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的影响因素.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05851 上传时间:2019-0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的影响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的影响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的影响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的影响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的影响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的影响因素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些行业发展较快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在产业结构变迁中处于主导地位。主导产业的演变,是产业结构变化最为显著的标志。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主导产业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变化而演变。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 2009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包括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船舶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业、物流业。这些产业 的 GDP占全国 GDP三分之一,在确保

2、国家产业、金融、社会就业和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对象,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也意味着国家的经济中心处在哪个 (些 )产业,以及正在向哪个 (些 )产业转移。上述十大产业中某些产业就是中国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而有些产业则会成为将来的主导产业。研究近期主导产业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可以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动因,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参考。为此,本文将以国家统计局编制的 1992 年、 1997 年、 2002年和 2005 年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 (2000 年价格 )为基础,采取结构分解分析 (Structur

3、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DA)方法研究中国主导产业的演变及其原因,对如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提供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建议。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方法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概括总结;第二部分描述本研究所使用的模型方法;第三部分为概述中国确立市场经济地位后主导产业演变和经济结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具体分析 3个时期的主导产业变化的原因;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 一、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研究 (张蕴岭, 1991;徐冬林, 2004;刘保珺, 2007 等 )。研究产业结构 (或主导产业 )变化及因素分析时

4、多采用结构分解分析。 SDA 方法主要是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需求角度,即从中间需求、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方面分解引起各产业产出的变化的原因,是定量研究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动原因的重要工具。该方法被国内外学者经常使用,在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能源环境、价格机制变动、国际贸易、就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夏炎等, 2010)。 SDA 方法在分析产业结构 (或 主导产业 )变化中有两类方法:一种是计算两个时点上的产业变化的总偏差,它包括了正常经济增长的偏差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偏差;另一种是不考虑正常经济增长的偏差,只计算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偏差。正常经济增长偏差一般为预期性的,而结构偏差为实际值与预期值的

5、偏离,所以,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分析结构偏差才更有意义。这种研究结构偏差方法中最有影响力和被广泛使用的是 Chenery(1960)的等比例增长偏离 (Deviation from Proportional Growth, DPG)分析方法。该方法是计算各产业在一定时间内按某 一等比例增长的产值与实际产值的偏离,是一种十分有代表性的 SDA方法。某产业增长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其DPG 值也越大。 DPG 值大的产业为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主导产业。 在运用 DPG 方法对偏差进行因素分解的研究中, Chenery 把这种偏离分解为中间需求、国内最终需求、出口、进口、进口替代等因素来解释产业增长的原

6、因,这种方法对理解产业结构变化的机制十分有益。但是,在分解时中间需求被作为一个整体因素来处理,无法清晰了解直接消耗系数、最终需求以及进口替代等因素对中间需求带来的影响。关于这点, Chenery 等(1962)对其进行了改进,他们假设中间需求是由国内总产出和直接消耗系数所决定,把产业增长因素分解为国内最终需求、出口、进口替代及技术变化等四个因素。但他们未对进口替代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细化。直到Syrquin(1976)把国产品和进口品的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了分离,把进口替代的效果分为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和最终产品的进口替代,进而产业增长的因素就分为国内需求、出口、最终需求进口替代、中间需求进口替代以及技

7、术变化等 5 个因素 (金继红, 2006)。 国外许多学者运用 DPG 方法对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如Chenery 等 (1962)分析了 1914-1954 年的日本经济的结构变化,发现技术变化和进口替代起着重要作用;藤川 (1999)研究了 1960-1990年韩国经济的结构变化,认为 20世纪 80年代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口的扩大增加了生产能力充实了内部经济循环。关于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中,多数学者运用的是两个时点上总偏差的 SDA 方法,如 Chen 和Guo(2000)研究了 1981-1995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姜涛 (2008)研究了

