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学定义 :研究“传播”的学问,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传播的定义 :主要用以表达某种事物(多指消息、意识等精神内容)的传播。 传播的特性: 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书面语言),图像传播(拍照录像) 时空遍布性:时间纵贯人类史,空间横跨人类社会 行为伴随性:很多行为的进行和完成都离不开传播,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传播 实物传播:第四种传播类型(其他三种见 ,如模特表演) 分为:“无意”传播(传者无意而受者有心);“有意”传播 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因为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
2、)行为都离不开传播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 强调信息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结论: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 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狭义 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即人类传播) 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 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二分
3、法 大众传播: 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 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 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划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 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 划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自我的思维活动,非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特点: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随双方需要而进行 (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组织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
4、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 大众传播: 大众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目的: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 式影响他们 显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检测环境 优点:快 传播速度快;广 传播的范围广;多 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 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 负功能:麻醉精神,文化侵略,降低审美能力 缺点:反馈不及时、不充分、不直接 变化:过去一般只使用亲身传播手段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起大众传播技术(网络、手机等)来 各类传播的特点 周期: 人际传播偶发,最没有规律;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开会上课);大众传播最有规律(报纸杂志的周刊月刊
5、,电视的播出时间) 角色: 人际传播传者 受者随时交替;组织传播的传者受者有限定,上下级差异大;大众传播,媒介是专职的传者,大众是固定的受者(新兴网络使传者受者的角色随时替换,是革命性的变化) 反馈: 人际传播反馈容易,组织传播反馈困难,大众传播更加困难(但网络技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始突破传统的僵硬格局) 信息: 表达不规范的问题 人际传播最不规范,组织传播有所规范(军事行动中的暗号),大众传播最为规范(媒介作为一种“规范转换器”,在一定条件下将“非规范性符号”转化为“规范符号”,如略语、流行语的形成和普及)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主观方面,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客观方面,传播行为的作用和
6、影响极端凸显。 美国成为先驱者的理由: 1.媒介背景 从 政治 角度看,媒介在政治选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总统大选,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媒介鼓舞军队士气,配合政府工作) 从 经济 角度看,媒介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尤其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二,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企业(洛克菲勒财团对“耶鲁劝服研究”的资助) 从 社会 角度来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与弊都十分显著。就弊端而言,色青暴力信息污染未成年人的心灵,不真实信息造成社会混乱( 1938 年“火星人入侵”事件),迫使学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2.学科背景: 19 世
7、纪后半期至 20 世纪中叶的美国,有着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方沃土,加之二战期间法西斯暴政的驱赶,欧洲各国的知识界精英流向美国逃亡。 奠基人贡献: H.拉斯韦尔 1948 年提出“ 5W”模式,分析传播结构和过程,划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确 立传播学发展的总体框架;提出 “社会传播”的概念,初步讨论了传播的社会功能;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K.卢因 首创“场论”和“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
8、制约功能 P.拉扎斯菲尔德 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C.霍夫兰 控制实验法 W.施拉姆 将前人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培养大批人才成为传播学的 中坚力量。 第二章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过程和结构的特征 :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特征,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过程的三个环节 /基本要素: 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模式 :一种再现现实
9、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或方法。 模式的功能: “组织”功能,即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相互关系,对事物有整体形象; “解释”功能,用简洁 方式提供其他方式显得复杂或含糊的信息; “预测”功能,通过模式对有可能对事件的进程或结果给出预测。 三类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一、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 1948 完整提出) 5W:谁( Who),说什么( 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对谁( 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优点: 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
10、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5W 即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即从 5W 着眼划分出五个领域:控制(传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缺陷: 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虽然在拉斯韦尔的论文中提到了传播是双向的并存在着反馈,但这一观点没有反映在 5W 框架里,导致后人误以为他忽略了反馈机制,以及各要素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5W 模式本身的框架,未呈现出两者的关系。 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效果”在
