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新课标Ⅰ卷解析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5914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新课标Ⅰ卷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新课标Ⅰ卷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新课标Ⅰ卷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新课标Ⅰ卷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新课标Ⅰ卷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9 页 2016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语文 【 试卷总 评】 2016 年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年份,是对 2017 全国高考全面深化改革的充分准备。高考语文新课 标 I 卷在试卷命制上,保持了形式稳定,稳中有变的基本特征,让改革的过渡有章可循;试题材料重视传统 文化,着眼社会、关注人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从而凸显考生的语文素养。总 之,其突出特征为 “守正出新,亮点频频。” 论述类文本节选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选择的材料与命题中规中矩,着重考查了学生理解文本及筛选信息的能力。和 历年的考题相比较,相对稳定,难度适中,有效考查

2、了考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遵循从正史中选材的命题思路,今年的曾公亮传选材于宋史,考查的内容与 2015 年试题结构、命题角度保持一致,取消了实词的考查,依次考查文言句读、文化常识、细节辨析、文言翻译,突出稳定性,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阅读问题。 诗歌鉴赏题型变化不大。新课改以来,高考诗歌以唐宋律诗为主,今年也不例外,考查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金陵望汉江,属于其作品中的二流作品。并依照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 求,考查了作品的景象特点和诗人的思想内容,难度适中。名句默写仍是理解性背默,所考篇目均在考纲要求的 64 篇之内,三道题分别考查荀子的劝学、

3、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干提示明白浅易,所填空中均没有易于出错的字词。 两篇大阅读依然遵循了以往二选一的形式,一篇小说,一篇人物传记,难度相当。其中文学类文本选取了李锐的小说锄,考查的内容包括对标题的含义、语言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这些题型都是学生备考中的常规题型,难度不大。 实用类文本选择了人物传记,且为他传 寻找属 于自己的句子。高考卷有选择当年度去世的名家的传统。而今年春天,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其作品白鹿原能反映上世纪 80 年代小说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本题考查的内容无非还是信息筛选、句意理解和探究的能力,整体上较之去年的朱东润自传略微

4、简单一些。 语言文字运用题依然保持了近年成语、语病、句子衔接、图文转换等基本题型,这些题型都是常规题型,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考生难度不会多大。但本大题又体现出命题形式和考查角度的革新。其中 13 题的成语题给出6 个句子,要求选出 3 个使用正确的词语,与以往三选一,四选一 的考查方式不同,考查了“举重若轻”“光怪陆离”“改换门庭”“并行不悖”“空谷足音”“奉为圭臬”等成语,容量有了变化,难度稍大。 15 题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 材料作文源自安徽新闻漫画家夏明之手的漫画奖惩之后。其实高考作文以漫画命题并不鲜

5、见,全国卷2007 年的漫画摔了一跤、 2010 年的漫画有鱼吃还捉老鼠 等让很多考生仍记忆犹新。高考作文命题永远在“规避”和“超越”中前进,命题便规避“模仿”“套路”。尽管今年的作文 题目有点“意料之外”,提供的材料类型不同于常见的纯文本形式,可能会对考生有一定的心理冲击,但题目又在“情理之中”。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第 2 页 共 19 页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6、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 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

7、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 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

8、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 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9、。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 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 年王国维写

10、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 D 第 3 页 共 19 页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 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 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

11、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 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 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 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 一切经不住史证的 旧 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 比对 词语: 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

12、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 原意)、 “漏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 ”(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 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

13、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 D 第 4 页 共 19 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 比对关系分两步 :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 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 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 一)文言文阅

14、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 廋 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 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 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 有司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

15、,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

16、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 /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 橐 中物移书 /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 盗 /殆从者之 廋 耳 /索之/果然 / B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 /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 橐 中物 /移书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 廋 耳 /索之/果然 / C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 橐 中物移书 /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 廋 耳 /索之/果然 / D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

17、不闭 /尝有使客亡 橐 中物 /移书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 廋 耳 /索之/果然 / 第 5 页 共 19 页 【答案】 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 先断易 ,再断难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 , 大体了解文段语意 ,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 逐步 缩小范围 ,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 , 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 , 如 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 , 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 , 有什么过 程和结果。句中共有 三 个人物( “曾公亮 ”“盗贼 ”“使客 ”) ,两 个地名(

18、“他境 ”“吾境 ”);句中动词有 “有 、 窜 、 闭 、 亡 、 移 、 诘、报、藏、廋、索 ”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 , 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 了解事件的经过 ,断好“盗 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 橐 中物” 这 两 句 ,其它的就好断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

19、争端。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 “首相 ”“有司 ”)皇位继承制( “建储 ”)少数民族 ( “契丹 ”)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 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 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C 项“有司”只是“官 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 案图”句,书下注解为: 有司 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考题完全出自教材。 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考点定位

20、】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可 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 对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 双方得以

21、相安无事。 第 6 页 共 19 页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 C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 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 与事件出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5 分) 译文:

22、(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 分) 译文: 【答案】( 1)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 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 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 2) 苏轼曾从 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 救正,纠正弊病; 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 保持禄位 加固宠幸。 )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23、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第 7 页 共 19 页 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 贼,恐怕是同行的

24、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 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

25、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 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

26、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9 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 ,三吴不足观 。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 【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

27、,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 有什么用意?( 6 分) 答: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 3 分)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 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 3 分) 第 8 页 共 19 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句翻译 +情感主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

28、 分) 答: 【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 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试题分析: 回答第( 2)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 进行分析。注释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 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 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由此不 难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29、。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 ”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 。 【答案】(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高考名句名篇需要识记技巧,更需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30、。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得准、写得对、 看得清。不能光背不写,光记不辨,在“浅水滩”“翻船”。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第 9 页 共 19 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 ( 25 分 )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

31、清这样 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 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

32、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 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 吶 !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33、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 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

34、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 晬 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

35、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 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第 10 页 共 19 页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她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

36、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 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

37、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 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 D B(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 C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 分。) 【考点定位】 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 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 关注手法。结合 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 (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答: 【答案】 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1 分)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 1 分)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1 分)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 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