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习题 (第一章至第三章 脊索和圆口纲 )一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一)三大特征1 背索1)发生:胚胎的原肠背壁加厚,脱离原肠而发育,是中胚层而来。2)位置:消化管与神经管之间3)结构: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而有弹性的一条圆柱形不分节轴索。2 背神经管1)发生:由胚胎体背面纵沟内陷而形成,起源于外胚层。2)位置:位于脊索或脊柱的背侧。3)结构:呈管状。3 咽鳃裂1)发生:消化管的前端,起源于外胚层。2)位置:咽部两侧3)作用: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的呼吸器官(次要特征) 1、肛后尾;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3、内骨骼:骨
2、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象无脊椎动物有坚硬部分, 则为死的外骨骼(二)背索动物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1后口:与无脊椎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相同。2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4次生体腔(真体腔)以中胚层细胞围成的真正体腔,从环节动物开始就有了次生体腔5分节现象。 (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三)根据脊索的存在形式分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一般将脊椎动物亚
3、门分为 6 个纲(1)圆口纲;(2)鱼纲;(3)两栖纲;(4)爬行纲;(5)鸟纲(6)哺乳纲二简述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1、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2、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3、进化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早期,距今约有 5 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
4、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甲胄鱼、圆口类) ;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三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 。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成为原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全世界越有 1370 多种。体呈袋形或桶状,包括单体或群体两个类型,绝大多数无尾种类只在幼体时期自由生活,成体于浅海潮间带营底栖固着生活,少数终生有尾种类在洋面上应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体表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
5、孔相通。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由于卵和精子并不同是成熟,所以避免了自体受精。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的出芽生殖,除个别种类外,受精卵都先发育成善于游泳的蝌蚪状幼体,再行变态发育。四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发育过程)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多次分裂)(形似实心球体的)桑椹胚(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内空,为囊胚腔)囊胚(出现原肠胚代替囊胚,分化出内外胚层)原肠胚(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的过程。(进化意义)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
6、索动物的缩影。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五分析文昌鱼的器官结构中哪些是原始性的,哪些是进步性的,哪些是特化性的?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另一方面又区别于
7、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六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脊索的出现时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接种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脊索(以及
8、脊柱)构成支撑区踢得主梁,是体重的受力着,是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活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是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 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复习题 (鱼纲)一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1、出现了上、下颌;(1) 主动捕获食物;(2) 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3) 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2有了成对的附肢;(1) 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能力,是动物获得积
