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2720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常熟市东南小学 曹秋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还指出,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观察物体。下册安排了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轴对称图形、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么多相应的内容,小学数学对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视在三年级就可见一斑。 短短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已是第三次教学三年级。同学们都非常喜爱学习这一类的内

2、容,在一次次的重复教学中,我不断地变化着教学方式与方法,教案设计也是随之不断更改。慢慢地,我发现了: 同学们们 对 图形与几何 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 ,积累活动经验后 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 需要以 操作为基础。 “纸上谈兵”效果不但很差,而且又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 以下是我对于“图形与几何”(三年级上册)中几个 课时的不同设计与教法的案例,以及过后的思考。 案例描述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中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案例 A: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条(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纸的中间有虚线),沿虚线折一折,你能发现了什么? (教师目的是让学生

3、发现长方形纸的对面相等这一特征) 学生动手操作后,纷纷举手,教师指名说。 生 1:一样大。 生 2:我的比他们的都漂亮。 生 3:我得到两个正方形。(纸对折后正好是正方形) 生 4:两个正方形一样大。 生 5:我的也一样大。 (几个学生回答了自己的发现,但都没有触及主题) 师:用手摸摸 对折后的边怎样? 学生没有发现什么? 师:这两条边一样长吗? 生齐答:一样长。 师:对了,我们就说长方形的这一组对边相等。 案例 B: 师:请同学们用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围长方形。 师:你们用了几根? 生:上面 1 根,下面 1 根,左边根,右边根,总共用了根。 师:你能围成一个正方形吗? 学生围正方形

4、师: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 生: 4 根。 师:用小棒围了长方形、正方形,你有没有发现它的特点?猜一猜。 生: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上、下边和左、右边我们称它为对边,称对边相等。 师 :正方形呢? 生: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师:还发现了什么?猜一猜? 生:都是四边形。 生:每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都是同学们猜出来的,正确不正确,验证一下。 学生动手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对折,量角。 师:你们用了什么方法验证边的关系? 生:对折的方法,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互重叠,都相等。 生:我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用什么方法? 生:用直尺里的直角比一比。 正方形的四

5、个角都是直角,方法同上。 案例分析在两次不同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不过操 作活动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的特点,精心组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建立数学概念。动手操作也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案例 A,虽然安排了操作活动,但学生对操作的目的不够明确,失去了提供的操作材料的实际动手操作的价值,没有达到教者预设的要求。案例 B,从用小棒围长方形和正方形,从围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从直观上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

6、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 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接着再让学生动手折纸、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在案例 B 里,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对操作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操作到位,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具有有效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案例描述 案例 轴对称图形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 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都是。 生:平行四边形不是。 师:怎么证明? 生: 折一折 ,看是不是完 全重合。 师 :请同学们从第一个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

7、,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 。 师: 通过对折,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 :这个正方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完全重合。 师 :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演示各种不同的折法) 师:这个圆,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师: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圆更是有无数种折法。不论怎样 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 :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操作,发现

8、不能重合) 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呢? 案例分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活动的基础。探究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问题是驱动探究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 我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 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陷阱,也暴露出了很多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不确切的理解。“怎么证 明?”要求学生对于自己做出的结论进行证明,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证明”也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一系列的问题, 点燃 了 学生思维的火花,

9、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 轴对称图形的 知识。 案例描述 案例:观察物体 师: 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师: 哪一张是教室前面的照片?哪一张是教室后面的照片? 师 :哪一线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 想一想,如果你是摄影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拍到的是哪里啊? 师:同学们,你 们 想自己拍照片?我们来个摄影活动,好不好? ( 每个小组长把玩具布狗摆好,然后大家作为摄影师,摄影师按照自己坐的方向给玩具布狗拍照片 ) 。 (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何拍摄才能

10、使图象比较大比较清晰。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如何举照相机才能拍出比较正的照片。 ) 师: 请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拍的,站在什么位置,估计自己拍出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 生 1:我把照相机对准布狗,调整布狗的位置使它在照相机的中间。我站在小 狗的右面,所以我估计我拍出来的是小狗的右半边头和脚。 生 2:我的数码相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小布狗的样子,我在小狗的后面,所以我拍出来的肯定是它的背面! 师: 请其它小组的同学猜一猜这是谁拍摄的照片?为什么是某个同学拍的?请你说一说理由。你们觉得哪一张最容易看出来?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 1 张最容易看出来,因为拍的是小狗的屁股,肯定是坐在它后 面的 某某

