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 津 城 建 大 学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雁门关关城主体及附属建筑保护修缮设计摘 要长城的修建规模和修建技术在明朝达到顶峰,其中雁门关是当时中国中西部地区抵御外敌的重要关隘,具有极高的文化、科学以及军事价值。本文以雁门关地利门及两侧城墙为例,详细说明部分损毁的城墙和完全损毁的六郎祠城楼建筑的历史渊源、残损分析、修复做法,并展示一套完整的修缮方案设计。关键词:雁门关;明长城;地利门;修缮设计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scale and technology of the Great Wall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ng Dynasty. Yan
2、menguan was an important pass in the Midwest defense system of China, which has an extremely high value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science as well as military. This article explains in details of the partly damaged walls and completely destroyed six lang temple, which includes historical origin, damag
3、ing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It also shows the complete renovation design.Key words:Yanmenguan;the Great Wall in Ming Dynasty;Dili pass;renovation design目 录第1章 历史沿革及价值评估报告 11.1 项目概况 11.2 雁门关诞生的历史背景 1第2章 现状勘察报告 32.1 雁门关关城的总体布局及修建沿革 32.2 本案主要勘察范围及内容32.3 残损分析 32.4 勘察结论 10第3章 修缮设计方案 113.1 项目设计
4、依据 113.2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113.3 雁门关建筑结构的探索 113.4 建筑修缮实施方案 19致谢 30参考文献 31附录 外文资料原文及译文毕业设计任务书第 1 章 历史沿革及价值评估报告1第 一 章 历史沿革及价值评估报告1.1项目概况雁门关有天险门(东门即南门) 、地利门(西门) 、地利门瓮城门(小北门)三座关门,明朝所建的镇边祠矗立在西门外以祀李牧,又称李牧祠,关帝庙屹立东门外以祀关羽,整个关城有大石墙三道、小石墙25道、隘口十八个,构成特有的防御体系。历朝历代,雁门关向来是军事战略的转折点和经济贸易的枢纽站。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雁门关的建筑特色、关城布局和军事防御体
5、系。从雁门的长远规划考虑,着眼于关城、城门及连系城墙的残损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修缮措施和修复方案,最大程度复原保护管城内各座城楼、城墙的所承载的历史形象,尽可能多的保留和反映真实地雁门关关城的历史信息。图1-1雁门关历史风貌1.2雁门关诞生的历史背景在雁门关地区构筑防御工事和设兵戍守,开始于战国时期的赵国,此后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在近1200年的岁月中,它一直是具有天险、地利的战略要塞。雁门关地区进入人类军事史的视野,从现有文献和文物考证,始于西周时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魏时代,雁门关地区已称“雁门险阻”或“雁门塞” 。雁门关正式修筑建关始于唐代武则天执政