11、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实际上不一定非要出现,它并非“要素”而只是一个“环节” 布雷多克: 7W 模式 +情境( Where 人)和动机( Why) 孤立性有所改善,而直线性未变 2.申农 韦弗的线性模式(信息论模式) “媒介”被一分为三:发射器,讯息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电视台电波和电视机的区别) “讯息”:被区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传播的难点在于传播的不一致性 “噪音”:外部噪音(机器轰鸣、人声喧哗)和内部噪音(思想不集中、逆反心理) 评价: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社会过程的制约。 二、控制论模式( 20 世纪 50 年代起) 主要贡献:变“单向
12、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 制 (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接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缺陷:容易使人误以为“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 循环性的表述容易引起误解,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的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提出螺旋式模式来纠正。 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三、社会系统模式( 20世纪 50 年代末兴起 ) P46-49 二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工具性传播:父母催孩子起床,团体会议;消遣性传播:唱歌跳舞看电视看电影) 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 四功能说:检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
13、社会遗产,调节身心 正功能: 负功能: 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信息污染 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人际关系的淡漠 虚拟环境 实施舆论监督 降低思考能力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诱发个人无限欲望 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误导未成年人 文化帝国主义 “两个环境”理论: 根据李普曼的见解,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 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 由于大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即“虚拟环境”大大扩张,但对“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相对缩小 “托马斯公公理”和“自我达成的语言” 论点: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展开行动,结果
14、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方法:从 受者 角度看,一是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二是尽可能多接触各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来源),在比较、鉴别、思考中迫近事实的真相。 从 传者 角度看,媒介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防止对环境作“歪曲”的反映。 从 学者 角度看,则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切实帮助大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 人类传播手段的变化: 表情、动作、叫喊 语言 文字 空间型媒介 :突破空间障碍实现远距离传播(以中国发明的纸张为代表),扩张领土版图为目标,有助于形成中央集权 时间型媒介: 石头、金属、羊皮纸(帝王在景物或建筑
15、物上题词刻字),树立权威,维持长久统治 复制技术:木版印刷术(中国),金属活字印刷(德国) 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使传播的物质(技术、交通)等条件日益完善;反过来,媒介的信息活动又促进了经济。 革命利用媒介有效地发动;反过来,媒介又通过革命获得相对自由的活动天地 媒介启蒙大众;反过来,大众又使媒介的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结构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国与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化。人们的信息需求大大增加 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所造成的高文盲率,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造就了一大批粗通文墨的工人。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形成了相对比较宽松
16、的文化(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体制。大众媒介大量涌现。 大众传播媒介 分为:活字 /印刷媒介 报纸、杂志、书籍 声像媒介 电影、广播、电视 报纸 定义:以刊载新闻、评论、副刊及广告为主的,面向公众的,定期并连续发行的印刷出版物。一般形态是散页印刷,不装订、无封 面,便于翻页,有固定名称。采用各种体裁和形式,大多以新闻的篇幅为主,其次是政论文章和广告。此外还刊载政治文献,文艺作品,报告文学,科普知识和读者来信等。 优点:报道较为详尽,解说较为深刻;可供读者反复阅读、思考;容易保存。但读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杂志: 也叫期刊,是装订成册的、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印行的出版物。有固定名称,每期的版式基本
17、相同,发行不如报纸频繁。通常使用质地较好的纸张,装订成册,配有封面。 特点:不仅能提供信息和娱乐,还具有较强的指导解释功能。出版周期比报纸长,观察问题更加细致深刻。把事物置于 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说明。读者对象比较明确,比报纸拥有更加固定的读者群。 图书: 通常不插入广告,生产周期较长,新闻性时效性差,适用于长期保存和使用,对某个主题 思想、知识、理论等进行系统而完整的阐述。 电影:制作环节多,要求高,周期长,时效性差,报道功能不强 广播: 广义上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信息工具,即包括声音广播和电视。狭义上说仅指声音广播, 优点:渗透性。超越空间限制。 时效性。迅速及时。灵活性
18、,可同时进行其他活动。通俗性。不要求听众有多高的文化水平。 缺点:电波不断在空中消失,听众 无法从容思考。被动接收,不能自由选择也不能重复收听。 电视 特点 :声像并茂,视听兼容 形象逼真,现实感强。可与事件同步。可远距离传播。极具灵活性和综艺性(兼有美术、音乐、诗歌、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特长,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弊端:占据人们大量时间,使人际交流日益淡漠;以电视为主要消遣工具的人们中,有些人变得懒于思考问题,懒于读书写字,思想易受电视控制;电视上的暴力和色情镜头,造成精神污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在电视机前久坐不动,视力体力下降,有碍健康。 规律: 对象(包括复制和覆盖面)越
19、来越广,速度(包括复制和传送两个方面)越来越快,(信息制作和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多,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新技术的精巧程度越来越高。 新媒介: 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包括传真、录像、光纤通讯、互联网、手机等等。狭义上的新媒介则可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 新媒介的共同点: 是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不同于传统的六大媒介; 不像一般的老媒介那样各自独立发挥作用,而是以新兴技术与原有技术进行组 合的产物; 以电脑为核心,电脑( computer) +传播( communication)简称 C+C 模式