8、1987-2002 年中国产业发展的动力。他们基本都发现技术进步和最终需求 的增长是最重要动力,不同的明细项目对各产业的不同拉动作用使各产业获得了不同发展速度并最终导致了产业结构变化。但以上这些国内研究并没有用 DPG方法对结构偏差进行分析。而运用 DPG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李强和薛天栋 (1998)及滕 (1997),都研究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但该研究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到 20 世纪末,未能对中国 2000 年之后的经济结构变化进行研究。此外,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产业结构上,而没有重点突出主导产业的演变。 简历大全 本文将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可比

9、价 投入产出表,运用 DPG分析方法,并结合 Syrquin模型因素分解的优势,对中国主导产业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法与以往研究不同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主要对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第二,对主导产业演变的结构性偏差的原因进行研究,不考察正常增长带来的偏差;第三,研究的时期与以往不同,重点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之后 (1992-2005 年 )的经济增长期的变化情况。 二、模型方法 在最终需求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等维持不变,各项最终需求按同一比例变化时,所有产业的产出将按相同的增长率平 行增长。但实际中最终需求等难免产生各种偏差,这些偏差将导致各产业的产出不会按

10、照同一比例增长,一些产业增长较快高于平均水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测算分解各产业的实际产出与平衡增长假设条件下产出的偏离,可以得到主导产业快速增长的原因。 作文 实际总产出与比例增长的偏离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 (6)为本文所使用的因素分解模型,其可以把主导产业的演变归结为 8种原因。前 4种原因分别是式 (6)右边的前 4 项,分别表示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的偏离 (C, G, F,I)引起的变化;第 5种原因是式 (6)右边的第 5项,表示出口的偏离(E)引起的变化;第 6种原因是式 (6)右边的第 6项,表示最终需求进口结构变化引起的进口替代效果;第 7种原因是

11、式 (6)右边的第 7项,表示中间需求进口结构变化引起的进口替代效果;第 8种原因是式 (6)右边的第 8项,表示直接消耗系的变化效应,即技术结构的变动引起的变化。 三、 1992-2005 年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经济结构变化 为了分析和描述的方便,同时也兼顾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粗略地把1992-2005年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 1992-1997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大量引进外资,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第二阶段 1997-2002年,由于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的国内改革措施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步入了低速增长期;第三阶段 2002-2005年,中国经济

12、走出了低速增长的阴影进入了新的一轮高速增长期,称之为新高速增长初期 。三个时期的产业增长和结构变化情况见表 1。图 1和图 2分别对邻近两个时期的行业平均增长率进行了比较。右上角区域的行业代表两时期平均增长率均较高的主导产业,左上角 区域的行业代表平均增长率由慢变快的产业,右下角区域的行业代表平均增长率由快变慢的产业,左下角区域的行业代表两时期平均增长率均较低的产业。 机械电子类产业 (产业编号为 16 20)整体在 1997-2005 年三个不同时期内年均增长都非常快。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年均增长

13、率都高于平均水平 (见表 1),都处于图 1 和图 2 的右上角区域。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各阶段发展都极为迅速,年均增长速度都在 20% 40%之间。机械电子类产业的整体比重也日益扩大,已由 1992 年的 7.3%上升为 2005 年的 18.6%(见表 1)。可见,机械电子类产业在三个时期中都属于典型的主导产业。 轻工业类产业 (产业编号为 6 10)整体在 1992-1997 年期间发展较慢 (比重下降 4.4%),随后发展相对稳定。尽管如此,仍有部分产业在不同时期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在前两个时期增长较快,处于图 1右

14、上角,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第三期增长较慢。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在 1992-1997年期间增长较慢,但在 后两个时期发展较快,处于图 2 的右上角。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在2002-2005 年期间异军突起,处于图 2的左上角。 能源类产业 (产业编号为 2、 3、 11、 23、 24)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发展基本呈下降趋势。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发展基本呈上升趋势,均位于图 1和图 2的右上角,特别是后两个时期其增长率增长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显示出主导产业的特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电力在 1997-2002 年期间发展较快。钢铁行业(

