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滴答 文档编号:1299784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南阳师范学院 20XX 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旅游管理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 摘要 .(1) 0 引言 .(1) 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1) 1.1 数量多,分布广 .(2) 1.2 等级高,开发潜力大 .(2) 1.3 传承保护堪忧,增加了开发难度 .(3) 1.3.1 民间文学失传的局面 .(3) 1.3.2 民间美术在逐 步消亡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 1.3.3 民间表演艺术消亡的情况令人担忧 .(4) 1.3.4 开发的商品化、舞台化,影响了价值的

2、实现 .(4) 2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 2.1 主要问题 .(5) 2.1.1 保护意识不强 .(5) 2.1.2 立法工作滞后 .(5) 2.1.3 缺乏必要 的保护经费 .(5) 2.1.4 内涵挖掘不深 .(5) 2.2 原因分析 .(6) 2.2.1 城市化进程加快 .(6) 2.2.2 全球化的冲击 .(6) 2.2.3 历史偏见影响 .(6) 3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6) 3.1 加大政府重视和工作投入力度 .(6) 3.2 完善和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 .(7) 3.3 传统手工艺与科技、品牌结合 .(7) 3.4 产品在内容

3、和形式上要积极创新 .(7) 3.5 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 .(错误 !未定义书签。 ) 3.6 创造独特文化氛围 .(8) 4 总结 .(8) 参考文献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 Abstract . (10) 第 1 页(共 10 页) 河南 省 非物质文化 遗产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城 市文化的冲击和扩张 ,让以原生态形式表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冲击。本文在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梳理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目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4、: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 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类: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二、表演艺术 ;三、 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又加了第六项“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 自 200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以来,非

5、物质文化资源得到了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代旅游活动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同时也对其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的长足发展, 本文作者围绕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开发策略而展开。针对河南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保护性的必要以及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 1 河 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评价 1.1 数量多,分布广 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少林功第 2 页(共 10 页) 夫、太极拳和豫剧等如同粒粒珍珠,在全国和世界闪耀着光芒。

6、为保护这些民间瑰宝, 2003 年,河南省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省各地,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仅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就有 22 项,入 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 56 项, 入选国家第 三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 95 项 2, 截止 2011 年 12 月 ,河南省拥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 372 项。 河南省 18 个省辖市已全部建立了市级名录体系, 147 个县 (市、区 )建立了县级名录体系 。 1.2 等级高,开发潜力大 河南从 2006 年起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后 ,建立省级、市级、县级非物

7、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及传承人保护体系。有关资料表明 , 2006 年和 2008 年河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9项 ,位居全国前列 ; 2007 年 和 2009 年两次有 277 项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66 人入榜遗产传。 少林寺内的武术表演是河南开发最早也是最受游客欢迎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之一 ;开封清明上河园内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众多,也受到各界的好评。另外洛阳和开封还有两个花节也属于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的范畴 :每年四月份洛阳市多个景区共同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牡丹花节;每年十月至十一月份开封市多个景区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菊花花会 ;铁塔公园内每年夏季举办的荷花节。此

8、外开封景区内和景区周围有出售开封汁绣;洛阳景区周围也有许多洛阳唐三彩的出售。非物质文化旅 游产品发展成熟的少林寺和清明上河园恰恰是河南旅游的领军景区,这说明了非物质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从河南的地接线路郑、汁、洛来分析一下旅游市场上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成的旅游产品所占的比例。 表 1 郑、 汴 、洛旅游市场上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 成分 景区 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 第 3 页(共 10 页) 龙门石窟 无 白马寺 无 关林 无 黄河游览区 无 铁塔 无 少林寺 少林武术表演、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嵩山景区) 相国寺 大相国寺梵乐 开封府 豫剧抬花轿摹仿、仿舞蹈表演、杂技表演 龙庭 豫剧抬花轿摹仿、

