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免实验整理 第 1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一) 实验一 大吞噬现象、小吞噬现象 吞噬功能的测定计数方法: 吞噬百分率 :计数 100 个中性粒细胞中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数 ,即为吞噬百分率。 吞噬指数: 观察 100 个中性粒细胞,计数被吞噬的细菌总数,求平均每个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细菌数即为吞噬指数。 大吞噬现象要认识“巨噬细胞” 小吞噬现象主要认识“中性粒细胞”(马蹄状形) (二)实验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原理、分型、意义) 1、 原理: T 淋巴细胞可以在分裂剂的刺激下,向母细胞转化。促分裂剂能选择性地激发T 淋巴细胞合成 DNA 与细胞分裂。转化百分率正常值为 70%左右 2
2、、 分裂相: 即 染色体型 3、 母细胞: 较小淋巴细胞大 4-5 倍;核质疏松呈网状结构,有 1-3 个核仁;核周透明区;胞浆嗜碱性,有空泡 4、 过渡型: 较小淋巴细胞略大;核质略疏松;着色较淡 5、 小淋巴细胞: 核质致密;着色深;胞浆少 6、 意义: 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可为测定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指标之一。 E 玫瑰花环实验 1、 原理: T 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可在自然情况下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 E 玫瑰花环,由此可区分 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 2、 判定结果: 凡是淋巴细胞周围围绕 4 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为阳性 血清学反应 1、基础 : 抗原决定簇 抗体的互补决定区
3、 微免实验整理 第 2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2、特点: 特异性、可逆性、 比例性、阶段性 3、抗原抗体反应因素: 电解质、温度、酸碱度 4、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 I 凝集反应:(直接、间接) 概念: 抗原 + 抗体 = 凝集团块 直接凝集: 颗粒性抗原 + 抗体 = 凝集团块( 玻片法、试管法 ) 直接凝集反应 玻片凝集反应 定性;用已知抗体检测颗粒性抗原;细菌的诊断和分型,红细胞 ABO 鉴定 出现白色凝集块,属于阳性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反应 (半定量,诊断 伤寒副伤寒) 间接凝集: 可溶性抗原包被于载体 + 抗体 = 凝集团块 反向
4、间接凝集: 抗体包被于载体 + 抗原 = 凝集团块 协同凝集: 抗体结合金葡菌 SPA + 抗原 = 凝集团块 II 沉淀反应:(单项、双向) 概念: 可溶性抗原 + 抗体 = 沉淀物 单向琼脂扩散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定量试验。将一定量已知抗体混于琼脂中,制板,在适当位置打孔,将抗原加入孔中扩散,与板中抗体相遇,在比例合适处呈现 白色沉淀环,环的直径与抗原含量成正比。 主要用于测定血清各种 Ig 和补体成分的含量 双向琼脂扩散 可用于分析和鉴定标本中多种抗原成分(抗原、抗体 同时扩散(自由、定向) 对流免疫电泳 在相应抗原抗体孔之间可见 白色沉淀线 。 火箭电泳:抗原定量试验(抗体琼脂板、
5、抗原扩散(自由、定向) 将一定量已知抗体混于琼脂中,制板,在板的一端打一排小孔,加入待检样品,置于阴极端进行电泳。抗原在泳动过程中与抗体在比例合适部位形成 锥形沉淀峰 ,状如火箭,称火箭电泳。 沉淀峰的高低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敏感度与单扩相仿,但需时较短。 III 直接凝集反应 玻 片凝集 微免实验整理 第 3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三)实验三 补体结合实验 中和反应实验:(病毒中和实验、毒素中和实验) 略 免疫标记技术: 1、 概念: 将已知抗体标记上显示性物质,通过检测标记物,反映有无抗原抗体反应,从而间接测出微量的抗原或抗体。 2、 原理: 免疫标记技术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
6、及显微镜术进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的特点。将荧光色素(常用异硫氰基荧光黄,简称 FITC)与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以共价键基团牢固结合,但不影响该血清抗体的免疫特性。这种荧光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荧光灯源中产生的紫外光或蓝紫光激发 产生荧光,而从荧光显微镜加以观察。 3、 常用的标记物有: 酶、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胶体金、生物素、电子致密物等。 微免实验整理 第 4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E L I S 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 原理: 把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仍保持其免疫和
7、酶的活性。结合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酶在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可以催化底物水解、氧化或还原,从而产生有色的物质。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抗体或抗原的量成正比。 2、 方法: 主要有间接法(用于测抗体)和双抗体夹心法(用于测抗原)。 革兰染色 1、 意义: 对细菌鉴别、选择抗菌药物、研究 细菌致病性等有重要意义。 2、 原理: 与细菌细胞壁有关,尚未完全阐明。 阴性 红色 阳性 蓝色 细菌学总论 细菌是一类 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 ,形体微小,一般以 微米( m) 作为测量单位。 细菌按其外型可分为 球菌、杆菌、螺型菌 三大类。 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大多数球菌直径约 1m,杆菌长 25m,宽 0.31m
