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10 页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模式 的 研究 摘要 : 旅游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产业,拥有广阔的前景,而旅游人才的开发则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因素 。但事实上,高校 旅游人才的培养 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不能与旅游业的 发展相适应。 本文分析了 旅游专业 毕业生就业 现状以及旅游人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并提出了基于就业导向的 旅游人才 资源的培养模式和对策, 具体阐述了 协调旅游人才市场供求矛盾 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 : 旅 游就业;旅游人才资源;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
2、业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形成了旅游人才迅速增长的局面。 旅游业是以人的流动和消费为基础的综合性产业,行业关联度大 ,带动性强, 既能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大规模地吸纳就业。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支柱,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重要渠道 。但 是, 随着中国国际化开放式旅游概念的形成和旅游市场的不断规范, 我国旅游业正朝着世界先进水平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 而 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现状并不乐观,高等 旅游院校的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现为 专业设置滞后市场需求, 不以适应行业需要
3、为标准,不以就业为导向 ,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人才市场的正常运行和旅游业的 健康 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详细阐述。 1 。 1 旅游人才 市场 供求分析 1.1 旅游人才 市场 需求现状 从市场供求角度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是有市场需求的。 从数量需求上来看 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预测 , 到 2010年 , 中国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 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未来这几年里 , 中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 100 万人 , 而中国的第 2 页 共 10 页 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 10 万名毕业生 , 旅游专业人才紧缺。 从质量上来看 , 整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比较
4、低。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 2002 年对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全面调查 , 结果显示只 有 26.9%的旅行社经理具有大学学历 , 41.7%的导游员是高中或中专学历。上海、北京、广州等酒店业发达的城市 , 其员工平均流动率在 30%左右 , 有的地方甚至高达 45% (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一般行业人员正常流动率应在 5%-10%, 服务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流动率也应该在 15%以内 )。大中城市里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炙手可热 , 成了企业间互相挖 墙角的目标。种种分析表明 ,旅游专业就业市场需求绝对旺盛 。 1.2 高校旅游人才供给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
5、速度扩张。 目前,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已经涵盖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培养层次。截止到 2006 年底,全国共有高等院校 762 所设置旅游专业,与上年相比增加了 69 所。 2006 年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 36 万余人。 其中, 大专,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 育 60%的份额;本科,约占 35%的份额;硕士,约占 4%的份额;博士,约占 1%的份额 2 。 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室中心式”的教学模 式还占据主导地位,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一个概念。教、学的质量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虽然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旅游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看,我国旅游院校教育走的是一
6、条“外延式”发展道路,而非“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旅游教育系统还处于量的扩张状态,急于向质的提高方向发展。 1.3 旅游人才 供求中 的 供求矛盾 我国旅游人才培养虽然 已 初具规模, 但仍存在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与企业需求的供需错位等问题。 旅游人才培养(教育)与市场(产业)需求相脱节。第一,人才培养结构不能 适应市场的需求。许多旅游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第 3 页 共 10 页 都定位在“全才”、“总经理的摇篮”上,但有的本科毕业生连一个旅游营销计划都做不出来。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能立刻适应职业需要,往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熟化”,才开始找到感觉。此外,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滞后市场需求
7、,不以是否适应企业需要为标准,不以就业为导向。出现了一方面旅游企业欠缺人才,一方面却有大量旅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第二,教学方式未能与实践紧密结合。旅游专业的高度应用性,要求旅游教育方式要更紧密地与旅游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用性”较强,仅学会“纸 上谈兵”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的毕业生将是不合格的“产品”,作为培养教育责任者的大学教师也将会面临低水平徘徊的命运,这样的大学培养模式迟早会被社会淘汰。出现诸多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在培养旅游人才方面与旅游企业需求相脱节。 因此 , 目前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现象比较突出。 与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
8、求恰恰相反,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 生不愿意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或者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行业。 另外, 受到社会对服务行业的 偏见及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后跳槽率较 高。 通过对湖北某高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2003 2006 年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 87%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旅行社、旅游饭店及旅游景区等。 至 2008 年,依然从事旅游饭店工作的不到 20% ,景区仅为 5。只有旅行社业相对较好,有 65%的毕业生仍然留在此行业。 总之, 高校旅 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低,流失率高,“有业不就”的现象十分严重。 此外,技能型的旅游专业的职高生、大专生比
9、本科生反而更受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 仍 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 原因 分析 2.1 教 育体制老化 ,办学方向不明确 当前我国 的旅游高等教育还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性第 4 页 共 10 页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四轻四重 3 ”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化,轻综合 。 结果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不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给未来的旅游工作带来困难 。另外, 高校 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 。 旅游管理专业各层次之间界定模糊,旅游高职高专、本 科、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大致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各自的优势 其次 。 对于