6、时期,关址位于群峰挺拔、谷深陉险的雁门山制高点铁裹门处。到了明代,因旧道年久失修,山洪冲刷,车马难渡,于洪武七年将关城移筑于旧关东北约5第 1 章 历史沿革及价值评估报告2公里处,即我们今天看到的雁门关。雁门关进入明朝时,边关、边墙、边城同时得到大规模的建设。明代利用和加固了古雁门关即西陉关及其北口的旧广武城,又新筑了今雁门关即东陉关及其北口的新广武城,形成了双关、双城的总体布局。满清政府建立后,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雁门关的历史地位有所下降。进入民国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雁门关又成了抵抗外族入侵的前沿阵地。图1-2雁门关长城区段示意图第 2 章 现状勘察报告3第2章 现状勘察报告2
7、.1 雁门关关城的总体布局及修建沿革明代新筑雁门关,关城为洪武七年始建,嘉靖中增修,万历三十五年复筑。据明两镇三关志雁门关地理总考记述雁门关城的情况是:“建城垣二座。大砖城周围二里周围二里三百五十步;据山,无壕堑;垛口六百,东西城门二,曰雁门,雁塞;铺舍九。石城,高一丈五尺,周围二里三百四十余九步,垛口五百,城门一,城内为千户所。仓场一,草场一。西关为关圣庙,东门外为武安君庙。 ”从现在留下的历史遗存看,东陉关关城周长10公里,墙高 7 米,砖石砌筑,洞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 东门石匾刻“天险”二字,门上建有雁门楼,门外东侧建有靖边寺,祀战国名将李牧。 西门石匾刻“地利”二字,门上有楼
8、,曰“六郎祠” 。门外建有关帝庙。西门外有东西向的门洞,即小北门,门额石匾刻“雁门关” 。 关城内正北高坡上建有驻军营房,南为校场,东南角建有高耸的过雁塔。关内还建有关署、点将台、兵堡。东陉关、西陉关中间有石头长城相连。2.2 本案主要勘察范围及内容2.2.1主要勘察范围地利门(城台、城楼) ,东西城墙(地利门两侧) 。2.2.2勘察主要内容详细测绘,勘查记录现存残损现状;根据勘查所见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出原布局,存在的险情、隐患和病害成因及危害程度;局部探查寻找考古遗迹;分析建筑物的构造方式和工艺、做法;搜集相关的老照片、史料和维修记录以及使用管理情况等等,从而综合现状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
9、修缮方案。图2-1残损简述2.3 残损分析第 2 章 现状勘察报告42.3.1形制简述地利门位于关城西部,因门额石匾刻“地利”二字而得名,由城台、城楼、瓮城、马道组成。各部位形制简述如下:城台:现存为明代形制,东西长38.45米,南北宽20.5米,占地面积788.2平方米。城台内部为素土夯筑,外部包砖而成,东西两侧与城墙紧密相接。据勘测城台内、外侧墙体收分11%。城台下开一进两券纵向连通式砖券(为五伏五券)门洞,南北方方向穿行,外侧(北面)宽3.25米,内侧(南面)宽4.37米。外侧门洞上部镶一石刻匾额,镌刻“地利”二字。门洞两侧墙体下部为1.21.4m高的石砌墙体,上部为39019080毫米
10、规格的城砖三顺一丁砌筑。城楼:曰“六朗祠”现仅存基址,在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据现场勘测,现存城楼基址的柱网开间、进深尺寸及础石规格与天险门城台上80年代重建的城楼尺寸相符。马道:遗存两处,经局部探查发掘,初步断定为砖石砌单坡踏道式,可至城墙顶部。2.3.2地利门遗存现状简述表2-1地利门遗存现状简述分类项目建(构)筑物区段位置及尺寸形制简述 残损现状 备注城台 位 于 关 城 西部 , 占 地 面积788.2m,城 台 下 门 洞南 北 方 向 穿行 。夯 土 墙 心 ,外 包 砖 , 详见 上 文 。墙 体 面 层 材 料 风 化 、 脱落 、 缺 失 严 重 , 表 面 条砖 存 在 人
11、为 破 坏 , 被 整面 撬 走 ; 城 台 西 侧 露 出内 芯 , 植 被 生 长 严 重 ;城 台 内 ( 南 ) 侧 拱 券 部位 表 砖 脱 落 严 重 ; 城 台顶 层 为 覆 土 , 还 存 有 原城 楼 基 址 。经 探 查 ,马 道 位 于城 台 西 南角 , 初 步断 定 踏 步为 条 砖 砌筑 。城 门 楼 位 于 地 利门 城 台 上方 , 台 基占 地 面 积150m面 阔 五 间进 深 四 间仅 存 基 址 , 现 状 存 在 坍塌 掩 埋 现 象 , 覆 土 层 上杂 草 丛 生 , 原 础 石 存 在风 化 现 象 。城 楼 建 于明 正 德 年间 , 日 军侵
