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楚辞》的悲秋情怀.doc

上传人:滴答 文档编号:1282815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楚辞》的悲秋情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楚辞》的悲秋情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楚辞》的悲秋情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楚辞》的悲秋情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楚辞》的悲秋情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楚辞的悲秋情怀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I 摘 要 悲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影响。楚辞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其创作特点、情感表达等很多地方都对今后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悲秋情怀更是 在中国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它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楚辞中的诗人,理解诗歌所传达的内容,我们之后研究历代的悲秋文学都有极大的帮助。本文将从楚辞悲秋的缘起、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宋玉的悲秋创作、楚辞悲秋情怀对后世文学影响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关键词

2、楚辞;悲秋情怀;屈原;宋玉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II Abstract Autum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e have a long impact. Many places “Chu“ As one of the sources of poetry, its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emotional expression, etc. are the future of poetry had a

3、profound impact on its Autumn feelings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poetry. For its in-depth study allow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ongs“ in the poet, poetry conveys understanding content, for ages after we study the Sentimental Literature has a great help. This article from the “Songs of

4、 the South“ Autumn of origin, on behalf of “Chu“ writer Qu Yuan, Song of Autumn creation, “Chu“ Autumn feelings into three parts discuss the impact on later literature. Key words “The songs of the Chu“; Autumn Feeling; Qu Yuan; Song Yu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I 目 录 引言 . 1 一、传统悲秋情怀 . 1 二、楚辞中的悲秋情怀 . 2 (一)楚辞悲

5、秋缘起 . 3 (二)屈原的悲秋情怀 . 3 1.秋意萧条 . 4 2.生命诉求 . 4 3.价值抉择 . 6 (三)宋玉的悲秋情怀 . 7 1.枯寂凋零 . 7 2.悲苦自怜 . 8 3.生命反思 . 9 三、后世影响 . 10 参考文献 . 12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1 楚辞的悲秋情怀 引言 感时伤逝,这是中国诗歌普遍关心的主题。诗人对季节非常敏感,常常在诗歌里点出春秋代序,设色铺陈,尽量渲染这样的氛围,深化了人们对时光的忧虑。朝更夕替,春华秋实,时间不断地不断地溜过去,人却是无能为力,只能发出一种掌握不了时间的喟叹,传达一种时间消逝的哀伤。好景不长,人生易逝,使我们产生无限

6、感思。诗人耽溺于以时间为主轴的情思之中,发 出对岁月飘忽的感叹,使诗人由时间引申到功业未建与人生苦短的深沉思考之中。在四季的感知上,诗人对由夏到秋的变动非常敏感, 楚辞之前的作品中虽已现悲秋意识的端倪,但较为零散和肤浅。直至楚辞,才集中突出地表达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怀。屈原与宋玉“皆千古言秋之祖”,使得“悲秋”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屈原、宋玉等楚辞诗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对于秋的感触与抒写,由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遭遇的困顿,扩大而为所有人生思考、价值抉择的象征。作为一种文学模式,在之后历代文人的思想意识与作品中不断深化 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传统。 一、 传

7、统悲秋情怀 秋天是一个肃杀的季节,这时万物开始凋零,候鸟南飞,昆虫哀鸣。在我国,悲秋具有悠久的历史,楚辞之前的文献资料中,已可见悲秋端倪,先民们在对于季节的感知中,已显现悲秋的情绪。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楚辞共同铸成了我国诗歌的源头。在诗经的篇目中,可以零星地看到先民们对于秋的描写 ,如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2 君子,云胡不喜。” 这是一个 风雨交加、鸡鸣不止的清晨,当倍受思念之苦煎熬的妻子最终得以与阔别已久的丈夫重逢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诗虽未直接表明具

8、体的季节,但在描述风雨时,用到“凄凄”“潇潇”“如晦”三个词语 ,来表现当时凄风苦雨的外部环境,便将深秋凄凉之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诗人流放或流亡在外,内心早已凄凉不堪,而如今又身处秋季,秋风凄凄,百花凋零。诗人不仅深受颠沛流离的痛苦,更是与秋日凄惨的外在环境相映衬,增加了其悲哀的程度。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 大片的芦苇,在秋日清晨的水边轻轻摇荡,诗人临水而立,仿佛看到了“伊人”的到来,但她却总是似隐而现,令人无法触及。而诗人又是处于怎样的一个情景之

