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浙江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居民储蓄率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成功地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期望寿命再创新高、生育率跌至替代水平之下、持续性的人口老化日益加剧。中国人口结构的这种转变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人口学上所研究的人口死亡、生育和人口增长,同时人口结构的转变可能和我国的储蓄率,进而和我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区域间、区域内差异很大的国家来说,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地区不平衡性,人口转变也是如此,这对我国各地
2、区的储蓄率产生影响。对于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作出了很好的解释。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A安东共同提出来的。他们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出发,该假说的前提是首先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其次,消费者行为的唯一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探讨了人们面临信用市场不完善、未来收入和寿命不确定以及自身目光短浅无足够储蓄的风险,为规避这些风险,要求人们有相当程度的理性行
3、为和自我控制能力。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化加大。近年来,浙江地区人口逐渐增加,人口分布差异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高龄老人群众日益庞大,各地区的人口结构也各不相同。而随着教育的普及,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们的储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有关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用浙江20032008年的各地区人口截面数据,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对浙江各地区的储蓄率做一个实证分析,以期对生命周期假说对发展中国家的运用的研究做一个补充,并研究浙江各地区人口结构和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二、主体部分(一)国外研究动态对于人口转
4、变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国外相关研究较早,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相关学者就开始研究人口转变与居民储蓄之间关系。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如下ANSLEYCOALE和EDGARHOOVER(1958)针对亚洲人口转变提出一个假说由于持续的高生育率和不断下降的死亡率,致使家庭和政府受累于少儿抚养比,因此只能将家庭收入的很小一部分进行储蓄或缴税。他们的抚养比假说基于一个假设由死亡率下降和生育率提高所引起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少年抚养人口比重膨胀,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提高和储蓄率的降低。此后,NATHANIELLEFF(1969)用实证的方法对少儿抚养比假说进行了验证。他研究分析了74个国家1964年的国民储蓄
5、率截面数据,把人口因素作为同期储蓄率的解释变量,证明了储蓄率随着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升高而下降。但是,后来ARTHURGOLDBERGER1973、RATIRAM1982及其他人的研究却没有证明抚养比假说。这引起人们对先前研究中所应用的推导论证过程和实证方法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JAMESTOBIN1967分析指出快速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分布重心偏向于年轻、有储蓄意愿的家庭,偏离老年、负储蓄行为的家庭。同时他用生命周期模型证明了“储蓄率会随着加快的人口增长速度而提高”的结论。但是,该模型未能考虑到COALE和HOOVER1958研究的人口转变所隐含的动态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不相符合。MU
6、NNELL1974和FELDSTEIN(1976)在“扩大的生命周期模型”中指出养老金应该被看做是个人资源的一部分,并且社保制度的转变会影响可支配储蓄。他们的结论是类似养老金和退休金的强制性储蓄会减少人们的可支配储蓄。许多学者,如美国的BLINDER,GORDON和WISE1983和GALE1998,加拿大的DYCKSMIREAUX1982,荷兰的ALESSIE,KAPTEYN,ANDKLIJIN1997,和意大利的JAPPELLI1995,ATTANSIO和BRUGIAVINI2003和JAPPELLI,PADULA和BOTTAZZI2003,用微观经济数据估计了退休金财富,并对年龄进行了分
7、类,研究发现这种效应大大低于11;事实上,这种减少量一般小于1/2。MAXWELLFRY和ANDREWMASON1982、ANDREWMASON1988提出了“人口变量与增长率效应”模型。该模型是基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可能导致生命周期消费的时间选择发生变化为理论前提。其结论是储蓄率依赖于少年抚养比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乘积(即增长倾斜效应“GROWTHTILTEFFECT”),以及少年抚养比本身(水平效应“LEVELEFFECT”)。MASON1988在通过对近50个国家的截面数据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在控制住抚养比与收入增长率之间的交互作用后,少年抚养比和储蓄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样,SUSANCO
8、LLINS(1991)运用同样的变量与增长率效应模型对小样本的发展中国家储蓄率的截面数据进行了研究,ALANTAYLOR和JEFFREYWILLIAMSON1994运用该模型对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一个世纪以来的储蓄行为进行了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果。HIGGINS和WILLIAMSON(1996)提出“变量与增长率效应模型”。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投资需求与年轻人口部分紧密相关(通过与劳动力供给增加关联);而储蓄供给与成熟的成年人口部分紧密相关(通过与退休需求有关)。因此对一个金融开放的经济来说,人口向着年轻年龄的偏移会因为加重的抚养负担而导致储蓄下降。当年龄分布向中心偏移时,储蓄供给将会增加。
9、相反,对一个封闭经济来说,更年轻的人口分布“引力重心”与储蓄率之间会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因为过高的投资需求只能借助于储蓄率的提高来解决。该模型仅仅强调了投资与劳动力供给增长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代际影响,小孩替代效应以及投资需求的驱动因素等等,因此该模型较为简单。1997年,DAVIDEBLOOM和JEFFREYGWILLIAMSON通过对19541992年亚洲国家的人口、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率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在人口变化的早期阶段,由于大规模的少年抚养人口和低比例的工作年龄人口,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储蓄率相对较低;在转型进行过程中,由于少年抚养人口减少和工作年龄人口比例提高,人均收入增长将会得
10、到提升,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2010年,CHICHURCHAO,JEANPIERRELAFFARGUE,EDENYU对MODIGLIANI和CAO(2004)提出的生命周期假做出了个改进,使得该假说能更好的解释中国储蓄之谜。他们提出,在考虑20世纪末的中国人储蓄时,应该把年轻人的买房需求和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放入到假设中。但这样依然无法解释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储蓄高速增长现象。为了解释中国的储蓄现象,研究者提出了一种重叠代际模型并运用到中国。它使我们能够发现各种不同的代际联系,加速增长的工资,出生率的减少,预期寿命的增加和房地产市场开放的作用。(二)国内研究动态相对于国外的研
