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阳师范学院 20XX 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 河南黄土地貌特征及成因研究 完 成 人 : 班 级 :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 (1) 引言 . (1) 1 概述 . (2) 1.1 分布 .(2) 1.2 地层划分 .(3) 2 豫西黄土地貌 . (3) 2.1 地貌类型 .(3) 2.2 豫西黄土台地 .(4) 2.2.1 地貌概述 .(5) 2.2.2 地貌因素分 析 .(5) 2.2.3 地貌发育过程及规律 .(5) 2.3 豫西河洛地区黄土地貌 .(6) 2.3.1 发育过程及原因 .(6) 2.3.2 发育条件 .(7
2、) 2.4 豫西黄土丘陵台地 .(8) 2.4.1 地表特征 .(9) 2.4.2 原因 .(9) 3 豫中黄土地貌 . (10) 3.1 河谷阶地上覆黄土特征 . (10) 3.2 河流阶地上覆 黄土成因 . (10) 4 豫北黄土地貌 . (10) 5 结论 . (11) 参 考 文 献 . (12) Abstract . (12) 第 1 页(共 12 页 ) 河南黄土地貌特征及成因研究 摘要 : 研究河南地 区黄土地貌特征及成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明确河南地区黄土总体分布及黄土地层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豫西黄土、豫中黄土、豫北黄土的特征和成因,得出河南地区黄土的成因类型、特征
3、、主要黄土地貌类型,并对比了黄土高原地区,探讨了两地区黄土的差异。此外,本文以豫西黄土地貌为研究案例,探究了该地区在一些黄土地貌类型下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 : 黄土;地貌特征;地貌成因;河南 引言 黄土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 是距今约 200 万年的 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黄土具有以下特征: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结构疏松空隙发育,孔隙度一般在 40% 55%;富含碳酸钙,碳酸钙含量在 10% 16%;无沉积层理,垂直层理发育;具有湿陷性,遇水后碳酸钙可被淋溶, 一旦被流水浸湿,通常易剥落和遭受侵蚀,
4、甚至发生塌陷 。黄土的成因有多种,但以风力堆积为主。主要依据是黄土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外围,并且逐渐过渡,成带状分布。黄土颗粒由沙漠外围向黄土区逐渐变细,黄土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保持相同的厚度,矿物组成和成分保持一致性且与当地岩石矿物成分不同。黄土中含有随地形起伏的多 层重叠的古土壤层,并且在黄土中发现旱生和中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化石。 目前,我国黄土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对该地区黄土 -古土壤序列及黄土的成因、特征研究较为成熟。有关河南地区黄土的研究也取得一些进展,如对河洛地区地貌与地文的初步研究 1,对登封盆地地貌演化的研究等 2。但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河南黄土的研究仅局限在某个地区,对河
5、南整体黄土地貌特征及成因的系统研究较少。 第 2 页(共 12 页 ) 1 概述 1.1 分布 在伏牛山、熊耳山以北,中条山、太行山以南,华北平原以西,黄河渭河汇合处的潼关以东,地势复杂,基岩山地多,海拔 高程多在1000m 1500m 之间。基岩山地之间及山前地带因断层构造作用形成一些河谷低地和山前斜地,例如三门峡盆地、伊洛河盆地、渑池盆地及太行山前斜地等。这些低地和斜地海拔标高多在 200m 600m,一般都有黄土堆积 (参见图 13) 。 图 1 河南黄土地貌分布图 河南地区黄土主要分布在 北部、西部及西北部 , 可将河南境内黄土划分为 “ 山前高阶地地区黄土 ” 和 “ 河谷平原、山前