10、培养什么类型的旅游专业人才,例如服务操作性人才,初级管理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或理论研究教学人才等,目标 定位不清 。 这种“普遍化”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很难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大多从地理、历史、外语、经济、中文及管理等传统学科转轨或分离而来 。 因此 , 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统 一的规范,缺乏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程设置、安排上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和学生专业学习为中心,而是因人设课,课程体系有明显的拼装色彩 ; 二是课程覆盖面广,针对性差 。
11、凡是与旅游相关的课程都尽量含括,有些课程与旅游 专业的实际需要并没有很强的逻辑联系 ,而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也得不到体现,很难作到深入的探索; 三是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纯理论性的东西过多,实践性的教育内容较少 。 教学内容陈旧 。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滞后 。 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人数并不太缺乏,但高质量的专业师资却明显不足 。 现在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师是由外语、经济管理、地理、哲学、社会学、历史类等专业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 。 即使是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因为缺乏行业实际操作经验,使教学活动限于课堂, 内容限于书本,照本
12、宣科现象普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 二是教材内容陈旧,质量不高 。 现在旅游专业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数是粗制滥造,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 4 。 第 5 页 共 10 页 2.3 与旅游产业脱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 难以建立紧密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合作关系。 目前高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普遍较少。 基本上还处于自办自销的办学模式 ,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旅游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 , 能为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提供极好的实战环境。但是 , 在客观上 ,由于企业缺乏参与培 养的责任感 , 企业经营运作管理工作繁重复杂 ,
13、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 ; 在主观上 , 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关注、投入不足 ,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没有突破 。 2.4 旅游 专业学生 自身因素 一是 旅游专业学生 对旅游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 , 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 。 在就 244 名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凋查中,只有 60.66%是因为自己的兴趣选择旅游专业, 13.93%是因为旅游业前景好,由父母或老师决定的占 13.11%,调剂录取的 8.2%,另外有 4.1%的同学选择其他因素 , 包括旅游很好玩 , 自己喜欢旅游或旅游很火等等 。 很大一部分学生 在选择旅游专业时将旅游专业等同于旅游,而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旅游职业而
14、非旅游本身 。 二是没有明确的旅游职业目标 。 在就毕业后的就业意向调查中 , 只有 34 名学生明确表示将从事导游工作,占被调查者的 13.93%,选择从事饭店接待工作的占 11.48% ,选择“旅游业管理人员”的有 32.79 , 36.48% 的被调 查者表示对此没有想法 。 另外有 5.33%的学生选择彻底改行 。 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会盲目的考证,但是由 于缺乏针对性,对毕业后的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帮助并不大。 另外,广大的毕业生 没有 形成 强烈的“ 旅游情节”, 缺乏 必要的就业准备 , 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许 多毕业生对于服务性行业存有偏见,特别是一个大学生要从
15、基层服务员做 起,被一群实践经验丰富但可能只有初中、高中学历 的领导 管理着,同事的学历水平一般也比较低,刚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 。 其次,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评价,导致就业心第 6 页 共 10 页 理出现偏差 。 许多大学生还没有认清现实状况,对自我价值的过高判断导致整体预期水平偏高 。 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系统的掌握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 , 拥有较高的学历,就应该从事比较体面的旅游企业经理或主管的职位 。 对于毕业后的收人 预期也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资相去甚远 。 这种巨大的落差必然导致毕业生或者“有业不就”或者“频繁跳槽” 。 三是缺乏必要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 长期以 来形成的大学生是“
16、天之娇子”的思想。 在校期间 ,往往是眼高手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排斥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因而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岗位工作 。 而这些正是旅游企业在招聘和选用员工时最为看重的 5 。 3 对策及 建议 3.1 对策 针对 旅游人才供需中存在的问题以及 当前旅游人才培养 模式形成 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3.1.1 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必须有赖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国际上很多旅游院校都有较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中国很多旅游高等院校也逐步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 。 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
17、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 ”。 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以市场的需求 和旅游行业的发展为导向, 关键是确立自己的细分市场,明确市场定位。 这就必须在准确把握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其变动的情况下,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分析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优势所在 。 选择一到两 个子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集中精力培养其需要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要注意到的是, 旅游行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确立的培养目标也必须体现一定的前瞻性,既要考虑当前当地的旅游发展状况,也要兼顾未来发展的需求 6 。 第 7 页 共 10 页 3.1.2. 加强观念创新,重构课程体系 科学
18、设计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代表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 。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观念、全球意识、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 应用能力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知识 。 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 上既要突出旅游行业实践应强的特征,又要体现旅游专业综合性的特点。 一方面课程设置要注重应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 具体措施包括: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自我学习能力,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多样化、现代化,运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法;