11、 同学拍的。 师: 还有那一张也很容易看出来呢? 生:第 2 张也很容易看出来的,因为拍的是小狗的下面,肯定是坐在它正面的 某某 拍的。 师:分别请拍摄小布狗前面和后面的同 学站起来,看看是不是如你所说?(对拍报的同学问题的同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请与他们拍摄的玩具布狗一样的同学站起来。 师:( 指第 3 张和第 4 张 ) 这两张分别是谁拍的呢?(神秘的样子)指名几个学生说。怎样区分这两张照片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左面拍的,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右面拍的? (在小布狗左面拍的应该是它的左边的两条腿,在小布狗右面拍的应该是它右边的两条腿) 师: 为什么我们第组四个同学拍到的小布狗是不一样的? 生 1:因为

12、我们站的位置不同。 生 2:因为我们拍摄的方向不同。 生 3: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师 :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你就能看到物体不同角度下的没形状。 师 :那么你们想从没的角度玩具布狗吗?每个小组的同学离开座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小组的玩具布狗。 案例分析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从我们熟悉的教室照片入手,让学生体验一种亲近的感觉,使学生容易接受。 拍照片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 在教学中,把课本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成 “玩耍 ”活动,创设这样的情境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通过 拍照 ,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

13、感性 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动手操作, 也 创造 了 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 了 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 以上是我对三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一些案例与思考。 总之,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非常有趣生动,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应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安排丰富多彩又切合主题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再迁移到其他内容,切不可纸上谈兵,让人索然无味。 人类通过观察、拼补、折叠、描绘、测量、计算、比 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形成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

14、方法,发展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时, 也需 要高度关注这些思想方法,发展 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多次的操作活动,了解活动的一般流程,累积 丰富的活动经验。 参考书目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主要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常熟市东南小学 冯佳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在我们课堂即时评价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现根据课题组的实践研究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问题 一:评价语言单调含糊。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惯采用“不错!”、“好!”、“真好!”、“真棒!”等语言,这是由于教师语言单调乏味,评价意识淡薄,有时想对学生评价,但又不知如何去评,致使

15、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我的策略是: 【策略 1】即时评价语应简洁、准确。教学中,评价语应简洁。学生好的答案,而其他同学一时又没听明白时,建议用“请你再大声说一遍”的即时评价。除了语言简洁,准确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即时评价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得如何生动,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教师即时评价要准确。 【策略 2】即时评价语应生动、幽默。在准确、生动基础上,就该追求生动、幽默。如某节课。一漂亮姑娘做了三道题抄错了三个数:于是师评:“小美女可千万不能抄错数呀,不然别人会说,这个美女有美貌没智慧,是个马大哈!”幽默语言令生大笑,课堂亮点由此诞生。 如课中出现突发事件,教师也可以用幽默语化解。

16、某次课,有位教师演示“汽车行使”时不小心碰到了挂着的小黑板,于是出现黑板和学生一起“惊叫”的场面。 那位 老师对学生说:“以后你们开车时千万不要像我这样不小心,担心翻车呦!” 师生一起笑了。 【策略 3】丰富即时评价语言, 分层评价。有人说,案例中评价语就较简洁,但不准确。教学中,有些教师为评价语单调所困,于是找出“课堂激励性语言”等视为珍宝。作为教师适当积累一些评价语,是可以的,但要因情况而定,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应针对不同回答采取分层评价。 问题二:评价形式单一过度过泛。有些教师一节课总采用模式化的语言,如 “嗨,嗨,嗨,你真棒!” 、 “棒,棒,棒,你真棒!”等。还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

17、确,总评价:“好、很好、真棒”等;在练习时,学生出示自己拼好的作品。教师欣赏说“太有创意了,长大准是一个爱因斯坦”;更有些教师 总采用一些物质奖励的办法,上课学生坐得端正奖朵红花,回答个问题奖颗五角星,字写得工整奖枝笔,题目做得快奖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总有物质回报。 教师把物质刺激作为激励学生唯一手段,易使学生滋生急功近利思想,不利于学生发展。当激励成为廉价,使学生人人随时可得,则即时评价就失去作用了。 我的对策是: 【对策 1】针对学生个性真情评价。课堂即时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反馈信息中,捕捉其中可用之处,有价值之处,针对个性给予评价。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课堂即时评价