20、; 不仅与老媒介组合,彼此不断相互渗透、兼容、融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新媒介的种类 通讯卫星 传播距离远范围广,信息的容量大,服务的灵活性强 光纤通信 材料来源丰富,损耗少容量大,重量轻体积小,不受电磁干扰,不产生杂音,保密性强 有线电视 :发展意义,有利于社会传播事业的发展,适应受众的多样化地方化需求。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利于发展经济,潜在功能(电视电话,电子字典,电子购物) 电脑 互联网 优点 :技术的融合,采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进行传播,打破传统媒介之间分明的界限,使信息的表现形式更趋丰富; 信息的双向流动。改变了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和关系; 突破传统媒介容量的限制。
21、受众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超越时空的限制。 手机 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冲击的影响: 信源多元化。任何组织个人都能在网上扮演传者的角色 技术融合化。多种媒介彼此接近,界限变得模糊。( 2001 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技术的融合有力地推动媒介产业和非媒介产业的融合。 内容个人化。 传统的“一对多”传播方式将转换成“一对一”方式。 传受交互化。是互联网的最大优点和特点。没有固定的信源、传者和信宿、受者。克服传统的大众传播缺乏反馈的局限性以及传统受者的被动性。 关系平等化。是交互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 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
22、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甚至比内容更加重要。每一种新媒介出现,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息。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键盘是人类思想力量的延伸,计算机不仅是眼睛的延伸还是人类整个神经中枢的延伸。 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延伸一种感觉,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如收音机、电影、照片。冷媒介信息量小,参与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更多,如电话,电视,漫画。 地球村。 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
23、小,人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 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评价: 强调指出了长期以来忽视媒介、技术本身对社会的独特影响的偏向,功不可没。 过分地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忽略媒介内容的重要性。 文风晦涩。贬低直线的、逻辑的表达方式。 冷媒介和热媒介的提法缺少科学依据,不实用,流于直觉。 第四章 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 媒介的四种理论: 集权主义媒介理论 :强调真理是统治阶级秩序的产物,是依附于权力而存在的,传播媒介的作用就是辅助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控制百姓控制社会舆论,媒介必须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自由主
24、义媒介理论: 媒介成为一种司法范围以外的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成为第四权力。 独立性原则,多样化 原则,法制化原则 困境:战争的严酷现实使各国政府对媒介再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媒介泄露军机密的可能性进行严加管制);电波媒介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也动摇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广播电视所利用的频率频道和资源有限会互相干扰,不加有效管制无法正常工作; 20 世纪后,媒介的巨大化、垄断化日益显著。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 基本框架: 明确否定绝对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媒介自由也不例外; 大众自由与大众媒介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大众媒介必须为大 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 政府不再是媒介自
25、由的旁观者,当大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受到大众媒体损害时,政府应出头管束媒介行为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 共产党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 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获知权: 又称知晓权、知情权等,有两个含义,一是从媒介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媒介有从当权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二是从大众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媒大众有从当权者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接近
26、权: 特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接近权的两种形式:反论权,意见广告 反论权: 也称反驳权,指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或与自己对立)的意见,可要求该媒介免费提供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 1969 年“红狮”事件) 意见广告: 由大众通过媒介发布信息。需要付费,适用于报刊而不适用 于广播电视。( 1965年美国的纽约时报刊载过反对越战的广告) 国家发展(国益)优先理论: 把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放在第一位。媒介的一切行为,都应当服从这一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方针 媒介的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步调一致; 内容 媒介的内容,应优先弘扬本国文化
27、; 国际合作 应优先考虑与兄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与自由的关系 媒介应当是自由的,又是负责的 与国家的关系 媒介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权力可介入使用各种相应的控制手段 媒介自律: 即传媒业界对传媒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和社会 使命、责任有正确的认识,并在这种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以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专业主义的标准: 以这个职业为全时工作;建立专门的训练学校;建立专业协会;其代表人物具有政治动员的力量为行业赢得自律的行为准则。 专业主义提倡利他主义,提倡为社会和公众利益服务 新闻专业主义 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一是公共利益至上。 新闻专业主义既可理解为一种有关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
28、,一种用以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自觉服务公众的精神和态度,也可视为一种对新闻业与其他权力和利益团体的关系的意识形态。 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困境 :政治力量;商业力量 新闻工作者守则: 新闻为神圣的专门职业 报刊为公众信托之所寄,报刊从业人员如不能为公众服务,而受私利驱使,就辜负了公众的信赖; 正确与公平乃良好的新闻事业之基础 新闻工作者应只写其心目中深信为真实的事情; 除非为了社会公益,否则无理由禁载新闻; 新闻工作者应避免受自身偏见的左右及受他人偏见的影响 广告、新闻与评论,均应为读者的最高利益服务; 最成功的新闻事业,必然坚持独立,傲慢与权势都不能使之动摇 “社会责任”理论列举了现代社
29、会对新闻业的五项具体要求: 新闻媒介应提供真实的、综合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报道,清楚地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 新闻媒介应成为“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新闻业应描绘“社会的各组成群体的典型图画”; 新闻业应负责陈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新闻业应使人们“充分获得当天的信息” 近代的新闻伦理思想主要内容 新闻从业人员以品性为第一要素 新闻报道务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要反映民情。指陈时事,主持清议,为民请命 报刊要通俗易懂,面向人民群众,办报要有读者观念 第五章 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 也简称为大众媒介、媒介、媒体等,其种类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网络等。作为一
