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一、考研政治(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择题所含知识点如下。 1、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方针;2、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3、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4、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5、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6、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7、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中华民
2、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8、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9、时代精神的内涵: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10、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人生道路,决定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标准;11、人生价值的评价: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1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13、道德的本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
3、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14、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1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16、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17、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和法律;18、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19、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20、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2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4、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22、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23、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申诉,控告,仲裁,诉讼; 24、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25、我国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26、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27、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5、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28、宪法的特征: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29、宪法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30、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31、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32、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33、我国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分析题所含知识点如下。1、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
6、神;2、弘扬时代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道德的本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4、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所含知识点如下。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7、;政治控制有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有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有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作舆论;2、1919 五四运动至 1949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3、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中国人民顽强的反侵略斗争; 4、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对于西方
8、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5、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管理具有腐朽性;8、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9、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10、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11、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2、 共产党 (月刊)创办:标志
9、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13、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运动;14、大革命政治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中国共产党提出) ;15、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推行保甲制度,厉行文化专制主义;16、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17、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18、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1928 年 12 月,毛泽
10、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19、一二九:“反对华北自治”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0、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优势,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21、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2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11、 24、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25、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26、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迫切问题: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2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28、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
12、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29、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分析题所含知识点如下。1、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
13、义即平均地权(社会革命)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促进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得一切
14、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5、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出现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共产国际出了错误的主意;6、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7、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8、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
15、发展生产,文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9、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主要力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10、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1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
16、、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各项改革事业取得总大进展,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所含知识点如下。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最显著特征是实践性,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 ;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
17、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地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地看问题;7、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8、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9、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10、辩证的唯物论:世
18、界统一于物质(区别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物质是可知的(区别不可知论) ;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一切旧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11、任何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强调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12、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最终走向唯心主义;13、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要求人对事物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反映,从而提出意识产生的客观要求,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和劳动共同起作用,从而形成人的意识;14
19、、意识的表现形式: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15、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基本途径是实践,条件是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6、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而忽视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只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尊重客观规律是唯心主义;17、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18、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辩证否定观,四种思维方法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五对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19、联系和发
20、展:联系的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0、判别新旧事物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21、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2、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的统一的哲学范畴,是指出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23、认识度的意义:坚持适度原则;2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不显著性和显著性的关系;25、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2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
21、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利于自我的因素,促使矛盾的发展、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即向对立面转化,斗争性是在量变阶段促使矛盾发展、在事物质变阶段,促使旧事物瓦解和新事物的产生;28、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29、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30、事物发展方向:有规律地向对立面转化;31、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2、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3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哲学依据: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35、辩证否定观特征:是
22、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36、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37、四种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38、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39、关于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是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是思想和感觉到物;40、实践和认识的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1、认识辩证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最终使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2、认识辩证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43、真理的含义
23、: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4、真理与谬误:区别是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联系是相对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45、真理的根本特性:客观性;46、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本质要求是解放思想;4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主要) ;48、地理环境作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口因素作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从而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2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产方式作用: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及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社会结构、面貌、性质,决定了人类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49、社会规律客观性表现:创造历史的个人作用的合力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结果不同于人们的预期目的;50、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5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52、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53、社会意识特点:对社会存在的依懒性,相对独立性,具体的、历史的;5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性、具有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5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25、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56、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57、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58、社会历史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59、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0、人的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61、资本原始积累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残酷的殖民掠夺;6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是商品的共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63、商品交换
26、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6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联系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的实现是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区别是定义不同,二者构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65、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联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区别是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时量的比例或关系;66、劳动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67、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6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69、货币的定义: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
27、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70、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71、价格和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7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73、价值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74、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7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6、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7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7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
28、、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79、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形式上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实质上是追逐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80、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81、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82、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8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
29、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84、资本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85、资本循环理论:职能作用在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8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87、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互相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88、金融寡头的统治: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89、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9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科技进步和
30、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91、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最重要的: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9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9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原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94、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
31、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9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96、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分析题所含知识点如下。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4、马
32、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谁为第一性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否具有同一性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相对于意识而言的;8、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9、运动和静止:变动性和稳定性,无条件性和有条件性,绝对的和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10、
33、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时空具有绝对性、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11、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12、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13、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方法论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 14、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5、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整个物质世界处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之中;16、联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17、联系的意义: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
34、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8、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9、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1、矛盾分析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5、 24、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离不开共性,共性离不开个性;25、主次矛盾关系方法论: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26、矛盾主次方面方法论: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同时不忽视支流; 2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9、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0、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
36、到共同富裕;(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择题所含知识点如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毛泽东思想形成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5、毛泽
37、东思想核心与精髓:实事求是;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7、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0、 新民主主义论: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目的: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12、新民
38、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和农民(根本动力)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4、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1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6、中国社会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 1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
39、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三个阶段是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19、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0、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2、社会主义本的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3、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2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
40、初级的阶段; 25、十七大报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7、农村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28、南方谈话“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9、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
41、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3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2、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3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35、社会保障制度: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