9、极主动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之一 .(2) 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3、出现了脊柱代替了脊索;(1) 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能力;(2) 增强了动物生存斗争的能力.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1) 脑分主明显的 5 部分;(2) 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完善,能更好地促进体内各部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二试述脊椎动物上、下颌的出现的重要意义三、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各有哪些亚纲和目。(一)软骨鱼类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五至七对。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尾型。无鳔和“肺” 。肠内具螺旋瓣。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
10、营体内受精。板鳃亚纲鲨型总目:六鳃、虎、鲭、须、真、角、锯、扁鲨目;鳐形总目:锯鳐目、鳐形目、鲼形目、电鳐目全头亚纲(银鲛科)(二)硬骨鱼类骨骼多为硬骨,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内鼻孔亚纲总鳍总目;肺鱼总目(单/双鳔肺鱼目)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鲱形、鳗鲡、鲤形、银汉鱼、鲑鲈、鲈形、蟾鱼四、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1、体形多呈纺锤形;2、用鳃呼吸,以鳍作为游泳器官;3、身
11、体分头、躯干和尾 3 部分;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五、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鳔的类型和功能。鱼鳞的种类:(1)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分两部分,基板:埋于真皮内,齿质部分,中央有髓腔、血管和神经通入。分布于全身。呈斜向排列,手触有粗糙感。(2)硬鳞: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鲟鱼等。A、来源于真皮;B、构造斜方形,表面覆盖有一层充分钙化的物质,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3)骨鳞:是绝大多数硬
12、骨鱼类所具有的鳞片。A、来源于真皮;B、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C、覆瓦状排列。鳍:奇鳍:背鳍 臀鳍 尾鳍偶鳍:腹鳍 胸鳍偶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奇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尾鳍结合着肌肉的活动,可以起稳定身体控制游泳的方向,起舵的作用推动鱼体前进。尾:(1)原尾:将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2)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3)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六、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调节方式。 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
13、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七、简述鳔的类型、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鳔:(1)种类: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 ,如鲤形目;闭鳔类(无鳔管) ,如鲈形目。(2)作用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从发生上看,鳔是由
14、食道上分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与陆生种类的肺的发生相同,这可能与其原始功能有关。八、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他们的食性的关系。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 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鳃耙与食性: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鱼类,鳃耙长而密。 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 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白
15、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含量多呈切刀形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九、试列举几种我国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 。中华鲟 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白鲟 白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大银鱼 银鱼科 鲑形目 辐鳍亚纲胭脂鱼 胭脂鱼科 鲤形目 辐鳍亚纲十、简述鱼类的分类系统。(一)软骨鱼类 (1)板鳃亚纲 一侧孔总目 1 六鳃鲨目 2 虎鲨目 3 鼠鲨目 4 须鲨目 5 真鲨目 6 角鲨目 7 锯鲨目 8 扁鲨目二、下孔总目 9 锯鳐目 10 鳐目 11 鲼目 12 电鳐目 (2)全头亚纲 13 银鲛目(二)硬