6、斜地地区黄土 ” 。 山前高阶地地区黄土主要为中更新统( Q2)老黄土,晚更新统( Q3)新黄土出露较少。河谷平原、山前斜地地区黄土多位于现代河谷中,其地质时代属第四纪全新世( Q4),成因类型以冲洪积为主,结构复杂。 第 3 页(共 12 页 ) 1.2 地层划分 依据现有对黄土地层划分资料,将河南省地区黄土地层划分如下(见表 13)。 表 1 河南地区黄土地层划分表 时代 地层名称 主要成因类型 全新世 (Q4) 新黄土组 新近堆积黄土 冲洪积 一般新黄土 冲洪积 晚更新 (Q3) 冲洪积 中更新 (Q2) 老黄土组 老黄土 坡洪积 下更新 (Q1) 三门组 湖积 2 豫西黄土地貌 2.1
7、 地貌类型 根据黄土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状况等,可将区内的 黄土地貌划分为黄土低山、黄土丘陵、黄土残塬、黄土坡地、黄土台地、黄土倾斜平地和黄土沟谷 7种类型。 ( 1) 低山地貌 这种形态依附于石质山地的低山地貌带内,分布的海拔高度在400m 500m,局部地区可分布到今天为止 800m以上的位置,其相对高度一般在 300m 500m之间,黄土层厚通常为 3m 5m,只个别地方达 10m以上,因本地貌带已处 于 暴流冲刷最强烈的地带,致使坡面沟壑满布,中上段多产生基岩裸露的劣地地形,沟间地上黄土多呈条带状,并沿山坡向下延伸。 ( 2)黄土丘陵 分布于黄土低山地形外围,是
8、本区广泛分布的一 种类型,以伊洛河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海拔为 200m 400m之间,局部超过400m,疏松的地层遇到剧烈的暴流冲刷和切割作用,形成支离破碎、沟谷密布的地形景观,冲沟深度在 10m 60m,最深者可达 100m以上 ,如楚汉相争的鸿沟。 ( 3) 黄土 残 塬 本区的残塬地形主要分布于灵宝至渑池、洛宁至宜阳一线,沿黄第 4 页(共 12 页 ) 河、洛河及涧河河谷呈片状分布。塬的前缘和河谷阶地相连,后缘多与黄土丘陵 缓 接,塬面微有倾斜,坡度 1 2。 先前 许多学者认为邙山为黄土丘岗形态,通过考察,认为它应是一种面积较小的黄土塬,是标准的黄土残塬形态。可 以把范围在郑州以
9、西、汜水镇以东, 荥 阳县城以北至黄河河岸的大片地区划分为残塬成因的黄土地形。该塬东西宽 35km,南北长 25km,整个地势自北而南和自西向东呈倾斜下降的趋势。从黄河岸边的海拔 230m下降到广武附近的 120m。由于黄河主流的侧方侵蚀和 沟 蚀 -掘蚀,塬北形成了与河岸垂直的冲沟系统,这种现象在河岸附近 5km范围内表现得最明显,冲沟深度在 20m30m之间,宽度在 40m 80m之间,最深者可达 120m,是驰名于世的楚汉相争的鸿沟。从地质上解释是流水对黄土塬长期侵蚀的结果,成为古代少山的平原地形条件下作战的 重要军事屏障和依托,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与地貌的奇妙结合。 ( 4) 黄土坡地地貌
10、 高原主要分布于黄土浅山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坡面上坡度 28,海拔高度 150m 500m,坡形以凸形坡居多,凹形坡次之,直形坡较少。 ( 5) 黄土台地地貌 主要分布于嵩山、箕山的山前地带,系由山前、山间黄土组成的河流阶地,后经纵向河流分段切割侵蚀而残留下来的台状地形,海拔位于 150m 400m之间。 2.2 豫西黄土台地 本区位于本省西部,西起灵宝,东至荥阳,北起太行南麓,南至洛宁、宜阳、登封、禹县等地,为本省黄土主要分布地区。崤山、 嵩山以北,黄土分布较厚;以南虽有黄土,但很局部,而且浅薄,因此黄土地貌发育不大显著。 2.2.1 地貌概述 本区大部为黄土所覆盖,地貌上具有独特的台地形态,
11、只有少数较高山地,突出于黄土台地之上,由前震旦纪变质岩、震旦纪石英岩和寒武纪奥陶纪石灰岩构成。如崤山就是这些岩石构成的中山和低山;谷地和盆地都为第三纪红色砂岩和黄土所覆盖。黄土主要分布在第 5 页(共 12 页 ) 崤山北坡构成广阔的黄土塬,崤山南坡只有局部分布。黄土的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的高度,过此上限,全是石质山地。黄土分布上限随着地势变化,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如三门峡市附近地区黄土塬 高度在620m 680m,洛阳东北邙山黄土塬高度 50 米,向东沿黄河岸的黄土塬高度在 200 米左右。 2.2.2 地貌因素分析 在大地构造上本区属山西地台的汾渭内陆断陷东部和河淮台向斜的西部,整个古生代以海相