8、。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菌毛 【实验】 毒力试验:( Elek 平板) 鉴定分离出的细菌能否产生外毒素 方法: 在含血清的琼脂平板中央贴上一条浸有白喉抗毒素血清的滤纸条,将待检菌垂直划过滤纸条接种 现象: 如产生外毒素,则产生白色沉淀线(毒素与抗毒素特异性结合) 本质: 抗原抗体沉淀实验 【实验】细菌划线分离、药物敏感试验(观察抑菌圈的直径, mm 来计数) 、抗酸染色方法 微免实验整理 第 5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四)实验四 细菌生长情况 ( 1)液体培养基 沉淀生长、混浊生长、表面生长 ( 2)半固体培养基( 0.1%0.3%琼脂粉) 混浊生长、线状生长 (
9、3)固体培养基( 1.4%2%琼脂粉) 菌落、 菌苔 细菌变异 1、 菌落变异( S R 变异) S 型菌落 (Smooth)光滑菌落 表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 微免实验整理 第 6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R 型菌落 (Rough) 粗糙菌落 表面粗糙而暗淡,边缘不整齐。 菌落变异是由于菌体本身起变化。 一般光滑的细菌有毒力;粗糙的细菌没有毒力或毒力减退。 2、 鞭毛变异( H O 变异) 细菌的鞭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消失而变成没有鞭毛的细菌。 细菌色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脂溶性金黄色色素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产生水溶性绿色色素 细菌生化反应 (五)实验五 化脓性球菌: 葡
10、萄球菌(左上)、链球菌(右上)、肺炎球菌(左下)、淋球菌(右下) 甲型()乙型()丙型()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 1、 甲型 草绿色,不完全溶血 2、 乙型 透明完全溶血 3、 丙型 不溶血 4、 肺炎链球菌 G+ (血琼脂平板)(草绿色不完全溶血) 5、 淋病奈瑟菌 G-(巧克力血琼脂平板) 6、 其中,链球菌的致病:扩散因子(透明质酸酶)使脓液稀释扩散。 微免实验整理 第 7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白喉杆菌 G+(亚碲酸钾血琼脂)( Albert 染色 异染颗粒) ( Elek 平板 白喉杆菌毒力试验) 下面图片的 Eleck 平板写错了,正确是 Elek 平板 微
11、免实验整理 第 8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结核杆菌 (齐 -尼抗酸染色 红色) (罗氏培养基(绿色) 菜花样(黄色) (六)实验六 肥达反应 1、 概念: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 O)抗原和鞭毛( H)抗原,以及引 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H 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2、 结果判断: 微免实验整理 第 9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3、 【实验】 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 原理: 用已知 伤寒沙门菌的 O、 H抗原、甲、乙副伤寒沙门菌的 H抗原 与患者血清做定量凝聚试验,根据抗体效价的增
12、长,辅助肠热症的临床诊断。 用途: 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带菌者检查: Vi 抗体】 【实验】 方法: 试管凝集法 (定量) 当 TO 1: 80, TH 1: 160, PA、 PB 均 1: 80 才有意义 动态观察: 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临床意义: 辅 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 抗体( IgM), H 抗体( IgG) * O 、 H 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 O 、 H 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 只有 H 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 只有 O 升高而 H 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 正常人抗体水
13、平。一般伤寒杆菌 O 抗体效价在 1: 80 以上, H 抗体效价在 1: 160 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 H 抗体效价在 1: 80 以上才有诊断价值; 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 2 次检测抗体 效价比第 1 次高 4 倍或 4 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区别 H、O 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 O 抗体效价高而 H 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 H 抗体效价高而 O 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肠道杆菌 G-( SS、双糖培养基) 生化反应表 微免实验整理 第 10 页 共 11 页 整理 by 陆 炭疽杆菌 G+ (普通琼脂培养基)(灰白色粗糙型菌落)(卷发状边缘) 霍乱弧菌 G- (碱性蛋白胨水) 厌氧芽孢梭菌(破伤风、产气荚膜、肉毒梭菌) 1.破伤风梭菌 G+ (庖肉培养基)(毒素动物实验) 2.产气荚膜梭菌 G+ (庖肉培养基)(血琼脂平板 双层溶血环)(高层琼脂断裂试验)(汹涌发酵试验) 3.肉毒梭菌 G+ (庖肉培养基)(血琼脂平板 完全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