16、骨鱼类 (1)内鼻孔亚纲 一、总鳍总目 1腔棘鱼目 二 . 肺鱼总目 2. 单鳔肺鱼目 3双鳔肺鱼目(2) 辐鳍亚纲 一、硬鳞总目 1鲟形目 2多鳍鱼目 3. 弓鳍鱼目 4雀鳝目 二、鲱形总目 5海鲢目 6鼠鱚目 7鲱形目 8鲑形目 9灯笼鱼目 10拟鲸鱼目 三、骨舌鱼总目 11骨舌鱼目 12长颌鱼目四、鳗鲡总目 13鳗鲡目 14咽囊鱼目 15背棘鱼目五、鲤形总目 16鲤形目 17鲇形目 六、银汉鱼总目 18鳉形目 19银汉鱼目 20颌针鱼目 七鲑鲈(副鲈形)总目 21鲑鲈目 22鳕形目 八、鲈形总目 23金眼鲷目 24海鲂目 25月鱼目 26刺鱼目 27鲻形目 28 合鳃鱼目 29鲈形目 3
17、0鲉形目 31鲽形目 32魨形目九、蟾鱼总目 33海蛾鱼目 34蟾鱼目 35喉盘鱼目 36鮟鱇目复习题:(两栖纲)一、为什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二)不完善的地
18、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二、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同上)三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腮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须经变态
19、才能上路生活,这是两栖纲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1、 外形: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具有五趾型附肢,不仅可以支持体重,也造就在陆上灵活运动,适应于跳跃、奔跑等。2、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裸露光滑,皮肤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角质化程度低,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3、骨骼: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从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撑作用。4、消化:两栖类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分泌粘液的唾液腺,能使食物湿润和吞咽,是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5、呼吸:两栖类具有比任何其他动物更为多种多样的呼
20、吸方式,这反映了两栖类开始适应 陆地生活,但并不完善的过渡类型。不同种的两栖类,或者同一种的幼体和成体阶段,或者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其呼吸方式分别有鳃呼吸、口咽腔呼吸、皮肤呼吸和肺呼吸。6、循环:由鱼类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提高了血液的循环的压力和速度。7、神经:与鱼似,由大脑、间脑、中脑、小脑(不发达) 、延脑、10 对脑神经和脊髓组成8、感觉:视觉:初步具有陆生脊椎动物视觉特征。能近视又能远视。听觉:内耳:与鱼类近似。除了具有平衡作用外,还具有听觉功能。中耳:首次出现了中耳,可传导声波嗅觉:有了外鼻孔和鼻腔,是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兼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侧线器官:能感觉水压,位于
21、头部及躯体两侧的对称,有助于有关物体方向及大小鉴别。9、排泄:(1)肾脏除有分泌尿功能外,两栖动物水栖型的种类,还有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似鱼类的肾脏。(2)膀胱有重吸水的功能,对维持体内水分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雄性输尿道有输尿和输精的作用。10、生殖和发育:体外受精、水中发育,要经过变态。四、两栖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有何重大变化?(一)脑分五部分,分化程度不高,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不形成明显的脑曲。两栖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与鱼类比较接近,但是随同上陆生活的环境及其所受到的影响,使神经系统有了某些进步性的变化。1. 大脑:体积增大。两个半球已完全分开,左右脑室已分开;两半球顶部有了
22、零散经细胞,即出现了大脑皮层,称为原脑皮,这是在鱼类中所没有的进步。2.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松果体;底部有一个漏斗体和一个脑下垂体;间脑的脑室外为第三脑室,与大脑相连。3.中脑:背部发育成 1 对圆形的视叶,既是两栖动物的视觉中枢,也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左右中脑室彼此相通。4.小脑:不发达,不如鱼类发达,这是与它们的活动范围狭窄,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5.延脑:位于小脑下方,其空腔称为第四脑室,延脑后面与脊髓相连。(二)1、视觉:初步具有陆生脊椎动物视觉特征。能近视又能远视。眼球角膜凸出,晶体近似圆球稍扁平,晶体与角膜之间相距较远,适于看较 远的物体,通过调节晶体与角膜的距离来调节视力。具
