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 1、 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发展阶段。 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背景、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主要标志是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 1917 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一国模式向多国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 2、 为 什么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 1)不能正
2、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2)找不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3)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缺陷 ,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两大发现 ”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一般规律的高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则从资本主义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自身,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两大发现 ”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和任务。 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无
3、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的任务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社会经济过程,从中找出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 “两大发现 ”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科学的证明。 它表明:( 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 灭亡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3)无产阶级革命和
4、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两大发现 ”科学地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无产阶级,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从根本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社会经济状 况和阶级状况的现实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3、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明。 (可分解为小题) 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困难和失败,也有顺境和胜利;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飞跃 。其中, 最有影响的飞跃可以说有三次 。第一次,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恩
5、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主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形成;第二次, 20 世纪初叶,列宁促进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 立;第三次, 20 世纪末叶,邓小平推动了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出现。三次飞跃使社会主义发展上了三个新的台阶。 如果以三次飞跃为主要界标,可以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 150 多年的历史分为 三个时期 : 第一个时期,从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 1914 年第一
6、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的破产。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大发展和大挫折。 第二个时期,从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三大胜利,也遭受了三大挫折。 第三个时期,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新时期。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多模式发展的新局面,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发展之所以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
7、过程,既由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更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所决定 。 第一、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有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也不能例外。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以往的社会更替更艰巨复杂,要经历一个更加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 首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社会革命。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工程。 列宁把社会主义建设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探、人迹罕至的高山,而不是宽广、笔直、平坦的涅瓦大街,对它的困难和曲折,人们应该有足够的思 想准备。他指出:“在这样崭新、艰难和伟
8、大的事业中,缺点、错误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倒,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失望或者张皇失措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 1 第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使得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花费更长的时间 。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次指出的, 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 。 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比较困难 ,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情况。二是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三是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建设任务。 由上可见,无
9、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本身的性质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来看,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4、如何理解“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和多样性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大发展的突出表现: 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影响骤升,社会主义制度从 一国发展到多国。 二是民族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时尚。 三是民主社会主义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主流政治思潮。 四是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涌现,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五彩缤纷。 第
10、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和多样性发展的历史原因: 首先这是当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增强了共产党的力量,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其次,这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榜样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初步显示的结果。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的卓越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也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再次,这也和民族主义国家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关。从内部来说,民族主义政党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号是顺乎民心的要求。从国际上来看,也有多方面因素。 第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结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的结果。 1列
11、宁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卷,第 130页。 此外,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一些老矛盾似乎得到了缓解,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新问题又层出不穷,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深化和复杂化。这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多样性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 原理 LIN:科学社会主义的 3个基本原理: ( 1)社 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 3)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 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12、上层建筑的矛盾说明之,并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明之。同时注意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历史过程。 )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说明: 1.社 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更替,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据此,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认为正是这一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扩大,客观上要求
13、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全社会所有,由社会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分配。 (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最主要的表现为 :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这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 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
