感效应的调节功能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把握时机,创

17、造意境,采取恰当的方式把受教育者情绪尽力调节到一定的愉悦情绪状态,让他们对教育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情绪倾向和兴趣,愿意接受有关的教育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知。 第二,情感效应的感化功能作用。指教育者的情感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等外在信息来传递情感内涵并具有对他人施予影响的作用。在日常德育实践中有的教师以德育管理权威者自居,盛气凌人,训斥学生,常常引起学生对立反感情绪;有的教师自视清高,对人冷淡,一讲道理就故做严 肃面孔致使学生敬而畏之、避而远之,缺乏亲和力。师生之间形成心理距离,从而悖离“三贴近”而缺乏德育感染力。 可见,情感效应的感化功能作用包括以情育人和以情感人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以教育者的

18、情感来感染和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一般称之为情感移入。后者则是指以教育者的真挚情感来打动学生对个体言行的接受性。没有兴奋的激情难以激励人,没有主动性和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是难以激励人的,可以说,情感效应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第三,情感的迁移功能作用。迁移效应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情感会发生相互迁移的特性,在德育工作中,要 充分利用情感的这种扩散、迁移、泛化现象,努力将自己的情感迁移到被教育者身上,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第四,情感效应的动力功能作用。情感能对人的行为动力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人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而存在有激情、应激、心境、热情四种形态,这样情感的外在表现和影响效果就不尽相同

19、。例如,一个班主任以积极效用为特点的积极情感,能使学生精神焕发,主动地接受教育;而以消极情绪施教,则会使学生乏味厌烦甚至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有碍德育活动的有效性。在实施德育的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始终善于把消极情绪升华为积极情绪,并升 华到高级的情感,方能收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五,情感效应的强化功能作用。强化是指教育者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受教育者行为的功能。学生受到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的称之为正强化功能,因行为受到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而改变这种行为的称为负强化功能。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科学应用情感效应的基础 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所谓教育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联

20、系起来,和人的自由联系起来,和人的尊严联系起来,和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 的一种途径,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法。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乃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在中学德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关爱学生并真情真意为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四有”人才服务。为此,第一,要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避免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受教工具和对象;第二,把学生看成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21、,要民主和平等对待学生,克服凌驾于学生头上的压制个性的 不良作风;第三,要把学生视为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是拥有自主决定权的学习者。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感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包办代替和强行灌输说教以及惩罚式的教育管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这样才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谐性。现在有不少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师生之间情感不和谐、关系不密切甚至关系紧张的现象。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指出:“现在有的地方师生关系很紧张,教师严厉训责学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用不好的语言伤害学生。这样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接受并听从,和信服他们的教育?师生关系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良 好的师生关系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

22、利进行;不好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习情绪,影响学生接受教育。”要“理解信任孩子,要相信孩子有向善的愿望”,德育“应倡导疏导为主,表扬为主,鼓励为主”。 其次,要科学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成长的需要。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更要适应他们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使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富有针对性、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这样才能“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的心里去”,“因为他们是教育的主体” 。从现实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情况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学生思想品德认识中的品德思维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和存

23、在个性差异,其品德是非观念主要是在集体的教育影响下变化的。例如,就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刚入中学时思维处于“不理解”水平。如嘴里说“打架骂人不对”,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理解。初三处于初步认识本质水平,能上升到学生的基本要求上加以认识。高中以后,便达到理解行为规范的实质,能够提高到社会道德风尚去分析。 中学生思想品德情感的形成存在着年龄特征。是否能形成某种形式的品德情感,既决定情感的刺激强度,又决定于主观状态。初中三年级之前,学生易受情境影响,容易冲动。到初中三年级之后,直觉的情绪体验明显地减少,思想道德的情绪体验在一般良好集体环境中基本占优势,集体成员对自己的激情也明显地表现有意识的控制。到一定年龄之

24、后,直觉的情绪体验在减少,但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还会迅速地引起激情。同样,这种强烈的刺激,对不同学生会引起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情绪体验。 中学生思想品德意志日趋成熟,言行逐渐趋向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思维日趋成熟并独立,受外界影响逐渐减小。一般而言,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 的质变期,同时又是思想品德发展的质变期。进入高中以后,中学生逐步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思想品德,是非观日渐独立,有了较强的思想品德控制力,对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都有较深入的认识。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在良好的集体中,中学生的道德言论和品德行为可以在初中三年级之后开始趋于一致,且动机与效果也可以在那时得到初步的统一。

25、中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日趋健康、良好。中学生通过在学习中不断的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等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培养起良好的品德习惯。这是思想品德培养的最重要的 目的。由于中学生心理思维等发展的日趋稳定,个体思想品德发展到初中三年级或高中一年级趋于稳定;高中期,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成熟。行为日益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并能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社会舆论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特点。 此外,由于中学生群体性别、年龄及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思想品德及心理上存在一些同异性,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及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要科学、