11、究,国内学者针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形成原因也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丁孜山(1997)认为,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计划生育使家庭平均人口数量下降,虽不是储蓄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可否认这与其不无关系。曾子龙(1998)通过对中国家庭储蓄率分析发现家庭人口构成状况影响家庭储蓄率。对全社会而言,当出生率下降时,储蓄率将上升;户主年龄结构影响家庭储蓄率。某一年龄段的人口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越大,则社会总储蓄率越接近于这一年龄段的储蓄率。陶天海(1999)通过在1991年11月对我国20个城市进行的储蓄问卷调查,发现12储户的存款主要目的是养老防老。张国华(1999)认为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与人口老龄化的长期
12、趋势、家庭规模小型化、工作期缩短、预期寿命延长等人口变动密切相关。王品春(1999)提到了人口总负担系数的变动对储蓄的影响。叶望春(1996)探讨了人口、家庭变迁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数量变动关系。同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有部门开始讨论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储蓄的影响(人行课题组,1999;刘明志,1998)。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1999)开展的研究显示,国民储蓄率除受惯性影响外,主要受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抚养系数的影响,改革以来居民抚养系数逐年下降是国民储蓄率趋于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郑长德(2007)利用我国各省级行政区19892005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不包括重庆
13、和西藏),分析人口转变和储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转变在空间上是不均衡的,这要对我国各地区的储蓄率产生影响。基于各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储蓄率和少儿抚养比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和老年抚养比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2000年各地区人口预期寿命和储蓄率的分析,证实了生命周期假说预言的储蓄率和人口预期寿命间的正相关关系。三、评述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生命周期假说的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研究日益深入和成熟。但是,至今研究者对储蓄行为的标志储蓄率的定义,仍存在差异。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的改变,影响人们储蓄行为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人口结构和储蓄率的关系研究,应该
14、是个常提常新的课题。国内对生命周期假说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中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生命周期假说能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储蓄率,但对我国在20世纪末期的储蓄率快速的增长,并没给出明确的解释。由于我国在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经济制度变革,而且加上中国人的一些传统观念,因此,我国的储蓄现象一直是个迷惑。当然随着社会制度的成熟,我们也能从一些宏观数据中,去寻找影响人们储蓄行为的因素。参考文献1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和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2郑长德中国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6143杨继军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储蓄效应J财经科学,20097263
15、24芦东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基于迭代模型(OLG)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5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52116刘士杰,张士斌收入、人口年龄结构和中国城乡居民储蓄J人口与经济,200951177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933388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一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6)142610陶天海人口老龄化会影响个人储蓄吗J上海综合经济1999911王维国,徐勇,李秋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
16、展影响的定量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618。12董涛涛四川省人口转变的居民储蓄效应分析基于第二人口红利视角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813DAVIDDEMERYANDNIGELWDUCKDEMOGRAPHICCHANGEANDTHEUKSAVINGSRATE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7154PAGES9211414SUNGYEUNGKWACK,YOUNGSUNLEEWHATDETERMINESSAVINGRATESINKOREATHEROLEOFDEMOGRAPHYJOURNALOFASIANECONOMICS,20051016PAGES86187315
17、BILABORROW,REAGEDISTRIBUTIONANDSAVINGRATESINLESSDEVELOPEDCOUNTRIES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791028PAGES234516MASONANDREWANEXTENSIONOFTHELIFECYCLEMODELANDITSAPPLICATIONTOPOPULATIONGROWTHANDAGGREGATESAVING,EASTWESTPOPULATIONINSTITUTEWORKINGPAPERS,19811417MASONANDREW,ETALPOPULATIONGROWTHAN
18、DECONOMICDEVELOPMENTLESSONFROMSELECTEDASIANCOUNTRIESPOLICYDEVELOPMENTSTUDIES10,UNITEDNATIONALFUNDACTIVITIES,198618MASONANDREWSAVING,ECONOMICGROWTH,ANDDEMOGRAPHICCHANGE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988141PAGES1134419MASONANDREWPOPULATIONCHANGEANDECONOMICDEVELOPMENTINEASTASIACHALLENGESMET,OPPORTUNIT
19、IESSEIZED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120MASONANDREWANDRONALDLEE“REFORMANDSUPPORTSYSTEMSFORTHEELDERLYINDEVELOPINGCOUNTRIESCAPTURINGTHESECONDDEMOGRAPHICDIVIDEND“INTERNATIONALSEMINARONTHEDEMOGRAPHICWINDOWANDHEALTHYAGINGSOCIOECONOMIC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CHINACENTREFORECONOMICRESEARCH,PEKINGUNIVERSITY,BEIJING,200421TOBINJAMES“LIFECYCLESAVINGANDBALANCEDECONOMICGROWTH“,INTENECONOMICSTUDIESINTHETRADITIONOFLRVINGFISHER,WFELLNER,EDWILEYPRESS,NEWYORK1967PAGES23125622CHAO,CC,ETAL,THECHINESESAVINGPUZZLEANDTHELIFECYCLEHYPOTHESISAREVALUATIONCHINAECONOMICREVIEW,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