9、中:晨雾迷蒙、露水晶莹、秋水粼粼、芦苇摇荡,充满了朦胧与凄美的意境,这样的外部环境更加衬托了诗人内心那略含悲伤的心境。 正如礼记 乡 饮酒义中所说:“ 秋为之言愁,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 ” 先民们对于“悲秋”的认知,可能只是一种单纯而潜在的思维,并没有太过关注。但从此时开始,已为中国文人开 启一个新的文学情怀拉开了序幕。 二、楚辞中的悲秋情怀 楚辞里集中地表现了悲秋,使得“悲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楚辞中的悲秋意识有着之前作品的影响,更有楚辞诗人独特的感知与表达。楚辞的形成,是悲秋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悲秋模式的形成、发展再到成熟的历程。从屈原到宋玉,悲秋的抒写,由开始感叹

10、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遭遇的困顿,扩大而为所有失意的象征。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10 月,第 122 页 高亨 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10 月,第 313 页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10 月,第 168 页 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李学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2 月,第 2023 页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3 (一)楚辞悲秋缘起 虽然,楚辞之前的文献典籍中不时出现“悲秋”的情绪,但因相关篇目较少,且“悲秋”意识不甚明 显等原因,只能作为“悲秋”的滥觞。楚辞作为一部大量描绘秋

11、景,并将秋季萧瑟的景象与内心凄凉之情相互交融的诗集,故而被人们普遍看做“悲秋”的源头,楚辞中的主要诗人屈原、宋玉,也被尊为“皆千古言秋之祖”。 诗品序有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外在的事物不断地刺激着诗人,使其产生创作动机,气候的周而复始,带动着周围景物的持续变更,这种变更触动着诗人的内心,结合自己身世的起伏,最终以“舞咏”的形式展现出来。 生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短短数十载间,我们不断地追求,功名利禄也好,风 花雪月也罢。然而在追求地过程中却发现,时间似乎也在与我们赛跑,忽而两鬓便已斑白,毫无预兆。时不我待的烦恼在楚辞中屡屡出现,诗人先是害怕来不及完成自己的宏伟大业

12、而争分夺秒。最终当楚国覆灭后,时间似乎又太过漫长,内心只剩下痛苦在叫嚣,不能实现的理想,无法苟同的现实,最后诗人在挣扎中走向看死亡。是死亡,也是心灵最好的归宿。秋天,同样是一个死亡的季节,草木枯黄、万物凋零,整个大自然处于一种萧索荒凉的氛围之下,很容易让人与自身联系起来,最终抒发出对人生的感伤与愁绪。愁,忧也,从心秋声。外在的秋景映衬于人的内心,便 产生了忧愁。 (二)屈原的悲秋情怀 屈原的作品是楚辞的主体,而屈原本人亦是楚辞作者中出生年代最为靠前的,屈原可谓是发出了悲秋的先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 可见屈原作品皆以“哀”、“伤”为情感特征,而诗文中的时间背景也

13、大部分定在了秋季。这就奠定了诗人悲秋的基调。 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11 月,第 5 页 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第 106页 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年 11 月,第 36 页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4 1.秋意萧条 关于屈原的作品,其实有很多诗是没有直接描述秋的,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与秋有关的意象来判断,作者内在的或刚开始无意识的悲秋情感。 香草、美人是离骚中两个最为显著的意象,也是诗人主要 歌咏的对象,如今单说香草。离骚中的香草种类繁多,有江离、辟芷、秋兰、木兰、秋菊、荠荷、

14、芙蓉、茹蕙等等,这些植物大都活跃于夏到秋这个时间段,他们的欣欣向荣与枯萎凋零都与屈原坎坷的命运相互关联,相互衬托。 “岁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诗人对于季节的变换是十分敏感的,岁月悄然而逝,春与秋相互交替。陆机文赋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便是对这种心境的最好诠释。 屈原悲秋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秋风”。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 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九歌湘夫人)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九章涉江)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九章抽思) 悲回风之摇蕙兮,