12、沉积为主,自二叠纪以后,全部变为陆相沉积;燕山运动影响最烈,使所有的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从而奠定了本区的地貌基础。新生代时期主要为沉降区,堆积有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喜马拉雅运动时,断裂继续复活,进而构成今日的地貌轮廓。 本区山地多位于背斜构造上,谷地和盆地多在向斜中,主要山地,河流和盆地,均受东北 -西 南向构造线所控制。第三纪更新统地层,下部为三门组湖相沉积,中部为周口店红色土,上部为马兰黄土,再上为全新统近代沉积。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又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后,若遇暴雨极易遭受侵蚀,而且本区又是暴雨的集中地,暴雨强度大,极易造成严重的冲刷现象。厚层黄土分布地区的三门峡(左家沟,窑
13、头沟一带)、邙山和洛河两岸的土岭等地区,每遇暴雨则泥流泛滥,水土流失严重。这样就加剧了沟谷的发育和地面的割切程度,对黄土地貌的发育起了极大的影响。 2.2.3 地貌发育过程及规律 黄河沿岸阶地上的山间洪积平原面地势平坦,惯称 为“塬”,高出黄河水面约 280m 320m。由于近期沟谷溯源侵蚀影响,往往切割成破碎状态,愈近河谷坡度愈大,流水作用强烈,“塬”面常常被切割的愈破碎。愈近山路坡度和缓,溯源侵蚀衰弱,塬面得以大片保存。在大安村以南以及阳平至和玉口间,由于流水切割强烈,塬面遭到破坏,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发育成黄土梁峁的地貌景观。梁峁往往顺沟向排列方向伸展,按其形态差异可划分为平梁和峁梁
14、两种类型。塬、平梁和峁梁这三种黄土地貌类型的发育历史是彼此衔接的,一般是塬被切割成平梁,平梁进一步切割成峁梁,这三类地貌的分布第 6 页(共 12 页 ) 往往和沟谷密度 密切相关。 黄土具有多孔性、透水性、迅速分散、垂直节理发育及富含碳酸钙的性质,若径流集中,机械侵蚀作用后,往往形成黄土陷穴、溶洞、穿洞、天然桥、盲沟、黄土墙和黄土柱等喀斯特现象。这些现象往往和沟谷演进程度密切相关,根据调查初步了解,凡是沟谷迅速发展地区,一般黄土喀斯特显著。由于新老黄土的物理性质和机械组成不同,因此在黄土喀斯特的形态上也有差异 4,参见下面分别。 新黄土:质地细,结构松散,渗水性强,水稳性差,石灰质结核小而少
15、见等,因此易遭受水蚀和风蚀,常形成细沟、圈椅沟、溶洞和黄土碟地等负向微地貌。如果 下层有不透水层,则易产生滑坍,水分过多时产生泥流现象等。 老黄土:稍紧实,呈块状结构,水稳性和抗蚀能力较新黄土强,石灰质结核较多而且又大,垂直节理发育等,因此反应在微地貌上除了具有与新黄土的共同表现外,并多天然桥、黄土柱、黄土墙以及直而光滑的陡壁等,即以正向微地貌表现的最为突出。就黄土喀斯特分布情况来看,大多出现在沟谷两侧肩部坡折处。本区黄土堆积厚度虽不及陕北,但降水量较陕北多,而且又多暴雨,因此黄土喀斯特的发育一般较陕北显著。 2.3 豫西 河洛地区黄土地貌 2.3.1 发育 过程 及原因 在第四纪干燥寒冷的
16、气候下,本区的地貌过程主要表现为黄土的风积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流水的再搬运再堆积作用,历史时期以来以坡积、洪积和人为作用占主导 地位,而风成作用较第四纪冰期弱得多。人为地貌过程主要是采石、修筑梯田、饮水工程和城镇建设等间接地貌作用 5。 在绝对高程上,本区属黄土高原区域绝对高度之最低部分。以往研究认为 , 陇西黄土高原海拔一般为 1800m,陇东黄土高原 800m1200m 之间,而通过考察和地形图分析 得 出 ,豫西黄土高原面绝对高程在 400m 700m,在绝对高程自西向东递减的同时,表层黄土的厚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自 西向东厚度变薄。陇西地区以兰州为代表 ,第 7 页(共 12 页 )
17、厚度为 300m,陇东的洛川塬厚度为 130m,豫西地区黄土厚度大在30m 70m 之间,最厚者在个别地区为 120m。 这种 黄土 高度和厚度自西向东的分布格局,决定于搬运粉沙物质风力作用的大小,而黄土地貌形态的差异则取决于流水之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强度,也取决于气候、植被 和土壤特性 , 故而得出黄土地貌又是一种气候地貌的结论。 正是由于气候上的差异,陕甘两省黄土高原保持相对较好的黄土原始地形即塬、梁、峁形态,而豫西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加强,常常形成残塬和残梁地形。该区的年降水量是黄土高原本 部的两倍,地表径流非常丰富,散流和暴流侵蚀等季风气候地貌作用成为塑造地貌的主要扮演者。本区黄土地貌的类型和
