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06333 上传时间:2019-0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 摘要:数据分析显示,立足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无论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 还是 “ 以就业增长为重要目标的新兴主导产业 ” ,其出口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没有呈现出显著的一致性。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比较优势策略持续到今天,其拒绝劳动力增加的趋势开始显现,中国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值得重新思考。 关键词:比较优势,出口,就业 一、引言 对于一个开放经济来说,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增加,可以通过市场网络的延伸、专业化分工、知识扩散以及创新激励等途径,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克鲁格 (Krueger)等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和就业关系的个案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在引致经济增长的

2、同时,也为全社会总就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能。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丰富而廉价的低技能劳动力,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即鼓励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而不是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发展,那么,这种做法将有助于就业规模的 扩大。 根据林毅夫等人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之所以在增长和劳动力吸收方面成就斐然,原因就在于它们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有效利用了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数据显示,继 1992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突破 1亿人之后,接下来的 10多年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稳步上升, 2004 年达到 1.4 亿人的水平。

3、 1994 年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以及其后比较优势战略的逐步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和出口。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产业,制造业以其与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高关联度和高贸易 额,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方面具有核心作用。正如帕克 (H.Pack)所说,即使制造业部门就业量仅仅占到一国就业总量的 10%,也意味着该部门吸纳了现代部门数量可观的就业。中国的事实正是这样,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制造业部门就业基本维持在 0.8亿人的规模,占全国就业总量的 11%和第二产业就业的 50%,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合计数的 22% 23%。鉴于制造业部门在发挥比较优势方面的重要性,对该部门劳动密集型

4、产业及影响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二、中国比较优势产业贸易与就业现状 1.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界定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劳动 /资源密集产品包括皮革 纺织 服装 鞋类、玩具及运动器材、木材及纸制品、非金属矿产品等四类。基于这种规定,中国统计年鉴 “ 海关进出口分类金额 ” 统计项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皮革类、木及木制品类、木浆及纸类、纺织品类、鞋帽类、石料及玻璃类、珍珠宝石类等七项产品。与此相对应,中国统计年鉴制造业各行业分类项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行业大致包括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造纸业、文体用品制造业、非金属

5、矿物制造 业等 8 个行业。 但是,从中国产业增长和对劳动力吸纳作用的实际状况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这种划分标准有些偏窄。郭克莎在对国内产业技术密集度、生产率上升率、就业吸收功能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的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后,把专用设备、普通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等行业归类于 “ 以就业增长为重要目标的新兴主导产业 ” 。根据郭克莎的分类以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在本项研究中,笔者把有利于发挥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业分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两大项 (表 1),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分为两类 (1 类、 类 ),高关联度劳 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分为两类 ( 类、 类 )。下文的数据分析,

6、即依据这四个类别进行。 2.对统计数据的几点说明 在贸易与就业关系的分析方面,鉴于中国统计制度本身的局限,如何将不同口径的贸易和就业数据进行整合和对应,是笔者必须首先着手解决的问题。为此,对于有关统计数据,有必要进行以下说明。 (1)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数据口径的对应问题。基于表 1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分类,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与 I 类产业 (皮革毛皮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等 6 个行业 )大致对应的 “ 海关进出口商品 ” 类项有 皮革类、木及木制品类、木浆及纸类、石料及玻璃类、珍珠宝石类、其他类等七项;与 类产业 (金属制品业 )大致对应的 “ 海关进出口商品 ”类项是贱金属及其制

7、品一项;与 类产业 (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 )大致对应的 “ 海关进出口商品 ” 类项是纺织原料及制品、鞋帽制品等两项;与 类产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大致对应的 “ 海关进出口商品 ” 类项是机器机械制品一项。 (2)就业数据问题。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制造业部门就业数据, 1997 年以前是 “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 口径, 1998年以后是 “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 口径,两个时期的就业口径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两个时期内部就业数据完全可比。 中国统计年鉴 2004 年卷中第五章 “ 按行业分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8、)”中的制造业就业数据是全行业数据,口径比 “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 口径宽。但是,由于 “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 和 “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在制造业统计中具有代表性,因此假定全行业数据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与 “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 和 “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 口径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具有基本一致的趋势,从后 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假设有利于就出口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3)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数据与就业数据的对应问题。由于假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在 “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 或 “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 口径与全行业口径下具有基本一致的

9、趋势,因此可以认为贸易变动与 “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 和 “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 口径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变动的关系,反映了贸易变动与全行业口径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变动的关系。 3.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状况 (1)出口量和出口结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 值的分类数据显示(表 2), 1993 2004年,无论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出口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与 1993 年比较, 2004 年的 I类、 类、 类和 类产业的年出口价值分别增长了 3.02 倍、 8.37 倍、2.21 倍和 16.82 倍,其中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的出口增长