12、 华 时 被毁 。地利门马道 遗 存 两 处 ,具 体 详 见本 章 节5)砖 砌 单 坡式 , 可 至城 墙 顶 部坍 塌 残 损 严 重 , 基 址 杂土 覆 没 , 道 面 80%无存经 探 查 发掘 出 少 部分 原 基 址 ,准 确 尺 寸待 考第 2 章 现状勘察报告5图2-2地利门北侧残损状况2.3.3残损分析表2-2地利门遗存现状残损情况简述及现状分析项目分项名称 材质形制及表格(长宽高)mm残损现状及程度 残损原因分析外 ( 北 ) 墙面砖 、石墙 体 收 分11%, 上 为 条 砖三 顺 一 丁 砌 筑 ,下 为 条 石 砌 筑 ,条 石 高1.27m( 条 石 规格340
13、 1520400 700200300mm)上 下 残 高9.3m, 墙 面 酥碱 5 , 表 砖脱 落 约186.4 , 砖墙 体 坍 塌82.7m; 外 露夯 土 , 夯 土 坍塌 41.5 ,夯 土 之 上 和 砖缝 间 杂 草 丛 生 自 然 原 因 : 雨 水 冲刷 , 夯 土 受 水 后 逐 渐松 散 进 而 坍 塌 ; 杂 草丛 生 , 树 木 根 茎 深 入墙 体 之 中 , 使 之 松 散分 离 , 最 终 导 致 墙 体垮 塌 。 人 为 原 因 :年 久 失 修 , 墙 体 没 有得 到 应 有 的 保 护 ; 人为 破 坏 , 附 近 居 民 在墙 根 部 取 土 , 使
14、 墙 上部 悬 空 而 造 成 失 稳 、坍 塌内 ( 南 ) 面墙砖 、石墙 体 收 分 9%,上 为 条 砖 三 顺 一丁 砌 筑 , 下 为 条石 砌 筑 , 条 石 高1.34m( 条 石 规格39019080mm, 条 石 规 格340 1520400 700200300mm)上 下 残 高9.9m, 券 脸 缺失 5.4m; 墙面 酥 碱 2m,表 砖 脱 落 约158.5m, 砖 墙体 坍 塌 41m;外 露 夯 土 墙 ,夯 土 坍 塌30m, 夯 土 之上 和 砖 缝 间 杂草 丛 生年 久 失 修 、 自 然 风 蚀 、雨 水 冲 刷 、 杂 草 丛 生 、冻 胀 、 地
15、震 等 ; 战 争 、人 为 破 坏 、 疏 于 管 理地 利 门拱 券 及 拱 洞 条砖门 洞 南 北 方 向 穿行 , 门 洞 两 面 券脸 均 为 五 伏 五 券砖 砌 拱 券 , 外 券洞 口 宽3.25m, 券 洞 高砖 券 保 留 较 好 ;北 面 券 脸 缺 失0.5, 南 面 券脸 缺 失5.2m; 券 中 有轻 微 裂 缝年 久 失 修 、 自 然 风 蚀 、战 争 、 人 为 破 坏 、 疏于 管 理第 2 章 现状勘察报告64.10m; 里 券 洞口 宽 4.36m, 券洞 高 4.83m, 券洞 南 北 长20.82m, 拱 券 下两 侧 墙 体 上 为 条砖 三 顺
16、一 丁 砌 筑 ,下 为 条 石 砌 筑 ,条 石 高1.18 1.47m( 条 砖 规 格39019080mm, 条 石 规 格340 1520400 700200300mm) )通 道 地 面 青石矩 形 青 石 铺 墁 ,平 面 面 积 85.3 m( 青 石 规 格380 1800220 870200mm)青 石 表 面 磨 损 ,残 损 约 1.5m年 久 失 修 、 自 然 风 蚀 、雨 水 冲 刷 、 杂 草 丛 生 、冻 胀 、 地 震 等城 台 上 部 地面条砖条 砖 海 墁 ( 条 砖规 格39019080mm)原 城 台 上 部 地面 80%在 存 ,现 状 杂 土 堆
17、积 ,坑 洼 不 平 , 杂草 丛 生 , 局 部保 留 的 原 铺 砖残 损 严 重日 久 风 化 、 人 为 挖 墙取 土 取 砖 、 任 意 攀 爬 ;剥 去 砖 石 用 于 新 建 设工 程 ( 主 要 发 生 于 文革 期 间 )垛 口 女 墙 条砖锯 齿 形 , 由 条 砖三 顺 一 丁 砌 筑 ,望 孔210240mm(条 砖 规 格39019080mm) ) 具 体 形 制 详见 图 纸不 存 自 然 作 用 造 成 条 砖 酥碱 , 雨 水 冲 刷 致 使 地面 高 低 不 平 , 使 其 失稳 , 造 成 坍 塌 丢 失 ;人 为 破 坏 、 疏 于 管 理城 楼砖 、石 、木面 阔 五 间 进 深 四间 ( 重 檐 歇 山 顶 )上 部 木 构 不 存 ,仅 剩 遗 址 中 部分 柱 础 及 墁 地条 砖 , 遗 址 上部 杂 草 丛 生年 久 失 修 、 自 然 风 蚀 、雨 水 冲 刷 、 杂 草 丛 生 、冻 胀 、 地 震 等 ; 人 为破 坏 、 疏 于 管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