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古城民俗文化氛围营造浅议-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滴答 文档编号:1299691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丽江古城民俗文化氛围营造浅议-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12 页) 云南丽江古城民俗文化氛围营造浅议 摘要: 浓郁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也是丽江古城的灵魂。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同时 民俗文化因具有开放性而随时有变异的可能,而民俗的保护应当以民俗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作为核心,以融入现代生活形态作为最终目的,而 纳西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传承保护有许多的焦点和难点,亦无固定模式可言,前期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文章探讨了两者的关系,指出目前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结合特定民俗文化发展丽江古 城旅游的一些对策建议,以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丽江古城旅游可持续

2、发展。 关键词: 丽江古城;民俗文化; 氛围营造; 不足;对策建议;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无论“民俗”这个词语的内涵如何被定义,只要没有相当程度稳定的文化传统,就无以构成所谓的“民俗”。其实从过去一直到现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稳定存续,这样的具体活动与抽象认知,或被我们称之为习惯、习俗,或概称为传统,在某个特定的社会里被民众普遍地接受并加以实践的就是民俗。 民俗脱离不了传统,然而传统的概念却是十分诡谲的。倘若历史具有变动性的前提没有遭到质疑的话,假 使历史是漫长时间纵线的理解也没有遭到否认的话,传统通常只是一截被贴上特殊标签而借以教育、影响后人的片段。但是我们往往会将传统误读为历史的全部。所谓的

3、生活习惯也是如此,当我们对于某种生活模式感觉到习以为常的时候,我们便很容易地认为历来都是如此,而忽略了习惯养成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从社会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是由社会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权力汇集而成,而对于社会中的成员产生一种约束的影响。当这些权力的组成出现变化时,传统就会随之改变。所以传统本身不只是可以变异的,同时也只是一种在某一时期被认定的文化现象的 开端而已。 第 2 页 (共 12 页) 这种民俗文化的演变在汉化程度最高的丽江古城反映的尤为明显。比如,在 1996 年地震和随之而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后,汉语的云南方言逐渐替代纳西口语成为古城社区的主流语言,而年轻纳西夫妇也开始用汉

4、语对子女进行教育。而在 1990 年以前的丽江,纳西的口语在古城是一种稀缺的社会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学校接受汉语的教育,但是纳西家庭中和纳西少年之间却都用纳西语进行交流。不过随着打跳歌、纳西净地、东巴吉日经等纳西语歌曲风靡古城,这又意味着纳西本土文化的回归潮流正在兴起。正是这浓郁而神秘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才促进 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 1 丽江古城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的现状 1.1 相关概念 1.1.1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起源于唐代的三赕城 ,历史上是多元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 ,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被誉为

5、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 1986 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丽江古城就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这是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 1.1.2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

6、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或“社会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随着时代的渐进和外界 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大致包括 3 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第 3 页 (共 12 页) 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并有着教化、娱乐和心理的功能 2。 1.2 丽江古城民俗特色 1.2.1 纳西族的音乐 纳西族的音乐 ,除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诗歌舞三者合一的“温麦达” ,“

7、阿热热” ,“三多舞”等曲调外 ,还有古典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乐器有横笛 ,竖笛 ,芦笛 ,二黄 ,南胡 ,中胡 ,大胡 ,苏古杜 ,三弦 ,琵琶 ,筝 ,瑟 ,云锣 ,木点 ,铃 ,海螺 ,鼓 ,唢呐 ,长号 ,钹 ,芦笙和口弦等 ,其中 ,有很多是从内地传入的。 丽江古乐来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 ,相传为宋乐 ,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 ,传到纳西族民间后 , 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 ,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 经常演奏的有 :“清河老人” ,“小白梅” ,“水龙吟” ,“山坡羊” ,“万年欢

8、” ,“吉祥” ,“八卦” ,“步步骄” ,“到春来” ,“到夏来” ,“到秋来” ,“到冬来 ” ,“浪淘沙” ,“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 ,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 , 如有些乐器在演奏时加进了大跳跃的装饰音 ,和音程很大的滑音和颤音 ,冲淡了汉族原有的清秀 , 典雅的丝竹乐风 ,变为粗犷有力 ,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乐曲了。历时 400 多年的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在民族音乐家宣科的推广和组织下 ,以将纳西古乐推向世界 .宣科率该演奏团到挪威 ,英国等地的演出是这一古老的音乐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2.2 印象丽江 印象丽江全篇分古道马帮、对酒雪山、