10、幅度最大。 在四类产业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出口结构也表现出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从四类产业产品出口价值占出口总价值的比重看, 1993 2004年基本维持在 82% 86%的水平,表明中国产品出口中比较优势产 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从四类产业产品出口占出口总价值的比重看,工类产业 (皮革毛皮等 )和 类产业 (金属制品 )产品出口比重表现出缓慢下降趋势, 类产业 (纺织业 )和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产品出口比重变动剧烈。具体来说, 类产业 (纺织业 )产品出口比重由 1993年的 43.10%下降到 2004年的 19.39%, 12年中下降 23.71个百分点,年均降幅为 1.

11、98个百分点;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产品出口比重由 1993 年的 18.52%上升到 2004 年的44.83%,年均升幅为 2.46 个百分点, 1997 年以后,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幅度更快,年均增长 3.04%。 四类产业产品出口比重的上述变化情形说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纺织服装业在出口中的地位正逐渐受到削弱,而作为 “ 以就业增长为重要目标的新兴主导产业 ” 的机械设备产业在出口中的地位正得到提升,由于机械设备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因此,中国四类产业出口比重的相对变化与技术进步趋势是一致的。 (2)进出口贸易综合状况。实际上,随着四类产

12、业产品出口价值的不断增加,各类产品进口价值也在增加,但进出口差额有很大不同,关于这一点,可以 结合图 1 进行说明。 图 1反映了 1993 2004年间四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进出口差额。图中曲线显示,工类产业 (皮革毛皮等 )出口价值稍高于进口价值, 类产业 (纺织业 )出口对进口一直保持较大顺差,而且这种顺差有逐步扩大趋势。 类产业 (金属制品 )和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贸易在大多数年份呈现逆差,其中,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逆差在持续多年后, 2004 年转为顺差。尽管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 类产业 (纺织业 )持续的顺差表明该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贡献; 类产业 (

13、机械设备等 )出口比重的快速上升及贸易 逆差的逐步缩小,则显示其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活力。 4.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状况 根据上文有关统计数据的说明,笔者把中国统计年鉴中四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数数据进行了归整,有关数据列示于表 3。 (1)就业数量和趋势。从就业规模来看,四类产业就业人数在 1994 1997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 1998 2002 年间继续保持。2001 年和 2002 年,尽管前三类产业就业规模出现增加趋势,但增幅不大; 类产业就业在这两年里仍然是下降的。 2003 年和 2004 年四类产业就业 规模 “ 突然 ” 增大的数据,显然含有较重的政策成分,

14、不能真正反映产业的就业吸收能力。 (2)就业结构。从就业结构看, I 类、 类产业就业比重在 1998 2004年都表现出波动中的小幅上升趋势,年均增幅分别为 0.8%, 0.4%; 类产业就业比重则表现出小幅震荡趋势,上下震动幅度为 0.5%。 类产业就业比重在 1998 2004 年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 1.3%。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分析 在利用年鉴数据估计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时,假设 “ 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统计口径下的劳动密集产业就业变动程度,与全行业劳动密集产业就业变动程度大体一致,鉴于 “ 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在全行业

15、的代表性,这种假设是合理的。根据上述假定,这里使用出口的就业弹性 即劳动密集产业就业变动与相应出口变动的比值 对出口的带动作用进行分析:出口的就业弹性 e,其中,分别代表就业数量变动和出口数量变动。 运用表 2出口数量指数和表 3就业数据,对 1993 2004年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就业弹性估算如表 4: 前文分析已经说明的一个事实是,近年来,中国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呈现大幅度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在出口高增长的同时,四类劳动密集产业出口的就业弹性却呈现出一幅并不乐观的图景。 (1)I 类产业和 类产业的出口就业弹性。根据表 4, I 类产业和 类产业的出口就业弹性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具

16、体说来, 2000年以前, I类产业 (皮革毛皮等 )和 类产业 (纺织业 )的出口就业弹性在多数年份为负值,即在出口增长的同时,就业却减少了。 2002 年以后,两类产业的出口就业弹性转为正值,即出口的增加带动了就业的增加,即使如此,正值出口就业弹性向下波动的趋势依然比较明显,因此,两类行业出口增长 对就业带动的长期作用值得怀疑。 (2) 类产业的出口就业弹性。单从弹性数值看, 类产业 (金属制品 )比 I 类、 类产业的表现稍好一些。除了个别年份外, 1994 2004 年该类产业出口的弹性多为正值。但是,由于弹性数值偏低兼之波动较大,该产业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仍不能让人满意。近年来, 类