23、有眼睑、泪腺,以保护眼球,上眼睑不能活动,靠眼球下陷,从而使下眼睑与瞬膜上推以盖住眼球2、听觉:两栖动物由水生到半陆生的转变过程中,听觉器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耳:与鱼类近似。除了具有平衡作用外,还具有听觉功能。中耳:首次出现了中耳,可传导声波。鼓膜与外界接触;中耳腔又称鼓室,耳柱骨为鼓膜与内耳之间的听骨,位于中耳腔内,一端借狭窄的耳咽管与口咽腔相通,另一端通鼓膜。口腔以一对耳咽管(eustachin tube)与中耳腔相通并进入空气,使鼓膜内、外的受压趋于平衡,防止鼓膜因受剧烈的声波冲击而造成震裂听觉产生: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耳柱骨传入内耳,刺激内耳膜中的感觉细胞,经听神经传到脑中枢,产生听
24、觉。3、嗅觉:有了外鼻孔和鼻腔,是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兼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鼻腔中的鼻粘膜有嗅细胞,嗅神经分布于膜上。嗅神经通向嗅叶。出现了犁鼻骨:鼻腔腹侧嗅粘膜伸长变形而成的一对盲状结构,为嗅觉功能。4、侧线器官水栖类的两栖动物、蝌蚪以及少数的无尾类具有侧线。与鱼类一样,能感觉水压,位于头部及躯体两侧的对称,有助于有关物体的方向及大小的鉴别。五、两栖类的肩带、腰带和四肢的结构和组成。(1)肩带(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两栖肩带加强了前肢的活动,通过肩臼与上肢相连。(2)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组成):通过荐椎和脊椎相连,通过髂臼与后肢相连。(3)上肢骨:
25、肱骨 1 根、桡尺骨 1 根(桡骨与尺骨合并而成) 、腕骨 6 块、掌骨 5 块、指骨 4 个。(4)下肢骨:股骨 1 根、胫腓骨1 根(胫骨与腓骨合并而成) 、跗骨 5 块(其中 2 块甚长) 、跖骨 5 块、趾骨 5 个。六、试述两栖类的起源与进化。(一) 两栖类起于古代的总鳍鱼,理由如下:1、古总鳍鱼的身体结构可能是最早期由水生向陆地生活过渡的动物。内鼻孔、鳔呼吸,相当于肺,坚强的偶鳍支撑身体,并沿陆地爬行2、鱼石(头)螈化石证明两栖类起源于古总鳍鱼。鱼石螈发现于泥盆纪晚期,距今约 3.5 亿年前,为最早的两栖类化石,它既具有两栖类特征,又有总鳍鱼很多共同之处。1)与总鳍鱼共同处:骨片数
26、目和排列近似;都具有迷路齿;四肢骨和总鳍鱼偶鳍的骨片结构相似,是四足动物的祖先。2)与两栖类相似之处:鱼石螈已为五趾型四肢;脊椎骨上出现了前、后关节突;具有两个枕髁等。因此,两栖类起源于晚泥盆纪的 鱼石螈,分支进化为古生代两栖类,由于头骨均有膜原骨形成的硬骨所覆盖,可统称为坚头类。(二)演化: 无尾目 有尾目 无足目壳椎:脊椎骨发生 时不经软骨阶段, 块椎类 壳椎类椎体中空。块椎:椎体发生时 爬行动物经历软骨阶段。 坚头类两栖类的祖先从泥盆纪晚期出现以后,到了石炭纪得到了大量的发展,为两栖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石炭纪和以后的二迭纪是两栖类最为繁盛的时代,称这两个纪为两栖动物时代,到了三迭纪
27、末期,所有古老的类群全部绝灭。两栖类的演化情况推测:最早的古两栖动物是坚头类,由坚头类产生的后裔有三大支,一支是爬行动物;一支是壳椎类;另一支是块椎类。七、现存两栖类分几个目?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一)无足目体型蠕虫状, ,体表有退化的骨质鳞,附肢退化,尾极短,用肺呼吸,土中穴居,无鼓膜,无胸骨,眼退化为盲眼,卵生或卵胎生,体内受精。代表动物:版纳渔螈。(二)有尾目(蝾螈目)体型延长,体表润滑无鳞,2 对或只有前肢,尾长、终生存在,用肺或鳃呼吸,水栖型,无鼓膜,不发达或缺胸骨,眼无或具不动眼睑,卵生、体外或体内受精。代表动物:肥螈,东方蝾螈,极北小鲵,山溪鲵。(三)无尾目(蛙形目)体型
28、短阔,体表润滑无鳞,四肢完备,无尾,用肺呼吸,水陆两栖型,有鼓膜,胸骨发达,眼具可动的眼睑,卵生、体外受精。代表动物:蟾蜍,蛙,田鸡、青蛙八、试述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防治虫害。绝大多数蛙蟾类是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作物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已受到欢迎。食用。蛙肉鲜美与鸡肉媲美,是宴席珍馈佳肴。近年来,牛蛙的养殖得到了很好发展。药用。如最负盛誉的哈土蟆和蟾酥就分别取自于中国林蛙和蟾一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复习题:(爬行纲)一、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羊膜卵的是爬行类。由此,动物的生殖可以摆脱水的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成为可能。
29、羊膜卵的最大特点是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个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加上坚韧的卵壳及其它一些构造,因而羊膜卵可以产在干燥的陆地发育出小动物。爬行类的皮肤一般覆盖有一层角质层鳞,用以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皮肤的呼吸作用丧失,增强胸廓,开始完全用肺呼吸。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完善。爬行类骨骼骨化程度增高,五指型附肢和带骨进一步发展,与中轴骨的联系更为密;颈部出现,颈椎数目增多,前 2 枚颈椎特化,与头部形成关节,头部活动更加自如;神经系统又有了发展,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出现 12 对;代谢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具高级排泄机能的后肾。二、羊膜卵的出现在
30、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试绘一简图表示出羊膜卵的各部结构和功能。 答:1)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2)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三、为什么说鳄目是爬行动物中结构最高等的类群?因为鳄目的牙齿著生在上下颔的齿槽中,叫做槽性齿;口腔顶壁有骨质颚,把鼻腔和口腔隔开,并把内鼻孔推向后;心脏分为四室 ,即左右两心耳和左右两心室,只是在左右大动脉弓交叉处的血管壁有一个小孔,所以左心室压出输到身体各部分的血还不是纯粹的动脉血。这些特点和其他爬行动物不同,而和