19、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计算机能力的 培养;邀请旅游知名企业管理人员和旅游行业权威人士进行专题讲座等。 另一 方面,增加选修课程的类别及数量,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广博的文化知识。 具体可以设置人文知 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 。 3.1.3 加 强校企合作, 优化师资队伍 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旅游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多渠道引进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 如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师资培训 , 到先进院校进修学习,定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等,以提高现有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与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助互惠合作,从旅游
20、行业、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等 。 3.1.4 培养 综合 素质,增强服务意识 7 旅游业综合性、开放性和服务性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服务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其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公关能 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等。 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热爱旅游专业;通过组织学生外出考察调研、课堂讨论、分组作业等形式第 8 页 共 10 页 提高学生综
21、合能力;成立学生旅游协会。加强区域内各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联 系与沟通,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氛围等 。 3.1.5 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和就业指导 大部分学生对就业问题都比较关注,但在校期间如何为就业做准备 , 却几乎没有人能明确回答 。 因此,加强和改善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 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正确地认识自身条件和职业岗位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以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旅游企业岗位要求的认识,让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思考就业问题,及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 。 其次 , 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工作和社会实践,以更好地了解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和对从业人 员
22、的素质要求 。 最后,结合专业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如发布职业需求信息、组织校内招聘活动、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的指导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等 。 除此之外 , 也需要旅游企业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用人机制 。 为旅游专业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并留住更多旅游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 3.2 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为了适应旅游市场需求,高校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重新开发、设计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对岗位所需要的专业 知识、能力要素进行分解和重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23、为旅游业提供适应全球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旅游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 面向 企业 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8 将 成为高等旅游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需”链接,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整合资源,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 , 极大地 完善了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并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 。 另外, 校企互助合作、顶岗实习、前店后 园等模式都是实现旅游供给与需求对接,第 9 页 共 10 页 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的有效模式 ,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24、,借鉴并加以改革创新。 而 在我看来,高校培养旅游人才的前提是必须端正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和向往,激起他们对旅游这一行业的浓厚兴趣,形成强烈的“旅游情节”,坚定在旅游业这条道路上可以很好走下去的信心。高校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来实现这一点。比如,平时多向学生讲述旅游业成功人士的事迹和经历;加强校企合作,规范实习制度,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责任感;聘请旅游企业高层作为导师 ,或 定期邀请旅游企业高管到学校来作报告,加强 在校学生对旅游业前景和发展的了解; 旅游院校 可以 面向旅游企业举办各类学历班、培训班和讲座 ; 学校要采用不同途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旅游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素
25、质之一。 4 结语 目前,旅游高校已经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人才,但旅游 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 , 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 最 根本原因 是处于人才链中游的 “ 人才培养模式 ” 存在问题。 本文我们认清了旅游人才地就业率、高流失率和有业不就的现状,分析了其供需脱节的根本原因和各种外部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 对于协调旅游人才 市场供求矛盾、 构建旅游人才培养 模式理论体系 及 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有所启发 。 参考文献 1 彭青 ,谢旭东 ,程露悬 .改革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提升旅游高等教育水平 J.旅游学刊 ,2003,(S1):155-15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26、旅游局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 鲁畅 . 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J. 辽宁教育研究 . 2007, ( 4) :111 - 112 4 曹丹 . 旅游本科教育现状值得关注 N.中国旅游报 , 2004-10-08. 5 王昆欣 .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 式的思考 J .旅游学刊, 2008(1). 第 10 页 共 10 页 6 王红芳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 N.中国教育报, 2007-07-30. 7 张岩 ,顾文静 .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J .辽宁教育研究 ,2004(5). 8 马勇、唐娟 .旅游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7、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J,旅游学刊,2003(1). The Reseach on the Pattern of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on the Purpose of Employment Abstract:As a young industry, tourism has broad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alents are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and factors. In f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ith c
28、ollegetourist talents, and it can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obtain employment and tour talent development process problems and causes, and put forward orientation of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employ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elaborated specifically coordinate tourism talent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concrete plan. Key words: Tourism employment; Tourism talents resource; Talents 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