14、本主义私有制。 2.当代资本主义 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大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新变化 (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是以股份制经济为基础的混合经济。 股份制经济,虽然仍然是私有制经济,但它毕竟不同于传统的私有制经济。说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私人资本已经具有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资本占有形式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实质 ,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财产的一种形式上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一种 否定,反映了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发展
15、趋势 。 股份制经济作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有了 进一步的表现。 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正逐渐滋生起社会主义因素,反映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 ) ( 2)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对其起调节作用的,除了“看不见的手”之外,又增加了一只“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各国已经形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计划指导、法制规范、政策调节和行政干预等内容。 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实现了从单一手段的市 场调节向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转变,实行的是有政府干预和调控的市场经济 。 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16、3卷,第 831页 第 832页。 的西方学者把这种市场经济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这一重大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它消除了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无序化,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生产的“有政府状态”和经济运行的“有序化” 。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 2无政府状态正在向有政府状态转变,这种转变自然是一种质变。 其次, 它使当代资本 主义的经济运行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特点或因素 。这说明, 在国家对经济运行调控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一种质变,它摒
17、弃了资本主义原有的东西,具有了未来社会主义的某些特点或因素 。 ) ( 3)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新变化 ( 当代资本主义,在继续实行按资分配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加强了 国家的税收调节 ,普遍建立了 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 最低工资立法甚至实行利润分享制度 等,从而呈现出了某些兼顾“公平”的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分配制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分配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从分配角度考察,已经更加明显地看到了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生长。 ) 通过以上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的介绍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 结论 :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在
18、 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即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没有改变 。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说明,当今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 ( 即在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非根本性质、非基本矛盾已有所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根 本制度尚未改变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出现了局部的改变; 在资本主义社会内,一些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否定因素或社会主义因素在生成并发展;“ 社会主义入口”的特征日益增多 。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19、 )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还说明 ,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可以有多种途径 ,知识工人将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不存在暴力革命的形势,但却存在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和变革,克服资本主义坏的方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因素,从量变到质变 ,逐步 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工人阶级仍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但已不是传统的产业工人,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化技术的知识工人。 ) 2、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历史过程中,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 (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生产者与生产资
20、料的分离说明; 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和特点分析说明; 同时注意联系工人阶级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分析说明。 ) 在人类社会的变革中都是产生一个阶级而不是产生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人阶级是从其对立阶级,作为资 本家对立的阶级而产生,并成为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工人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的主体不一样:手工工人 产业工人 知识工人。马克思认为其他所有阶级都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转向保守。惟有工人阶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工人阶级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 3、 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 ( 1)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
21、解放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社会革命 ; ( 2)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包括暴力和非暴力的形式,究竟采取何种形式,要依时代和国情而定 ; ( 3)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卷,第 239页。 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如何理解 ( 3)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 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个过度阶段,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 1 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 2是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过程中会遇见反抗,就需要无产阶级的专政职能,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了全社会的公有制,就消灭了阶级,进入无阶级状态。这是从无产阶级专政任务和职能来看,在实践
22、中不是越来越强化无产阶级专政,而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专政弱化,而民主起主导位置。 4、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 ( 1)马恩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论述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及两者的关系如何? 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特征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工人阶级居于统治地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为基本目的,以社会化生产和协作劳动为特征的社会制度。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两者的关系是本质确定特征,特征是本质的反映。 (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和邓小平
23、的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 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邓小平说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和马恩的三个阶段关系如何呢,不能简单的对等,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是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但是仍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应该面对这个实际,否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错误的 ,而说成是马恩提出的社会主义无限拔高也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特
24、制中国,不一定所有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都要经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不说成是过度时期而说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有其特殊的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马恩对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全部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过渡时期是从公有制非主体到主体到全部公有制。我们在 1956 年就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根据我们的国情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是特指中国的。 ( 3) 马克思、恩格斯的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和经济文化相对落 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实践。 (“ 跨越卡夫丁峡谷” 是指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或充分发展阶
25、段,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或少遭受这种种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是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毛泽东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主要包括 马克思恩格斯的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列宁的 社会主义革命 可能在较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和毛泽东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等内容。 ) 1、 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互相联系的思想: 第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 多线条的,是多样性的统一,不能把