18、要真诚、发自内心,才能与学 生产生心灵共鸣,师生心才贴得更近,课堂气氛才和谐,教育效果才理想。 【对策 2】注意把握“尺度”褒贬有度。评价,必须把握好“尺度”。所谓尺度,就是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评价。有些做法可供参考:与同学比:“到目前为止,你是最出色的一个!”;与老师比:“你真会思考,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想到。”与自身比:“据我所知,你这次的回答是最棒的,继续努力!” 【对策 3】口头语、体态语结合,互动评价。有经验的老师能将有声语、体态语,将预设语、随机语有机结合,据生情况,独特创新地评价。尤其是体态语如应用得当,能够调动气氛,使 课堂推向高潮。 教学中,老师基本上能注意评价,但除语言还是语言

19、。所以师生在用语言评价他人时如投以微笑、点头、一个眼神、一下抚摸,这样能使被评价者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新课标下,可见到师为生鼓掌,师与生握手,师向生鞠躬,师为生的金点子“命名”,师生本平等,把问题的评价权还给学生。要实现立体互动的即时评价,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评价意识,教给评价方法,提高评价能力。具体要做到: ( 1)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让学生敢评;( 2)提供给学生评价机会,让学生爱评;( 3)拓展学生评价的时空,让学生乐评;( 4)启迪学生评价 的方法,让学生会评。 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法,化解矛盾,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掌握即时评价本领。 问题三:评价不能

20、做到延迟评价。教学中,不少老师都习惯于在学生解题或发言后对学生错误及时进行评价,这样不但能提高效率,而且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但有时学生错误信息并非一律需要及时评价,有时过早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试想有谁会费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过早地给出结论,而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让更多同学有更广阔的思 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对此,我的策略是:把握评价时机,适当延迟评价。创新是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成果。而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时,难免有不完善、不规范、犯错误的现象。如果老师马上给予否定,很有可

21、能创新意识就遭到扼杀。把握评价时机十分重要,否则适得其反。评价时机应选在学生闪现智慧火花之时;选在学生思维多样时;选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选在学生质疑时 因此从学生那里及时捕捉创新思维火种,并使它迅速蔓延,正确处理和利用延迟评价也正体现了一个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以学定教的课堂机智。笔者认为延迟评价,应注意: 1、即时评价的容错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应是建构的过程,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势必会走一些弯路,这是在所难免的,课堂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场所,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不出错的课堂必定是失败的课堂。允许学生犯错的老师是善良的老师,也是高智慧的老师。 2、即时评价的延迟性。学生的潜能是

22、无限的。课堂中,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必包办代替。学生课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是有价值的问题!谁能解决它?”“谁有更好意见?”等等应该是老 师们常用的即时评价语。 问题四:即时评价缺乏引导。一位老师在教学“两步应用题”,出示一个车间要加工 468 个零件。每小时加工52 个,生产了 8 小时后,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加工?学生很踊跃,连平时不太发言的一位同学也举起手,老师让他回答。 X: 468 52(没等说完,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你真笨,连这样的题都做错”。 X 面红耳赤)老师说:坐下。案例中教师没有及时捕捉学生正确信息,没有抓住评价时机引导,致使学生颜面无存。使“学困

23、生”的自卑感得以强化,造成莫大的教学遗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孩子们只要有一次因 不公正的侮辱而深感震惊,就会由此在一切方面看到不公正。” 我的策略是: 【对策 1】即时评价应具有引导性。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孩子情感和心理变化,用心留意并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这时适时的评价将拨开孩子思维的迷雾,消除孩子畏难情绪,帮助其重燃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对于上述案例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当 X: 468 52这位老师制止了学生哄笑,平静地说:这道题他不是不会做,只是没有做完,我们听他说完。老师很欣赏他与众不同的想法。你们能了解 468 52 的含义吗?接着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了第二种解法,学 生们

24、向 X 投去敬佩的眼神, X 也露出了微笑。 【对策 2】即时评价具有启迪性。在教学中,学生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正常的现象,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和启发点拨的最佳时机,适当点拨引起深入思考,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对策 3】评价立体多维,目中有“人”。从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看,即时评价应从三方面进行。即除了评价学生对双基掌握之外,更要对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教学呼唤创新 常熟市东南小学 吴永红 二十一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

25、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的一些感想。 一、创新的源泉 兴趣的激发 陶行知先生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 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陶先生还讲到了“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确实,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之成为推动求知的一种强烈的内驱力。让学生不是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让数学