9、天上人间、打跳组 歌、鼓舞祭天和祈福仪式共六大部分。整个演出以雪山为背景,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由 500 名来自 10 个少数民族的演员倾力出演。来自纳西族、彝族、普米族、藏族、苗族等 10 个少数民族的 500 名普通的农民是印象丽江雪山篇的主角,他们的家乡就是云南的丽江、大理等地的 16 个村庄。 第 4 页 (共 12 页) 在印象丽江的系列实景演出中,并没有所谓的主题和具体的故事,而是表达三个导演对丽江的个性体验,第一部分“雪山篇”是与山的对话,表现的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丽江,体验生命与自然的紧密关系;第二部分是通过人们攀登玉龙雪山,游历丽江古城 ,从而与生活对话;第三部分“古城篇”将是

10、与祖先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古往今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一个神圣的王国。 1.2.3 白沙壁画 明清寺庙壁画 ,就是著名的 “丽江壁画 “,或 “白沙壁画 “.它是明代领主经济繁荣 ,纳西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些壁画分布在白沙 ,大研镇 ,束河 ,中海 ,漾西 ,雪嵩等村镇的十多处寺庙中 ,是于明出至清乾隆年间陆续制作完成的 . 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所有他大营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 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画,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宝

11、积宫现存壁画 558 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壁画融汉、藏、纳西文化为一体,众教合一,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白沙壁画对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一帜。 白沙壁画以其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每天到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 3。 1.2.4 纳西族建筑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

12、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第 5 页 (共 12 页) 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 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 近年来,随着纳西社区的不断发展,纳西民众在民居修建时总体框架、建筑设计及风格等方面虽然仍保持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装修方面,却逐渐采

13、用现代装饰手段和装潢材料。在这些民居里,你能真正感受古老与现代的有机、和谐的组合 4。 1.2.5 永宁摩梭人的民俗风情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 15000 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摩梭人的 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 宁蒗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翠玉、新营盘、大兴、红旗、红桥等地,以父系家庭为多,而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5。 1.3 纳西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成就

14、1.3.1 丽江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市场分析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如在 1999 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 。据统计, 7 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 280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141 亿元。十三年后的 2012 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 2.12 亿人次,旅游收入 908 亿元。 丽江国际国内游客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 2012 年 1 9 月云南丽江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 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630 亿元,同比增长 52.4%,在西部各省名列前茅。丽江 300 余家星级酒店的 8 万多个

15、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 6。 1.3.2 发挥民俗文化优势,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首先,正确认识民俗活动、民俗歌舞艺术以及作 为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继续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魅力;借助旅游业的流第 6 页 (共 12 页) 动性强的优势,向海内外旅行商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促销活动,辐射带动运输、宾馆、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围绕民俗旅游做文章、定规划、搞建设、抓经营,实现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依据民族自然村寨的特征,复制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度假村、民俗馆

16、等;在有条件的村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活动,在自然村寨直 接打造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生态村,使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基本保持原生状态,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最后,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刺激消费,繁荣经济。丽江民俗节庆具有很强的观赏型与参与性,且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容易成为促销民俗文化产品的重要机会 7。 1.3.3 纳西民俗文化与丽江古城旅游开发实现双赢 丽江古城借助有 800 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建筑、独特的历史氛围、淳朴的居住环境和特殊的民族艺术等,通过古城的修复与文化保护,把有形的文化载体 和内涵丰富的

17、纳西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丽江古城成为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大大提升了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并于 199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人通过开发发展丽江古城旅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纳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挖掘、保护和发扬 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苏,并融入了旅游市场,得到了新生和“重构”。例如,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画等古迹的修复;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字画等民间艺术的复活;打铜 、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一些传统的饮食也得到了开发与发展;传统的纳西族建筑

18、得到了保存。 ( 2)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增强了纳西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丽江古城的成功让丽江人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硕果,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渐地增强。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他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第 7 页 (共 12 页) 并与时俱进,不断主动地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创新,并积极地把它推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并以他们的独特民俗文化为荣。 ( 3)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 保护奠定了经济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丽江古城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推动了丽江的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文化和文物保护部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因此,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就可以用更多的经费来支持民俗文化保护和创新,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 8。 2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原居民的外迁使丽江古城面临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规模最大的聚居地,独特的纳西民居形式、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环境、亲切宜人 的绿化环境、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孕育和承载着丽江的纳西民俗文化。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古城淳朴善良的原纳西居民则是民俗文化的天然守护者和创造者。 古城和古城所承载的纳西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人的卖点,每年数百万游客涌入丽江,大量的游客打破了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安逸,

20、为了给商户和游客腾出地方,也为了躲避旅游带来的喧嚣,很多的原住民陆续迁出了古城。根据古城开发办公室提供的数据: 1996 年前,古城内居住着 3 万多纳西人,到 2005 年只剩 5600 人左右,且多为老人。古城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商户,住户多为来来往往的旅客,这 些人多没有古城纳西人的民族文化底蕴,也不能真正地与纳西民俗文化水乳相融。文化天然创造主体的缺失使丽江古城的民俗文化黯然失色,古城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文化的展示场,那些店铺和旅游商品多为廉价的道具,古城面临着变为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2.2 纳西民俗文化商品化导致丽江古城文化氛围减弱 独特的民俗文化使丽江古城大放异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旅

