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溃疡性结肠炎消化科概 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4123567 临床运用治 疗辅助检查临床表现诊断标准v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结肠和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与克罗恩病一起,统称为炎症性肠病。v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易复发,病情轻重不一,同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概 述v北欧、西欧、北美的发病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我国发病率较欧美低。有报道指出,在过去 10年里我国部分地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增加了 4倍,其中 UC的增加更为明显。v目前这种 UC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的状况,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饮食结
2、构改变及情感失调密切关系。v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该病的存在,把其归属于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等范畴。v中医学认为,泄痢皆本于脾,脾虚乃发病之根本,湿热为发病之标,无论是初发期,抑或反复发作期,多见湿热标实证,其与脾虚本证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中医认识一、现代医学的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U C 感染因素微生物在 UC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但至今尚未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 UC有恒定关系。 目前研究表明 UC存在肠腔内菌群的改变,如致病菌的增多、常驻菌的减少、菌群构成比例改变,并确信腔内菌群在 UC发病中至关重要,可能起着抗原扳机的作用。UC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发生在社会经济高度发
3、达的北美、北欧,继而是西欧、南欧,最近才是日本、南美。这一现象反映了环境因素微妙但却重要的变化,如饮食、吸烟或暴露于其他尚不明确的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基础研究的结果提示 UC是遗传决定的、腔内抗原激发的、肠黏膜天然免疫异常启动的肠道炎症,黏膜免疫反应的异常使炎症持续、放大和慢性化。遗传因素全基因组扫描、精细的基因绘图等技术发现至少有十余个易感区域、 9个易感基因 (IBD 1 9),并逐渐深入其功能研究。目前较为确定的易感区域,除2、 6号染色体可能与 UC相关外,余者无一与之有确定的连锁关系。环境因素遗传易感者肠道菌丛肠道免疫系统肠道非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反应炎症反应v目前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
4、发病机制的认识可概括为:v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及)免疫调节紊乱,这种免疫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二、传统中医学的研究1、病位研究病位的确定近代认为此病的主要症结在于大肠 。 难经 五十七难 以食后即泄,肠呜切痛为大肠泄,泄而便脓血,小腹痛为小肠泄。 济生方 久泻有 “邪气久客肠胃,则为不禁之患 ”。本病亦不可狭隘理解为仅是肠间病变,而是脾、胃、大肠、三焦、膀胱体系的整体病理变化。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张介宾注之:六腑,皆仓廪之本,无非统于脾气。 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性,如有一器官发生病变,必然会影响系统中的其他器官,其显著的病理变化即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化糟粕,转味而入出 ”的功能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