30、种向社会大众(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业,人们又称之为“大众传播业”或“媒介产业”。 结构功能理论 强调大众媒介的传达、沟通和协调功能,从整体上维护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大众媒介的作用 在经济领域, 大众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经济活动有效运作的基础。媒介传递的各种经济信息,影响着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媒介广告则激活、引导着消费者需求,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媒介减少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同时,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传媒业本身已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构成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供着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政治领域, 大众媒介是所有政治活动得以实现和进行舆论监
31、督、参与政治决策、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基础。 在文化领域, 大众媒介承担着传承文化、启发民智和维护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功能。推进国民教育,推动着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政治体系对媒介的制约 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决定着媒介机构的所有制性质;国家 /政府在法制、法规层面上制约着媒介的行为;政府的政策 /行为制约着媒介及其信息来源的内容;国家意识形态制约着媒介组 织的结构和活动。 经济对媒介的制约 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体制;来自市场环境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压力;来自广告主或赞助商的压力;来自其他经济利益团体的控制。 影响媒介的关系 政府关系。 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因各国体制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国家强调新闻和
32、言论自由,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时常表现为对立状态,同时还存在着协作关系。有些国家的政府控制一切媒介,有关部门可审查媒介的各种信息。 受众关系。 没有受众, 媒介就不可能生存。广大受众是媒介的“上帝”。为妥善处理媒介与受众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受众(展开调查研究);大力提倡媒介为公众、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媒介的质量。 广告客户关系。 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广告业的推动,而广告业的发展又有赖于大众媒介的发达。广告依赖媒介,反过来媒介的生存也依赖广告,广告费已成为大众媒介的主要经济来源。(关系处理:一方面媒介应热诚为广告客户服务,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把广告信息传布到每家每户,乃至每个潜在的客户;另一方
33、面, 媒介应坚持原则,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而拒绝刊播某些不当广告,甚至不惜得罪广告客户。) 其他媒介关系。 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加合作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竞争中宜扬长避短,合理地分割、占领受众市场。 社区关系。 地方性媒介包括了为数众多的社区媒介,因此妥善处理社区关系就成为这些媒介的重要课题。 媒介全球化: 指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进行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全球媒体的出现是其重要表现。 全球媒体: 是相对于传统的地方媒体和国家媒体提出来的。它是在一个总部的控制下,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经营多
34、种媒体企业,向各国的受众传播信息的国际化媒体集团。 全球媒体的主要特点: 媒介经营和管理的跨国性,开放性;媒介经营地点的世界性; 竞争激烈,高度集中,赢家通吃;媒介内容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把关人: 即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对各个环节乃 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 大众传播的把关人除公认的记者和编辑外,还包括总编辑、电视编导等。 把关模式:个体传播工作者层面;媒介日常工作惯例层面;组织层面;社会机构层面;社会体系层面( P161) 第六章 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 信息是事物的表征与表述,是一切消息、讯号、知识的总称。 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因素之一。 信息是用以减少或消除事
35、物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 素之一。 信息的基本性质 :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系统性;指代性。 信息活动的主要特征:目的性;共享性;寄载性;可识别性;模糊性;扩充性;可转换性;可贮存性。 信息论: 二战后兴起,申农提出,探测信息的测定和传递,而不是信息的意义。信息论认为信息“所涉及的,不全在你说了什么,更在于你能说什么”。 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这些学者提出,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信息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
36、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都愈来愈依赖于信息的开发、利用与共享的社会。该社会的 主要特征 是: 信息更新快。 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知识爆炸”。 信息的传递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使全世界成为一个 地球村 。 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 在信息大量涌现的情况下,传统学科的框架被突破,学科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人才的培养向一专多能发展。 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农业社会 的人们注重经验, 工业社会 的人们重视现在, 工业社会 靠技术,信息社会注重未来,信息社会靠谋略。 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信息技术成为高新科技的重要部分,并
37、在所有领域迅速扩张及发挥作用。 信息革命产生的问题: 导致“信息鸿沟”或“数字鸿沟”的加剧、导致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进一步的边缘化、造成信息污染与信息安全问题等。 符 号: 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传布性; 情境性; 可信性; 组合性,一个非语言符号,通常与其他非语言符号相伴随; 隐喻性。 新闻价值 就是构成新闻事件的诸特性。包括以下 要素 : 新近性; 重要性; 接近性(包括地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接近,与人们相关的信息、事件,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显著性(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等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的不一般、不平凡状况); 反常性(诸如社会问题、丑闻、犯罪、战争、灾难等,性质大多为负面事件,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致性。有先前的认知模式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