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心电产生的原理 (一)除极与复极过程的电偶学说 1.电偶 电偶:是指两个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相距很近的电荷组成的一个总体。 正电荷:为电偶的电源; 负电荷:为电偶的电穴。 2.极化状态:细胞外正,内负无电位产生。 3.除极:极化状态的消除直到逆转的过程称之。 除极的方向就是电偶运动的方向,心肌细胞除极时电偶运动是电源在前,电穴在后。 4.复极:心肌细胞由除极状态全部恢复极化状态这一过程称之。 除极波:在心肌细胞除极过程中描记的曲线图称之。 复极波:在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描记的曲线图称之。 5.心肌细胞除极、复极过程中与探查电极位置和波形 :(图) ( 1)单一心肌细胞: ( 2)正常人的心电图:
2、 心肌细胞除极、复极电位变化与探查电极位置和波形 二 心电向量的概念 (一)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与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电位,既有数量大小,又有一定方向称之。 3.瞬间综合向量:心脏有无数心肌细胞组成,在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可产生许多大小不一方向不同的心电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或头尾相接法依次综合起来,这个最后综合起来的向量称之。(见书 363图) (二)表示形式:通常用箭矢表示,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心电向量的方向为正电位;箭尾为负电位。箭体长度代表向量的大小。 三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主要是由:窦房结
3、、结间束(前、中、后结间束 )、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为 Bachmann束)、房室结 、希氏束 (His bundle)、束支 (左、右束支及左束支的前、后分支 )以及蒲肯野氏纤维 (Pukinje fiber)构成。 激动沿着上述传导系统最终引起心室肌收缩,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传导,可引起一系列电位变化,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临床心电学对这些波段已规定了统一的命名。 心脏除极、复极与心电图各波段的关系 正常每一心动周期典型心电图波组及代表的意义: P波: 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是心房的除极波。 P-R段: 反映房室交界区及希氏束、室内传导系统除极过程中的微弱电位变化
4、。呈零电位而显示为等电位线。 P-R间期: 反映激动从窦房结发生经心房、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传至心室肌所需的时间。(自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前的时间,也称房室传导时间 )。 QRS波群: 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是心室除极波的总称。 S-T段: 反映心室早期缓慢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自 QRS波群终点至 T波起点的一段平线)。 T波: 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是心室的复极波。 Q-T间期: 反映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过程总的时间。 U波: 代表心室的激后电位,机理不明。 综上每一正常心动周期典型心电图波组包括: 1.四个波( P、 QRS、 T、 U) 2.三个段( P-R、 S-T、 T-P) 3.两个间期( P-R、 Q-T) 4.一个 J点( QRS波群的终末部与 S-T段起始部的交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