26、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不足和差异,怀着关爱和善良的积极情感去影响、帮助每一个学生。 我们必须看到,虽然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各地学校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勤奋学习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由于社会、家庭、教育等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不少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就学校德育也存在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其中,由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特点的认识不够全面科学,因而在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上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和青少年身心的发展需要不贴近的地方。 四、加强修养是德育工作者陶冶积极情感效应的

27、根本 1提高情感效应对德育功能作用再认识 多年来我国在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在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德育工作自身示范、以情育人和贯彻疏导原则上,积累了许多新经验。例如,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理念中,要求教师“动之以情,情要深;晓之事理,理要透”,进而强调“喻之以义,施之以爱,导之以行”的关键在于作学生的真正知心人,贴心人。要求教师在德育中对待学生要诚心、热心、耐心、细心。又如,一些优秀班主任和教育工作者,在总结他们的德育实践经验中也十分重视情感效应的育人育德功能 和作用,主要包括:施之以爱,动之以情,启发需要、激发动力;授之以德,培育智能,晓之以理

28、,明之以义。锻炼意志,导之以行。倾注师爱,“习与性成”,等等。这些宝贵经验都有学习参考价值,应该结合现实中学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在德育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2科学认识对学生爱的内涵,真诚关爱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仅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德育的宗旨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情感需要,也容易动情感,他们不仅希望得到学校组织,乃至非正式群体的情感关怀,而且更期望得到德育工作者的情感关 爱。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理解教师关爱学生的基本要求。一是班主任要以真诚情感自觉主动热爱学生,而不是简单履行职责勉强关心,更不能假心假意爱。二是要公正公平,没有私心偏爱。因而应做到不论是好的班集

29、体,“差”的班集体仍至“乱班”都要施之以爱;对优良学生、差的学生同样怀有爱心;对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都热情相待。三是要讲科学和理性,不能迁就和溺爱。因此,要注意爱与严结合,刚与柔结合,做到用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四是爱要讲求美感和艺术,使德美合谐,不要面如冰霜、语言生硬,要使学生感到愉悦、舒心、亲切温和和 面慈心善,才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互动,心心相印,学生会向你敞露心扉。 3注重情感育人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爱心 班主任在运用情感育人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使学生享受爱,懂得体验家庭亲情、师生情和同学友情以及社会关爱之情,同时要求他们做到自尊自爱、关爱他人、并尊敬父母,升华为自觉“爱祖国、爱人民

30、、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等“五爱”的思想行为。 这样形成的“尊师爱生”有利于德育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实效性,正如马克思曾经所说过“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符合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你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 任等等。”可见,新时代班主任的师情、师爱体现了高尚情操,也是无私奉献和教书育人的生动体现。 4加强自身的意志品质锻炼发展高级的情感 作为班主任应明确认识在处理与学生相互关系中,积极的情感,尤其是道德感、理智感、责任感、美感等高级的情感,不仅是个人的个性反映,而且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因此要注意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及人的交往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有苦闷忧

31、伤等情绪,但作为班主任要注意进行意志品质锻炼,在工作中控制消极情绪和发展,以良好的情感效应影响学生。为此,要注意提高自己 的情感智力,即培养自我认识能力,理智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情感;提高自我激励能力,保护自己的良好的兴趣、热情和乐观向上的心境和态度;提高自我调控情绪能力,冷静客观分析,积极进行心理调结、排除忧愁、增强控制冲动能力,尽力控制可能因人因事而激怒的情绪,以镇静和泰然自若的态度去对待;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协调、沟通不同类型和不同个性的人,创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等等。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就可大大增强班主任情感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坚持人格的力量是积极情感效应

32、的根本 人格作为一个广 泛的社会范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更多地从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及言行的真、善、美等综合特征去认识和评价它。人格作为一个人所具有性格、品质、道德、意志、气质、情感等综合素质的体现,不仅带有一定社会性,而且带有明显的知觉性和情感色彩。人格有崇高和低俗之分,人们之间的认知和修养不同,人格也存在明显差异。我们常说坚持人格的力量去塑造人,就是说作为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育人育才的过程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教育和帮助学生陶冶真、善、美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勤奋进取的斗志和创造力,去实践崇高的理想和个人价值。反之,如 果言而无信,人格分离、人格扭曲或人格变态,那必然会误人子弟。所

33、以,教师的影响不仅甚于学识和才能,而且还基于健康的人格,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威望。我国许多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所以受到人们敬仰,在于他们的高尚人格。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要认真做到坚持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与坚持人格的力量的“四个结合”,才能达到以德育人,科学育才的要求。 那么,作为一个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怎样坚持以高尚人格去影响和引导学生呢 ? 首先,要做到崇道守义,良心做人。我们讲崇道守义,就是要 崇尚和树立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自觉做到真学科学真理,真信科学真理,真讲科学真理,真用科学真理。而绝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我们讲良心做人