18、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山、丘陵、坡地地区主要表现为片流、暴流的剥蚀、侵蚀作用,而在微倾平地和台塬地区则以大规模堆积过程为主导的地貌发育演化过程,同时其上穿插了负地形发育的冲沟化过程。 2.3.2 发育条件 在特殊的地质、气候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条件下,形成了豫西黄土地貌。它一方面与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在特征和成因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自然和社会条件,最终形成的黄土地貌具有地域性特点。 自然环境条件 豫西黄土丘陵地处秦岭山脉东段的北坡,境内由西到东排列着大致呈东北走向的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嵩山和箕山等,黄土主要堆积在山间和山前的广大丘陵台地区。燕山运动后,这些山地的地质构造
19、格局已基本形成,周围地区的地势在黄土堆积以前已经存在,从中更新世开始地壳相对稳定下来,从而广泛接受黄土的堆积和覆盖。本区年均降水量 600mm 920mm,黄土丘陵区约为 620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6 月 9 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60%以上,且往往集中在汛期的几次暴雨中;在空间分布上,降水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 而增大:伊河上游栾川县年均降水量 800mm 850mm,中游约为 700mm 800mm,下游 600mm 650mm,伊洛河汇合处的黑石关年降水量小,仅 148mm。本区北部是太行山和中条山,西部和第 8 页(共 12 页 ) 南部为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东南部为箕山和嵩
20、山,山地高程多在1000m 左右。嵩山与太行山之间的朝东宽约 50km 的喇叭口开阔地,成为近地层偏东气流吹入本区和爬坡抬升的有利场所,并在偏东气流入该区和地形坡度最大处附近形成许多暴雨中心。据统计, 1954 年1975 年,伊洛河流域出现的日降雨量大于或等于 100mm 的暴雨中心有 38 个,其中 30 个是产生在地面偏东气流中,出现位置多在新安、宜阳、伊川一带。 社会经济条件 本区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了原始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大多数黄土残塬、丘陵和台地都具有悠久的农垦历史,曾一度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当地群众不仅积累
21、了丰富的精耕细作和抗旱保墒的经验,而且在治理和保护士地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改善本区农业生产条件,当地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据统计,仅洛阳和三门峡两市,即修建了大型水库 2 座 (不含 三门峡特大型水库 )、中型水库 l6 座、小型水库 300 余座,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 1952 年的 52 万亩增加到现在的 280 多万亩,各种水利工程控制流域面积达 9062km;建成水平梯田 625 万亩,闸沟淤地27 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 427 万亩,使 1/3 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本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对区内黄土地貌的发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2.4 豫西黄土丘陵台地 豫西黄土丘陵台地是河南省黄土地貌的集中分布区,直接被黄土覆盖的面积为 9296km(据河南省 1/50 万土地类型图量算 ),占全 省黄土分布总面积 9816km的 90%以上。黄土分布高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张村黄土残塬海拔达 750m 以上,中部洛阳附近黄土丘陵多在 350m 左右,东部郑州周围黄土倾斜平地没入黄淮平原的界线海拔仅 100m 上下。 2.4.1 地表特征 本地形区切割强烈,地表异常破碎,流水切割作用成的黄土地貌较多。据统计,黄土地貌集中分布的洛阳和三门峡两市区,仅常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