21、游的进一步发展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民俗文化通过商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是市场的需求,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某些开发商为 了迎合消第 8 页 (共 12 页) 费者的文化习惯,把文化作为赚钱的工具,必然导致民俗文化的粗俗化和庸俗化。目前丽江古城正遭受着这样的命运,作为一个纳西族聚居地,古城内却随处可见傣族民乐葫芦丝吹出的乐曲,民族服饰店里的服饰很多也不是纳西族服饰,而是苗族的刺绣、白族的服饰的等,而生产厂家也多是广州、温州等地。民族歌舞被定义为娱乐游客的节目,服饰、动作的文化内涵被削弱,其原来所代表的文化涵义不复存在,丽江古城市场上充斥着的大

22、批量生产的毫无特色商品终会使游客审美疲劳 9。 2.3 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与古城旅游发展遭遇尴尬 一个地区或一 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是真实的存在与发展,旅游的开发,游客纷至沓来,很多游客要的只是快餐的体验,并不要求深层的真实。但是民俗文化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深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按照其发展规律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否则长久以往,必然会产生失望的旅游者和无所适从的变异的民俗文化,从而两败俱伤。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真实传承有两个尴尬:一是旅游的开发使丽江的纳西下一代生活在扭曲的传统文化中。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印象很多来自当地的旅游部门对游客的宣传和表演,一开始看到和听到的就是异化的民俗文化。二是原居

23、民的大量外迁和房产的转移 ,纳西族的下一代失去了继承一个真正的有着丰富的纳西民俗文化丽江古城的机会。纳西下一代儿童大都出生在新城,已经失去了接触原民俗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已经被剥离,再加上强势文化的影响,一种文化的传承面临中断。 2.4 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现在的纳西儿童都不学母语,而开始 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他们认为纳西语是对智力的一种障碍。外来文化

24、糟粕对丽江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低估。 2.5 忽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造成旅游形象“符号化” 第 9 页 (共 12 页) 当前旅游商业化的另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旅游的“符号化”,只满足于文化的浅层表象,忽视甚至毁坏其深层内涵。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的滥用是较为典型的现象。为了满足符号的需要。许多工艺品上有刻写了表示吉祥祝福的东巴文字,制作成各类挂饰出售。然而,这些文字的真正价值在规划设计中并没有看到,看到的是简单化了的纳西文字符号。这样的规 划设计理念,导致销售给游客的只是一种符号消费的产品,满足旅游者对东巴文字的好奇心理,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显现,使之

25、沦成为庸俗化、浅薄化的旅游商品 10。 3 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丽江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 3.1 丽江古城民俗文化的保护要结合纳西族聚居的乡村的民俗文化保护 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如东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 ,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乡村里已经没有依托纳西民俗鲜活地留存的东巴文化礼俗,那在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将日益成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为保持东巴文化的“活水长流”

26、,需要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间艺人,打造具有独特纳西民俗文化的乡村,这样才能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的活力。 3.2 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全体社区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 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地理生态、植物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丽江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在丽江古城的小学里,已经不能讲或只能讲部分纳西语的纳西学生在增多,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和故事只有一些纳西老人会讲,青少年既不喜欢听也不想去

27、记,而宁愿去看电视。因此要想保持纳西文化的传承,必须先培养文化传人。第 10 页 (共 12 页) 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争取民间基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拨款 11。 3.3 设置文化核心区,控制游客的进入量 应由政府出台管理条例,对于还未完全开 发的地区应该限制游客的进入量,虽然在旅游收入上会有所减少,但可以通过其也发达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收入来补偿这些地区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丽江古城由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组成。当前游客最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出现“空心化”危机。当务之急,是将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束河和白沙两地重点保护

28、,设置为纳西东巴民族文化核心区,限制游客的进入量。同时以丽江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入,用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旅游效益方面的牺牲。 3.4 留住原居民与加强现居民的文化参与性 古城居民的外迁已经是一个不能更改的事实,但是可采取一些措施来留住还未外迁的原居民。同时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地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因此,要想保持古城的文化氛围,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设法加强古城现有居民对纳西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自动加入到古城文化的保护中来。 3.5 控制古城的过度旅游商业化 目前游客对丽江古城的商业化氛围过浓的现象反映较多,因此控制旅游过度商业化势在必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将丽江古城的商业店铺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街,同时控制 其他街巷的商业活动;对丽江古城的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不要让喧闹的流行乐和歌曲充斥着丽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恢复一些“老字号”店铺;开发具有纳西族风土人情的饮食、艺术、土特产品;修复一些文化遗存。 3.6 旅游规划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很多旅游区在旅游规划上重视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