34、,就是要履行作为一个公民的应尽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能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遵守社会公德,务实求真,谋事有道,能“慎独”,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和集体公益的事,老老实实地做人,为学生做出表率。 其次,要做到理性谋事,公心为人。所谓理性谋事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树立科学思维方法,去认识分析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力戒形而上学。有良好的情 感和意志品质,去处世待人。作教师应格守教师职业道德,“淡泊明志、宁静志远”,自觉做到自省、自警、自律。所谓公心为人,就是要出乐于奉献、不损人利己。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坚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树立公仆意识,为培养人才而鞠躬

35、尽瘁,终身不逾,并以此教育学生。 第三,要做到敬业进取、恒心育人。作为德育工作者,敬业进取就是要热爱教师职业,严谨治学、奋发进取,博学多才,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专家。要在爱心育人的基础上兢兢 业业,业精勤教,持之以恒,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呕心沥血、无怨无悔。 第四,要做到以德报怨,诚心待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误解,也可能受到嫉妒非难、流言蜚语或受到不公正的批评等等。对此,应坚持以德报怨态度,要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任劳任怨,正确对待包括学生在内的批评意见,以高尚品德和宽容的情感和态度对待他人的误解或怨言,决无报复之心。对人诚恳厚道,乐群豁达,关心他人。以无私无畏和

36、健康的心理状态及乐观精神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增加自身的人格吸引力。 摘 要 情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校德育素有重知轻情 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我们主张将情感 教育 纳入德育的范畴。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价值在于: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素质,促进德育理论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高,能够在高校中建立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和道德形成环境,帮助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业缘关系、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高校德育;情感教育;大学生 ;价值 在应试教育

37、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道德认知因素对于道德形成和 发展 的影响、轻视情感因素对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是重视道德认知对于道德情感的影响、轻视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认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德育的失衡、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其实,情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心 理学 的 角度来看,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常常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因为人不是漫无目的地去认识事物,而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定需要:当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时,就表现出肯定态度;反之,当事物不符合自己需要时,则表现出否定态度。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态度体验,在个人

38、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如下功能: (1)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情感的强化功能指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效能。 (2)调节功能。这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 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 (3)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前者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号传递的效能;后者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 (4)迁移功能和疏导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情感的疏导功能指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 (5)保健功能和协调功能。情感的保健功能指情感对一个

39、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情感的协调功能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的效能。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正如前 苏联心理学家 A H 鲁克所说: “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人全部生活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中去。 ”1(P21)情感教育即是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因此,情感教育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本文所论及的正是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 一、高校德育

40、中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的德育学科,毫无疑问地应当关注人的情感。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重视人的情感、并把情感发展纳入德育的目标;二是利用人的情绪情感的特殊机制,改善和提高道德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情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情感健康。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而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健康教育就是要预防或消除学生的不良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健康习惯的过程。情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消除不健康的情感、保持良好的心境、合理地表达情感、适当调控情感、适度宣泄情感以及增强情感的免疫力或适应能力等 等。情感教育可以广泛渗透于一切学科的教育之中,

41、本文探讨的是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人的情感种类繁多。德育中所关注、研究的是人的社会性情感的产生、发展和活动 规律 。那么,什么是社会性情感呢 ?从个人情感体验中所反映的内容看,社会性情感指的是超越个人需要、欲望、爱好等因素而对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或社会生活等因素产生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种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范畴,超越了单纯的个人需要,表现出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 和社会的关心、责任和理解,因而被视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按其性质和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三个方面。 所谓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

42、德感是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它同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道德标准相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道德认识一道德情感一道德信念一道德行为一道德习惯一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道德认识的逐步提高,只有在实践中与道德情感反复结合, 才能逐步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效果不如人意,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对道德情感的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道德感教育以人对他人、人对社会的态度为其内容,包括热爱感教育、责任义务感教育、荣誉感教育、自尊感教育、幸福感教育等。热爱感是认识主体把某一客体从其他客体中区分

43、出来、并把它置于主体稳固的生活需要与兴趣中心的一种情绪体验。责任义务感是个人对国家、集体、他人承担道德责任,及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等持认真、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人的责任感达到较为自觉的程度时, 责任感就成为义务感。荣誉感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主观或客观评价后产生的情感体验。自尊感指的是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对自己生存意义、获得成功并求得幸福权力的肯定态度。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教育

44、即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实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消除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的消极情感,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情感,促进人的认识活动顺利开展。理 智感教育的内容包括:认知感教育、惊奇感教育、怀疑感教育、自信感教育、成功感教育、真理感教育等。认知感是人们对于新奇的、尚未认识的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一种重要的内在学习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 “内驱力 ”和 “催化剂 ”的作用。惊奇感一般出现在人们不太熟悉而强度较大的新异刺激情境下,它对人构成强大的吸引、由此可能引导人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貌似的、类似的、伪装的、欺诈的、畸变的、仿佛的等等不一而足的现象,使人捉摸不定,这就是怀疑感的产生;怀疑感是很多 科学 创造的起点,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感是人们对自我能力进行正确认识和评价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个人成功的起点。真理感表现为人们对于真理的热爱、追求和维护,是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审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客观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情感教育离不开审美活动,它是教育者通过审美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感的教育,因而 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各种审美活动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