15、产业编号为 14)也增长较快,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业三个时期分别增长18.9%、 12.9%、 15.6%,基本都位于图 1 和图 2 的右上角。 其他行业中,资源及原材料加工业 (产业编号为 4、 5、 13、 15)整体发展呈现先上升随后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前期上升主要是金属矿采选业和金属制品业的较快增长,后期上升主要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矿采选业的快速增长。化学工业在 1992-1997年增长较快,但随后增长放缓,产业比重有所下降。建筑业也出现类似趋势。服务业 (产业编号为 27 33)整体发展较为缓慢,产业比重未有提高,但部分服务业在后两个时期呈现出上升势头,如交通运输 及仓储业、

16、邮政业等。农业增长下降较快,产业比重明显缩小。 总之,在 1992-2005年期间,经济发展主要从农业转向了工业部门,部分服务业也有较快发展。 1992-1997 年期间,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类产业,其次为木材加工和造纸业轻工业、金属资源及其加工业以及钢铁产业。1997-2002 年期间,机械电子类产业仍为是最重要的主导行业,与前一时期相比,最大变化是能源和钢铁产业的迅速发展、部分服务业的稳定成长。2002-2005 年期间,主导行业最明显的仍为机械电子类产业,其次为能源、资源及原材料加工等高耗能产 业,以及食品纺织服装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业。 四、主导产业演变的原因分析 通过计算结

17、构偏差可以进一步验证主导产业分布与演变,表 2为各阶段产业增长偏离情况,结构偏差 (占产值的比例 )较大者即为主导产业。结果发现,从表 2中得到的主导产业与表 1结果基本相符。下面分析主导产业演变的原因。 1.1992-1997 年:经济高速增长期 这一阶段经济增长较快,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类产业,其次为木材加工和造纸业轻工业,金属资源及其加工业以及钢铁产业。机械电子类产业比重提高了 5%,其高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结构变化 、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 (见表 3)。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技术结构变化,其次才是固定资产投

18、资和出口发挥的作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则主要受益于出口所作的贡献,同时也得益于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进口替代的负面影响。 简历大全 轻工业产业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轻工业快速增长主要是出口和技术结构变化带来的,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 工业和纺织业没能表现出主导产业特征,主要是由于出口和居民消费的制约。资源及原材料加工业中,金属矿采选业增长较快得益于技术结构变化,金属制品业的增长得益于出口,而其他行业受技术结构和出口的制约发展相对较慢。钢铁行业,即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是受存货投资和出口的正

19、面影响发展也相对较快,产业比重上升1.4%。 能源类产业,由于技术结构和居民消费需求条件所限,整体发展相对不太突出。化学工业由于技术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发展相对较快,但与机械电子类产业的增长速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比重只上升 1.5%。整个服务业由 于居 民消费、政府消费以及技术的限制,发展不突出,产业比重下降 1.7%。农业由于居民消费需求相对减少的负面影响使其产业比重明显缩小 1.8%。 总体来看,这段时期的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使中国产业的投资规模明显增强,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促进了部分外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变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成为主导产业发展与

20、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的产业结构除了由农业向工业部门转移外,主导产业也开始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逐渐向以机电等出口、技术和投资优势较为明显的工业部门为主导转变, 但还没有出现向服务业转变的迹象。 2.1997-2002 年:经济低增长时期 这阶段整体增长率有所降低。机械电子类产业是最重要的主导行业,其次能源和钢铁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部分服务业也呈现稳定成长态势。机械电子类产业的增幅与第一阶段相比有所下降,但相对其他产业增长仍然较快,产业比重提高 2.2%,这主要是由出口、技术结构变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 (见表 4),且出口的贡献率已大于技术结构变化和固定资产投资,排在首要位置。其中,通用、专

21、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 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的最主要是出口的促进作用引起的,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或技术结构变化,但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还受到了技术结构变化的负面影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则主要受益于技术结构的变化的正面影响,因而发展较快。值得一提的是,机械电子类产业受出口正面影响的同时均不同程度的受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进口替代作用的负面影响,这说明机械电子类产业的大量出口并不都是其竞争力的强大,很大一部分是国际上的行业内分工和加工贸易带来的。 总结大全 能源类产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 业、电力、