31、哺乳动物相接近。所以有人根据这些特点,认为鳄是最高级爬行动物。四、爬行动物的呼吸运动方式 ?呼吸方式:1)类似两栖类的呼吸动作,口咽式呼吸。2)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气体吸入或排出,称为胸腹式呼吸。吸气:肋间外肌(收缩) 肋肌骨上提 胸廓扩张 空气随之吸入。呼气:肋间内肌(收缩) 肋骨下降 胸廓缩小 空气呼出。运动方式:爬行动物开始有了胸廓,胸廓是由胸椎、肋骨和胸骨借关节、韧带连接而成,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胸廓除了保护心脏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呼吸作用。肋骨的运动也可协同呼吸运动的完成。蛇不具胸骨,其肋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并借皮肤肌支配腹鳞活动,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五、简述中生代爬
32、行类兴衰的原因。(一)1. 石炭纪末期由于气候变化,新兴的爬行动物由于具备了适应 陆生的体制结构,得以生存下来,并在生存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了中生代初期(三 迭纪)开始排斥两栖动物。2. 中生代 1.5 亿年的漫长时间里,由于地壳、气候基本稳定,植物繁茂,当时陆地 上又没有足以和它们竞争的动物,因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就迅速地发展,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占领了地球的海、陆、空三大领域,成为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二)1、白垩纪末期(7 千万年以前) ,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都是这一时期隆起形成的。地表构造的剧变影响了气候的变化。随着地形、气候的改变,植物
33、中的裸子植物为被子植物所代替。2、中生代末期的爬行类体型愈来愈大,食量大,食性狭食化。各方面都向着特化的方向发展,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对于这些走向特化 道路的种类来说,它们就难适应而走上绝灭的道路3、中生代初期已出现的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具有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和古爬行动物的生存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显然,这也是导致古爬行动物大量死亡和绝灭的一个因素。六、试述 西蒙龙 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演化上的地位。 七、指出下列种爬行动物所属目和科喙头蜥、乌龟、玳瑁、鳖、大壁虎、脆蛇蜥、变色龙、红点锦蛇、尖吻蝮蛇、扬子鳄复习题:(鸟纲)一、鸟类哪些特点与爬行类相似,进
34、步性特征是什么?1、恒定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3、发达的神经和感官;4、完善的生殖行为,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二、试述恒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恒温能保证动物有机体内各种酶的正常活动。从而保证了有机体能及时获得因快速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繁殖后代所需的能量。2、恒温可以使动物渡过各种不良的寒冷低温等恶劣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能扩大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因此,恒温大大地提高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它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的躯体结构已进入了更高一级水平。有人认为,这是中生代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三、
35、试述鸟类骨骼系统对飞翔生活所表现的适应。1.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面移动,提高头部活动范围2.肋骨不具软骨,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联,硬质肋骨与胸骨构成牢固的胸腔3.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增大胸肌的固着面4.脊椎骨骼愈合,尾骨退化,有助平衡5.头骨薄而轻,成鸟颅骨愈合,骨内有蜂窝状充气小腔,轻便坚实6.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无牙齿7.脑腔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8.带骨与肢骨有愈合变形9.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为 V 型,避免左右肩带的碰撞四、鸟类皮肤衍生物的种类及羽毛的结构。1. 主要衍生物有:羽毛、跗蹠及趾上的鳞片,喙上的角质鞘、爪等。这些衍生物中最重要的是羽毛,羽毛中的飞羽和尾羽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2. 羽毛的类型 正羽(翮羽 ):覆盖体表、翼及尾上的大型羽片。 绒羽:位于正羽的下面,柔软蓬松,呈棉花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