26、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的分析简单地套到东方社会。 第二,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卡夫丁峡谷”包含二层含义: 一是落后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不遭受资本主义 制度下的种种灾难,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二是落后国家在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在事先得到正常引导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分步完成的。 第一步是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成果,第二步才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第一步是第二步的
27、必要准备,第二步是第一步的必然趋势。只有走好了第一步,才能迈出第二步。两步都走好了,才算是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 “卡夫丁峡谷”指的是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而不是资本主义的 整个发展阶段。可以跨越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其它文明成果则是不可跨越的。 ) 第三,“跨越卡夫丁峡谷”,不是单纯的主观意愿,也不是俄国农民的天生使然,而必须具备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它包括时代背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就 时代背景 而言, 是指“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
28、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3就 内部条件 而言, 是指落后国家本身具备有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 就 外部条件 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 西 方无产阶级革命的配合和支持。 )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初步实践: 这个实践,首先从俄国开始,继而有东欧各国、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国先后跟上。这个实践,是 20 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探索,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三、 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所谓 科学 ,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理、方法、观念。 ) ( 科学社会主义 之所以科学
29、,是因为它是建立在 唯物史观 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斗争经验的全面总结,而创立的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理论反映实际的学说。 ) ( 这一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显著特征 :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揭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坚持 一分为二 的客观态度,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
30、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 。 ) 1、 唯物史观 ( 坚持 唯物史观 ,反映客观规律 : 马克思、恩格斯以 唯物史观 为指导, 通过 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研究, 揭示 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 通过 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的研究, 说明 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通过 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研究, 得出 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结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 义代替资本
31、主义的基本途径。 ) 1.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客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说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 3.科学总结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说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 2、 实事求是 ( 坚持实事求是,不断与时俱进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研究方法。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主观主义 ,反对教条主义,不仅严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
32、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 ) ( 1) 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 2) 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三个阶段。它反映了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思想路线问题上所要解决的侧重点不同,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完善和发展。实事求是是核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具体表现或结果。 误区:党的思想路
33、线经历了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到与时俱进。这三者之间不是更替的关系,而是不断的丰富,完善。实事求是始终是核心,不能割裂开。把三句话当作三个阶段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3、 一分为二 : ( 坚持一分为二,在开放中发展 :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还在于它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审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对待各门各派的不同观点,而从不固步自封,从不唯我独尊。马克思、恩格斯是 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 4、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
34、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句话强调了我们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反对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在任何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珍惜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任何理论 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都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随着条件的变化,理论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关键要掌握方法,而不能教条的去理解马克思理论。 5、如何理解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和马克思强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一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一致。缺乏依据
35、的说法。 四 、 热点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必然性与特殊性。 必然性 : 第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为较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使得这些国家 的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可能。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不仅削弱了帝国主义本身,而且造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有利形势。 第三,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最有可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突破口,首先赢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四,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较落后国家赢得胜利,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特殊性: 列宁认为, 推动社会由低
36、级向高级发展,决定革命是否发生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程度。 因此, 所谓薄 弱环节 ,就是要看它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帝国主义和反动阶级的统治是不是已经陷于孤立,摇摇欲坠;要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革命性,以及无产阶级是不是拥有广大的同盟者。一句话就是,要看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程度以及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力量对比。 根据上述观点,列宁认为, 在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最有可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经验与教训 经验: 总结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是要坚
37、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就是说,要从 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现实的真实情况出发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不唯书,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或领袖人物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具体情况而做出的判断、讲过的话或发表过的评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应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各国、各地区共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不能把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个别经验、特殊经验当作适用于各国、各地区的普遍经验。本着这一原则审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 坚定信念、不畏艰难,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二,抓住机遇,上新台阶,是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实事求是,勇
38、于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主要教训 :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也就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教训,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第一,必须反对主观主义,防止急躁冒进,扎扎实实地搞好国家的经济建设。 吸取这一历史教训,要求我们要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执掌政权以后,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要大胆地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制度下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国家的经济建设,不断 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文化基础。 第二,必须反对教条主义,防止生搬硬套,努力探索具有本