22、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较快增长主要是技术结构变化带来的,其他能源类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但总体来说该阶段技术进步对能源类产业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钢铁产业,即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技术结构变化。服务业产业比重提高了 1.3%,其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较快,主要是由于技术结构变化和出口增长带来的。 农业由于居民消费相对减少的负面影响使其比重继续下降 2.9%。化学工业由于居民消费需求继续相对减少,加之存货投资和中间需求进口替代的负面影响使其产业比重略降 低了 0.3%。轻工业产业中,除了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受出口正面影响增长较快外,其余轻工业增

23、长并不十分明显,资源及原材料加工业也如此。 总体来看,这段时期国内改革措施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总体增长较慢,但由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加深,技术、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中国主导产业发展与演变的主要因素。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能源类产业和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的技术条件日益进步,这些行业也开始有了较快发展。 简历大全 3.2002-2005 年:新高速增长初期 这阶段的主导行业最明显的仍为机械 电子类产业,其次为能源、资源及原材料加工和钢铁等高耗能产业以及食品纺织服装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业。机械电子类产业的产业比重在该阶段又提高了 4.2%,其持续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出口

24、和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 (见表 5),技术结构变化的贡献率已相对较低,部分产业还受到技术结构变化的负面影响。其中,除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增长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带来的,其他机械电子类产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出口需求带来的正面影响。 能源类产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主要是受技术结构变化和出口的促进作用增 长较快,其他能源类产业发展相对较慢。资源及原材料加工产业中,金属采矿业主要是受技术结构变化、出口和存货投资的刺激影响增长较快,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是受技术结构变化的正面影响而增长较快,其他产业发展相对较慢。钢铁产业,即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是受出口的快速增长而发

25、展迅速。 轻工业产业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较快发展主要受益于存货投资以及技术结构变化或出口;纺织业则主要受益于出口和中间需求的进口替代作用;其他轻工业产业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费和存货投资的制约发展较慢。服务业整体虽然发展较 慢,产业比重下降了1.8%,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仍然维持了较快发展,这主要是由技术结构变化和出口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其他服务业主要受到了居民消费和技术结构变化的负面影响发展较为缓慢。 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仍旧是居民消费相对减少的负面影响,其比重又下降2.3%。化学工业由于居民消费需求、中间需求进口替代和存货投资的负面影响,产业比重略降 0.5%。 总之,

26、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的主导产业越来越集中于机械电子类产业,出现了脱化学工业的倾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结构的优化,食品、轻纺业和物 流交通服务业开始有了较快发展,但主导产业整体上并未明显向服务业转移。除此之外,重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能源、资源及原材料加工和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出口的刺激作用。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因此需要合理地加以调节。此时,中国主导产业发展与演变的主要因素主要还是技术结构、出口和投资,但在不同行业中存在差异。如机械电子类产业随着技术结构变化的日益成熟,其技术升级有所放缓,出口和

27、投资是主要力量;而在能源、资源及原材料加工、钢铁和物流行业中技术结构变化 还有很大的潜力,除出口和投资外,技术进步的作用还很突出。 注释: 实际上高速增长不是止于 2005年,但由于数据所限只能分析到 2005年,所以称为新高速增长初期。 【参考文献】 Chenery, H B., 1960 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 Chenery, H B S. Shishido and T Watanabe, 1962, The Patterns of Japanese Growth 1914 1954 Chen Xikang and Guo Jue, 2000, Chi

28、nes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DA model2) 142-148 Syrquin M., 1976, Sources of Industrial Growth and Change: An Alternative Measure color=#FFFFFF 滕鑑:中国 経済成長產業構造要因分析 J.経済 1997 年第 2期。 姜涛:转型时期中国产业发展动力的 SDA分析 J.产业经济评论 2008 年第 3期。 金继红:韩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 J.南开经济研究 2006 年第 6期。 李强、薛天栋:中国经济发展部门分析兼新编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刘保珺:我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成因的实证分析 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夏炎、杨翠红、陈锡康: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及投入结构的作用 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年第3 期。 徐冬林: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J.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2期。 张蕴岭: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 思想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