17、产业出口弹性偏低和波动较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就业增长缓慢和增长幅度的波动,具体来说, 2001 2004 年 类产业出口的就业弹性分别为 0.04, 0.31, -0.05和 0.16,向下波动的趋势比较显著。 (3) 类产 业的出口就业弹性。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出口的就业弹性在 2003年以后才出现两个稍大一些的正值, 2003年和 2004年与出口的强劲增长相伴的就业增长分别为 9%和 8%。但是,较晚出现的弹性正值和较低的就业增长率暗示着,作为 “ 以就业增长为重要目标的新兴主导产业 ” ,机械设备制造业在促进就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述四类产业出口的就业弹性分析,揭示了中国经

18、济增长过程中正在浮现的这样一个事实,即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产业,正面临就业增长缓慢甚至就业减少的困境。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仅是传统劳动 密集型行业 而且是 “ 以就业增长为重要目标的新兴主导产业 ” ,其出口的增加在体现劳动力吸纳能力方面似乎无能为力。 四、技术进步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影响 为了观察四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技术进步状况,笔者在这里引入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的数据。对实际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的估算方法是: 运用这个公式,四类劳动密集型产业 1993 2004年实际劳动生产率的估计数据见图 2。 从图中可以看出, 1995年后, I类产业 (皮革毛皮等 )、 类产业 (金属制

19、品 )、 类产业 (纺织业 )和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的实 际劳动生产率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 1997 年以来,四条趋势线的上升速度加快。鉴于四类产业 1997 2004 年间实际劳动生产率的线性增长趋势,因此,根据方程log(r) c+a.t(r为实际劳动生产率, t 7), I类产业 (皮革毛皮等 )、 类产业 (金属制品 )、 类产业 (纺织业 )和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幅度估计值分别为: 14, 9%, 15.9%, 13.3%, 19.2%。 如果把四类产业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与出口的就业弹性相对照,给人的一个直观印象是,近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

20、口的低 就业弹性,是在产业技术进步持续发生的背景下浮现的,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对出口的低就业弹性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对此进行验证,笔者拟就 1999 2004 年间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就业弹性和实际劳动生产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看看技术进步对出口就业弹性的影响在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有无一致的表现。由于 I类产业 (皮革毛皮等 )、 类产业 (纺织业 )和 类产业 (机械设备等 )就业比重较大,下面的数据分析即在这三类产业的有关数据中展开。 若 r 代表实际劳动生产率,代表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e 代 表出口的就业弹性,则 I类、 类、 类产业出口就业弹性与实际

21、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合成数据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这是一个固定效应 (fixed effect)计量模型,式中, c 为相应各个截面组数据的截距, 为对应于各个截面组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的系数,由于试图就技术进步对出口就业弹性的影响在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有无一致表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假定系数。在各个截面组的表现相同。运用 1999 2004 年出口就业弹性 e 和实际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合成数据,实证结果如表 5。 从计量结果看,因为合成数据代表某一时点不 同要素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相关系数的统计值,上述计量结果中 R 0.49至少表明变量之间存在中度相关关系。统计量显著且自变量 (r-r

22、(-1)/r(-1)的系数为负值,显示技术进步对出口就业弹性的影响在三类产业之间的表现一致,即工类、 类、 类产业出口的就业弹性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负向关系。 五、结论 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就业弹性普遍低下的状况,并进一步认为近年来发生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的技术进步,具有抑制出口就业弹性提高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就业弹性低下 的现象,与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长期推行有关,从这个方面来说,在出口与就业关系上,笔者倾向于帕克的观点:即,基于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策略在短期和中期尽管能够促进产出 (就业 )的快速增长,但这种策略本身却不能在长期中发挥类似作用。 对于本文的论述,

23、可能的疑问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文中数据来自官方统计年鉴,运用年鉴数据进行分析的一个弊端是其统计口径及覆盖范围变化较大。根据斯泽迈 (A.Szirmai)、柏满迎和任若恩的观察, 1985 1995年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就业覆盖范围在 58% 68%;根据最新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 2004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覆盖范围为71.2%,这个比例基本反映了 1998年统计口径调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的覆盖范围,因此,总体来看,本文的弹性分析具有代表性。第二,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数据与就业数据的对应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假设,由于笔者倾向于肯定官方就业统计数据的代表性 即现有口径的统计数据变动趋势基本反映了全行业就业变动趋势,因此本文出口数量趋势变动与行业就业趋势变动的 “ 对应原则 ”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坚持,建立在这种原则基础上的数据分析具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