26、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追求的东西。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组织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拿者手中的年历考老师,学生 说年份,老师快速地回答这一年的二月有几天。一试,果真如此,学生兴趣盎然,都想考考老师我笑着告诉他们:“同学们,你们是难不倒老师的!老师不但知道你们手中的年历中二月有多少天,还知道明年、后年、 10年以后、 20年以后等年份的二月有多少天。”学生一脸疑惑,觉得很奇怪、很有趣,急于追根究底,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他们积极地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

27、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并使之 越烧越旺。“二月份的天数究竟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使人乐于深入思考事物的奥秘,使人善于观察特殊事物的微象,发现其中的奇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励学生对数学问题具有更高的探索热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商不变规律”一课的教学中,我对

28、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 工,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问题的能力: 被除数 24 120 除 数 4 20 商 先让学生看表口算得出 24 4=6、 120 20=6之后,让学生编几道商也是 6的口算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有选择地填写在表格中(表格的列数适当增加),这时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来,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教师加上省略号板书成完整的表格。“怎样编题,商总是 6?这里有什么秘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被除数、除数都乘 5,商还是 6。”有 的说“被除数、除数都除以 4,商还是 6没变。”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然得出

29、商不变规律,学生兴奋不已因为结论的得出是学生的观察、发现所得,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 创新不一定就是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者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愉快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勇于探索,才会有发现,才会有创新。 二、创新的时空 心灵的自由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 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的心灵以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

30、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让同桌同学相互配合,用面积是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在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将纸板摆满了整个桌面,其中一张课桌上的两位同学发生了争执:一位同学要摆满,另一位同学反对,静悄悄的教室里只听见他在说:“这 样摆不简单,不需要全部摆满”,教师问其理由“桌上不摆满纸板,你怎么知道桌面面积?”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课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掌声之后,一双双手举起来,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我也想这么摆,但是又担心这样做不好!”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

31、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章志光教授也这样说:“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能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寻找与众不同的方法。因此,对 这位同学的行为,我和班里的学生再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教育的对象 每一位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了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后,笔者让学生用钟面的时间说一说“什么时候,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平角(钝角、直角或锐角)?学生对答如流。在交流的这些结果中,可能受第一位同学的影响,他们都是用整点来说明的

32、。从“ 1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锐角。”到“ 11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锐角。”几乎没漏掉一个整点钟,学生自认为完满无缺。这时,一个名叫孙磊的同学响亮地说: “ 12时 30分,时针和分针成平角。”兴许是被突然冒出的这“与众不同”的结果震住了,教室里鸦雀无声之后,有同学开始窃窃私语,有的悄悄地举笔在纸上画着写着,有的转过身抬头看墙上的钟随后马上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 12是 30分,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不是平角!”不少同学随声附和,孙磊难过得低下了头。这时,我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老师要向孙磊同学学习,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同学们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孙磊难为情地说:“ 12时 30分,时针和

33、分针成钝角。”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某种思维定势,要 跳出一种思维定势,则常常都需要自觉地作出努力。受孙磊同学的启发,同学们想到了其他的情况,思路更开阔了;同时还发现易错问题“ 12时 30分、 3时 45分”时时针、分针所成的角是什么角。在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情形确实不少。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多研究其解法、思维的合理性,留给学生创新的时空,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同时对他们的创新意识要多加保护,要在学生中形成敢于创新的氛围,教师应为创新的想法、做法开“绿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的灵感 思维的突破 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 求真,千学万学

34、学做真人” 和“教、学、做合一”,对今天的课改实践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小学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数学教学讲究的是思维训练,所以如何有效利用数学学科本身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是我们每位小学数学教师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有效加强思维训练,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直觉思维 -敏捷性、灵活性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加强直觉思维训练,要善于利用原形启发、类比等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的闪念。 “乘除

35、法的简算”一课,在学生掌握了三个数相乘的规律,计算出类似 25 4 9=900的题目之后,出示 25 36、 125 32等题,让学生算算结果是多少。好多同学用竖式计算,但有一部分同学未拿笔,直接口算出结果。这部分同学通过敏锐的观察,一下子就找到了“ 25 36”与“ 25 4 9”之间的联系,也就掌握了乘法简算的规律,形如“ 125 32”可看“ 125 8 4”或“ 125 4 8”等。再如:我在教学“第二个因数 中间有 0的乘法”时,出示 287 304让学生尝试练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得出“用 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创见,这样的直觉思维迅速而准确,学生一旦产生顿悟便会出现灵感。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 103页上有这样一组题: (1)4.8 0.1 4.8 10 (2)5.4 0.1 5.4 10 (3)2.6 0.5 2.6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