15、心冤结而内伤。(九章悲回风 ) 秋天本就寒冷凄凉,再加上秋风的作用,万物随风而摇动坠落,波涛汹涌。诗人本就因长久等待与思念或遭逢困顿而心生落寞,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正是应了这句话,诗人所着力描述的景象,便是诗人内心的情感。 2.生命诉求 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虽然并没有提及是什 么在不断地流逝,但孔子立于川上,面对滚滚而去的流水,联想时间的不可挽回,也是极有可能的。 时间汩汩地流动,就好像江水一样,岁月如流。面对时间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站定不动,面对时间的流逝;另一种便是我们投身到时间里,尽量想办法在某一个片刻浮出水面,吸一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

16、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第 66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2 月,第 18 页 (先秦)孔子论语,北京:中华书局, 2007 年 3 月,第 126 页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5 口气,看一下偶尔一瞥的人世风景。而诗人选择了后者,他想要有所作为,虽然会害怕时间的无情消逝,但仍勇敢地与时间竞速,不断地修身养性,锻炼自我,追求美政与理想人格。 对于时间的快速流逝,与诗人自身的行将就木,在楚辞之中多有论及: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惜

17、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惜誓) 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七谏谬谏) 时光并不因诗人的深切呼唤而停留,诗人一日日老去,体力不再,寿命渐衰,再怎样追赶也终究无济于事。但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呢?需要我们在追赶的过程中去不断实现。屈原将楚国的强盛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 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九歌大司命)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 兰之坠露兮,夕 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司马迁曾评价屈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屈原有着崇高的志向,他“朝饮木兰”,“夕餐秋菊”,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高洁的品质,想要借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18、 屈原满腹才情与抱负,却换来: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楚王昏聩,群臣奸佞,而屈原自己又被放逐远方,离骚就是以孤独为基底的哀怨,是一种寻求出口、渴望重见光明的隐喻,一种抗拒放 逐的象征。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离骚) 屈原在自己原本所相信的精神信念当中被驱逐出境,心从此便不能安顿。放逐的旅程,起点是身体上的离别、地域上的隔绝,在渐行渐远中,时间越拉越长,不断思索着往日与今日,欢乐与哀愁,和谐与离群索居,身与心也承受着无尽的流浪。他也曾反复强调要逃出这个让自己身心俱疲 (汉)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 6 月,

19、第 2482 页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6 之地,但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乎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 对家国的爱让屈原的脚步无法前行。他最终无视外界局势的纷繁复杂,站在高峰大呼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 这也是诗人心志的表达。 3.价值抉择 时间沿着她自己的轨迹一直无限向下延伸,无边无际。然而,生命是有尽头的,虽古有彭祖寿命长达八百年,但终究有结束的一天。楚辞中对于生命价值的抉择,也有值得发人深省之处。 纵观屈原一生,无不为楚国而奔波,而当他听到楚国国都郢都陷落时,他生命存在的价值似乎已无处可寻,没有了个人价值实现的所在,或许死亡是

20、他唯一的选择。渔父一文中,屈原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 是诗人不与时同流合污的的悲痛壮烈,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茕茕孑立。 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离骚) 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 王逸云:“彭咸,殷贤大夫 ,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 由此可知,屈原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早已将自己的命运安排好了。“美政”的理想是屈原个人价值实现的所在,而楚国则是理想的现实依托。既然国都已被攻破,楚国即将覆灭,“美政”也无从谈起了。以亲自结

21、束自己的生命为结局是值得惋惜的,但对屈原来说确也是无悔的。 屈原的一生都在 为实现其美政理想而奔波,虽不时有“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进而一再被疏远放逐至远方,但屈原仍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正如 九歌湘夫人 中,湘君于水畔久候湘夫人而不至,虽心怀愤恨之情,做出 “揖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九歌湘夫人) 这样决绝的举动,但心中依旧有眷恋,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九歌湘夫人) 正如诗人的“美政”理想遭到现实残酷的打击,心中也有抱怨,却不曾放弃,伺时而动,想要有所作为。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 2014 年 5 月,第 13 页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 2014 年 5 月,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