39、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吸取这一历史教训,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本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做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事业就胜利,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第三,必须反对封建主义,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苏东剧变及其历史教训。 苏东剧 变的原因与教训? ( 1)苏东剧变是在内外反共势力联合进攻下发生的,共产党领导人的政策错误是其重要原因,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因素。 其次,戈尔巴乔夫推行
40、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 当然,之所以会被敌对势力和党内叛徒有空子可钻,也不能不看到苏东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身的错误。也以苏联为例。我认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错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管理体制长期僵化不变,使得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 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停滞;二是国民经济结构长期比例失调,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下降;三是简单地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多交了不少“学费”,多走了不少弯路,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四是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和缺乏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造成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作风严重,
41、腐败现象逐步滋生、蔓延,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无须讳言,这些错误是造成苏东剧变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错误不是社会主义所固有的,而恰恰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违背了社会主 义基本原则的结果。 第一,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三,违背了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 第四,违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苏东剧变的教训警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原则 ! : 回顾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给我们最重要的警示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和坚持
42、社会主义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才能更好坚持社会主义 原则;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才能真正地实行社会主义改革,二者共同服务于统一于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 能不能说“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 苏东剧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有人认为“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依据有两个 : 1、 ( a)作为一种特定的模式 苏联模式的出现,其产生具有必然性,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而且起着一些积极的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就是在苏联模式下取得的。( b
43、)教条化的看待苏联模式。未 能与时俱进是教条化的看待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某种模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如果教条化的看待,一成不变的运用,就可能导致失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现在的一些做法如果随着形势发展,条件变化仍死抱不放,不能与时俱进,那么要失败的 2、 20 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就是在苏联模式下进行的。如果说苏联模式是失败的,那么所有的社会主义也是失败的。所以该命题是错误的。 (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与封建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未能在不 发达国家得到全面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正是主观主义
44、、教条主义与封建主义害了社会主义。 ) 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资本主义 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阶级居于统治地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 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工人阶级居于统治地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基本目的,以社会化生产和协作劳动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 关系 以及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这两方面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种制度的关系是基础,两类国家的关系是表现;
45、两种制度的关系趋向于一国内部的政策措施,两类国家的关系趋向于国与国之间的政策措施。 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统一 1、和任何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对抗、排斥、斗争的一面,又有共处、合作、借鉴的一面, 对立统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本质特征 。 对立主要表现为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以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取代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资本主义出于其阶级本能的反映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必然对抗,从而造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尖锐的对立、斗争。统一主要表现为 :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
46、先哲圣人主观臆造的,而恰恰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产生的。就世界整体而言,没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基础和其它文明成果,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在吸取资本主义好的方面,扬弃资本主义坏的方面的基础上建立的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但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全世界同时胜利。 在相当 长一段的历史时期中,必然出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的局面。在这一时期里,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资本主义也会学习、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交流合作。 2、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既要坚决否定、
47、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更要大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惟有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阶梯,才能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 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 资 本主义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经济建设的奇迹 ,积累了一整套适应社会化生产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而且在政治民主、政治文明方面也具有重大的历史贡献 。资本主义对政治民主的历史贡献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创造了以选举为基础的资本主义 议会民主制 ;二是建立了 分权和权力制衡制度 ;三是开创了 政党政治 ;四是树立了 依法治国 的法制权威;五是发明了 舆论监督 。 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上述文明成果本身并不带
48、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色彩,而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社会主义只有在充分吸收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架好的阶梯上继续前进,才能更好地展 现社会主义文明成就的异彩。 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是这样,而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更应该是这样。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1.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历史 第一阶段 ,从 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至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 帝国主义国家试图用武力绞杀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阶段。 第二阶段 ,从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至 1945 年第二次
49、世界大战结束,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暂时结盟 ,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阶段。 第三阶段 ,从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至 1969 年尼克松主义出笼,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 冷战发生和发展 阶段。 第四阶段 ,从 1969 年尼克松主义出笼至 1991 年底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从冷战对抗走向缓和交流 的阶段。 第五阶段 , 1991 年底苏联解体以来,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共处竞争 阶段。 两类国家关系的趋势 是 从“并存对抗”向“共处竞争”的发展 。所谓“ 共处竞争 ”,即和平共处,竞争发展;所谓“ 并存对抗 ”,即并行存在,互相对抗。 “共处竞争”与“并存对抗”的 区别主要在于 : ( 1)不是相互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 而是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 ( 2)不是通过军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