9、(民间故事)杨 三姐游春改编表演 清明上河园 开封盘鼓表演、踩高跷表演、吹糖人、糖画、木雕、竹编、豫剧抬花轿摹仿、民间杂技、模拟婚俗、斗鸡表演、大宋东京梦华 河南在抢救、保存、保护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就此浅论如下: 1.3 传承保护堪忧,增加了开发难度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 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的迅速提高 , 使不少民间绝技后继无人。加之以商业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 , 民间艺术已面临自行消亡 、逐渐绝迹的趋势。河南拥有众多的民间艺术 , 但目前也面临很多

10、民间艺术逐步消亡的严峻形势。 1.3.1 民间文学失传的局面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文化 ,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 , 随着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心理、欣赏习惯的变化 , 已不再流传。老一辈的故事讲述者相继亡故 , 民间口头文学与之一同逐步消失。如我省桐柏县一位能讲述一千余则民间故事、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十大故事讲述家”之一的曹衍玉老太太也于 2000 年辞世 , 大量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也 与 她一并化为尘烟。 第 4 页(共 10 页) 虽然 自 1984 年以来 , 河南省民间文 艺家协会曾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中原民间文学的抢救性普查工作 , 组织数千人对河南民间故事、歌谣、谚语

11、进行搜集、整理 ,积累了约 1 亿字的文字资料。但内容最为丰富、最具地方特色、数量最大的县级普查资料普遍没有出版 ,珍贵的资料仍然面临流失的危险。 1.3.2 民间美术在逐步消亡 民间美术的消亡令人扼腕叹息。据调查 , 洛阳泥娃娃作为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彩塑 , 20 世纪 50 年代还风行豫西 , 但现在制作者已荡然无存。皮影戏原在河南流布甚广 , 被专家认为是民间艺术的精粹。目前只在灵宝和桐柏县仅存两个民间演出团体 , 在 地方文化部门的扶持下勉强维持演出 , 其他地方则早已绝迹。另外 , 不少知名的民间美术品种已经彻底灭绝。如虞城泥砚、卢氏木猴、浚县木制玩具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

12、的变迁 , 已使不少民间技艺绝活后继无人。 1.3.3 民间表演艺术消亡的情况令人担忧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民间表演艺术也在逐步消亡。以淮阳太昊陵庙会上的民间舞蹈“担经挑”为例 , 20 世纪 80 年代 , 当地百姓会唱的“经歌”尚有 150 余首 , 2005 年统计只剩下 12 首。与河北省吴桥齐名 , 在中国杂技艺术史上素有“南北两故里”之称的濮阳东北庄的民间杂技 , 目前有许多杂技项目濒于失传。如蹬大缸的乔玉莲老太太 , 现已 75 岁高龄 , 却依然登台表演 , 原因是无人传承。这类情况甚多 , 倘若老一代艺人逝世 , 则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3.4 开发的 商品化、舞台化 ,

13、影响了价值的实现 由于现代旅游活动具有娱乐性、商品性的性质,旅游开发商为了获取旅游收入利润的增加,一味的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商品化、舞台化,在我国的一些“民俗旅游村”时常发生这种现象,这些“民俗旅游村”往往由一些乡村改造而成,传统 的民间表演与民间习俗往往按照传统民俗习惯,按照特定的内容与方式,在特定的场所举行,但是一些旅游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往往过度的迁就“游客需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真性,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造成第 5 页(共 10 页) 文化的扭曲。 2 河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14、主要问题 2.1.1 保护意识不强 虽然近年国家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 , 但是对全民而言 , 其保护理念还远远没有普及。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绵延赓续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 , 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代的政治价值、道 德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文化产业价值的认识 , 在社会上尚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 许多专家说,现在农村不仅剪纸没有了,就连日常的生活用品也被塑料制品取代,连习俗包括宗教信仰也都淡化了。我们的下一代看到和感觉到的是沙发、名模、过“圣诞节”,这样下去,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断裂的危险。这些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造成了困难。 2.1.

15、2 立法工作滞后 由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尚未出台 , 大部分地区也没有相应的地方法规 , 许多有很高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依法得到保护。民间文化工作者无法像保护地下文物一样去保护地上活着的文化遗产。 2.1.3 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 对抢救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虽有一定投入 , 但这些投入对于浩如烟海的保护对象而言 , 相对于其消亡的速度而言 , 仍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在基层 , 必需的经费得不到保证 , 致使大量的普查、记录、整理、宣传及其重点抢救保护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2.1.4 内涵挖掘不深 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 游资源中,由于不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便任意开发,结果是开

16、发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经不起长久考验,同时也损坏了非物质文化资源使其难以复原。 此外,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很容易被模仿,造成产品的第 6 页(共 10 页) 同质化程度很高。因此应当不断创新保持产品的先进性。既去过杭州宋城又去过开封清明上河园的人都会发现,两个景区同取材于清明上河图,不仅建筑风景相差不多,就连里面所展示的民风民俗也相差无几。清明上河园中抛绣球招亲,有包公秤,还有小吃一条街,这些在杭州宋城中同样能够找到。对于清明上河园中的某些现场表演节目,开封市内的其他景区看到这种 形式很受游客的欢迎,也纷纷上马表演节目。 2.2 原因分析 2.2.1 城市化进程 加快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乡

17、村城镇化的加速 , 原有农耕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 2.2.2 全球化的冲击 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的流行文化 , 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飓风中 , 首先受到影响和冲击的便是处于消解过程中的民间文化。 2.2.3 历史偏见影响 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的载体 , 是民俗风情的结晶 , 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但因为是“乡下人” 的风俗,于是难登大雅之堂 , 似乎过于世俗而不足为惜。这样的认识误区和文化盲点 , 导致人类在历史上从未认真清查过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同时也没有用任何法规对之加以保护。由于种种历

18、史偏见,民间文化没有被放在与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它们大多只是凭着口传身授 , 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传承人 , 就如断线风筝 , 即刻消失 , 化为乌有。 3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3.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应进一步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进入各级党委、政 府的工作视野 , 列入议事日程 , 加强领导 , 长远规划 , 认真落实 , 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必要的保证 , 尽快第 7 页(共 10 页) 将抢救工程推进到实质性工作阶段。对各地的各种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通过文字、录音

19、、录像的形式进行调查、登记、采录、建档工作。并建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此外,更需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政府和社会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对于重要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保护、资助、扶植,鼓励其传承和传播 3.2 完善相关法规 在全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尚 未出台的情况下 ,应加快制定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 , 用法律权威推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实施 , 把我们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设置各级重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 建立并完善逐级申报、专家评估、专业协会审批命名、政府资金扶持的制度 , 并与优秀民间文

20、化遗产的命名制度、与各级民间文化遗产的申报制度、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衔接起来。 3.3 传统手工艺与科技、品牌结合 传统技艺只有生活化、市场化,才能受众更广 、 非遗技艺传承和创意产业发展的结合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 抢救,需要传承,也需要技术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意。将 “ 非遗 ” 转化为创意产业,可以创造产业价值,同时因其在当代社会被持续生产和消费,不失为一种生产性方式保护 。 工艺师和现代设计师联手,既保留了古老的手工技艺,又设计简约时尚,适合今天的生活需要,满足了人们审美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种 提倡传统技艺的 “ 生产性方式保护 ” , 能够将 手工艺介入到当代物质财富的创造中,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表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目的。 3.4 创新 产品内容和形式 “ 非遗 ” 走向创意生存之路,是一次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不仅需要发扬其内在的文化支 撑,更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将传统技艺与时尚创意、技术资金、市场营销等完美结合,才能提升产业附加值。在这方面, 河南省 可以利用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大有所为。 河南省可以与设计创意先进省市联合, “ 设计 ” 可以助推 “ 非遗 ” 创意生存,促进传统手工艺走向现代,带动制造业升级,但这需要全社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